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蒋家浜(更新版)

良富

<h3><b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3月</b><br></h3><h3><b>老同学告诉我,蒋家浜即将启动征收,也许用不了多久,这片杨浦区现存最大的棚户区将不复存在。</b></h3><h3><b>蒋家浜与我小时候住的昆明路上的弄堂不远,</b><b>我就读的两个小学都在蒋家浜里,我的一些中小学的同学也住在蒋家浜。</b></h3><h3><b>于是星期天重回杨浦,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蒋家浜里串街走巷,寻找儿时的记忆,用手机拍下了这组“最后蒋家浜”。</b></h3> <h3><b>从前的蒋家浜,东起齐齐哈尔路,南至昆明路,东为长浜路(兰州路),北边一直到赵家桥。多为棚户区私房。</b></h3> <h3><b>蒋家浜的东面有一条通向黄浦江的小河,从前叫兰州河,现在叫杨树浦港(</b><b>河长是杨浦区区长)。蒋家浜的形成就与这条河有关,这也是上海棚户区的一个特点,因为以前苏北移民撑船到上海后,往往在岸边搭起一个个小小的砖木结构简屋和棚户,逐渐形成市集,变成了一个个棚户区。</b></h3> <h3><b>如今的蒋家浜范围扩大了,东茭白园的棚户区、昆明路上的老房子也划入蒋家浜居委会,现在的居委会就在茭白园路上。</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家浜社区地图</b></h3> <h3><b>首先来到昆明路上,从前这个地方叫</b><b>“球场”,</b><b>在我们弄堂的斜对面,图中停车后面的房子的地方原来是个垃圾箱,现在也盖起了住房。</b></h3> <h3><b>昆明路上,我们弄堂正对面的外轮航次修理厂,原来是个车间(总厂在浦东东沟),后来成了职工宿舍。文革时,外轮厂印制的年历片在上海是很有名气的。</b></h3> <h3><b>昆明路上,曾经是马路菜场,现在沿街的小屋依旧在卖菜。</b></h3> <h3><b>昆明路上,看见这个烟酒专卖店的店招,不由想起东南面曾经的“集福里”。</b></h3> <h3><b>昆明路上,这样的瓦片的老房子很少了,现在房子大多翻成二层、三层,甚至四层了,房子租给外地人,租金是这里居民一块不小的收入。</b></h3> <h3><b>齐齐哈尔路、昆明路转弯处,因市口好,现在都开了小吃店。</b></h3> <h3><b>昆明路上的黄桥烧饼摊。黄桥烧饼是苏北泰兴的特产。</b></h3> <h3><b>齐齐哈尔路,北端就是</b><b>原齐四小学。</b></h3> <h3><b>齐齐哈尔路,曾经的煤球店现在成了饭店。</b></h3> <h3><b>齐齐哈尔路,曾经的酱油店现在变成了水果店。</b></h3> <h3><b>齐四小学边上的小巷,原来可以通往兴隆街,因兴隆街早已被拆开发,这里便成了断头巷。</b></h3> <h3><b>原齐四小学的门口。学校早就停办,记得我小学三年级从东茭白园小学“校弄对口”到了齐四小学,一直至小学毕业。</b></h3> <h3><b>前些年,我上网查齐四小学的资料,竟意外发现母校还是一座颇有来头的学校。</b></h3><h3><b>据《上海地方志》记载,齐四小学原名私立严氏第一公学,由严裕棠创办于1920年。1932年改为光裕第一小学,1956年改为齐齐哈尔路第五小学。1957年易名为齐齐哈尔路第四小学。严裕棠(1880~1958年),号光藻。沪西严家宅人。著名实业家,曾创办大隆机器厂等实业。</b></h3><h3><b>于是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母校历史的小文,后来投《杨浦时报》,被选用发表。</b></h3> <h3><b>走进学校,教学楼已不是我们那时的清水红砖的教学楼,教学楼上挂起了综合整治的标语。</b></h3> <h3><b>原来地区综治办就开在学校里。</b></h3> <h3><b>学校的前操场,记得小时候我是学校小旗手,每天早上出早操时,在这里升国旗。现在盖起了小楼,是基督教沪东堂。</b></h3> <h3><b>学校后操场,盖起了大棚,现在成了菜场。</b></h3> <h3><b>学校的门口是一条小路,蒋家浜小街。据说这里从前确有一条小河浜,蒋家浜也因此而得名,1958年为方便居民出入而填浜筑路,于是便有了这条叫蒋家浜小街的小路。</b></h3> <h3><b>蒋家浜小街,小街集市。</b></h3> <h3><b>齐四小学旁边,米店早没了踪影,只有这小烟纸店依旧,还有那个我们读书时就见过的小邮箱。