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越剧

遇见

<h3>家在上海,最大的便利是能经常看到优秀的舞台演出,自女儿四岁起,我常带她去逸夫舞台看戏。京昆越沪,无论剧种,我只找她了解的故事及可能感兴趣的戏看。比如越剧《红楼梦》、《西厢记》,京剧《盘丝洞》、《四郎探母》,锡剧《秦香莲》、《三三》,沪剧《雷雨》、《日出》等,每一次,女儿都看得津津有味,耳濡目染习惯了戏曲的程式和节奏,并不像看惯电视剧的孩子觉得无聊拖沓。</h3><h3>&nbsp;</h3><h3>小小舞台,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一桌二椅,水袖脸谱,四功五法,唱腔节奏,演员以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出具体的戏剧情境,让人物鲜活于舞台之上。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深蕴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因此,与其让孩子枯燥地背诗词习书画,不如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让孩子在戏曲中爱上中国文化。游于艺,学于戏,快乐而有益。</h3> <h3>2016年暑假,我带女儿来到嵊州艺术学校参加越剧表演培训班。在与学员的闲谈中,第一次听到君安的名字,那位学员说:“我爱上越剧,是因为君安,有一次我看电视戏曲节目,看着入迷了,后来才知道那是王君安演的《盘妻索妻》。我来学习是想去报考芳华越剧团,那样就有机会经常见到君安了。”看她那痴迷兴奋的神情,我很好奇,君安是怎样的人物,可以让人如此着迷。于是,在女儿上课时,我找到她演的《盘妻索妻》视频,在宿舍看了起来。</h3><h3> </h3><h3>我小时候,因为母亲喜欢看戏,跟着她看过一些经典名剧,比如徐玉兰、王文娟演的《红楼梦》、《追鱼》,范瑞娟、傅全香演的《梁祝》以及严凤英的《天仙配》和韩再芬的《女驸马》等,感觉颇有韵味。我不懂唱念作打四功,也不谙口眼声手意五法,越剧丰富的声腔唱腔,尺调弦下、小腔念白,我更是一头雾水。尽管如此,这依然不妨碍我爱上君安,爱上尹派,爱上越韵。</h3> <h3></h3> <h3>《盘妻》是王君安尹派艺术的巅峰之作,高度凝聚了越剧艺术之美、之奇、之绮、之魅,几乎汇聚尹派艺术全部精髓,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君安凭天赋的嗓音、优雅的外形,加上尹师亲传下的勤学苦练,表演技艺已臻化境。她的演出层次丰富细腻,情绪交错起伏,充满张力。既保留了梁玉书应有的温厚本质,又在适当时候表现出一个年轻公子的气急和气盛,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情深意重的人物形象。</h3><h3><br></h3><h3>用心看过君安的《盘妻》的人,很难不为其动容,而沦陷其中成为“盘妻控”的君迷,更是沉迷其中乐不思蜀。无怪乎人说君安是“男人皆欲娶,女子皆欲嫁”的白马。她的梁玉书击中了女人渴望包容宠爱的死穴,也让爱她的男子感同身受痴迷如醉。有人作过调查,问大家是怎么成为君迷的,其中一大半是因为《盘妻》被盘进来的。盘妻如盘丝洞,一个温柔的陷阱,一旦陷入就再也无力自拔。</h3> <h3></h3><h3>看多了煽情滥情矫揉造作的电视剧,看过了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娱乐节目,再看君安的表演,仿佛浊流中发现一股清泉,又如雾霾里看见一束亮光。她纯正的尹派唱腔与传统又不落窠臼的演绎,古典融合时尚的服装扮相,加上简洁新颖的舞台布景设计,真是沁人心脾,令人耳目一新。越剧的唱词与古诗词同源,古典隽永,曲调与中国民间曲艺一脉相承,悠扬婉转。扇子、帽子、水袖、靴子的元素使人物形象清新隽永,别具一格的念白、起调、小腔、嚣板的运用令唱段韵味无穷。</h3><h3><br></h3><h3>常听人说爱上越剧就再也听不进流行歌曲了,常在君迷群里听人唱君安的名段,常在群里看到有人夜半醒来无眠时发出感叹:想君安了。有在美国的君迷把在君安家附近买房当作奋斗目标,希望因此可以与她偶遇。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魔力,令人魂牵梦绕?</h3><h3><br></h3> <h3></h3> <h3>王君安,1970年6月生于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州,父母是老师,排行最小,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大姐也是越剧演员。