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2日下午,6个语文基地的百余位学员齐聚建平实验中学的“建德堂”,聆听德高望重的于漪老师做讲座。望九高龄的于漪老师独坐在讲台前,如禅宗布道,两个小时的娓娓道来,阐述着对语文教师精神成长的觉悟,阐述着她对语文的深度理解。令人高山仰止的于漪老师!
字字珠玑,于老师的每句话都耐人寻味,启人深思。在这里,摘录的是我感悟及感慨最深的话。
一、思想有高度,脊梁骨有硬度
于漪老师: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成长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
于老师的这句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一百余位学员,为什么走进基地?为什么坐到了一起?因为大家的内心深处都还有一股热情在燃烧——不忘初心,上好课教好孩子,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教师!
成长,应该是一种内省的、自觉的、常态的追求。就如我们每天走进教室上的一堂堂课,经由这一堂堂课,我们培育着孩子,也不断成就着“我”。就如我们每次在基地的一次次学习,经由这一次次的学习,我们成就着“我”,也成就着彼此。在人群中学习,在人群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于漪老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直接指向“人”,直接触及人的思想、情感、品质及心灵。字词句篇皆是温度,语文是陪伴人一辈子的,人这一辈子要永远走在语文学习的路上。
于老师说的“人”,泛指每一个人,更指“语文人”——语文老师,应该是最爱语言文字的一群人,应该是最钟情语文的人,应该是引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爱上语文的人。
于老师的这番话也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那就是:语文教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要自然而然地融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其间于一体。
于漪老师:比讲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高度,语文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因为我们的一个肩膀挑着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听于漪老师说这翻话的时候,内心似乎有激流在荡涤——使命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蓬勃生长。为什么这番话会具有如此动人的力量?因为这是于老师的身体力行,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教师这份职业的重要和神圣也尽在这句话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我们要对生命负责——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命质量负责。没有理由懒散懈怠,没有理由蝇营狗苟!
二、课堂教学是安身立命之本
于漪老师:好课的要点有四,那就是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
于漪老师强调语文是人文学科,用测量学的方法来判断语文课的好坏是不对的。判断一堂语文课的好坏要看“四有”。
学有兴趣。指的是有没有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如果课堂教学干巴巴的,枯燥乏味,这样的课肯定不是好课。
学有所得。指的是一节课上和不上应该是不一样的(上和不上差不多就不行)。还指一节课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可取的,一节课应该要有重点,应该让孩子们在某一个方面得到真正的收获。
学有追求。指的是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聪明,越学越聪明。一节课上好,不是画上了句号,而是留下了一个省略号——激活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渴求。
学有方向。指的是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一堂堂的语文课,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上“四有”好课是我们的追求。可是,怎样才能支撑起一堂堂“四有”好课?你的回答是什么?
于漪老师:语文教师上课要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材”,“人”是学生,“材”是教材。连接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是什么?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处理教材最为重要的不是考虑怎么教,而是“教什么”——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我想大家对这句话都有强烈的共鸣。一篇课文摆在面前,到底要教什么?相信,如一千位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语文老师上出来的课也是千课千面。
“教什么”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尤其是在“乱云飞渡”(引用于郑朝辉老师话语)的今天——各种教学理念、教学主张盛行,一线教师深感茫然,各种不知所措。
于漪老师给出了“药方”:不盲从于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推动学科教学这是有问题的”——说真的,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于我而言有点地动山摇的感觉。因为“理念先行”的想法根深蒂固。譬如,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的理念关照下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沉静下来,琢磨于老师的这番话,我想于老师这番话的本意不是让我们对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予以全盘否定,而是让我们回归对语文教学的本源性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我们上的每一堂不是为了实现这个那个的教学理念,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要教到学生身上,心上,成为他素质的起点!
于漪老师:教的好,首先是学的好。“实践”和“学习”是我整个教学生涯的两根支柱,贯穿于两者间的的是“反思”。
讲座的最后,于老师发出了如上语重心长的感慨及感悟,这是一个望九高龄的老人由衷的人生箴言。
“君之学,犹妾之织,累丝不已成尺,累尺不已成丈。”学习这件事情,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如洗脸刷牙一般的存在。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于老师提到了某一调查活动中的两个数字:叙利亚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8本,而我们中国上海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真是令人汗颜啊!
教师是需要学习需要阅读的,可是你读书了吗?估计没有多少老师能很有底气地回答这个问题。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医愚。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变的更加富有智慧,我想读书还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豁达,更加通透,更加富有人格魅力——让生命更加厚重而美丽。
教师,从来都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课堂,从来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