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张黄,历史古镇。国家泛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建设之其中乡镇之一。</h3> <p> 上世纪50年代未,我们出生于此,就读于此,成长于此,并于此走向社会…… </p><p> 今天翻了翻老照片,勾起了往事的记忆,所以,特别将这些好些年前回去随手拍摄的照片组合在一起,追忆那段离我们远去的曾经岁月。</p> <p> 解放路,张黄主干街道,从下低圩到上高圩长约 1 公里,沿街骑楼建筑,有派出所,供销社,税务,邮电,车缝社,搬运社,五金社等单位。 有百货大楼,五金工具,生产资料,书店,副食店,常乐饭店,理发,修理单车等门店。小时侯常与同伴穿梭于街巷上,戏嬉打闹,在骑楼内弹玻子,扯革勒……</p> <p> 圩头顶,解放路与工农街交叉地段,左边老房子是原圩镇大队,正面是麻纺厂(原纸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来此领取麻绒回家,一家老小轮着纺成麻线,攒点钱补贴生活。</p> <p> 上高圩往中间街方向,草丛处是原供销社五金商店,税所,斜对面是生资化肥门市部。或许你还记着曾穿过用化肥尼龙袋缝做的裤子,这化肥尼龙袋就来自生资化肥门市部,缝制的裤子上常能看见:尿素25公斤等字样。</p> <p> 中间街,照片前左是照相馆,右转是公社后门,常乐饭店,常乐饭店是那时的奢侈消费场所,每次路过都能闻到里面的炒粉香。</p> <p> 张黄中心小学(老校址),一座颇有历史的建筑,校园内 石柱画栋雕梁,走廊迂回相接,中轴对称,古朴宁静,我们小学 初中就读于此。学校大门前是篮球场,有一简易戏台,两头通解放路 人民路。遗憾的是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留着我们童年记忆,同学情谊的古建筑未能保留下来。</p> <p> 人民路,</p> <p> 人民路与解放路平衡,每逢369圩日路上摆卖农副产品,人民路中段靠菜市街处有一老水井,周边同学小时侯都来此担水,水井旁屋檐下有一专门卖鱼钓胶丝的摊档,上照片前是菠箩树,圩日在此摆卖鸡鸭,所又称鸡鸭项;下照片摄于82年,人民路的另一头,照片右是菜市街,前有张黄二桥,敬老院。</p> <h3> 塘面街,塘面街文革期间改名反修路,两头连接解放路 人民路。</h3> <p> 解放路塘面街口,旧时的张黄街镇中心,周边是派出所,供销社,书店,副食门市,车缝社,菜市街。菜市街有一染布作坊,一木板戏棚,年幼时常能在此看到演出。照片黄色小楼是现存的张黄老地标建筑,泥堆处是原车缝社,现已开发房产。</p> <h3> 从解放路穿过这条小巷是卫生路。</h3> <p> 卫生路,上接工农街下通百货大楼,有公社,卫生院,木薯粉收购部,粮所,信用社等单位,路中段往里还有一番桃园,棵树茂密,幽深宁静。</p> <p> 照片前是现张黄医院,旧时叫卫生院,印象中卫生院住宿区是一些很有历史的青砖建筑,树前泥砖瓦房,是供销社木薯粉收购部。</p> <h3> 工农街,工农街上有观音堂,盲老院,食品加工厂,食品站,照片树林是原食品站鱼塘,鱼塘上飘满着水浮莲。</h3> <h3> 工农街靠圩镇大队段。</h3> <p> 石狗铺,旁边临街转弯处也有一口老水井,青砖围栏。</p> <p> 五一街,五一街上去是农具厂,右转弯是电影院,旧时,电影院门前有一很大很高的榄子树,每到秋天,树上的榄子熟得金黄色的,小时侯最盼望的就是看电影。</p> <h3> 从圩头顶大队旁的小巷子进去是江边,江边上有一小码头,用青石铺设,拾级而下,古老实用。有说100多年前,载重20吨的船只,在此码头能沿江而下,在旧州江口进入南流江,再由南流江出海,便能沿着古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各地。</h3> <h3> 保留至今有着时代印记的建筑,墙上的标语清晰可见。这里楼下曾是书店,旁边是塘面街。</h3> <p> 供销社副食门市部,小时侯常来买酱油,不知你曾否有过5分子酱油只买3分,返回途中加点水充数打斧头的经历。</p> <h3> 派出所户口室,我们出生落户成为张黄镇的常住居民,至读书毕业上山下乡到农场农村,以及后来知青返城,参加工作的户口迁入迁出,都在此办理。</h3> <h3> 原张黄派出所旧址。</h3> <h3> 这是粮所仓库,也是我们的米缸,那时各家凭米簿供应大米,成人每人每月定量26斤,单价0.139元/斤,油4两。从仓库旁边的路上坡过去是新的中心小学校址。</h3> <h3> 粮所大园,照片后树林处是营盘岭。</h3> <h3> 食品站,小时侯餐桌上难得见到的猪肉就来自这个单位,现残存的是正门立面。</h3> <h3> 水产站,这是水产站后面。