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3月1号,江淮地区大风肆虐。次日,南京出现久违的如青藏高原一般的蓝天。太阳普照大地,阳光灿烂,碧空如洗。下午在新街口北站乘34路公交车,到底站中山码头下。</h3><h3><br /></h3><h3>国内没有哪一个内河码头像南京那样著名。中山码头与浦口码头,客运,货运,铁路轮渡,共同连接起长江天堑,南北变通途。</h3><h3><br /></h3><h3>乘渡轮过江,到浦口码头上岸。再到浦口火车站广场附近看看。浦口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914年建成通车,是当年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津浦铁路(1908年即建成通车)的终起点和交通枢纽。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津浦与沪宁铁路连成一线。轰隆隆声中,列车直接驶过大桥。沟通浦口与下关的火车轮渡停运,浦口火车站的客运中止。</h3><h3><br /></h3><h3>国内老火车站不少,但绝大部分只有一座候车大楼。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地保存下来,因而成为中国最完整的百年车站。2013年,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h3><h3><br /></h3><h3>沿浦口大马路走到浦口公园,进去转转。以前里面就是一大片树林和一些空地,现在是河流池塘环绕,小桥流水绿地。出西北门,沿浦园路向西南方向走,看原来的浦口区政府,十四中,浦口电影院,浦口图书馆。这条路的西北边当年是浦口区的政治与文教单位集中区域,现在商业气息更浓了些。天色渐晚,原路返回。</h3><h3><br /></h3><h3>曾经在浦口待过几年,1976年离开浦口,时隔41年才旧地重游。许多场景已改变,但往日时光依稀可辨。其间大约是1990年左右,与一位朋友送老师过江。在浦口火车站,老师乘车北上邳县。那次是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周围的一切都是朦朦胧胧,记忆也很快随之模糊。</h3><h3><br /></h3><h3>浦口大马路一带正在征收拆迁,要不了多久,此地将会大变样。问当地人,却都不知道要建什么。网上可以看到规划,大马路一带是建民国历史1914街区,应该是个商业街区;沿江码头一带建滨江风光带。可以肯定的是,浦口地区几十年来破破烂烂的面貌会很快消失,代之以民国风情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新气象即将到来。</h3><h3><br /></h3> <h3>强烈逆光下的中山码头</h3> <h3>中山码头</h3> <h3>中山码头背面</h3> <h3>中山码头对面的小红楼,有人说是汪精卫办公楼,但是有争议。网上看到的说法之一:小红楼建于1928年,当时为孙中山奉安大典临时指挥部,此后移交津浦铁路局。1930年该建筑扩建,作为津浦铁路局的办公用房。1937年被侵华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划归首都电厂。1949年后成为下关电厂的办公用房。该建筑一直保存完好,2012年修缮一新</h3> <h3>小红楼近景。几十年过去了,依然非常漂亮优雅的民国建筑</h3> <h3>中山码头内景</h3> <h3>中山码头栈桥</h3> <h3>渡轮二层内景</h3> <h3>从渡轮上看中山码头,隔着有点脏的玻璃拍摄</h3> <h3>远眺已经封闭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h3> <h3>长江南岸的狮子山阅江楼与江边高楼大厦</h3> <h3>浦口码头</h3> <h3>浦口码头江边</h3> <h3>浦口码头,乘客正在上岸。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很多</h3> <h3>浦口码头</h3> <h3>浦口火车站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俗称长廊</h3> <h3>看长廊旁边的花园围栏柱头细节</h3> <h3>浦口火车站现在叫南京北站</h3> <h3>浦口火车站英格兰式建筑风格的米黄色主体大楼</h3> <h3>车站大楼四周的走廊,是南京最早一批采用进口热轧工字钢建造的,这也是百年前最顶尖的工艺技术</h3> <h3>浦口火车站候车楼内景,荒废已久的模样</h3> <h3>浦口火车站西北面,百年过去,依然雄伟壮观</h3> <h3>原浦口火车站车务段大楼</h3> <h3>南京北站售票处,原来是浦口火车站电报房,红色屋顶与黄色山墙营造出温馨氛围</h3> <h3>原浦口火车站电报房。圆形、长方形和拱形的组合运用,仍然值得赞赏的艺术风格</h3> <h3>原浦口火车站电报房西北面墙体</h3> <h3>南京港第二港务公司。此地也即将拆迁,建设滨江风光带</h3> <h3>正在围挡准备拆除的大马路房屋,旁边的小巷据说还会保留。大概是1975年左右,母亲来看我,与母亲在这个巷口的小饭店里吃过一次饭。母亲给一个乞者一点吃的,当时自己似乎还不以为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从未享过我一天的福。现在有能力赡养老人,但时光无法倒流,一切都来不及了。</h3><h3>有一次穿过这个小巷子时,额头突然被蜜蜂蛰了一下,从未有过的疼,至今还没忘记那种痛楚</h3> <h3>一家还在坚守的建材商店</h3> <h3>铁路天桥。每逢火车通过,行人只能上桥</h3> <h3>前方通往江边码头,津浦铁路的终点。可以看到码头上还有很多集装箱,说明此地的客运虽然停了,货运还在持续</h3> <h3>铁轨与道岔</h3> <h3>传统的枕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h3> <h3>铁路道口值班室</h3> <h3>道口信号灯</h3> <h3>阳沟街,名字有点奇怪</h3> <h3>浦口公园西南方向的大门</h3> <h3>浦口公园。里面原来没有那么多水,后来开掘河流池塘,挖出的土正好用来堆成小山坡</h3> <h3>原来的浦口区政府,现在是富士康公司的什么机构</h3> <h3>十四中大门</h3> <h3>从十四中大门口看到的通道,左边围墙外的楼房是原来的浦口区武装部,现在是浦东苑社区</h3> <h3>十四中操场。门卫不让进,到西边新马路上的房产交易中心楼上拍到的</h3> <h3>浦口电影院,前几年改建成老川浦大酒店了。它的北面就是十四中的大操场</h3> <h3>从浦东苑社区进去,才看到浦口电影院建筑的东头,是舞台银幕的位置。电影院的南面大门外以前是空地,给新建的老川浦大酒店占用了</h3> <h3>此地与浦口电影院一路之隔,原来是浦口公园,现在辟为市民广场。1976年7月28号唐山大地震后,全民防震,我们几个人在这里的草地上搭了2个塑料棚,住了一段时间。大概一直到10月份,天凉了才搬回室内</h3> <h3>浦口图书馆。浦口区已经合并到江浦区,区图书馆也搬到江浦珠江镇去了。这个图书馆现在归泰山街道办事处管辖,一楼全租出去了,楼上也有租出去的</h3> <h3>从浦口图书馆往东南方向俯瞰。此处应该是原来的浦口区文化馆,图书馆也在其中。后来拆除,建成市民广场</h3> <h3>长江落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