蒙古行思录第46集 大唐游侠(上)

阿沃亚斯

除了蒙古历史,大唐的历史是我最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大唐,文化、艺术、建筑、战争、政治等等,而我关注的,依然是大唐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民族关系。<div> 从历史的纵线上看,大唐承前启后。对于中国历史影响很深的游牧民匈奴鲜卑等(五胡),和中国国际交往最多的西域、粟特诸国,从秦汉开始此起彼伏的登上历史舞台,经过了1000年的发展、强大、衰落、融合,到了大唐末期,终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突厥回鹘系和契丹蒙古系的两大游牧民和阿拉伯帝国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逐渐开始出现、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亚洲政治、民族、宗教的格局。</div> 本集叫做大唐游侠,这个“游侠”,不是到处游逛的民间侠客,而是游牧民族的英雄侠士。<div> 大家知道,大唐兼容并蓄、面向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开放。这个时代是民族迁移、融合、交流、沟通的重要时刻,对于现今亚洲的影响巨大。而中国人对于大唐的关注始终是以中原为核心、站在汉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缺乏对游牧民公正、平等的认识和了解。</div> 游牧民的历史因为缺乏文字记录而难以全面了解,我们只能是抓住仅有的这些线索,来进行关联、假设、分析和推理,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div> 本集,我将从乾陵61蕃臣像和大唐著名蕃将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了解历史。(在大唐,胡人相对特指粟特、波斯的白人,蕃臣、蕃将指的就是所有藩属国和臣服的人)</div> 61蕃臣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后,是唐中宗仿效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龙初(707—708)在乾陵立的蕃臣石像,其目的同样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div> 乾陵61蕃臣像经过长年的破坏留有名衔者仅6人,其官衔姓名可考的有36人。这三十六人中,有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各二人,其余都是来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的游牧民首领。(中央台的航拍中国里也拍了这61石像,不过解说词有点扯:来自欧亚各国的使者。短短十几个字两处错误,这些不是使者是国王酋长大臣,这里也没有欧洲人。作为央视,写解说词不用请专家,百度一下就可以。太不负责任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昭陵(唐太宗)和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蕃臣石像,是初唐(618-689年,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时代,大唐在四面八方奋力征战的成果展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虽然也曾经失败、求和、委曲过,但是,经过70年的征战,大唐无疑是亚洲最强大的帝国,这种强大不仅仅是军事上,也表现在文化和经济上,所以,虽然吐蕃、突厥等长期和大唐掰腕子,但他们的民众和首领,大部分是从心底里臣服和仰慕大唐的,这是客观事实。</font></h3> 当时的大唐政治外交关系分两种,一种是被大唐征服或主动臣服的国家或部落,大唐采取类似自治的羁糜州形式管理。由大唐册封这些国王酋长为这个州的都督,继续管理他们的部众。但是在赋税、君臣关系、外交上,要听命于大唐。<div> 第二种就是没有征服的,那就是正常的国际关系,外交使节,平等对待了。以下这些,虽然有些国家没有被征服,比如吐蕃,但是有些主动投降大唐的王族和大臣,确实也是属于蕃臣了。</div> 安西都护府所属诸族酋长有:<div> “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 “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 “龟兹大首领那利自阿力”、 “大首领可汗颉利发” </div><div> “疏勒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朱俱半国王斯阤勒”、 “播仙城主何伏帝延”、“康国王泥涅师师”、“石国王子石忽那”、 “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div><div> “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领南昧” </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上诉人等官职和称呼不一,情况很复杂,我来解释一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龟兹位于现在的新疆库车,是能歌善舞的印欧人种。在唐初被大唐征服,大唐把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所以这个时候的龟兹王又当王又当大唐的都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高宗时期,龟兹和安西四镇被吐蕃占领了,这个时候的龟兹王就没有大唐封的官了,而是叫大酋长了。(武则天后期,龟兹又被大唐占领,上图,新疆的交河古城,车师国都,最早的安西都护府设置于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至于大首领可汗颉利发,则是突厥中的一部落首领,投靠于大唐。</font></h3> 疏勒王、于阗王、朱俱半(波)国王是三个西域小国(上图)的国主,位置在现在的南疆。他们是虔诚的佛教徒,臣服于大唐,但是没有军事实力,也就没有资格当都督和大将军了。<div> 播仙,是一个单一的小城,就是新疆的且末。唐朝改为镇,其原住民首领级别更低,只能是播仙城主。</div><div> 康国和石国是中亚的粟特人小国,吐火罗则是月氏后裔(阿富汗),当时都臣服于大唐,因为军事实力弱,没有册封官职。<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两位波斯人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的波斯帝国(伊朗)被阿拉伯帝国灭了,他们的末代王子卑路斯逃到大唐寻求庇护。虽然波斯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大唐当时还有吐蕃、突厥等威胁,没能力去遥远的伊朗和阿拉伯干仗。最后,这两位波斯王和大首领郁郁终老,客死长安。他们是标准的蕃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安北都护府属下铁勒(回纥)诸部酋长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将军兼金微都督仆固乞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将军兼燕然大都督葛塞匐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将军兼坚昆都督莫贺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由于铁勒(回纥)诸部并没有建立都城、成立国家,所以这些部落的首领不用册封王、直接给个大唐的官职,一品大员都督就行了。 这些部落我前面几集说过了,虽然每个部落兵力也就是三万人左右,但是战斗力很强,都被封为大将军。