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明威哈瓦那故居前的杂感

草原羊驼

<h3>  古巴,这个加勒比岛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1960年代广为流传的歌曲~《美丽的哈瓦那》;陌生,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它游离于世界主流之外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谁能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哈瓦那曾是世界著名的都市之一、古巴的GDP与意大利相差无几呢!?(以下均是先文字,后照片)</h3> <h3>  犹如向往着寻觅隐没在尤卡坦半岛热带树林中神秘的玛雅文明,对古巴怀着一睹覆盖在面纱之下“芳容”的猎奇心情,促成了我们在2017年2月中旬的古巴之行。</h3> <h3>  古巴之行使依稀且遥远的海明威及其在古巴的故居从记忆深处浮现了出来;随着旅行的深入,她们就像尘封已久的玉石一样,在微风的吹拂下而逐渐变得清晰。</h3><h3> 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的橡胶园小镇,其父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其母是音乐教师;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海明威排行第二;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跌宕起伏的经历带给了他一个多彩的人生。</h3> <h3>  海明威第一次去古巴是在1928年,仅逗留两天。1932年他再次去古巴深海钓鱼和密林打猎,两个月里经历了奇遇和惊险,从此开始了他在古巴长达二十多年、几乎占他生命五分之二的居住史。</h3> <h3>  海明威热爱古巴。他最著名的作品《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古巴渔民,还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古巴的一座教堂;他乐意与贫民为邻;海明威虽不赞成古巴革命,但和菲德尔-卡斯特罗是好朋友,后者甚至得过“海明威钓鱼锦标赛”的冠军。</h3><h3> 海明威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是在家里一样。能使你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h3> <h3>  海明威在古巴的居住地有两处。1932年~1939年期间到古巴全都住“两世界旅馆”(Hotel Ambos Mundos);之后一直到1960年,他长住哈瓦那郊区的维西亚庄园。</h3><h3> “两世界旅馆”建于1923年。“两世界”指新大陆和旧大陆,寓意欧洲大陆给美洲新大陆带来了文明。</h3><h3> 这座四星级的酒店位于哈瓦那总督府(现为城市博物馆)后边。</h3> <h3>  当时海明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记者。也许是个人的魅力,酒店老板和他成为莫逆,视他为贵宾,每每都安排他下榻511房间。</h3><h3> 舒适加热情,使海明威乐不思蜀。他称“两世界旅店”是“非常适合写作的地方”。</h3><h3> 在这里,他写下了《丧钟为谁而鸣》的大部分章节。</h3> <h3>  这篇194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成为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参加西班牙内战期间所经历的爱情和责任的冲突、生与死的考验,最后英勇战死的故事。</h3><h3> 西班牙和古巴有着五百多年的渊源,海明威本人又是西班牙内战的亲历者,这些都使该小说给人以刻骨铭心之感,同时也是海明威自身一次人性的升华。</h3><h3> 台湾李敖翻译了由约翰敦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作为小说出版时的开篇:</h3><h3> 没有人能自全,</h3><h3> 没有人是孤岛;</h3><h3> 任何人的死亡,</h3><h3> 都是我的减少;</h3><h3> 作为人类一员,</h3><h3> 我与生灵共老;</h3><h3> 丧钟为谁敲响,</h3><h3> 我本茫然不晓;</h3><h3> 不为幽明永隔,</h3><h3> 它正为你哀悼。