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土窑洞

白衣行者---白玛秧金

<h3>手机摄影:白衣行者</h3><h3><br /></h3><h3>你是否听过《黄土高坡》这首歌?在80年代唱响了大江南北,那高亢豪放的歌声,昂扬的生命激情让我记住了黄土高坡,对别样的西北黄土窑洞有着潜藏的情愫。</h3> <h3>黄土人家的主人郝辛情先生带我们踏上黄河的梁峁之顶,望着那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和那形形色色的千沟万壑,伴随着零星的窑洞。即感到苍凉与落寞的沉寂,又能感觉到黄土高坡的纯朴憨厚,黄河的怒吼始终伴随历史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着璀灿夺目的异彩。</h3> <h3>一想起这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眼前便出现黄土、黄风和黄沙,但无论这片土地的日子过得多么苦,多么累,漫山遍野都有唱不完的信天游。</h3> <h3>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独特艺术,无论是那条沟或者哪座卯里都藏着数不清的歌。不管你坐在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冷不丁就会从哪条沟里传来粗犷豪迈或者柔和细腻的信天游。</h3> <h3>"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的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h3> <h3>黄土的牛吃不仅吃草,还有美味的红枣做零食。</h3> <h3>行走在山路,光秃秃的黄土坡,总感觉落寞的冷清,但景象还是安详温暖的。</h3> <h3>山路上景色幅油画,远看2孔窑洞似一双深邃眼睛,告诉我们它所见证的历史变迁,日月苍穹的传奇。</h3> <h3>一只鸡在嘹亮孤鸣,就像信天游在沟川里回荡。</h3> <h3>我们来到刘家山村庄,空空荡荡,只有成群的麻雀在这里驻窝。村庄有200独户人家,现在只有不足10人的老人留守。年轻人早已离开窑洞,他们如同飞出去的鸟儿,回来也只是栖息几天而已。慢慢的,村里的男人们走了,女人们也跟去了,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只有少许的妇女和老人留守着。</h3> <h3>窑洞映入我的眼帘,窑洞,对,就是我向往的窑洞。窑洞是村庄的灵魂。</h3> <h3>走进黄土人家的生活,揭开我对黄土人家的神秘,看看黄土人的风土人情,体验一下黄土人的生活起居。</h3> <h3>我们是大年初八到的郝家,所以赶上农村还在过年中,老人们要为我们做顿年夜饭。</h3> <h3>因陕盛北产黄米、小米,大枣,所以过年一定要做黄米枣糕,以备过年期间随时可吃。</h3> <h3>两位老人家为我们忙活着磨黄米做枣糕。</h3> <h3>农村吃的粮食都是自家种收的,现吃现磨,原汁原味,米香醇厚浓郁。</h3> <h3>日复一日的忙碌,他们的生活反反复复,辛勤的黄土人没有厌烦的时候。</h3> <h3>我试着碾了一圈面,挺累的,手里要忙活着磨盘上的谷子,脚下要不停的快走,否者就会被拉磨的老牛顶上…</h3> <h3>我来到郝辛情母亲的家,一排四眼窑洞的院子透着浓浓的乡土味道。</h3> <h3>窑洞是黄土朴实农民的摇篮。一眼眼窑洞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那里面凝聚了农人们所有的喜怒哀乐。</h3> <h3>我们和守望这四孔窑洞的一家人过个年,温暖的土炕、黝黑发亮的灶台,构成了一幅老式绵延的生活场景。</h3> <h3>黄土人的热情好客就在熊熊燃烧的炊烟旺火里…</h3> <h3>旺火里传出的噼哩啪啦的声响,似乎告诉我们老天爷已恩准了来年的所有祈愿。</h3> <h3>六十多岁的郝妈妈,是贤妻良母,虽然每天在灶炉旁烟熏火燎,在任劳任怨,每天等待着家人的归来。</h3> <h3>黄土人家的热情、豪情、睦情、情亲、辛勤就这样反反复复,重复着他们的故事,上演着他们的传奇。</h3> <h3>枣糕做好了,枣米的香浓喧腾的整个窑洞喜气盈盈。</h3> <h3>传统的年夜饭做好了,热烈而醇厚,温暖的让我酣醉在这浓郁的气氛里。</h3> <h3>一碗黄米酒将对新的一年所有淳朴的期冀、虔诚的祝祷、热辣辣的激情都皈依了引领春天的这个盛大的节日——春节。</h3> <h3>这就是黄土地的年味。黄土地纯正的年文化、黄土人纯朴的民俗情是一种苍茫,是一种悠远,是一种原生态的醇香,更是一种虔诚至极的精神祈望。</h3> <h3>在惊天动地的鞭炮声中,瑰丽的烟火从小院腾起,跳跃的火花在轻烟的引导下怀抱人们的梦想直飞九霄。爆竹声赶走了严冬,也给人们种下了新的希望。</h3> <h3>窑洞流淌在黄土人的血液里,流淌成了构筑黄土血脉的生生相息的黄土魂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