(金微和燕然都督府的位置,也就是这些铁勒部落游牧的位置就是现在的蒙古国三河地区,坚昆则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庭都护府管辖的范围最大,属下西突厥诸部酋长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可汗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十姓可汗阿史那元庆”、 “将军鹰娑都督鼠尼施”、 “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靳”、 “将军兼双河都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大将军兼大漠都督”、“将军兼千泉都督”、 “将军兼俱兰都督”、 “将军兼颉利都督”、 “大将军突厥十姓衙官大首领”。 “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 “吐火罗叶护盐泊都督”、“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这些西突厥、铁勒的部落大部分在新疆的伊犁、博州、塔城地区)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庭都护府控制的西突厥里面,前面11个是战斗力很强部落,首领根据级别和部落大小封为大可汗、可汗、叶护、首领、大将军、将军、都督。后面的吐火罗十姓大首领实力也不弱,封为都督。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是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这个人后来也归唐了,也被封过大将军、都护,不知道这里为何只写了十姓可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则是粟特小国安国的国王,因为对大唐贡献突出被封为刺史,安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而碎叶城则是大唐、西突厥、、粟特国家轮番占领和控制的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及使臣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吐浑青海王附马都尉慕容诺曷钵”、“吐浑乐王徒耶钵”、 “吐蕃大酋长赞婆”、 “吐蕃使大论悉曩热”、 “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 “默啜使葛暹嗔达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吐谷浑当时分为东西两国,西边的吐谷浑臣服吐蕃,东部吐谷浑由慕容顺率领,唐朝封为西平郡王。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 金城公主和金明公主为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吐蕃大酋长赞婆是当时吐蕃赞普的弟弟,前期一直和大唐打仗,后来国内政变,他哥哥被杀,他逃到大唐投降,也曾被封为郡王、大将军。吐蕃大论悉曩热,大论就是吐蕃的丞相,这个丞相应该也是和大酋长一起投降大唐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 “默啜使葛暹嗔达干”,是后突厥汗国的建立者默啜的使者。默啜所部原属东突厥,一度投降大唐,最后复国成立统一的后突厥汗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默啜西讨党项﹑拔悉密﹑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远征中亚昭武九姓地区取得成功。东击奚﹑契丹等族﹐扩地万里﹐漠北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势力略与突厥颉利可汗盛时相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神探狄仁杰里面的默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默啜后期也曾遣使大唐,要求和亲,并且也曾口头向唐称臣,所以,他的使者被列为蕃臣,也勉强有理。(大唐与默啜交战几十年,没有征服之,默啜最后死于轻敌的进攻北方的拔野古部落的战斗中,默啜的故事非常精彩,完全可以写一部经典剧集,等我有空了编一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六十一尊石像中还有25尊像名因雕像剥蚀和石碑佚亡成为无名像。可以从以下五个缺口中增补进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首先,朝鲜半岛缺四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与百济、高丽、新罗诸国关系的深切程度,并不比西域诸国差。高宗在百济置五都督府、在高丽置安东都护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唐授高丽王高藏为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高丽大莫离支(宰相大臣)泉男生,被唐拜为辽东大都督等职。还有新罗王金真德,贞观时被唐封为郡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述百济王扶余隆、高丽王高藏(上图)、新罗王金法敏、高丽国大莫离支泉男生四人应在六十一像之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突厥酋长,缺名甚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在西突厥置昆陵、濛池两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领五咄陆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领五弩失毕部。步真和</font>弥射之孙阿史那献,步真之孙阿史那怀道都应该在名单里。</h3><h3> 还有阿史那贺鲁(上图),自号沙钵罗可汗,统咄陆,弩失毕十姓。后被唐军击败俘获,留居长安,死后葬于颉利冢旁。</h3> 吐火罗首领叶护阿史那乌湿皮为都督。<div> 突厥车鼻部族酋长阿史那斛勃兼狼山都督。其子阿史那羯漫陀,授新黎洲都督。(上图,位置在蒙古国最西部)</div><div> 以上阿史那步真、献、怀道、贺鲁、乌湿皮、斛勃、羯漫陀七人,应在61蕃臣像中。</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三、同昭陵石像有承袭关系的,也有所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昭陵有高昌王麹智勇(上图),高宗授其弟麹智湛西州刺史。 昭陵有于阗王尉迟伏阇信。高宗授其王伏阇雄为毗沙都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昭陵有吐谷浑河源郡王慕容诺曷钵,武则天时,以其孙宣超袭故可汗(乌地也拔勒豆)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昭陵有焉耆王龙突骑支,高宗时,突骑支死,其子龙嫩突继位。 以上麹智湛、伏阇雄、慕容宣超、龙嫩突四人,应在六十一石像之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唐高宗、武则天时,受唐敕封的其他酋领中,尚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瀚海都督回纥婆闰、康居都督笃娑钵提、修鲜都督曷撷支、大宛都督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鸟飞州刺史沙钵罗颉利发、写凤州都督、休循州刺史阿了参、金满州都督沙陀金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以上八人,应在六十一像中。</font></h3> 五、西南地区东女国王俄琰儿尔、南诏王蒙逻盛炎应在61像之中。<div> 东女国在今四川西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昌都地区。以女性为君王,崇拜女性,是羌人的国家。人口四万,士兵一万,散布于山谷之间的八十余座聚邑之中,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楼。</div><div> 武德时始遣使入唐。686年,国王遣大臣来请官号,武则天册命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div> <h3> 南诏(云南大理),王姓蒙氏。高宗时,其王细奴逻(上图)遣使入朝,高宗任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当时还没有正式建国。