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韩城有很多遗风,出处和寓意都无从考究 ,比如打春时吃柿子、正月十六吃凉皮、二月二龙抬头吃献爷(ya)馍 、清明节吃菜盒,虽然出处,寓意不详,但既然已经延续数百年,就一定有需要遵循的理由。</h1><h1>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去祭拜先祖 ,而所祭奠之物和祭奠方法 ,在我们本地,南北 、东西都略有不同,说到这里,有一段我自己的糗事就足以证明:</h1><h1> 和老公成家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老公要我和他们一起去上坟,我则坚决要求在家做好菜盒等他们回来。他怎会知道,这么大的我,清明节从来无缘踏进坟地,虽然误会很快得以消除,但足以验证那句:“十里乡俗,各不相同”的俗语。</h1><h1> 我娘家在西部山区,上坟的时候女人是不能去的,因为传说中女人烧的纸钱和衣物等先辈们是收不到的,男人们扛着工具,拿着柳枝、清明馍、鞭炮、纸钱去上坟,而女人们则在家里烙菜盒。</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到了坟地,先清理坟上的杂草,再把边上补补垫垫,然后插上串有黄白两色纸钱的柳枝,全部跪拜于坟前,跪在最前面辈分最高的长者,把里面包有鸡蛋的清明馍抛上坟头,让它自由滚落,这才开始烧纸钱和黄裱纸,等带来的纸钱全部被先辈们悉数收领之后,长者点燃鞭炮,回到队伍最前面,带领一直跪在后面的小辈们磕头,集体磕上三个响头,仪式才算完成。</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这时候孩子们才可以去疯抢那个滚落的馒头,据说吃到馒头的人会受到先祖最多的庇护,但 一般情况下,都被大家分而食之,这也许是先祖们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结局吧!</span></h1><h1><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等大小男人们回到家,焦黄鲜香的菜盒已然上桌 ,再配上红豆麦子稀饭,热闹哄抢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祖活动就这样画上句号,来年的清明节再从头演练,就这样一代一辈周而复始的循环着。</span></h1><h1><br></h1><h1><br></h1> <h1> 韩城菜盒,可以做成韭菜馅、菠菜馅、地菜馅等等。</h1><h1> 清明时节,正是第一茬露地韭菜和菠菜上市的季节,也是韭菜和菠菜最为新鲜娇嫩的时候。</h1><h1> 熟透以后的菠菜太软,韭菜难嚼,所以我每次都把两样蔬菜混合,中和一下口感。</h1> <h1> 面要和软一些,多揉几次。</h1> <h1> 然后准备其他食材,韭菜切段,鸡蛋炒成蛋花,粉条泡软切碎,盛出大肉臊子,大葱切丁。</h1> <h1> 菠菜也切碎</h1> <h1> 爆香葱花,倒入粉条翻炒,加入十三香、老抽、盐,倒入大肉臊子翻炒至化开。</h1><h1> 把炒好的粉条等全部倒入盆里切好的韭菜和菠菜上。</h1> <h1> 倒入蛋花拌匀</h1> <h1>再打入一两个生鸡蛋(视菜的多少而定)</h1> <h1> 现在,把面团分成小起子。</h1> <h1> 擀开,擀圆,擀薄,铺上一层菜馅。</h1> <h1> 再擀一张大小相同面片盖在上面压平,排出空气。</h1><h1> 取一小碗,双手把碗倒拿,用碗沿转圈切掉菜盒边缘素面。</h1><h1> 电饼铛温度到位后放入菜盒,用手再压,把空气排空,不需要刷油,两面烙黄就熟了。</h1> <h1> 第一张菜盒出锅了,呵呵,手伤了,就连擀面杖都不听话了,做出来的成品颜值实在不怎么样!</h1> <h1> 切成四等份,趁没人,就可以下口了喽,假装尝下咸淡😁</h1> <h1> 传统的做法和切法呢,有一个弊端,就是吃的时候必须用手兜着,不然蔬菜就从切成三角形的边缘漏掉了。</h1> <h1> 所以我一般都做成了这个样子 ,即简单又紧实(用韩城方言说就是:挝也)😄</h1> <h1> 烙好后,拿出放案板用锅盖扣上,继续烙下一个。</h1> <h1> 开饭的时候,喜欢吃酥脆一点的话放电饼铛热一下,喜欢吃软和一点就直接一切两半就好。</h1> <h1> 配上万能的烧蒜</h1> <h1> 咬一口,香脆可口!吃一嘴,香气四溢! 再来一碗稀饭或者其他汤类,大快朵颐!</h1> <h3>😊</h3> <h1> 菜盒,时时都在吃,但只有清明节的菜盒才可以吃出仪式感,也许是先祖们为了让族人们珍惜这个一年才能相聚并合在一起的日子,才有了这个传统美食的由来吧。.</h1><h1> 财源广进,和和美美,这应该是先祖给这种美食取名“菜盒i”的初衷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