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几日会连续阴雨,或有寒流……以天气预报佐证,母亲是反对我上山的,周围许多人也认为选择在这样的天气出行有些不合时宜……</h3><div> 平日里不擅拿主意,对徒步这件事却异常执拗,一意孤行……已过了耳听美好的年纪,越发不相信,总有机会去做喜欢的事情。多少事情,错过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连感叹都成了奢侈……害怕错过这场雪景,又得等一年甚至更久。谁能保证,来年来日,方长能有多长?亦是因为军叔在,他没说不行,就死心塌地地相信成行无虞……</div><div> 前一天,春雷炸响了静夜,细雨纷至沓来,隐隐担心出行无疾而终。还好,早上起来,无风无雨无犹疑。军叔打来电话,告知七点十分左右会有一趟公交车。心细如他,总让人心底生暖……</div><div><br /></div> <h3> 从璋坪白蒿箐始进。专注地听军叔讲一些奇闻轶事,不觉有何艰难。募地回头,驻足远观才惊觉并非坦途,坡陡而急。青石子路,落脚不稳,容易摔倒……</h3><h3> 相传古时有一神偷,在盐马古道,洱源乔后与剑川沙溪中间一带行偷盗之事。神龙见首不见尾,聚敛了大批金银珠宝并将所盗之财藏匿于白蒿箐后山的山洞中。出入山洞的唯一路径是一棵苍天古木。后不知何故,大盗将古树毁灭,断了通财之路。壁立千仞,大小洞穴无数,如今,无人知晓珠宝何在,亦无人可以飞檐走壁,窥见珍宝真迹……</h3> <h3> 天光初现。山腰被云雾笼罩,远山半明半暗。云影在山顶浮动,最是撩人心弦……</h3> <h3> 捡拾的黄杨木枝。小叶,无特殊气味,木色乳白,质地强硬,不喜潮湿多水环境,生长于石缝壁隙间,非深凿而难取。受利益驱使,连细小的黄杨木也被挖掘一空,粗壮的黄杨木已无迹可寻。阿军叔说,要长这么粗,最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h3><h3> 感念于生命脆弱,生长不易,尚未成材即被摧毁……将此枝一路携回……</h3> <h3> 这样的雪景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真实得有些虚幻……</h3> <h3> 冰雪缀满青刺花梗,薄薄的,亮亮的。虽含羞低头,却胜过千言万语。待到清明,饱满黑紫的果实,是爱的明证……</h3> <h3> “心若向阳,无谓悲伤。”多亏生活中有起有落,有悲有喜,人生才得以完整厚实。越过悲苦,笑颜才会更加明媚。最终,那些悲苦都不值一提……</h3> <h3> 生活在画中的彝族人家。深居简出,引人神往。春天的青坡,夏夜的星空,秋天的静美,冬天的雪景,还有牧羊的姑娘……她们是如此的可爱迷人。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网络的纷扰,日出日落,怡然自得……多少人的憧憬与理想,是这样安静悠闲,与世无争的生活……</h3> <h3> 进化了的牦牛,骨子里的野性已不明显。听到人声,稍稍愣神,遂一哄而散,穿梭于低矮的灌木丛中,窸窸窣窣,惊动林中不知名的鸟儿扑棱着翅膀,急急栖息于另一枝头……</h3> <h3> 上苍对这片土地是偏爱的。没有随意草率之笔。是用多少心血,多少笔墨才会雕琢出如此美丽的画卷?海拔不同,植被垂直分布,层次分明,落雪也因此错落有致,迭迭宕宕。多一分或少一毫,都难以恰如其分……</h3><h3> 慢行在山的一侧,笨拙地以为翻越山脊可以一马平川。不成想,一踏上山梁,呈现在眼前的是别样景致,丛丛小杜鹃被积雪覆盖,密密麻麻,娇嫩的细芽积攒着力量,用不了多少时日,她们就会吐蕊绽放,霸占着整片山坡……</h3> <h3> 寒风猎猎,鼻头双唇被吹得有些麻木了。兜了满帽子的风,单薄的围脖已无济于事,缩着脖颈低头前行……</h3> <h3> 风力强劲,林木横生,加之积雪重压,经年累月,倒也成了弧状蓬勃之景……</h3> <h3> 大叶杜鹃。