</h3><h3> 云南当时共有六个大部落,号称六诏,最南面的叫南诏,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初唐时期,这些诏大部分都是墙头草,一会儿依附大唐,一会儿又臣服吐蕃。只有南诏一根筋,认准大唐当老板,得到了大唐不少的扶持。</h3><h3> 到了唐玄宗时期,蒙舍诏(南诏)首领皮罗阁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云南,在738年建立了国家,存在近200年(738年-937年)。<br></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简单介绍一些增补的这些游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蒙池都护阿史那步真,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贞观中与族人朝唐拜左屯卫大将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高宗时为流沙道安抚大使,率兵协同苏定方讨贺鲁,以功封继往绝可汗。(上图,神探狄仁杰第四部里的步真) </font></h3> 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步真内属后,咄陆可汗以贺鲁为叶护。贞观末,率数千帐内属,封瑶池都督。<div> 唐太宗死后,贺鲁反,自号沙钵罗可汗。高宗遣苏定方、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讨伐并俘获贺鲁,献于昭陵。高宗对贺鲁赦而不诛,留在长安(上图,神探狄仁杰里的贺鲁,电视里管突厥叫突勒,化名了)。<div> 还有两位: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都是高宗武则天时期投降大唐的突厥可汗。</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以下这些,都是投降大唐的各国首领传承下来的兄弟或儿孙,属于官二代,没啥突出的事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狼山都督突厥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新黎州都督阿史那羯漫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西州刺史麹智湛(高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瀚海都督大俟利发回纥婆闰(回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焉耆都督焉耆王龙嬾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于阗王尉迟伏阇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康居都督康国王娑钵提。 (上图,焉耆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修鲜都督、罽宾王曷撷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罽宾,在今阿富汗。公元前4世纪被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文明最东抵达阿富汗巴基斯坦),该国农业发达,盛产稻米 ,西汉就与中国往来。城市生活、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罽宾在公元1世纪被贵霜帝国(就是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走的月氏人)征服,成为佛教国家,唐显庆三年(658 ),其王曷撷支称臣于唐,唐以其地置修鲜都督府。8世纪被突厥人征服,政治中心移到白沙瓦(多么著名的地方)一带,后来逐步皈依伊斯兰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月氏都督吐火罗叶护阿史那乌湿皮。 吐火罗(月氏人)在今阿富汗境内,其王号“叶护”,唐武德、贞观、永徽中多次遣使朝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罽宾就在现在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东北,月氏在阿富汗的最北部边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宛都督、石国王屈昭穆。 石国在今乌兹别克境内塔什干。唐显庆三年(658),在其国置大宛都督府,授其王为都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休循州刺史、拔汗那国王阿了参。 拔汗那,在大宛之东。唐玄宗天宝年间改国号曰宁远国(这个国家当时特别推崇汉唐文化),大唐赐姓窦。</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大家看上图,蓝色的粟特人国家是伊朗种的白种人,黄色的五驽失毕是西突厥的黄种人,他们之间融合的后代,就是乌兹别克人的祖先。</font></div> 鸟飞州刺史、护密王沙钵罗颉利发。 护密国,在今阿富汗境内。唐显庆时置鸟飞州,授其王为刺史。<div> 写凤府都督、帆延王。 帆延国(或译梵衍那),在今阿富汗,就是巴米扬(大佛),当时是虔诚的佛教国家。显庆三年置写凤都督府。<div> (这些中亚和阿富汗的小国,最后在中唐之后,陆续被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势力征服)</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熊津州都督、带方郡王、百济王 扶余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百济,在今朝鲜半岛西南部,是扶余族的一个部族。其王扶余璋,武德四年(621)遣使至唐。唐高祖册为带方郡王,百济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贞观十五年(641),璋死,以子扶余义慈嗣位。这个扶余义慈于唐永徽年间,联合高丽、靺鞨掠取新罗七十八城,新罗屡向唐告急。唐高宗调解不下,派右卫将军苏定方等发新罗兵讨伐,生俘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送至京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扶余义慈病死,大唐为了展示恩典还赠他卫尉卿,授隆司稼卿。分其国五部置五都督府,以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后面介绍的名将黑齿常之就是百济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辽东都督、朝鲜郡王、高丽王高藏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高丽,其王居平壤城。贞观中,其国莫离支(宰相)盖苏文杀国王高建武,立建武弟高藏为王。666年,盖苏文死,两个儿子互相掐架,其中一个儿子求救于唐。唐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兵,生俘国王高臧、宰相儿子等至长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77年,大唐接受高丽王的投降,授高丽王高藏为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高藏到新置安东都护府(辽宁抚顺)后,与靺鞨谋划反唐,事败露,被流放邛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大唐时,现在的辽宁是高丽人,吉林是粟末靺鞨人,内蒙的通辽和赤峰是契丹人,河北是大唐人,韩国是百济和新罗人,六股势力反复混战,难怪隋唐各大帝王屡次想收纳朝鲜半岛而没有成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右卫大将军兼辽东大都督、玄菟郡公、高丽国大莫离支 泉男生 </font>泉男生,就是刚才说的高丽宰相的一个掐架的儿子。当然,这个是去大唐搬兵的那个儿子,他后来担任了高丽国的宰相。(按照民国抗战的叫法,应该叫做唐伪政府,人也是高丽奸)。</h3><div> 上图,高丽、百济、新罗也是三国演义,经常干仗。还有个倭国鬼子们也来捣乱,白江口海战被大唐打败,老实了好几百年。