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四川省巴中市民间各地,至今还散落有图上这种年代久远的历史实物遗存,一些见过此物的人或许能够说出它的名字,更多的人恐怕没见过它,也就说不出来它是什么东东了;它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产物,古时人们读书取得功名的“学位证”,老百姓口中说的是:桅杆。</h3> <h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张家老屋单斗石桅杆</h3> <h3>桅杆有铁制、石制和木制之分,铁制和木制桅杆年代久远的己消失,石制的叫石桅杆(又叫石笔,石楣杆,石旗杆),目前留存最多的基本是石桅杆。桅杆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古时候读书人一旦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大门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每根桅杆之上可以套斗,而且套斗的数量是很有规矩的,如果是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如果考中进士,就可以套二个斗,称为“双斗桅杆”。即民间说法是:一斗为举人,二斗为进士。据考证,桅杆多在家族宗祠,屋前或陵墓前竖立,一般高约5至6米,最高可达10余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样式,秀才底座凿成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为八角形状,桅杆底座以八角为上等,杆身圆形,杆尾渐收。旗杆石一般是为秀才表功,石桅杆的原型是笔。</h3> <h3>古时的人们读书取得功名,除了求达官贵人授匾外,桅杆也是显赫功名的科举文物之一,相当于今天读书求学取得功名的“学位证”,古时候只有考取了功名,才可以在自家领地建造桅杆。</h3> <h3>关于“桅杆”来源,民间一些风俗还有一些流传,在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庙会上、成都市洛带镇的湖广会馆里,矗立着两对与太昊陵“木旗杆”形状一样,是用来还愿的“石桅杆”。 在《诗经·陈风》里可以找到这种远古风俗的影子,在今天的太昊陵庙会上,还可以看到的“求子许愿、得子还愿”和“竖旗杆、抢旗杆”的风俗就是其中之一。“木旗杆”和“石桅杆”体现的都是生殖崇拜的远古遗风,同时表明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同出一源。</h3><br />在巴中民间散落的各种石制桅杆基本与生殖崇拜的远古遗风沾不上边,巴中民间老百姓历代都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力求让子弟“知书达礼”“才高八斗”。在科举时代,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家族宗祠大门前竖立“石桅杆”,以示家族荣耀并激励后人读书进仕成才立业,如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何氏宗祠”的“双斗石桅杆”。除家族荣耀之外,也有在考取功名的人居住的故居房屋前竖立“石桅杆”,如南江正直张家老屋竖立的“石桅杆”。也有在考取功名的人去世后,在其墓地为其竖立的石桅杆,如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邓氏墓地桅杆,巴中市恩阳区玉井镇谢氏墓地竖立的单斗石桅杆和南江县关坝杨氏墓地竖立的单斗石桅杆,该“单斗石桅杆”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石桅杆”它代表着科举功名,“石桅杆”它是荣誉、庄严和威武的一种标志,“石桅杆”它有显示荣耀和激励后人读书进仕的作用,在中国历代社会中有着特殊作用和意义。 <h3>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井镇谢氏墓地单斗石桅杆</h3> <h3>南江关坝杨氏墓地“杨家桅杆”(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该桅杆)</h3> <h3>目前在四川省巴中市范围内散落在民间的石桅杆数量已经不多见,很多知名的桅杆已经毁灭,如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讲通江人李钟峨故居石桅杆遗迹痕迹还在,但是实体文物遗存已经是传说。