天生丽质之外她还有一副好嗓子,生活在吴侬软语的越剧之乡,耳濡目染学会了唱戏。1981年,福建芳华越剧团来嵊州招生,君安妈妈带着年幼的君安去报考,她以《学习雷锋好榜样》和《黛玉焚稿》脱颖而出,一举入选。</h3><h3>&nbsp;&nbsp;</h3><h3>1986年,尹桂芳带领芳华剧团来上海演出王君安主演的《红楼梦》,首场谢幕36次,掌声经久不息长达23分钟。每次谢幕,尹先生都亲自陪演员一起谢幕,有空时,她还会在家里煲汤带到剧院给君安补身体。《红楼梦》在上海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一时,君安热席卷上海滩,形成戏曲界特殊的“王君安现象”,一如当年万人空巷看尹桂芳大戏的情形。80年代,是中国戏曲最好的年代,那时候,动乱的阴影刚刚散去,物欲的洪流尚未到来,人们渴求着文化和知识,追求纯粹的戏曲艺术美,天时地利人和,君安一举成名。</h3><h3><br></h3> <h3>人最大的愿望是成为自己,过上可以掌控的生活。君安在1996年做了个重大决定,远赴美国开始学习金融。11岁学越剧是妈妈的选择,26岁学英语学金融是自己的选择。她想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她想要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她用5年时间,以小学文化程度为起点攻下本科文凭,然后在洛杉矶做了5年财经工作。起初几年,她几与舞台隔绝,潜心学习,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她以一己之力如愿完成学业并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h3><h3>&nbsp;</h3><h3>她投入地学习,同学朋友无人知道她曾是中国那么耀眼的一颗舞台明星。虽然日常绝口不提过往,但是在梦里,她会梦见恩师、梦见舞台、梦见唱戏。佛洛伊德说:人能感觉到的意识只占整个意识的一小部分,就如冰山露出在水面上的一个山顶,而大部分意识是水下的冰山,那个部分自己无法觉察,我们称作潜意识,潜意识的需求通常通过梦表达出来。</h3><h3>&nbsp;</h3><h3>在经历10年的远离之后,她终于向潜意识中的那个自己臣服,是的,戏曲艺术于她,是深入骨髓的热爱,那份爱的深度她自己亦不曾明了。她以为,她可以远离舞台过另一种生活,她以为,远离戏曲界的人事纷扰就可以找到清静。事实上,她对恩师及其创建的芳华的热爱,对戏曲及舞台的眷恋,一直在心底。她在戏中演过的那些人物:宝玉、玉书、贵申已经进入她的血脉,仿佛已经远去,其实从未离开。</h3><h3><br></h3> <h3></h3> <h3>在君迷的热烈欢呼下,她回来了,回到舞台。去国十年,君安领略了一种表演之外的崭新人生,让她有了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更让她身上焕发出一种别样的魅力。对于许多一生活在体制内、活在固有的人生框架里的人来说,她的出离,她的挣脱羁绊,代我们实现了心底里一个隐秘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带着知识分子气息归来的君安,让更多的高知阶层的人在她身上找到认同感,十年打磨出的阅历和心境注入戏曲,使她的演艺有了更为知性优雅的光芒,她对角色的把握有了更深切的同感与共情。</h3><h3>&nbsp;</h3><h3>君安的美是灵动飘逸不染纤尘的,看到她,我常常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君安于我,就是那个从小桥流水的江南走来的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无暇女子。&nbsp;&nbsp;</h3><h3>&nbsp;</h3><h3>我们喜欢一个人,常常因为她的举手投足间有了我们拥有或心仪的某些特征,在偶像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喜爱的优秀品质。经由这份爱,我们下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向偶像看齐。遇见君安,让我们领悟到越剧艺术的美,让我们主动去学习戏曲知识诗词曲赋,提高赏鉴水平、艺术修养。她的独具一格的美、清雅如菊的淡及待人接物上的拙,都那样贴合着我们的审美需求,我们爱着这个优雅的女子,正如爱着我们心目中理想的自己。</h3><h3>&nbsp;</h3><h3>遇见君安,遇见最好的自己!</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