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古镇古景

徐其怀

<h3>龙潭是南京历史悠久的古镇。据文献记载:“龙蟠之背,有水潭名龙潭”。这就是龙潭镇名字的由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隆昌寺,每次都要到龙潭,在龙潭行宫歇宿,亲自题名"龙安古镇"。</h3><h3>龙潭是栖霞区面积最大的街道,这里拥有8公里的黄金长江岸线,坐落着长江经济带最大的万吨级远洋深水港——南京港龙潭港区(龙潭港),是宁镇扬的发展交汇点,还是闻名全国的“金箔之乡”……</h3> <h3>地处举世闻名的金箔之乡-南京市东郊古镇龙潭,东依盘山,北监长江,并连接国内最大的内河外贸港---新生圩港,交通便利。上溯建镇历史已达500多年。民国时期老街十分繁华,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繁忙的水上运输,缔造了古镇龙潭。历史上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桥、牌坊、宫观寺庵、谯楼驿站、码头等岁月的沧桑消磨了这些遗存,所幸古老的街道犹存,龙潭那段历史既有过热烈又经历风云变化的岁月沧桑。百年的龙潭古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遗迹,古老街巷、房屋也考验着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龙潭是南京传统工艺金箔的发源地。龙潭金箔,中华一绝,世界闻名。金箔具有历史悠久。经国务院授权,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命名南京市的江宁区为“中国金箔城”,“中国金箔城”的荣誉是对中国最大的真金箔生产基地、世界五大金箔生产中心之一的南京江宁以及龙潭金箔的最佳肯定。龙潭还现存一金箔厂,龙潭的金箔锻造技艺是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七二届部分同学于2017年2月28日在龙潭同学施家宏家聚会。同学个个满面红光,精神焕发!前面坐着的是我们当年任教过的杨祥英老师。今年78岁,身体健康,棒棒的!</h3> <h3>非常感谢施家宏同学家宴盛情款待!</h3> <h3>同学家宴满满两桌,热热闹闹。实在难得。聚会活动后我和几个同学追寻龙潭古镇遗存。</h3> <h3>中国水泥厂创建于民国10(1921)是中国水泥行业最早的五大家之一。</h3> <h3>上会师亭经过食堂后门的上山之路。</h3> <h3>旗幡台残存遗迹</h3> <h3>民国北伐战争中的龙潭战役著名的会师亭残存遗迹</h3> <h3>会师亭坐落在中国水泥厂内西边小山上为民国建筑,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讨伐军阀孙传芳,【龙潭战役】胜利20周年而建的,建好以后,46年的秋天,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曾专程前来龙潭瞻仰庆贺碑亭落成,就是这样一个现代文物,在6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被革命造反派以【为国民党歌功颂德为名】将碑亭砸个稀巴烂,好在明智的官员在改革开放的78年以后又恢复重建……</h3> <h3>会师纪念碑2010年修复坚起。该建筑建于1946。纪念碑文化大革命时被炸倒。今天我们从保留下来的整个建筑的实物来看,当年的记念建筑并非一座纪念碑,在南京众多的民国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体量规模当不可小觑。</h3> <h3>龙潭会师亭又名龙潭战役会师亭、督师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中国水泥厂厂区内黄龙山北麓53米高处,是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龙潭战役中的阵亡将士修建的记念性建筑群。