</h3> <h3> 车站大桥,当年,我们曾雄纠纠气昂昂跨过此桥,到农村去到农场去,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h3> <p> 张黄江,张黄的母亲河,江水穿镇而过向南流淌,几百年来见证着两岸人家的喜怒欢愁,沉积着古越厚重的文化历史,也记着了我们的童少梦想,青春的壮志豪情。坝角水坝,水轮泵,江心中的三处水泥墩…… 让我们把无数的童少时光泡在了江里。</p> <p> 在这座古镇上的每一条街街巷巷,每一处转弯抹角,每一个夜晚清晨,每一轮夏冬春秋,都有着我们童少乃至青春时期太多太多的记忆,有着那洗不去抹不掉的一幅幅历史印记。这里的一木一草,一江一坎,一砖一墙总让人念怀,回到这里,让你每一抬眼一远近,一停步一弯腰,都能拾起一个故事。</p> <h3> 卫生路中段原番桃园。</h3> <h3> (张黄二桥)</h3> <p> (上高圩百货门市)</p> <p> (中间街常乐饭店)</p> <p> (中间街)</p> <p> (下低圩百货大楼)</p> <p> (下低圩卫生路口)</p> <h3> (下低圩)</h3> <p> 从下低圩出了街口是209国道,再经大雾岭上坡是国营东方农场。上世纪70年代,东方农场改制广西军区生产师四团,准军事建制,生产师师部也设在这里。 当时,有南宁市上千知识青年来到四团参加军垦建设,被分配到各连队割胶采胶种植橡胶树。大批的知识青年到来及生产师师部驻扎张黄,为古朴的圩镇带来了城市的文化元素,带来了新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放映电影无须中途间断换片的大机队。 </p> <h3> 慈母手中线,缝补春和秋!</h3> <h3> 一只烘籺,香飘岁月悠长,一份水籺一碗芝麻糊,梦绕魂牵故乡。</h3> <h3> 在旧时的张黄街,还有着各式各样的手艺摊当,各种各样的手艺人。</h3> <h3> 剦鸡补锅织簸箕,车衣理发扯糖Q,有着说不尽的春秋冬夏,诉不完的甜酸苦辣。这一门门手艺的背后,支撑着一个个的家庭,放飞着明天的希望。</h3> <p> 有人说 </p><p> 小时侯,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p><p> 不管如何,还是那句歌词: </p><p> 就算生活给了无尽的苦痛折磨,还是觉得幸福更多。</p> <h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br></h3> <p> 乡愁, </p><p> 久违的家书是乡愁,牵挂字里行间留,归来的燕子是乡愁,带给我故乡问侯,乡愁让人愁 ,乡愁醉心头,醉了青梅,醉了竹马,醉了多少春秋,还有一段乡情,醉倒家门口 </p><p> 一缕炊烟萦绕在心头…… </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p><br></p><p><br></p><p><br></p><p> 后记: </p><p> 没想到《乡愁》在家乡能引起如此之共鸣,谢谢大家的点赞! </p><p> 今年的3月6日,我首次在张黄中心小学七一届初中同学群上发了一小段《乡愁》,几天前,又找了几张阉鸡补锅的照片放到群里,没想看着这些照片勾起了儿时记忆,思乡之情,因而心血来潮在原《乡愁》基础上进行了添加修改后再放到群上,一传十 十传百了。 </p><p> 其实《乡愁》是在找我们这代人的童真年少,找一种记忆印象,一种对沧桑岁月的依恋。其所映出的是我们童少时期所历经的有着深深烙印之其中部份。那老街深巷,那青砖瓦当,那转弯抹角斑驳脱落的泥墙,那屋檐楼下的昏暗灯光,那让人驻足压瘾不愿离去的一门门手艺,一喷喷米香,以及那环绕于古墟镇上的一朗朗笑声,一串串乡音…… 或许《乡愁》符合了这些,符合了一定年龄段人的怀旧情愫,加之歌曲从旋律歌词到演唱,让人思绪于其中,勾起乡情愁感,使人回到了那 醉了青梅,醉了竹马,醉了多少春秋,还有一段乡情,醉倒家门口,一缕炊烟萦绕在心头的家乡总在梦中游的意境,引发了共鸣。 </p><p> 说实在的,在编写《乡愁》时 ,我是极尽可能地少用一些诸如 “ 童少梦想,壮志豪情 ” 之类的字词,而更多地想用张黄新民话说的 “ 老官,坚都,压瘾… ” 以及一些如 “ 圩头顶,鸡鸭项,水轮泵…” 等接近地温我们都耳熟的语句 地名,但看着那一张张已远去不可复制的照片,那记忆着我们曾经岁月的老街屋檐,一股激情还是涌动而出,一些夸奖之句还是写了出来,还望认同理解。 </p><p> 祝福大家,祝福家乡,祝福张黄!</p><p><br></p><p> 老 臣 </p><p> 2017 . 11 . 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