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明前茶价格昂贵,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若是赶上明前加名茶,那价格更会高的令人咋舌。比如明前龙井,开价都在六七千元上下。以至于,很多消费者不是“望茶却步”就是“望茶兴叹”。明前茶那么贵,真的有道理么?</h3><div><br></div><div>所谓明前茶,也就是在“清明”之前采摘制作的茶叶。关于茶叶的采摘时间,茶圣陆羽有他自己的看法。</div> <h3>《茶经.三之造》</h3><h3>“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br /></h3><div><br /></div><div>茶圣没有具体指出节气,只是说明了大致的时间。唐代的历法,就是今天通用的农历。换句话说,陆羽认为采茶在阳历三、四、五月间最为适宜。这三个月,也就是江南地区的春季了。由此可见,《茶经》中推崇的是春茶而不是明前茶。</div><div><br /></div><div>当然,唐代确实也有关于明前茶的称赞。比如诗人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蜀茶诗》中说:“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千片火前春。”古人寒食节要禁火,所以火前也就是寒食节之前。而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所以火前肯定就是清明以前了。李咸用《谢僧寄茶》也说:“砖排古砌春苔甘,殷勤寄我清明前。”这样明确点出“明前茶”的诗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div> <h3>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句中的“明前茶”多是蜀地之茶。五代毛文锡《茶谱》中,也记载了蒙顶(今雅安地区)茶是在“禁火之前”,邛州茶是在“火前、火后”。至于龙安(今安县地区),采茶则是在“骑火”时节。也就是说,当时清明前后采茶的习惯更多集中在四川地区。而在江南、华南地区,则是不流行的。</h3><div><br /></div><div>四川地区,回暖比较早。因此,清明时节茶叶成熟度已经很高了。从而,西南才有清明早采的习惯。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时清明时还未“见新”。中国地大物博,茶区气候迥异。同是清明时节,西南茶区与江南茶区、华南茶区温度相差很大。茶青的成熟度,自然也是有差别。所以清明茶的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div> <h3>现代人普遍认为,西南地区的清明茶远没有江南清明茶细嫩。因此,才有了江南清明茶独贵的趋势。其实,过分细嫩的茶叶内含物质不够丰富,大都有滋味寡淡、不耐冲泡的问题。长得固然漂亮,但茶汤却不见得就好喝。</h3><div><br /></div><div>中国人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但若真要做出取舍,我想还应该是口味为先吧?我们追求细嫩绿茶,其实就是在以牺牲味道为代价,而保留茶叶条索的美观。从这点上说,独爱清明茶是“好色”的表现。</div><div><br /></div><div>西南气温回暖很早,因此清明时节茶叶已经长得相当成熟了。滋味又好,价格还不高。古人深谙其道,因此才会推崇“西南清明茶”。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概述的是整个中国的茶叶。因此,他才会避开具体时节不谈,而只是把采茶定在了春季这个大范畴里。因为陆羽知道,清明茶的问题不能一言以蔽之,一定要分情况去讨论。</div> <h3>其实在江南茶人中,更为推崇的是雨前茶。陆游《兰亭花坞茶诗》中,就说“兰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纷纷趁雨前。”这里说的“雨前”,指的是节气谷雨之前。关于谷雨茶的好处,明代文人许次纾讲的非常透彻。许次纾《茶疏·采摘》中记载:</h3><div><br /></div><div>“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div><div><br /></div><div>许次纾是江南人,因此所讲的也应是江南地区的茶叶采摘。很明显,清明、立夏都不适宜,只有谷雨前后才是刚刚好。</div> <h3>至于谷雨茶好在哪里,许次纾说的也很明白。由于生长时间充足,谷雨前后采下的茶叶气力十足,而且香气高昂。明前茶过于细嫩,茶青中含有水分较多。谷雨茶老嫩适度,因此还会“易于收藏”。《茶疏》中“若肯再迟一两日期”一句,措辞非常的委婉。这再迟一两日,想必是要牺牲一些茶叶的色相了。但换来的则是既“气力完足”又“香烈尤倍”还“易于收藏”的佳茗。</h3><div><br /></div><div><br /></div> <h3>不靠耳朵听故事,不靠眼睛观色香,要靠嘴巴品滋味。</h3><div><br /></div><div>饮茶,要走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