127年8月,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率国民革命军三路会攻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经过激战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彻底击败孙传芳,会师龙潭。战后,李宗仁、白崇禧曾建立"龙潭战役胜利纪念碑",但战前下野的蒋介石在重新上台后,为消除桂系影响将该碑捣毁。1946年,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时安排黄显灏在战场旧址建亭纪念,1947年3月建成。文化大革命时,会师亭、督师台被拆,纪念碑被炸倒,其余建筑幸存。2010年,栖霞区重新修会师亭,将被炸倒的纪念碑重新竖起。</h3> <h3>十年动乱中,作为主体建筑的石碑被炸毁,石碑铭文虽遭破坏,但由于刻字痕迹较深,绝大部分字痕迹隐约可辨。</h3> <h3>民国16年,(1927),国民革命军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三部会师龙潭,阻击孙传芳为首的北洋军阀五省联军,此即我国现代战史上的“龙潭之战”。</h3> <h3>现存拱璧</h3> <h3>拱璧</h3> <h3>所幸现存的雕栏看上去完好无损。</h3> <h3>甬道雕栏保存完好</h3> <h3>会师亭、督师台文化大革时被拆,纪念碑被炸倒。</h3> <h3>分上山道路(350余级台阶)</h3> <h3>名称:中国水泥公司龙潭工厂旧址;时代:民国;地址:龙潭街道水泥厂路185号。</h3> <h3>不开车,在地铁2号线经天路站乘D5公交车到小圩站下车,进入龙潭古镇也很方便。我是两次开车自驾到龙潭,一次乘D5公交车回龙潭,前后拍了三次。</h3> <h3>龙潭古镇印象图。今天的龙潭古镇还保存着数条老街,岁月的锋芒也未能将司门桥、定水石、会师亭、炮楼、双井这些地方磨蚀。而进士坊、刀枪河、擂鼓台、大士阁、定水庵、五圣庵、券门这些记载着古镇昔日风雨沧桑的地名仍常挂在当地老人的嘴边。</h3> <h3>龙潭是一个位于南京东北约三十公里的小镇,沪宁铁路从镇上穿过,并有一个不大的车站——龙潭站。在北伐军催枯拉朽的凌厉攻势下,名不见经传的龙潭小镇,一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龙潭战役是以北洋军阀五省联军的孙传芳与北伐军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龙潭火车站,打动车运行开始,龙潭火车站完成她的客运使命。名称:龙潭火车站民国建筑;时代:民国;地址:龙潭街道火车站东南70米。</h3> <h3>龙潭影剧场往日风光不再。千年前梁红玉为夫擂鼓助威的“擂鼓台”,在龙潭电影院后面的一座小山的脚下。这座山是黄龙山的余脉,如今已经难以寻觅到当年“擂鼓台”的踪迹。</h3> <h3>龙潭解放街最大的百货店也不存了。如今是……</h3> <h3>龙潭古镇老街,古朴的街巷,让人想象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和热闹,如今龙潭街人气廖廖无几。</h3> <h3>龙潭古镇当年喧嚣热闹场面,不知为小镇增添了多少令人羡慕的眼光和光彩。可如今,它们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人关心它的遭遇和磨难,更没有人去提起它的身世和来历,也可能我们的下一代根本就不知道龙潭还有这样惊世的来历。</h3> <h3>龙潭江畔人家大排档比龙潭古镇上白天的人还多。</h3> <h3>龙潭照相馆在我个人印象中也有44年之多。撑到现在也是不容易。</h3> <h3>原来的龙潭医院变成龙潭街社区卫生服务站。</h3> <h3>一步三井是师姑取水处,方塘水深有隐患,为民国上三井栏,如今一步三井,龙潭皆闻名。井深水浅方便取,世世代代为人民。</h3> <h3>市民用井水冼羽绒服。</h3> <h3>该井井栏为石质,内圈有被桶绳磨勒之深痕。井水清洌,水量充沛,从未干涸过。龙潭镇在通自来水前,附近居民多饮用该井井水。</h3> <h3>这位美女吃自来水长大的,在体验用桶打水的乐趣。</h3> <h3>瞧瞧这位帅哥动作老练,一看是吃井水长大的。吊桶丢到井中,桶朴打着井水,发出“扑通”的响声,再拎起桶来往盆里倒水,动作娴熟,画面古朴而生动。</h3> <h3>多么慈祥的老人,永保一颗善良的心,快乐平淡。