</h3> <h3>清.大学士李钟峨</h3> <h3>另外还有平昌白衣吴氏宗祠的一对“双斗石桅杆”就只能在美术家遗世的速写作品中可见了,“吴氏府第速写”图是平昌吴氏后人,当地人称呼的已故美院毕业的外号“吴疯子”吴瑞生凭年轻时候见证时的记忆速写出来的。</h3> <h3>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吴氏府第速写</h3> <h3>吴氏府第是吴德潇的故居。吴德潇、吴仲樵、吴仲蹈、父子三人参与维新变法,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人关系甚密,是戊戌变法的中间人物。吴氏府第环境幽雅,二重堂院落式建筑。标书“进士第”、“大夫第”、“布政史第”衙称。</h3><br />吴氏宗祠位于平昌白衣古镇老北街,建于清道光年间。四周外砖围墙,大小两个斗形,外石坝广场,广场前有片砖屏墙,墙外一对“双斗”高大华表,颇有气势,世人称“荫字祠堂”。吴氏与皇室有姻亲关系,院内中堂大门楣额,由清诰封文正公曾国藩题书“樾荫堂”。据说张之洞任字正史时,曾来过此处。围墙北首,有戏楼、荷池、花园。吴德潇故居位于吴氏祠堂北首,坐西向东,三重院落建筑。<br />从巴中民间散落各地的石桅杆看,基本是见不到年代久远的木制和铁制的桅杆了,更多留存下来的是石制桅杆,而且多为“单斗桅杆”。在南江县关坝杨氏墓地,南江县正直张家老屋,巴州区平梁青山陈家祠堂等地目前还有单斗石桅杆留存,这些地方的单斗石桅杆几乎是取得文科功名的家族而竖立的,而“双斗石桅杆”已经很罕见了。 <h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何氏宗祠”门前双斗石桅杆</h3> <h3>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双斗石桅杆”在巴中市范围内有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的“何氏宗祠桅杆”,以及巴广高速公路东兴隧道出口的“姜家桅杆”,是目前发现的“双斗石桅杆”整体及基座显露最完整、品相最完好的;其它地方的石桅杆(如恩阳区玉井乡的何家祠堂)的杆体、石斗、乃至石基座等由于年代久远,杆体断裂、石斗损坏残缺不全、基座被埋入泥土中或显露不完整。</h3> <h3>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的“何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何氏宗祠”为四合院布局,宗祠内建有戏楼,宗祠门前有石狮一双,双斗桅杆一对。</h3><br />“姜家桅杆”巴广高速公路建设时候,桅杆周围的农家房屋全部拆除了,“姜家桅杆”得以保存下来,该桅杆至今在原位置矗立着。该石桅杆原有2根,是“姜氏”家族老屋门前遗存,姜氏老屋已毁,另一根桅杆已不复存在,老屋门前一对雕刻精美石狮面容被毁丢弃在桅杆不远处的农田里。 <h3>四川省巴中市巴广高速公路东兴场隧道出口姜家双斗石桅杆</h3><br /> <h3>巴广高速东兴场隧道出口“姜家桅杆”八方顶瓜整石件基座</h3> <h3>“姜家桅杆”保存较完好,桅杆座南向北,水桶般粗的坚硬圆石柱耸立在方形石基之上,从基座底部计算石桅杆高约近8米,整个石桅杆圆石柱似乎是一整体打制,石桅杆从下到上三分之二处,有一石斗形石雕件,顶端还有一个小斗形石雕件,肃穆庄重颇为壮观。桅杆顶端尖状,石桅杆和石斗的雕刻都较为细致,打磨光滑,“姜家桅杆”基座为“八方顶瓜”样式,“八角”为上等,表明姜氏家族出了位进士或四品官位以上的人物。</h3><br />巴中除了有取得文科功名的家族而竖立的桅杆之外,在平昌县元山民意村,还发现有明末武举人冯思隆家族竖立有文字记载的由皇帝赐武举人冯思隆的“冯家桅杆”一对。 <h3>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民意村冯家单斗石桅杆</h3> <h3>“冯思隆,明末武举人,天官刺史。因皇帝宠爱冯思隆忠孝,恰逢为其母庆寿,故赐双斗桅杆。其斗高6.6米,底座宽1.2米正方体,由整块石雕砌而成,桅杆上刻有‘皇恩宠赐,寿星高照’字迹清晰可见,至今保存完好,实属稀有之物。”</h3><br />这段文字来源于该桅杆旁边新打制的木牌上书写的,其中“故赐双斗桅杆”的“双斗”二字的表述值得商榷。