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h3> <h3> 五十四年前的今天,雷锋同志的名字就像春风般的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在共和国艰难创业的年代里,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像严冬那样的冷酷无情;他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他克勤克俭,在平时节约每一寸布、节省每一滴油。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故事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在他的事迹感召下,人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他那样学习、工作、生活和做人。从那之后,我就努力地以雷锋同志这种崇高的时代精神和中华传统的美德为楷模。</h3> <h3> 1963年,我还是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学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被雷锋的精神所深深地感染。记得那时每逢放学后,我们一群少先队员就上街"学雷锋、做好事",扫马路、搞卫生。在当时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城里的运输工具大部分是人力板车,我们就在桥堍像一群小蚂蚁似得将满载货物的大板车一辆辆地推过桥。这时,满头大汗而蒙化未开的我心头会涌上一股从未有过的激动,感受到那就是幸福和快乐。</h3> <h3>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观念是很传统的,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前半期都是受到的正统教育,再加上家庭观念的影响,"为人民服务"和"向雷锋同志学习"从小就根植于内心深处。在部队我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在城西湖农场,我曾经跳入河中救出一个落水儿童,也曾经在星期天外出时送二位老人赶了十里路才找到他儿子的单位。当他们向我表达敬意时,我觉的这是我一个解放军战士应该做的份内事。记的七十年代初,我在一次探亲返回部队途中,火车上的旅客熙熙攘攘,中途上车的人连个立脚地方都没有。有位到山东济南的老大娘独自带着两个大包袱艰难地挤上车,我见状立即迎上前去背起行李扶着她,一连穿越了几个车厢都找不到位子,这时还是一位军人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当我满头大汗帮着放置好行李时,大娘已是满脸泪花,她用苍老的手颤抖着拿出一把糖果递给我说:"孩子,谢谢你啦,大娘我心里过意不去啊"。可能由于"文革"动乱的年代这些原本很平常的举动却已十分鲜见之故,在随着周围旅客"解放军做好事"的赞扬声中,车厢响起一片掌声,我感悟到了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崇敬和怀念。</h3> <h3> 如今,在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当我们迈入了较为富裕的门槛,当人们的钱包渐渐鼓起来以后,当我们开始享受到日渐充裕起来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想一想: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呢?什么是一个人值得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意义呢?</h3><h3> 也许有一些人认为,雷锋做一辈子"螺丝钉"的思想与现如今社会上崇尚独立、张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主张不太协调;也有些人可能认为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规范臻于完美的理想境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现状下不一定适合。但我们不要忘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仍然是一个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必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雷锋同志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的这种精神将仍然感召着我们,并成为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成为当今时代的强大精神支柱。</h3> <h3> 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个人的生命有长有短终究是有终结的,但一个人对人民的贡献却并不决定于此,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永存的事业之中,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就可以与之俱存,就能够达到无限与永恒。</h3> <h3> 今天,我们从雷锋同志的名言和精神中得到启示,他让我们知道如何生活,如何使美好的生活达致永远。</h3> <h3>2017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四周年之际即兴撰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