</h3> <h3>龙潭古立长江岸,一块巨石将水拦,宋代在此造庙宇,取名叫做"定水庵"。说来也奇了怪了,不管如何发大水,水到此石即停止不涨了。这也是龙潭镇定水庵现存的唯一遗迹。龙潭定水庵遗址,时代:清代,地址:龙潭街道湾河西街。如今已是栖霞区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h3> <h3>龙潭古镇上的工商银行铁栅栏门锈迹好丑哦</h3> <h3>在定水庵南边百米处弯河街有两口井,再沿此路向南曾有步云坊(此牌坊1958被毁了),在立新炼灰厂办公楼旁,此外在进士坊街南端有进士坊牌坊。</h3> <h3>这“两眼井”,估计有百年以上了。</h3> <h3>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直到17岁从龙潭中学校大门跨入机关大门,到2014年10月19日退休。一晃而过的是岁月,一闪而过的是青春,这一晃我也成了老人了。现在回想龙潭生活,仿佛就在眼前。</h3> <h3>司门桥为明代建造石拱桥,在进士坊北端,在与湾河后街交汇处,又建了一石拱桥,以上大士阁井汲水之用,两桥相距约十米,故称"三步两个桥",后造的桥上无栏杆1954年被拆了。</h3> <h3>名称:龙潭司门桥;时代:清代;地址:龙潭街道南街头。架设在湾河上的古司门桥,由于两端路面不断抬高,如今桥面看不出拱形,桥面也改成水泥的,覆盖了原来桥身的石材的样子。</h3> <h3>炮楼遗址,南街炮台仍在,约1943年建造,上有"山城毓秀"四个大字,"山城"二字仍在上面被纸盒厂大楼遮住了。"毓秀"二字在南街21号大院内刘剑老师傅家。</h3> <h3>名称:龙潭南街炮楼;时代:清代;地址龙潭街道南街7号。</h3> <h3>听老人诉说那些年,忆过去的事。</h3> <h3>龙潭街5号老房屋</h3> <h3>名称:龙潭街唐氏民居,时代:民国,地址:龙潭街道龙潭街5号。</h3> <h3>龙潭镇横贯东西的母亲河叫【便民河】,这条长约18公里的长江支流以前是两岸龙潭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它东起栖霞区花园乡的三江口河口,西至栖霞区摄山路河口】据说它是在南宋年间打仗空余时十万将士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用兵器挖出来运军粮用的,古时叫【军粮河】外通滚滚长江,内通的【湾河】通至黄龙山下,据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将日用的各类物品由湾河运至黄龙山下,再由陆路运往各地山村,当年的宝华山上的隆昌寺和尚的给养就是在此运进的,宽敞的河面上的船只运输川流不息;穿梭在山川和绿林之间。可如今;往年能通木船运输的便民河早已不【便民】了,它已变成了一条窄窄的臭水河和垃圾场,发出难闻的臭味,湾河早已於积成了一条很小的臭排水沟。好在明智的官员正在清理於积垃圾整理河道。</h3> <h3>龙潭镇老街。这个古镇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由于经过旧社会战火的破坏,到了解放后有的已破败不堪,有的只剩下点点遗迹。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文物古迹有的没有毁于古代和战火,却毁在我们现代人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啊。它还有众多古迹分布小镇各处;大士阁,进士坊,五圣庵,花神庙,定水庵,青龙眼,礼堂庙,石人石马,这些曾经让小镇喧嚣热闹不知多少世纪的文物古迹,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到和神往,不知为小镇增添多少令人羡慕的眼光和光彩。可如今,它们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恐怕以后更没人去提起它的身世和来历。</h3> <h3>龙潭龙小山</h3> <h3>这一路,感谢有龙潭同学张秀华,王正铃,刘根齐,刘雪芬哥哥的陪伴和支持!</h3><h3><br></h3><div> 欢迎关注,喜欢就点个赞哦,谢谢!</div><div> 此文章仅为个人拙见,如有高见,请留言指教(抱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