性本径直生长。因受各种外力作用,树干弯曲,攀枝错节。阿军叔说,这样的鬼斧神工,只有入山了才有幸领略,再匠心独运的园艺师,也难以设计出浑然天成的盆景,自然之力,无人能及……</h3> <h3> 瞬息万变的天色,说话间太阳就被乌云隐去。间或有细雪飘落,碎碎软软。滞于发丝,双眉,睫毛间,轻轻掸去,有不易察觉的凉薄之感……</h3> <h3> 破败的庄房。围板松落,没有人居住了。玛卡热时,圈一块地,疯狂种植玛卡。终未取得预想的效益,并未一夜暴富。</h3><h3> 玛卡基地荒芜,游牧庄房破败。总感觉有些东西没落远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h3> <h3> 置身茫茫雪原,如入空灵清幽之境。地表最上层是前一夜刚下的雪,洁白柔软,往下就是厚厚的冰雪了,透明坚硬……</h3><h3> 有召唤来自遥远的天际,是密而不语的心声……</h3><h3> 在雪地上旁若无人地打个滚,四仰八叉地躺个“大”字,无所顾忌地饮一口雪水,平地而起纵情一跃。不在乎优雅与否。放下烦扰,尽情地享受当下就好……</h3> <h3> 队伍中有一名来自上海的医学专家,对雪的喜爱溢于言表。尝试各种拍照姿势,单纯地将最真实的自己定格在每一瞬间的美好中。</h3><h3> 时间仓促短暂,却在异乡收获美景,友谊,最为珍贵,他说。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价值连城……</h3> <h3> 适逢二月初八,地方民俗节日“娃娃节”。阿军叔说,以前拜年要背猪膀子前往,依照习俗,“二月八”这一天,家里的老人要向给自己拜年的小孩送予猪脚,是为对拜年的一种回礼,寓意小孩健康茁壮成长。那时背猪脚要用时七天,许是取半个时令之意,亦是培养小孩勤俭节约的美德。背猪脚的篮子是纯手工编制的竹篮,上面铺一层松针,猪脚吃起来有淡淡的松香味,入口入脾……</h3><h3> 时代发展,这些民俗,手艺也逐渐被淡忘遗弃,取而代之的是红包,简单直接,却失了韵味和乐趣……</h3> <h3> 母亲极为注重年节氛围,逢年过节要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团圆。电话里数次催促早些返回……心里有些愧疚。好在有队友带了煮鸡蛋,亦算是应景地过了节……知道母亲只是惯于唠叨,如果保重自己一切安好,她自是欣慰……</h3> <h3> 等不及积雪融化,兀自开放。仲春时节,乍暖还寒,这一抹暗红,桃红,粉紫是夺人眼球的。满山银白,独此炫丽……</h3> <h3> 傲雪开放定是要忍受浓浓寒意的。唱一曲花谣,如同每一段与众不同的心路历程,懂的人,在看到光鲜的同时,自然也能看得懂背后的隐忍与努力。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h3> <h3> 较为集中的彝族村落。有砖瓦结构的房屋,鸡鸣狗吠之声,有房前屋后的果木,有田间劳作的身影……亲切的家的感觉。彝民逐渐定居,生活趋于平稳,随山迁徙移居的民族习惯不断改变……</h3><h3> 彝家孩童有些怯生。再三鼓励,才肯慢吞吞地从身后伸出双手接受递过去的食物……</h3><h3> </h3> <h3> 建园叔曾五年服务于“104”管护站,对彝风彝俗有深入了解。天下彝族是一家,不论身于何地,只要“彝王”昭示,各个地区的彝民迅速聚于一堂。他们有自己的联络系统,哪怕没有通讯工具,都能聚集在一起。心想,彼此了解,尊重,各族人民都能亲如一家……</h3><h3> 天色尚早,计划在彝家吃过晚饭再下山,由建园叔亲自下厨……可惜飘起了细雨,担心天变被困,只好作罢……</h3> <h3>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短。好地方一生都看不完。沿途风景,随心而行,欢如平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