</div> <h3><font color="#010101"> 金满洲都督、处月首领沙陀金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处月为西突厥别部,又号沙陀突厥。降唐后置金满、沙陀二州,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奇台、木垒地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世代忠诚于大唐,五代时期的李克用父子等人,都是沙陀突厥,其建国号唐,史称后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整个大唐帝国接近30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初唐——618-689年,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到睿宗被废,这个时期是打基础的时代,大唐到处征战稳固政权。</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盛唐——690-755年,武则天到唐玄宗,借助初唐积累,加上武周和开元盛世,大唐达到鼎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755-763安史之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中唐——755-826年,肃宗到敬宗,安史之后,大唐开始由盛转衰,但是部分君主还能偶尔振兴一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晚唐——827-907年,文宗到景宗,彻底是一天不如一天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面介绍的这些游侠、蕃臣,其实跨越了初唐和盛唐早期,也就是从大唐开国到武则天去世,将近100年的时间。这个时代,和大唐沾边的国家和部落都很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吐蕃和吐谷浑很硬,尤其是吐蕃战力十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朝鲜半岛的几个小国也很硬,隋唐打了多少次,硬是没啃下来; 北方的突厥回纥铁勒就更厉害了,论战斗力绝对是当世第一,可惜的是从来就没有拧成一股绳,这从前述的无比多的都督、可汗就可以看出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给大唐长脸的就是西域了,从大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汉唐两代,疆域一下子扩大很多的时候,都是扩的西域。东北不行、正北不行、西南不行,每次汉唐盛世的时候,都是去西部大开发了,为啥? 西域的新疆和中亚诸国,不是种地的绿洲小国,就是做生意的城邦小国,信仰的还都是佛教和各类慈善教。虽然是白种人,个个人高马大的,但一个个都自持文明绅士,从来就不爱打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西域的国家在后来陆续被阿拉伯、契丹、蒙古、大清、俄罗斯等国征服,人种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东西方混血,文化上也是中国、俄国、伊斯兰文化都有影响。</font></h3> 历史的轨迹其实都是有内在道理的:<div> 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汉族人整整和匈奴鲜卑战斗了800年,终于把这些蒙古人的祖先彻底消弱、部分同化了。</div><div> 匈奴鲜卑消沉了,过去不起眼的小部落突厥铁勒回纥,经过800年的积累,开始强大。他们又和隋唐五代打了500年,终于也被打跑了。</div><div> 这时候,休息了500年的契丹和蒙古开始陆续出现(中间短暂女真人出现,算是一类吧),一打,又是800年,直到1757年大清统一。这真是一个此起彼伏的、波澜壮阔的、值得好好研究的历史大潮啊。</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大唐中期之后的四股大势力:</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红色的大唐处于守势了,西北、西南(包括云南川南)、正北、东北都失去控制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黄色的突厥处于守势了,蒙古高原已经彻底失控并放弃了,成为各种小部落繁衍生息的土壤,只有新疆和中亚还在经受强敌的蚕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西方的阿拉伯帝国按照绿色箭头进攻:北箭头蚕食中亚、中箭头蚕食阿富汗、南箭头吞并巴基斯坦,最后他们虽然没有把这些地区纳入帝国版图,但伊斯兰教彻底征服了这些地区;</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白色的青藏高原吐蕃国按照蓝色箭头四处进攻:南下箭头征服尼泊尔和不丹、西北箭头征服勃律和象雄、北上箭头征服青海、东北箭头征服甘南、东南箭头征服川西、滇西北,藏传佛教也同时在这些地区流传至今。</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历史的潮流我们慢慢总结,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本集的第二个主题——大唐289年间,出现的40多位称得上是元帅和将军级别的优秀胡人将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由于他们大部分都有改换门庭的经历(说的不好听是投降变节,说的好听就是良臣择木而息),最后都是为大唐效力的。所以,他们是真正的大唐游侠。(没有为大唐效力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游牧民、胡人将领更多了,但是大部分缺乏文字记录,我们以后看能不能总结一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四十多位胡将中,可以分五大帮派: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就是战斗力最强的应该是突厥帮,包含九姓铁勒、十姓突厥、九姓回纥这些蒙古高原和北疆地区的游牧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次就是契丹帮,包括契丹、奚人、霫人,这些人是承接鲜卑和蒙古的游牧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是高丽帮,包括高丽、百济、靺鞨这些东北人,战斗力也很不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四是五胡帮,就是原来的五胡后裔,鲜卑、匈奴、羌人这些人的后裔,他们大部分都经过长期的汉化,战斗力不如老祖宗们剽悍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一个就是西域帮,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胡人,包括新疆的高昌人、中亚的粟特人等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还有一位壮族将领,大唐时候叫做岭南僚人,因为只有一位,就没有独立成帮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家看,以上基本囊括了大唐所有的敌人,唯独缺一个——吐蕃。不是吐蕃人战斗力差,其实他们很强,但是吐蕃的将领很少有投降大唐的。即使有些不得已避难到大唐的,也没有为大唐四处征战成为名将的。(是不是因为低海拔影响了他们的发挥?开个玩笑,有原因的,这个我们回头研究一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还是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顺序来讲,这其中,每个阶段有10大元帅,还各有几十位实力卓著的大将,一共200位左右,我们只讲这40多位外籍将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初唐(618-689)的十大元帅是:李靖、李世勣(徐懋功)、裴行俭、苏定方(上图)、李道宗、刘仁轨、王方翼、<u>黑齿常之、契苾何力</u>。