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的33件大事(5) 架空“三人团”的黎平会议

周晓飞

<h3><font color="#010101">通道“紧急会议”决定转兵后,中央红军迅即分左右两路出湘入黔,西行百余公里,于1934年12月15日进占黎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成功避开了敌军封锁线,途中基本无战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黎平古城位于黔东南,翘街、城墙、湖广会馆等历史古迹至今尚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二郎坡52号胡荣顺商号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什么与通道会议相隔仅六天,在军情紧急之下又要开会?因为中共高层在进军方向上有分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前述的通道会议上,“三人团”的成员周恩来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否定了最高“三人团”计划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但由于博古、李德的主张与毛泽东等的意见存在重大分歧,会议没有作出正式决定,部队只是暂时向贵州黎平方向转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回过头来看,通道转兵虽然英明至伟,但在当时却是个规避强敌的权宜之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转兵贵州,暂时脱离了危险,但手攥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仍想着如何返回湘西,不愿意放弃原计划,一厢情愿盘算,只有到了湘西根据地,壮大了力量,放下包袱才好打仗。所以一路行军,一路为行军方向和目的地争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只要博古、李德继续拥有军事指挥权,红军的前途仍会充满各种变数和凶险。而去除他们的指挥权,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让“党指挥枪”。于是,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在黎平召开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毛泽东、王稼祥等。李德没能参会,因为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会上争论激烈,但最终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这次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黎平会议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会议作出的决定至关重要,决定着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这个中央政治局《决定》,避免了红军再次陷入重围的危险,同时架空了“三人团”,尤其是实际操盘手李德,为今后临阵换帅作了铺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中央和红军核心层虽然没有出现毛泽东的名字,但毛泽东的主张却演进成中央和红军的决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黎平会议后,刘伯承重新回到总参谋长位置,他是在长征出发前因意见相左被李德撤掉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革军委根据会议决议作出《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定的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乙哥以为,长征中最出色的的红军一线将领非刘伯承莫属。他重回总参谋长位置后,在半年的时间里,出色完成了一系列一线指挥和筹划的任务——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些彪炳青史的传奇,是刘帅一生军事生涯的闪光点。</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摄于四川开县刘伯承元帅故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