</h3> <h3>  “两世界旅馆”因海明威而著名,它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游客慕名前来。</h3><h3> 酒店把511房间专门开辟为小型的海明威纪念馆,里面他当年使用过的用具保持原样;他吃过的菜肴作为后来酒店的招牌菜;酒店所有的房间都挂着他的照片。</h3> <h3>  在酒店大堂,挂着许多海明威在古巴期间的大幅照片,还有他下榻于此时留下的签字真迹。</h3> <h3>  我住在酒店的402房间。子夜时分,望着窗外哈瓦那深蓝色的星空,仿佛听见一板之隔的大师在往返踱步,他一定又置身于西班牙内战的纷飞战火中,回忆着惨烈的厮杀和死亡,思考着人性和生命,还会沉浸在与德国女记者玛莎-盖尔霍恩(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的浪漫邂逅中……</h3> <h3>  这位玛莎-盖尔霍恩非等闲之辈,其名气不在海明威之下。她是世界最著名的战地女记者,1941年海明威曾陪同她来中国采访;81岁时还在战场报道美国入侵巴拿马事件;1998年,90岁的她因患重病、双目失明而服药自杀。</h3><h3> 现在,美国还设立有“盖尔霍恩新闻奖”!</h3> <h3>  因为有了“两世界旅馆”,有了《丧钟为谁而鸣》,更因为有了玛莎-盖尔霍恩,才有了海明威的维西亚庄园(即瞭望山庄,Fincavigia)。</h3><h3> 维西亚庄园坐落在哈瓦那东偏南的绿荫深处,海明威在这里居住了二十一年。</h3><h3> 由于玛莎-盖尔霍恩不习惯长住酒店,更喜欢郊外的寓所,他们在广告上发现了出租维西亚庄园的消息后,于1939年以每月100比索(合100美元)租下该庄园。迷人的景色,幽静的环境以及贴近大海和渔民的气息,使海明威和玛莎陶醉不已。一年后,《丧钟为谁而鸣》一炮打响,几个月销售就突破了五十万册,海明威用其中的部分稿费1.85万美元(当时的1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美元)买下了维西亚庄园。</h3> <h3>  庄园占地四公顷,主要建筑包括一栋住宅楼和一座四层塔楼,院内还有大片绿地、牧场和花园,花团锦簇、绿意盎然。</h3> <h3>  庄园保存有海明威生前两万两千件用品,包括照片、影片、私人文件、银器、名画、猎物标本、钓具、收藏的武器、体育用具以及图书等。</h3> <h3>  住宅共有八个房间,9000多册书籍随处可见,甚至在卫生间也放置了书架,几十本书随手可得。</h3> <h3>  这期间,海明威数次去东非肯尼亚等地打猎,用捕获的猎物制成标本,装饰在维西亚庄园的房间里。</h3> <h3>  当年,海明威在庄园里饲养斗鸡、猎犬和猫;抽大雪茄、痛饮朗姆酒、练拳击;还经常身穿瓜亚维拉衫、脚踩软鞋驱车前往柯希玛尔村,在那里乘坐“皮拉尔号”游艇出海钓鱼。</h3> <h3>  如今, “皮拉尔号”游艇静静地停放在庄园的一隅,供游人参观。</h3><h3> 走到游艇旁边,除了一位老太太在值守,四处无人。在一片静谧中,你眼前或许会浮现海明威这位“硬汉”当年在大西洋中搏击风浪的英姿。</h3> <h3>  在游艇前面有四座小坟墓,是海明威生前为他的四只爱犬(两公两母)建造的,白色的墓碑上刻着它们的名字。</h3> <h3>  在维西亚庄园,海明威用这台打字机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的所有章节,并创作了闻名于世的《老人与海》。</h3> <h3>  虽然广大的中国民众对《老人与海》书名耳熟能详,但恐怕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篇只有两万六千多字短篇小说的中心意思不甚了了。</h3><h3> 小说讲的是可怜的老渔民圣地亚哥出海捕鱼的故事。他84天还未捕到一条鱼,为了声誉和实现个人价值,他决定冒险把船驶向大海深处,终于捕到了一条比他的木船还要大很多的大马林鱼。在把鱼拖回海岸的途中,由于遭到鲨鱼攻击,回到港口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同样可怜的徒弟马诺林不得不离他而去,到别的船捕鱼,一周就打到了三条鱼。</h3> <h3>  《老人与海》通过圣地亚哥、海、大马林鱼、鲨鱼以及之间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悲凉的硬汉形象,始终贯穿着悲剧意识和虚无思想,充斥着“老人”对生态失衡的纠结,给人留下有关”人与自然”深深的思考。