这最后两位,就是外籍将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初唐的名将非常多,悍将还有:薛万彻薛万均兄弟;秦琼王君廓牛进达程知节侯君集等隋唐演义里的人物;柴绍李孝恭等李家亲族;还有高侃、萧嗣业、程名振、王玄策等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外籍将领还有: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执失思力、屈突通、尉迟恭、李谨行、段德操、刘仁愿,加上前面两个大将,一共10位,下面我们一个一个看看简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唐的汉人将领,90%以上都出自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这几个地方,而且大部分都是官宦或者将门世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1位:黑齿常之(百济人,630-689)</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初唐,朝鲜半岛北为高句丽,南分两国,西是百济,东是新罗。新罗一直臣服大唐,百济和高句丽老是到处干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55年,高句丽和百济攻打新罗,大唐出兵击败百济,黑齿常之当时25岁,为百济一个军官,跟着大部队投降了大唐。黑齿常之投降后,看到唐军纪律不好到处劫掠,就跑到山里聚众当了胡子(土匪,也叫山好),与名将苏定方(十大元帅)打了几架,打成平手。 661年,唐将刘仁轨(十大元帅)击败百济,又在著名的白江口海站击败来支援的日本鬼子,这次黑齿常之又投降了大唐。不一样的是,刘仁轨非常信任他、估计是拜了把子喝了结义大酒,黑将军特别感动,主动帮忙招抚百济人,663年百济彻底被大唐平了。黑将军也举家到了大唐,在陕西当了一个中级将军(旅团级),一住就是15年没事干。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立功的机会在678年到了,勉强上任的主帅刘敬玄率18万军去青海攻打吐蕃,黑将军率本部出行。吐蕃对手是名将论钦陵,结果唐军前锋被全歼,主帅被包围。黑将军此时率500敢死队夜袭吐蕃大营,吐蕃被打懵逼了,慌忙逃走,唐军解围撤军。黑齿常之扬名立万,升官为左武卫将军(师级干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80年开始,黑齿常之担任河源军经略大使(野战军首长了)驻防青海吐蕃前线,他开荒屯田搞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军粮。又修建了70多了烽燧(马奇诺防线),建立了防御阵地,三年间前后7次击败吐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686年,突厥骨咄禄可汗(默啜的哥哥)进攻山西(武则天气的给他改名叫不卒禄),黑将军率军击败,被武则天封为燕国公(老家在东北燕国那边)。第二年任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集团军司令,副司令是后来的名人李多祚)出击漠北,大败突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89年,赶上了武周最黑暗的时代,酷吏周兴诬陷黑司令谋反,被下狱折磨得实在受不了,上吊自杀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作为一个百济人(韩国人),黑司令因战绩入选初唐十大元帅,皆因其智勇双全、懂战略战术、体恤士兵、重情重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2位:契苾何力(铁勒人,初唐十大元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再次说明一点:九姓铁勒、十姓突厥、九姓回纥都是同一个民族的,当时没有统一,后来融合迁移,现在统一称为突厥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契苾何力是铁勒契苾部的可汗,他们长期受西突厥统治和压迫,对突厥怀有仇恨。铁勒曾与薛延陀联合反西突厥,后被镇压,西迁热海(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住了几年水土不服,率部几千人投降大唐(唐与铁勒同为西突厥的敌人,他们之间是友好关系),被安置在甘肃,封左领军将军(旅团级),所以有人说他是甘肃张掖人。 契苾何力本人是个军事天才,战略战术自成体系,平生征战无数,从无败绩。另外,他对大唐,尤其是唐太宗的忠诚度,那是天可见证、赤胆忠心。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634年,契苾将军开始出征了,这次是大唐第一大元帅李靖率侯君集、薛万均兄弟等大批干将出征吐谷浑,契苾率本部胡兵协同作战(有点皇协军的意思)。打了一年不分胜负,僵持不下时,契苾将军率本部千人皇协军突袭吐谷浑王帐(皇协军变特种兵了),击溃吐谷浑全军,俘虏王后和20万头牲畜(相当于粮草辎重),一举成名。 战后,薛万均冒功与契苾差点干起来,太宗为了保护人才,调契苾何力回到长安,担任玄武门武警支队的支队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39年,侯君集为主将,契苾为副将打高昌国,围困王城,逼降高昌国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2年,契苾回甘肃探亲,部众哗变,绑了他投降了北面的薛延陀汗国。契苾打死不降,最后唐太宗答应嫁公主给薛延陀可汗,以此为条件把他换了回来。而且因为他忠心的表现,加封右骁卫大将军(军级干部),太宗和契苾那是彻底交了心,成了肝胆兄弟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上图片都是契苾何力在绘画和影视剧里的不同形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5年,契苾任前军总管(司令级别了)打高句丽,重伤之下大败敌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6年,与李道宗和阿史那社尔打薛延陀,大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74年,与阿史那社尔攻打龟兹,大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9年,唐太宗去世,他与阿史那社尔哭着要自杀殉葬,结果还是唐高宗说,太宗遗言,不让你们殉葬,这才作罢(真感情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51-657,征西突厥、沙陀处月部、灭西突厥(老仇人),封国公、大将军(自己的铁勒部没有灭了西突厥,借大唐之手灭之,这种行为很多人使用,评价褒贬不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59年,经略辽东,败高句丽,灭百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61年,带500人去草原,软硬兼施安抚住了造反的铁勒九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66年,任辽东道大使,再败高句丽(真是个打不死的小强啊),结束牛逼的全胜军事生涯。677年,病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3位: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初唐大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阿史那社尔是东突厥处罗可汗次子,任东突厥高官,统领多个部落(副国级干部)。生性爱好和平、爱民如子、十年不征税、不爱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26年,李世民登基,东突厥颉利可汗趁机攻打大唐想要谋利,没想到后院起火,被东突厥欺压的铁勒、回纥诸部在薛延陀(后来成立汗国)的带领下造反。留守老家的社尔应战失败,带领部众西逃到西突厥避难(与薛延陀结了梁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30年,大唐乘机反戈一击,灭了后院起火的东突厥,在草原大乱的时候,阿史那社尔趁机占领了一半西突厥的地盘,自称都布可汗(与西突厥结了梁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636年,一心报仇的阿史那社尔攻打薛延陀失败,回西突厥的路也被西突厥堵住,无处可去的社尔只好投降大唐,太宗很重视他,嫁了妹妹给他,封为大将军,社尔开始为大唐效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0年,高昌依附西突厥,沿途设卡,断了西域和大唐的财路。