<br />一般来讲,立桅杆多见的是左右对称各一根,“单斗”或“双斗”是按照考取功名的级别而定的,举人为单斗,进士为双斗,此处“冯家桅杆”实物遗存明显是“单斗桅杆”,与明末武举人冯思隆功名吻合。该桅杆旁边新打制的木牌上书写这段文字中的“故赐双斗桅杆”这种说法应商榷。<br /> <h3>右桅杆石斗上刻有“皇恩宠赐”,左桅杆石斗上刻有“寿星高照”字迹清晰可辩。</h3> <h3>“冯家桅杆”的基座是完整石件打制的“错八方顶瓜”,而且很特别,基座石件打制技术含量较高,桅杆柱体是六棱形,石斗下面有四个石制雕花石件做石斗支撑。</h3><br />关于武科功名的桅杆,有一处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巴中市平梁古城四川第一抗英将领张必禄墓地(毁于文革)至今矗立着一对石桅杆,桅杆立于平梁古城的山上。两杆相距约60米,通高约8米。杆座为四层,埋入土中的一层为边长约1.6米,高0.4米。露出地面的三层为整块石料,分别打制成边长1.36米,高0.23米的正方形,高0.46米的正八边形,高约0.1米的圆形。杆柱横切面为正方形,边长0.5米,逐渐向上收减少。杆柱四棱刻成凹槽,并两边各划一线直通杆顶,桅杆无斗。杆帽为一狮状动物,作略低头状。<br />张必禄,四川巴州人,四川第一抗英将领,清咸丰元年七月死于浔洲(今南宁市)军营,谥号“武壮”,归葬平梁古城,御赐祭文、碑文各一通。 <h3>四川第一抗英将领张必禄墓地矗立的石桅杆</h3> <h3>“冯家桅杆”是有文字记载的武举人桅杆,年代久远,抗英将领张必禄墓地的桅杆是清咸丰时期竖立的,是否是另一型制的武将桅杆?而这两只桅杆在目前巴中市境内乃至更大范围内是否是唯一的,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文物专家继续挖掘。<br /></h3> <h3>平昌县“冯家桅杆”与巴州区“姜家桅杆”相比之下,是取得文武功名而立的型制不同的桅杆,南江县关坝“杨家桅杆”、南江县正直“张家桅杆”、巴州区平梁青山“陈家桅杆”等,就目前发现的这类取得文科功名的桅杆,就“单斗石桅杆”来讲,巴中境内散落在各地农村相对较多,具体数量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真实性数据,而类似于巴州区巴广高速东兴场隧道出口“姜家桅杆”的“双斗桅杆”,从形态上来讲,与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何氏宗祠”的“双斗桅杆”有非常大的区别,其中桅杆的“石斗”下面有无支撑是重要标志;“何氏宗祠”的“双斗桅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有年代可考证,该桅杆的“石斗”下面有四个支撑,而“姜家桅杆”的“双石斗”没有支撑,直接套装在石桅杆上的,该桅杆目前没有更多的证据考证其年代,只能从外形上判断,从目前巴中民间散落在各地的“石桅杆”看,越是简单的造型,年代似乎应是清以前乃至更早年代的造型,“姜家桅杆”是否早于“何氏宗祠”的“双斗桅杆”?这点判断是否准确,需要有相关证据做支持,也有待相关文物专家研究。</h3> <h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风景区南江牟阳故城现代木制桅杆景观</h3> <h3>巴中历史文化深厚,上千年的民间民俗遗存随处可见,如今的光雾山风景区,在牟阳故城矗立着新的人文景观,从它们的形态上,依然可以发现历史文化元素的痕迹。</h3><br />作为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散落在巴中民间各地的石桅杆数量相对不多,其中“何氏桅杆”、“姜家桅杆”、“冯家桅杆”“武壮桅杆”等这些保存基本完好的“石桅杆”,在我市境内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已十分少见,建议文物部门做个统计调查,查明巴中境内目前还有多少桅杆,品相如何,建立影像档案,这些历史文物遗存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我市科举文化、家族文化,让它们发挥出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h3>四川省巴中市平梁镇青山陈家祠堂单斗石桅杆<br /></h3> <h3>蜀杨简介:男,生于1964年10月,四川省巴中市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