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佐腾学做教育

朱虹霞

<h3>选择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纯属偶然,随手拿起,没有特别,加粗放大的三个字“佐藤学”像个日本名字,对日本即陌生又熟悉,轻轻翻开,就不愿放下。书中没有日本人,也没有大和民族。就是一位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最亲近的一位导师,说着我们心里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第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 者之外,别无他法。俯下身来,降低自己的高度,在与学生平行的视线范围内来关注他们的动作和发言。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是无可替代的”的信念为前提,教师才会像采撷珍宝一样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h3> <h3>一、认识佐藤学</h3><div>佐藤学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三十几年,殚精竭虑,躬行实践,开创了“课堂革命”的东亚奇迹。佐藤学常说“有人认为教学是说话的艺术,其实不然,甚至正好相反教学其实是倾听,教师要放慢语调,放低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到每个孩子的声音,倾听到他们对求知的渴望。”没有任何孩子不想学习,没有任何孩子不希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孩子厌学,离开学校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他们对学校感到绝望。当大人看到孩子叛逆、冷漠、不听话、不用功时,却没有发现孩子是多么渴望被倾听,多么渴望能做更好的自己。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表达的 方式可能就是相反的或者变式的,你只有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等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教师不仅仅要倾听孩子,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互相倾听,互相联系,让他们理解别人的痛苦,这是民主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div> <h3>二、认识作者陈静静</h3><div>陈静静在读博期间,有幸获得留学基金管理委员的资助,赴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研究室访学,跟随佐藤学教授深入当地中小学进行现场研究。她同日本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与互动,对“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实践如醉如痴。回国后,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展开对“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诸多鲜活的经验。</div> <h3>三、跟随佐腾学做教育</h3><h3>现在的家长不信任学校,择校,而被家长选择的学校在高考中出了几个高分的,几个考上重点大学的。这样的学校,可也出现了厌学的学生,家长在恐慌,教育人必须反省,我们做了什么,错在哪里?读佐藤学老师,才有所省悟,以往我们的教育研究可能过多地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实践。理论者醉心于自己的假设和论证,老师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教学,如同两条平行线,无限延伸却没有交点。</h3><div><br /></div><div>做关怀型教师</div><div>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合作学习的课堂建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人进入 教师职业,首先就要进关怀关系,关怀先于、重于做事和职业技能,这是教师与其他职业最大的区别。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关怀关系 中,必须开放的、非选择性的、不怀功利目的地接纳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发展性需要着想,通过动机移植把学生当作自己,运用自己的动机力量为学生服务。</div> <h3>合作学习的课堂最需要的就是关怀型的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回应学生的需求,善于创设互信互助的学习氛围,他们并不急于拔苗助长,而是相信学生的力量,静静地守护学生的成长。关怀几乎是每位教师都具备的品质,这样的老师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总是操心和牵挂,愿意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关心其发展。这种操心和牵挂既可以是一种自然关怀,也可以是一种伦理关怀。关怀型教师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他们更加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候给予帮助、什么时候递给拐杖、什么时候站在一旁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和走出来;他们跃然也会有个人的偏好,但是幸运的是,他们不会对不优秀的孩子表现出任何不满,而是努力发现他们的独特处;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不会去袒 护人,也不会把事情闹大,而是用两个人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毕竟在他们看来学生能够成为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当学生遇到问题没搞清楚的时候,他们不会仅仅为了追赶进度而对学生的疑问置之不理,即便是耽误一点时间,也要让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尊心得到满足。</h3> <h3>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课堂、在于学校、在于教育,它还有这样一种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h3><div>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那样美好的课堂风景,心向往之;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的课堂,跃跃欲试之;我重新认识“合作学习”,愿实践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