社尔和侯君集出兵干掉高昌,立功封为毕国公。之后,又出征高句丽,负箭伤坚持作战,大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6年,率唐军灭了仇人薛延陀汗国(和契苾何力一样,都是当了唐军将领,灭了仇人),又攻打西突厥处月、处密部,进兵龟兹,斩首龟兹国王。扫平了丝绸之路南线,为大唐控制西域立下大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后,安居长安,除了和契苾何力哥俩要给太宗殉葬那次外,平安终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4位:执失思力(突厥人,将军兼外交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相比前几位,这位执失先生不论出身还是军事能力都稍差一些。他是东突厥执失部的酋长(省长级别),626年随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攻到长安,作为特派员使者进城与李世民谈条件,被拒绝并关押。李世民亲自到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对话,双方讲和结成渭水之盟,执失特派员被放回东突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30年大唐违背盟约暗中联合突利可汗攻打颉利可汗,执失又当了特派员去长安,这次不是谈判而是乞降。李世民认为机会难得,不同意投降,派李靖大军灭了东突厥。执失在长安投降大唐,待遇不错,封了左将军,当了突奸回到东突厥招降了余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635-648年,执失思力跟着各大元帅大将,攻打吐谷浑、吐蕃都获胜,也参加了灭掉薛延陀的战斗。这位外交官著名的战斗记录不多,没有前几位特种兵、重伤退敌啥的事迹,但是作为特派员,应该是担任了政治委员搞了不少民族团结统一战线的工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娶了太宗的妹妹,两人感情特别好。</font>653年,他牵涉到房遗爱谋反被流放,他的公主夫人自愿削去爵位随他流放,最后先他一年去世。663年,执失思力政委被组织平反,恢复公务员职务担任归州市委书记,病逝在任上。</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5位:屈突通(库莫奚、鲜卑人,557-628,隋唐大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屈突通祖上是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的库莫奚人,也是鲜卑的一支,属于和契丹非常接近的蒙古人的同族祖先。老屈家是将门世家,汉化多年,到了隋唐时期,他们其实已经完全是汉人举止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隋时代,屈突通平定杨玄感叛乱、击溃多起农民起义、最后在杨广死后独立抗唐军直至最后,大隋大势已去无奈降唐,任兵部尚书。后来随李世民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论功第一,转任工部尚书,参加了玄武门兵变,一直辅助李世民登基后,628年病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6位:尉迟恭(于阗人、鲜卑人,585-658)</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尉迟恭是山西平民,打铁从军刘武周,后归唐平天下,战功超群。玄武门事变他是主力前锋,后打了几次突厥,终老大唐。小说里的故事特别多,我就不啰嗦,重点看尉迟这个姓氏的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尉迟,源于西域于阗国,唐代国王尉迟珪很有名。他们是白种人出身,塞人,东伊朗人种,不是塞尔维亚、也不是塞维利亚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鲜卑时期,尉迟一部不甘寂寞,加入拓跋鲜卑集团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与鲜卑人通婚融合,称为鲜卑尉迟部,人种也逐渐变成黄种人成分居多,为北魏功勋八姓之一。北魏北周隋唐出了很多大臣、大将,后世还有著名画家大小尉迟、诗人尉迟汾等等,逐渐彻底汉化,基本算是山西人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7位:阿史那思摩(突厥人,583-647,可汗,政治委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人是隋末唐初的东突厥大官,级别类似现在的总理。因为长相很像是胡人(粟特人,白种人),突厥贵族怀疑他血统不正(那时候,有白人相貌特征是很羞愧的),一直不让他带兵,所以,他是一个文职官员。(再次证明突厥人是标准的黄种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高祖时,他就出使大唐被封为郡王。太宗时在大唐破东突厥战役中被俘,因为地位高人品好,被封为大将军,居住长安。后来,长安发生了以突厥降将袭击皇帝的事件,鉴于反恐形势日趋严重,太宗让李思摩(赐姓李,不姓阿史那了)率领突厥降人10多万,返回草原,到定襄郡(内蒙古)居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李思摩被封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这时候薛延陀可汗写信给太宗说:”此辈人面兽心,不可以相信。恐怕以后有祸乱。请求为陛下诛灭他们。“太宗连忙回信劝说,最后没打起来。李思摩为此感激不尽,发誓世代为大唐尽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可惜这个长的像伊朗人的突厥可汗实在是没有武力,笼络不住部下,住了几年后,他的突厥部众纷纷叛逃。羞愧无比的李思摩辞去可汗职务,到长安的武警部队当了内卫,誓死保卫太宗皇帝。后来随太宗东征高句丽,自己被射了一箭,化脓出血,太宗亲自为他吸血。看的太子李承乾心灰意冷,说当太子实在不受重视,还不如和李思摩去草原当个酋长好呢。(当然,这是太宗笼络突厥民心的举动,如果没有这些举动,如何能有当时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的巨大成就,我们总是好奇初唐在四面强敌林立的大环境下如何当了老大,其实太宗真是一个魅力巨大的善于民族团结的伟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长安武警支队副政委李思摩同志后病逝于长安,死后陪葬昭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8位:李谨行(靺鞨人,著名武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个人叫突地稽(有点难听),是东北那旮瘩靺鞨一部的首领。靺鞨人是东北的通古斯人,和女真满族高丽都是同族近亲。隋炀帝时率部归附,安置于营州(辽宁朝阳,特产就是名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又降唐,立功不少,封为右将军,赐姓李,儿子就不叫突地谨行了,改叫李谨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高宗时,李谨行因为家族势力大,担任了营州都督(还是统率靺鞨人)。靺鞨人曾经被高句丽统治过,后来成立了渤海国,最后是被契丹灭了。说起来,通古斯人在东北立国不少——靺鞨、高句丽、渤海、大金、大清、扶余、东丹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666年,高句丽丞相的两个儿子内斗,其中一个叫泉男生的求助大唐,契苾何力率军出征大胜之。当时,李谨行任后军总管殿后,没捞到打仗的机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70年,号称武力过人、勇冠三军的李谨行终于当了大将军,讨伐高句丽获得大胜。