</h3><div> 菲德尔-卡斯特罗2002年在维西亚庄园参加有关古巴美国两国学者共同研究维西亚庄园资料的仪式上讲到:“人类一直不断地犯错误……你可以看到人类正在毁坏他们的居住环境,加上大自然的美景和所有鱼类都已濒灭绝的危险……你想一想,我们真的是文明人吗?……”</div> <h3>  在维西亚庄园,海明威为《老人与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次有朋友自远方来,讲好了海明威到车站迎接。但由于小说中的一句话怎么改也不理想,以至于他把一切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两小时过去了,海明威焦急地踱步到了窗前,突然大喊一声:“上帝,我想出来了!”写下这句话后,他不带雨具,光着脚就奋不顾身地冲到了雨中。见到朋友时,他愧疚地说:“我差点因为一行字而失去一个朋友”。</h3> <h3>  《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原型,是当地柯希玛尔村一位叫格雷戈里奥-富恩思特的老渔民,他也是经常到维西亚庄园喝酒、聊天海明威众多的朋友之一。</h3> <h3>  柯希玛尔小渔村离维西亚庄园不远,当年海明威就是从这里的港口出海钓鱼的。</h3><h3> 我们抵达这里时,海风劲吹,大西洋的海浪喧哗不息,数只小游艇在风浪中穿梭,长嘴海鸟随风翱翔,不时从空中扎到水里捕食;一座建于1695年的西班牙城堡耸立在海岸边,像是在见证海明威当年来去匆匆的身影……</h3> <h3>  已是下午时分,我默默地站立在海明威的雕像前,脑海中闪现出大师幽居法国农庄、到非洲打猎、去西班牙看斗牛的场景,他在一战中还当过救护车的司机,受过伤,得到过勋章,一生可谓波澜壮阔。</h3><div> 他曾在文章中描写过这里:“凝望大海,深蓝色的海面上泛着白色的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div><div> 关注大自然,是海明威永恒的主题。波涛汹涌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河流、林木葱郁的高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div> <h3>  海明威经常从维西亚庄园前往老城中心的“五分钱酒馆”(La Bodeguita del medio)喝朗姆酒。</h3> <h3>  据说他还发明了一种叫“mojito”的鸡尾酒,它已经成了古巴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在古巴和墨西哥对它已司空见惯,几乎顿顿都会品尝一下。其配料有:朗姆酒、蔗糖浆、柠檬汁、苏打水,再加上薄荷叶和冰块。</h3><h3> 在接近赤道的炎热气候里,坐在凉棚底下喝上一杯“mojito”,其乐无比!</h3> <h3>  海明威亲笔题写的“我的mojito在五分钟酒馆”牌匾挂在吧台酒柜的正中央。这里顾客盈门,人头攒动,不少外国政要也因其久负盛名而到此一坐。</h3> <h3>  再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总有谢幕的时刻。海明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病痛、沮丧和偏执压垮了他,过量的酗酒、吸毒,再加上两次在非洲因飞机失事留下的后遗症,也许还有对古巴1959年革命的不适应,夫妻倆在1960年永远地离开了维西亚庄园。</h3><h3>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位于爱达荷州凯彻姆他另一处的住宅中,用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h3> <h3>  1961年,海明威的第四任夫人玛丽-威尔士-海明威签署协议,将维西亚庄园连同所有的物品捐赠给了古巴政府。</h3><h3> 古巴政府为了纪念这位被当地人称作“爸爸”的人,把维西亚庄园开辟为“海明威博物馆”。</h3> <h3>  海明威是性情中人。大男子主义、硬汉形象、天才作家;骄傲且敏感、抑郁狂躁、善良豪放……不一而足。</h3><h3> 四次结婚,三次离婚。</h3><h3> 有句话讲:“天才的男人,用以远远地敬仰就好,不要嫁给他们”。</h3><h3> 唉!永远的海明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