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9年曾经有一帮四川的学生抱团,来到山西清徐县楊房公社新营大队…,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h3> <h3><br /></h3><h3>自己动手,有了自己的窝</h3> <h3><br /></h3><h3>远看新房</h3> <h3><br /></h3><h3>新房门前留个影</h3> <h3>。</h3> <h3><br /></h3><h3>逗猫咪</h3> <h3>收工啦</h3> <h3><br /></h3><h3>烧火做饭</h3> <h3>“钢絲面”一大碗<br /></h3><h3><br /></h3> <h3><br /></h3><h3>河边洗衣服</h3> <h3><br /></h3><h3>合奏“莫斯科的郊外”</h3> <h3><br /></h3><h3>滑冰</h3> <h3>小英第一次骑矮马</h3> <h3> 《年轻时,我们这样走过……》非常感人。</h3><h3>来自成都的37位知青69年2月10日到山西清徐孟封新营村插队落户。他们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5岁。他们父母的祖藉都是山西人,都是南下干部。文革中都被打成了走资派。他们这37个黑帮子弟为了逃避被监督打压的命运,自己组合,通过父亲老战友的女儿落户到了新营村。他们按照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不但自觉过了劳动观,而且为村里开展了副业,种果树、栽葡萄,还帮村里买来了第一辆拖拉机,农闲时跑业务,使村里的工分从一个工只有8分钱提高了工分。他们读马列,读名著,唱苏联歌曲,吹拉弹唱组织了农里的宣传队,出墙报、写大标语,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他们办学校,在那个年代不只教毛著,按文革前的课本教学生,使孩子们大开了眼界。成都的造反派曾找到公社要把他们抓回去批判,被县里保护了下来,根本就没让造反派进村。农民说,孩子们已经成了农民,还要怎地!?他们敢来抓人,我们就把他们打出去!这37个知青在村里和农民一起熬盐碱,打井,他们自己盖房子,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使村里农民接受了不少的新鲜事物。自己也得到了从灵魂到肉体的脱胎換骨。他们和村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至现在。我读的知青著作不少,但象这37个自称为"69210军事共产主义庄园"的知青事迹不多见。他们自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向上对待知青生活。所以他们在广阔天地的确大有作为。直至如今,村里还在吃着他们栽种的水果和葡萄。</h3><div> 他们和习近平主席一样,主动与农民结合,所作的贡献是大的。比起那些抱着消极心态下乡插队的知青们,很不一样。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div><div> (读者感言)</div> <h3> 看完有许多熟悉的场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也有许多陌生的场景,是我所没经历过的。但是情感上是相通的,都是那个年代的知青,有相同的处境,亦有相同的欢乐、苦闷和烦恼,还有相同的追求和抱负。总之,小小新营反映的是知青一代人当年的生活状态和主流的精神面貌。不过,感觉这些来自西南局的子弟们更活的自在洒脱一些。文字描写朴实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类的回忆文章在知青史研究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 👍 🇨🇳 🇨🇳 🇨🇳 </h3><h3> (读者感言)</h3><h3><br></h3> <h3> 新营村的成都知青传递友谊,传递正能量。</h3><h3>真棒!</h3><h3> (读者感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