后来又和刘仁轨一起大败新罗,成为大唐的一员悍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76年开始,李谨行转战青海8年,治军有方、以少胜多,多次大败吐蕃,称为唐蕃战争中的名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83年,西北军区司令李谨行同志(满族)病逝,陪葬乾陵(上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9位:刘仁愿(匈奴人,未立传的大唐名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刘家从北魏开始就居住在塞上,是匈奴与大汉刘姓公主的后裔,经过长期发展,成为当地豪强大族(内蒙古南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太宗年间,刘仁愿为弘文馆学生,后因为“膂力强健、胆气过人、手格猛兽”,当了太宗的中南海保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5年参加征伐高句丽战争,因战功受到唐太宗的嘉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47年,任行军子总管,随李绩征战薛延陀,648年经略辽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53年,随程咬金出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无功而还。后来,苏定方选拔刘仁愿随军出讨百济,他和刘仁轨(这个不是亲戚,也不是匈奴后裔,是河南汉族,他比刘仁愿可是大大有名,是大元帅,这次战争的主将)一起大败了百济和日本援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刘仁愿师长兼特派员还作为唐朝廷全权代表,数次前往回纥铁勒抚慰,奔赴吐谷浑、吐藩宣敕,均圆满完成使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10位:段德操(鲜卑人,边疆将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人为鲜卑段氏后裔,西晋时期开始在东北割据,后来经过两百年的汉化,其实已经成为汉人了。对于他的记录很少,只有一次延州之战,那是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天下还没统一。段德操作为延州总管,击败了来犯的西北豪强梁师都,也算是一个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盛唐(690-755)10位元帅级的是:王忠嗣、李祎、张守珪、张孝嵩、王晙、郭知运、张仁愿、唐休璟、<b><u>哥舒翰、高仙芝</u></b>(最后两位是外籍)</font></h3><h3> 外籍将领共8名:哥舒翰、高仙芝、夫蒙灵察、阿史那献、李楷固、李楷洛、李多祚、阿布思。<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1位 高仙芝(高句丽人,盛唐十大元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高仙芝的父亲叫高舍鸡,高句丽人,没有记载为什么就当了大唐的低级军官。也不知道是怎么从故乡朝鲜半岛一下子就去了安西(新疆库车),应该是被唐军俘虏或者征夫带去的,和后来的苏联红军一样,俘虏了日本人里面的朝鲜兵,最后带到欧洲当炮灰。(查到了,唐高宗时李世绩击败高句丽,移民很多高句丽人到大唐,最远到了天山,仙芝家就是这批移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高仙芝出身部队大院,人长得英俊潇洒,20岁就当了和他爸一样的游击将军。但是经过田仁琬、盖嘉运等几任安西军区司令手里,也没得到重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直到同为少数民族干部的夫蒙灵察当了安西军区司令,他才有了表现的机会。率领2000人骑兵深入草原,一战击溃了造反的达奚部(鲜卑后人,后来融入到铁勒和西突厥里),这才小有名气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高仙芝将军最辉煌的军旅生涯是747年打小勃律国的一战,堪称大唐当时扬眉吐气的一场大胜。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研究高将军长途奔袭、4000-6000米高山作战的事迹(上图)。</font></h3><h3> 750年,阿富汗的吐火罗人向宗主国大唐求援,高仙芝率兵剿灭了现在巴基斯坦的高山国家竭师国。回头顺带发了笔大财,直接进攻了山下的粟特富国石国,抢了个精光还不满足。往回走的路上,在伊犁草原那边把突厥的一个小国突骑施狠狠的干了一下,俘虏了突骑施可汗。<br></h3> 很多人把高仙芝这次出征干小国归为贪婪爱财,难道真是仅仅为了钱吗?高仙芝当时已经是西北军区的司令员了,应该不缺钱啊。难道是因为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正在崛起,高仙芝想要叫板他们?<div> 要知道,安禄山就是石国人,本来姓石,后来改姓的康,又改姓安。而史思明是突厥人,和突骑施算是一个民族。(这仅仅是关联的好奇猜测,没有可靠依据) </div><div> 高司令带着俘虏的竭师国王、石国国王、突骑施可汗还有吐蕃公主回到长安献俘,唐玄宗知道他闯了祸,但也不好处罚他,只好功过相抵,没有升官,调到北边小军区任职。</div> <h3> 后来的故事大家知道了,几个按时向大唐交税的小国家,居然被头家给抢了,实在没活路了,只好换个老板混。于是,石国和粟特几国,突骑施都投靠了大食,阿拉伯人东进了。<br></h3><h3><font color="#010101"> 谁惹的事情谁处理,高仙芝牛逼哄哄的以为阿拉伯是个小国软柿子,带兵去哈萨克斯坦和阿拉伯人干了一仗,啥也不说了,大败。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石国和突骑施人的老乡安禄山和史思明开始造反了,原来这是一个巨大的东西串通的阴谋啊,大唐从此就开始衰亡的脚步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某集团军司令高仙芝同志在去应战安史大军的前线上,因为贪财,军旅生涯一直没给监军太监发提成和分红利,被长安和前线的太监们诬陷冤杀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2名哥舒翰(突厥人、突骑施部,盛唐十大元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哥舒翰的故事也很好听,他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人,很早家里就归了大唐,几代人都住在安西,和外来打工的高仙芝一家不一样,是土生土长的安西(新疆)本地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哥舒翰是高干子弟,父兄都是省、市级的干部,母亲是于阗国贵族尉迟氏。家庭条件优越的哥舒翰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武双全,但是胸无大志,每天在安西街上吃烤肉、泡酒馆、摇骰子赌钱。直到40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按照汉族体制去长安客居三年,这三年的长安生活,安西土包子哥舒翰受尽了白眼和歧视,刺激得他立誓图强,跑到河西节度使处从军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742年,哥舒翰担任青海门源县武装部长,治军有方,开始起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赏识哥舒翰,逐步提拔他担任军分区副司令直到省军区副司令。几年间,哥舒翰多次击败吐蕃军队,其个人作战也非常勇猛,喜欢和人单挑,每次都斩杀敌将。(后来王忠嗣消极怠工攻打吐蕃石堡城失败,玄宗要杀他,哥舒翰无数次去组织那里上访,还去长安哭诉求情,最后,曾经杀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婿的的唐玄宗居然饶了王忠嗣)。</font></h3> 749年,在唐玄宗晚年不计代价、疯狂的开疆拓土国策下,哥舒翰和突厥人阿布思带领6万大军,在损失了上万人的代价下,攻下了青海的石堡城(吐蕃守军不到1000人)。从此掌握了青海的战略要地,进而收复了黄河九曲,使得大唐在青藏高原的版图达到了最大。<div> 高仙芝和哥舒翰在玄宗晚年对中亚和吐蕃的用兵,大损国力,给安史之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当然,这不是他们的过错,是李隆基的原因。