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行三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温馨乐乐

<h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h3><h3>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命脉,北方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到长沙,合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1月1日开始上课。</h3><h3>随后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四个多月的长沙临大再次被迫西迁昆明。</h3><h3>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h3><h3><br /></h3> <h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在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内。</h3><h3>西南联大在昆明8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陈省身、吴大猷、吴有训、华罗庚、叶企孙、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在此治学育才。从这里走出的联大学生,在“两院”有17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项8位 ;杨振宁、李政道获若贝尔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周培源、费孝通、宋平、王汉斌、彭珮云、朱光亚、钱伟长、孙孚凌等国家各级领导。</h3> <h3>虽然现在是师范大学,但学校的大门上依旧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标识。</h3> <h3>校园整洁干净。</h3> <h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念亭。</h3> <h3>闻一多的塑像。</h3><h3>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h3><h3>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h3><h3>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h3><h3>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h3><h3>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h3><h3>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h3><div>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div> <h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念馆。</h3><h3><br /></h3> <h3>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中:</h3><h3>“五四运动”是第一个里程碑,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h3><h3>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第二个里程碑,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h3><h3>“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是第三个里程碑,1945年在抗战胜利的历史重要转折时期,以西南联大为主体的力量开展了反内战,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h3><h3><br /></h3> <h3>展馆有三个部分。</h3><h3>第一部分介绍了“一二.一”运动的历史背景。</h3><h3>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h3> <h3>第二部分介绍了“一二一”运动过程。</h3><h3>许多照片、报刊文章,记录和报道了当时的运动。</h3> <h3>1945年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西南联大的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南菁中学青年教师于再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h3><h3>此次事件又被称为“一二一惨案”。</h3><h3><br /></h3> <h3>牺牲的四位学生,最小的仅16岁。</h3> <h3>从12月2日起,昆明为四烈士举行公祭。一个半月中,参加公祭的各界人士有15万人,近700个团体。全国各地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声援昆明学生的正义斗争。</h3> <h3>全国学生和昆明市民对昆明学生的支持和声援,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迫使国民党“公审”并枪决了杀害学生的凶手,并免去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代理省主席李宗黄的职务。</h3><h3>这次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对以后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h3> <h3>第三部分。</h3><h3>深远的影响。</h3> <h3>李公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h3><div>1928年,他考取美国俄勒冈州雷德大学,半工半读。留学期间,他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进行考察研究,认为学校“是改善社会环境的策源地。</div><div>1936年11月23日“七君子”事件发生后,35岁的李公朴在庭审中据理力争。宋庆龄、何香凝等发动爱国入狱运动,中外电报声援纷至沓来。被羁押8个多月的“七君子”被无罪释放。</div><div>1946年6月底,民主同盟和各界人士在昆明发起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和平。7月11日晚,李公朴和夫人在外出归途中,于青云街大兴坡遭国民党特务暗杀。</div><div><br /></div><div><br /></div> <h3>参加公祭者为四烈士题写了不少对联。</h3><h3>这当中就有北京大学教授赵乃抟手书“魂兮归来”大字横幅一张,以及挽联一幅,用以声讨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爱国同学的滔天罪行。挽联的词为:<br /></h3><div>徒手的学生中手弹而殉命,谁偿此赤血;  </div><div>无党之青年受党棍之欺压,惟诉诸青天!</div> <h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h3> <h3>蒋梦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服务北大二十余年,谨守蔡元培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为北大的辉煌奠定了基础。</h3> <h3>梅贻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h3><div>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div> <h3>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h3> <h3>西南联大的旧址示意图。</h3> <h3>西南联大(云南师范大学)平面图。</h3> <h3>名人名言碑。</h3> <h3>一二·一四烈士墓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昔日的西南联大的旧址、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之中。它是为了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四烈士而建。<br /></h3><h3>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h3> <h3>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塚。</h3> <h3>四烈士墓。</h3> <h3>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h3> <h3>为缅怀八年支持之辛苦,纪念三校“为一体的珍贵历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树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h3><h3>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正面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h3><h3>碑后则为联大校志委员会纂列的、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h3><h3>后各校逐步将此碑复制,立于该校。</h3> <h3>云南师范大学东北侧,绿树环合之中,有一座“一二·一” 烈士墓,其中安息着为民主献身的四烈士。墓西,耸立着一块由著名学者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中国一代名校——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br /></h3><div>碑座呈圆拱状,高达l丈5尺,宽8尺,中嵌石碑,碑镌千字之文,记述着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div><div>多少年来,千百位昔日是联大学生、今日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人士络绎不绝前来参拜此碑,追抚往日联大的校园生活,缅怀先师们对自己的教诲。</div> <h3>现在校园一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