</b></h3> <h3><b>蒋家浜小街,小巷深深。</b></h3> <h3><b>蒋家浜小街,窄窄的巷子,想到了古镇枫泾那条怪异的弄堂和弄名。</b></h3> <h3><b>蒋家浜小街,停着两辆小黄车。</b></h3> <h3><b>蒋家浜小街,又看到一辆摩拜。</b></h3> <h3><b>蒋家浜小街,家门口的小店。</b></h3> <h3><b><font color="#010101">蒋家浜小街,老瓦片下,“红与黑”同框。</font></b></h3> <h3><b>那时在东茭白园小学读书,每天都要穿过蒋家浜。离开蒋家浜小街前,我突发奇想,来一个重走近50年前天天走的上学路,看看我还能不能找到当年的学校,重走,就从这家小店开始。</b></h3> <h3><b>重走上学路,拐入蒋家浜小街旁的小巷。</b></h3> <h3><b>重走上学路,这是当年每天经过的三排三层楼的公房。</b></h3> <h3><b>重走上学路,左边就是齐四小学的围墙。</b></h3> <h3><b>重走上学路,一直向前,这里的门牌号是蒋家浜小街33弄。</b></h3> <h3><b>重走上学路,记得当年一个同学的家就在路边。</b></h3> <h3><b>重走上学路,前头就是茭白园路了。</b></h3> <h3><b>重走上学路,找到了学校对面的老公房,当年每家房子前都有一个篱笆墙的园子,夏天,喇叭花盛开。</b></h3> <h3><b>小时候,总觉得上学的路很长、很长,如今重走上学的路,却觉得很快,很快。</b></h3><h3><b>终于来到了一个学校门口,但门口的环境变了,不敢认了。问了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老居民,才确认这里就是我近50年前读书的东茭白园小学,现在是幼儿园。</b></h3> <h3><b>小学的门口便是茭白园路,有些破落的房子。</b></h3> <h3><b>斑驳的工作台,应该与茭白园路相处好长时间了吧。</b></h3> <h3><b>茭白园路,社区简陋的老年活动室。</b></h3> <h3><b>茭白园路,家门口的鸽子摊。</b></h3> <h3><b>茭白园路,门庭冷落的美发室。</b></h3> <h3><b>茭白园路,门前的绿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b></h3> <h3><b>茭白园路,又一幢古董级的老房子。</b></h3> <h3><b>茭白园路,天空密密麻麻的线路。</b></h3> <h3><b>茭白园路,超高的房子,像瞭望塔,原来是鸽子的家。</b></h3> <h3><b>茭白园路,花哨的宣传墙,在一排排破旧的房子间,显得有些不谐。</b></h3> <h3><b>茭白园路的宣传牌,一语道出了蒋家浜的现状。</b></h3> <h3><b>茭白园路东入口,大红灯笼高挂,一条大红标语上写着:治理脏乱差,全靠你我他。</b></h3> <h3><b>还是茭白园路,远远望去,远处的高楼应该就是这里的明天。</b></h3> <h3><b>长浜路上的乡音茶馆。不久的将来,随着拆迁,这里,旧房没了,乡音也不再了。</b></h3> <h3><b>离开蒋家浜,站在周家嘴路桥上,望着这片即将被拆迁的旧房,有些感概:</b><b>上海不都是高楼林立,改革开放30多年了,对这里的人来说,就是房子翻高了,巷子变窄了(违建),家家都做起了房东,但生活没有本质提高。</b><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过,对蒋家浜的居民来说,这一切还是来得迟了些。</b></h3> <h1><b>2017年8月</b></h1><h3></h3><h3><b>4个多月后,我又一次来到蒋家浜,冒</b><b>着酷暑,</b><b>拍下了这组“动迁中的蒋家浜”。</b></h3> <h3><b>蒋家浜居委会门口,那条治理脏乱差的标语改成了宣传征收标语。</b></h3> <h3><b>晾衣架后的打油诗,表达了老百姓的心情:危棚蜗居几十年,再等旧改啥辰光。以前是要我动迁,现在是我要动迁,百姓的心态也变了。</b></h3> <h3><b>满街的动迁宣传标语,铺天盖地。</b></h3> <h3><b>墙上的标语告诉你,你的动迁款的多少由你签约的时间来决定。</b></h3> <h3><b>现在的动迁叫征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前是数人头,现在是数砖头,“穷人翻身靠动迁”已成为历史。</b></h3> <h3><b>又见小店,墙上也贴上了宣传标语。