</div>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宰相李林甫与安禄山交好,哥舒翰则与杨国忠关系融洽,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成为宰相以后,拉拢哥舒翰,打压安禄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睦,趁着三人一同入朝的机会,撮合他们和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皇宫饭局上,安禄山酒足饭饱之际,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石国),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于阗),我们的血脉如此类同,怎能让人不感到亲近呢?”哥舒翰读过不少史书,回答得颇有意思,说:“古人云,野狐向着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已忘本,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 安禄山认为是在讥讽他是胡人,然大怒,指着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突厥狗敢如此说话。”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高力士向他连使眼色,这才没有演变成全武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哥舒翰晚节不保,可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755年,哥舒翰洗澡中风半身不遂在家养病,此时安禄山造反了。皇帝让他带病出征,哥舒翰带兵守住潼关是非常明智的战略战术,但是李隆基老的头脑不清,一再让哥舒翰出兵决战,结果大败。哥舒翰提拔的突厥将领火拔归仁把他绑了投降安禄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后来,安禄山死后,他儿子安庆绪大败逃亡前,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3位 夫蒙灵察(羌人,盛唐大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夫蒙灵察是羌人,但也只是保留姓氏而已,早就已经汉化了,出生在陕西,军旅生涯都在安西(新疆)。他最早在安西节度使盖嘉运手下当疏勒镇守使,739年率兵平定突骑施内乱,攻打怛罗斯城生擒突骑施黑姓可汗,一举成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后,任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主要对手就是突骑施人,744年他再次平定突骑施叛乱,斩首可汗莫贺达干,达到军旅巅峰。此后,风头被高仙芝抢走,默默无闻的改姓汉姓——马灵察。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部将诱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4位 阿史那献(突厥人,战绩不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阿史那献,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 692年,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阿史那献被配流崖州。703年,才被召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中宗为了抵制突骑施对西域的侵蚀,708年册封阿史那献为右骁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镇守庭州。715年,又加定远道行军大总管,抵御大食和拔汗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717年,突骑施苏禄可汗兴起后,阿史那献返唐,迁左金吾大将军, 692年,阿史那终老长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5位 李楷固(契丹人,老家也是辽宁朝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武则天时,契丹人首领,松谟都督李尽忠造反,武则天气得给他改名李尽灭。李尽灭病死后,契丹人投降,其中一个将领叫李楷固。武则天本要杀他,狄仁杰劝说其有领军之才,后来就留用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李楷固降唐后,参加了几次平定契丹余部的战斗,获得了胜利。但是败于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手里(此人后来建立渤海国,是韩国历史上的大英雄)。李楷固的女婿是下一位大将李楷洛,而李楷洛的儿子就是大大有名的大帅——李光弼。(上图,神探狄仁杰里面有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6位 李楷洛(契丹人,老家也是辽宁朝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李楷洛,唐营州柳城人。契丹人。武则天时依附唐朝。娶李楷固之女。712年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发兵二万余人,分为三军以袭击奚部及契丹(辽河上游)联军,史称冷陉之战。在冷陉被李大酺打败,幽州都督孙佺和周以悌被奚部俘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击退之。大军凯旋而归,李楷洛以暴病卒于道上。有子李光弼(他们的李姓都是大唐皇帝赐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7位 李多祚(靺鞨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李多祚原来是靺鞨酋长,后归顺大唐以军功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前后掌握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曾两次参与李武之间的斗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次是在705年武则天生病期间,参与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剪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让位于中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次是707年参与以太子李重俊为首发动的宫廷政变,杀了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但李重俊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李多祚被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8位 阿布思(铁勒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阿布思原为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统治时,任命他为西部的叶护,地位仅次于可汗。突厥汗国灭亡,乌苏米施可汗被拔悉蜜、回纥和葛逻禄的联兵攻杀后,他率部投奔唐朝,唐玄宗册封他为奉信王,赐姓名为李献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749年跟随哥舒翰西征吐蕃,攻取石堡城,升官为朔方军节度副使(上图)。</font></h3> 752年,安禄山东征契丹,请求朝廷调他为副,意欲吞并他手下的几千突厥铁骑。阿布思不去就是违反朝廷命令,去了就是被安禄山吞并。走投无路的他被迫叛唐北归草原。<div> 当时,阿布思的蒙古高原老家已是回纥汗国领土,他被回纥击败,准备西投葛逻禄,又被安禄山派兵追杀,损失惨重。<div> 753年,唐朝的北庭都护程千里命令葛逻禄首领交出阿布思和妻子,押回长安,阿布思被杀,妻子沦为歌奴,实乃悲剧人物。</div></div><div> 本集结束,后面还有很多名将,大家请看下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