</b></h3> <h3><b>原齐四小学,摇身一变又成了征收工作组。</b></h3> <h3><b>负责这次征收的是杨浦第三征收事务所。</b></h3> <h3><b>征收工作组内张贴的党员居民大头照,中国特色。</b></h3> <h3><b>就在前几天,7月30日晚上的7时30分,蒋家浜旧改基地签约公示墙上的旧改签约计数牌已翻过88.51%,这意味着蒋家浜旧改征收首日便达到生效比例条件。为了这一天,蒋家浜3234户居民盼了整整14年(之前曾动迁过,后中止)。</b></h3> <h3><b>今朝旧改梦成真。</b></h3> <h3><b>梦成真后也有不合谐,红色宣传板上的手写黑字:拆房、拆亲、拆散,亲情完蛋……</b></h3> <h3><b>看见了这条宣传标语:谦让重亲情,家和万事兴。</b></h3> <h3><b>征收工作组内,张贴着安置房源、陈放着楼盘沙盘。大棚内竟空无一人,据了解,绝大部分居民选择了货币安置。</b></h3> <h3><b>张贴的安置房源,有不少是杨浦境内的(这也是杨浦动迁优于其他市区),当然也有松江、奉贤、青浦、浦东地块的。</b></h3> <h3><b>动迁也是商机,大虹桥房源的免费看房班车广告。</b></h3> <h3><b>离开蒋家浜前,看见两辆搬场车,不知动迁居民的新家在何处?是就近的杨浦?还是在过江的浦东?甚至是遥远的松江、青浦、奉贤?我想上前问,但最终还是没有问。</b></h3><h3><b><br></b></h3><h3><b><br></b></h3><h1><b>2019年11月24日</b></h1><h3><b>我又一次路过蒋家浜,没想到,征收启动已两年多了,征收仍在进行,大多数旧房已夷为平地,留下的也是断墙残垣。于是我用手机拍下了这组“废墟中的蒋家浜”。</b></h3> <h3><b>据老同学介绍,现在蒋家浜还有约30多户未签征收协议,征收组已启动强迁程序。</b></h3><h3><b><br></b></h3><h3><b><br></b></h3><h3><b>随着蒋家浜的动迁,原江浦街道上世纪留下的旧弄、棚户,以及一些老厂房基本都被一拆而光,消失的不仅仅是一间间旧房子,还有那一个个承载着记忆和乡愁的老地名、老厂名。</b></h3><h1><b>现在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江浦街道那些老地方的前世今生。</b><br></h1> <h3><b>周家嘴路与江浦路交界处的阳明新城,建于1998年的外销房,原是冷冻机厂和东茭白园(部分)。</b></h3> <h3><b>江浦路上,原陈家头、徐家巷,现是现代星洲城。</b></h3> <h3><b>江浦路上,原兴隆街、工程机械厂,现在是现代星洲城二期、三期。</b></h3> <h3><b>江浦路上的金上海家园,原来是工程机械厂和江浦路1165弄民宅。</b></h3> <h3><b>金鹏花园,长阳路和兰州路(杨树浦港边,以前好像是长浜路)的8幢高层,从前是集福里,集福里从前有沪宁戏院、江浦菜场,还有长阳路街面的商业一条街。</b></h3> <h3><b>江浦公园,在原中太和里、团结里、手帕一厂原址上所建,现在公园中央建“太和亭”。原中太和里有中和里和太和里组成。</b></h3> <h3><b>江浦公园的北边,这里就是团结里原址。团结里的门牌号码是昆明路1222弄,本无弄名,文革中,弄内好事者以伟大领袖的语录“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名之,于是团结里便成了这条100多户人家的小弄的弄名。</b></h3> <h3><b>江浦公园“仁丰亭”,原址是上海手帕一厂,前身是上海仁丰机器染织厂。</b></h3> <h3><b>昆明路上的上海汽车轴瓦厂原址,现在是尚凯商务楼。</b></h3> <h3><b>齐齐哈尔路,有百年历史的市印一厂,厂房得以保留,现在是印坊928创意园。</b></h3> <h3><b>长阳路,原上海针织厂,现改建成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左边曾是第九织布厂,现已建成公房。</b></h3> <h3><b>长阳路江浦路口,原江浦百货商店和良工阀门厂,现是地铁18号线工地。</b></h3> <h3><b>长阳路上,长一小学旧址,现成了格林豪泰酒店。</b></h3> <h3><b>想当年,江浦地区有齐四、东茭、民办、长一等小学,有长阳中学,还有徐家巷中学(曾为小学),现在仅存长阳中学了,校名易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