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73年3月3日在华盛顿签订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将3月3日确定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确定,彰显世界各国人民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特殊关注与关爱,也是全世界野生动植物的福祉,这对于激发世界各国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与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绿色地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h3> <h3> 每当巴尔虎草原上雪花分分飘洒时北极神鸟~雪鸮悄悄来到这里越冬!</h3><div> </div> <h3><br /></h3><div>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雪鸮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div> <h3>雪鸮王子!全身几乎纯白,黑点很少。</h3> <h3>北极皇后~身上有漂亮的斑点!</h3> <h3>草原雕(学名:Aquila nipalensis)属于大型猛禽,体长为71~82厘米,体重2015~2900克。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野兔、旱獭、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森林中松树、槲树或其它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和新鲜的小枝叶,结构较为简陋,为平盘状。每窝产卵1-3枚,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为42-44天。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亚洲中部,印度,缅甸,越南等地。</h3> <h3>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属于鹰科,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则可达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著。</h3><div><br /></div><div>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处。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大中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寒带地区。</div> <h3>雕鸮【diao xiāo】(学名:Bubo bubo)属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雏鸟晚成性。耳孔周缘有明显的耳状簇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胸部体羽多具显著花纹。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叫声深沉。遍布于大部欧亚地区和非洲,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直向东穿过西伯利亚到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往南一直到亚洲南部的伊朗、印度和缅甸北部,非洲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到阿拉伯。</h3> <h3>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跖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跖和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h3> <h3>纵纹腹小鸮~~体长20一26厘米。面盘和领翎不明显,也没有耳簇羽。上体为沙褐色或灰褐色,并散布有白色的斑点。下体为棕白色而有褐色纵纹,腹部的中央到肛周以及覆腿羽均为白色,跗跖和趾则均被有棕白色羽毛。虹膜黄色,嘴黄绿色,爪黑褐色。</h3> <h3>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毫米。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跗跖等于翅长的1/4。雄鸟的头、颈及前胸灰色,其余下体栗棕色,密布宽阔的黑色横斑。下体灰白色,颏下有细长向两侧伸出的须状纤羽。雌雄鸟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h3><div><br /></div><div>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广布于欧亚大陆,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向东到亚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罗斯,中国和朝鲜半岛。是匈牙利的国鸟。</div> <h3>蓑羽鹤(学名:Anthropoides virgo)大型涉禽,体长68~92厘米,是鹤类中个体最小者。通体蓝灰色,眼先、头侧、喉和前颈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极为醒目。前颈黑色羽延长,悬垂于胸部。脚黑色,飞翔时翅尖黑色。</h3><div><br /></div><div>为高原、草原、沼泽、半荒漠及寒冷荒漠栖息鸟种,分布至海拔5000米。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叫声如号角似灰鹤,但较尖而少起伏。</div><div><br /></div><div>《宋书·五行志》载:"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十月,知润州程文庆献鹤,颈毛如垂缨。"是蓑羽鹤在历史上的唯一记载。</div> <h3>白枕鹤(学名:Grus vipio)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上体为石板灰色。尾羽为暗灰色,末端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珍禽。</h3> <h3>斑翅山鹑(学名:Perdix dauurica)体长250-310毫米,是体形略小的灰褐色鹑类。雄鸟的脸、喉中部及腹部桔黄色,腹中部有一倒"U"字形黑色斑块。与灰山鹑的区别在于胸为黑色而非栗色,喉部桔黄色延至腹部,喉部有羽须。雌鸟胸部无橘黄色及黑色,但有"羽须"。栖息于平原森林草原、灌丛草地、低山丘陵和农田荒地等各类生境中。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嫩芽、浆果、草杆等,也吃蝗虫、蚱蜢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推动物。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乌苏里、蒙古和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北方大部分地区。</h3> <h3>毛腿沙鸡(学名:Syrrhaptes paradoxus 英文名称:Pallas's Sandgrouse),属于沙鸡目沙鸡科沙鸡属的鸟类。毛腿沙鸡全长350-400毫米,额、头顶前部及头侧纯黄色,中央尾羽特别延长,呈砂棕色;胸棕灰色,腹部淡棕色,中央具一大黑块斑。毛腿沙鸡分布在中亚及中国北部,列入中国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东方鸻(学名:Charadrius veredus,英文名:Oriental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辽宁、东部沿海、南至广东和广西、西至四川等地。于多草地区、河流两岸及沼泽地带取食。注:过去作为红胸鸻C. asiaticus的同种处理(参见郑作新,1987)。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h3> <h3>翘鼻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a)是大型鸭类,体长52-63厘米,体重0.6-1.7千克,体形比赤麻鸭略小。体羽大都白色,头和上颈黑色,具绿色光泽;嘴向上翘,红色;繁殖期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红色瘤状物。自背至胸有一条宽的栗色环带。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条宽的黑色纵带,其余体羽白色。飞翔时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绿色翼镜,黑色的头、飞羽和腹部纵带、棕栗色的胸环和鲜红色的嘴和脚形成鲜明对照。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翘鼻麻鸭食性很杂。繁殖区从挪威海岸、瑞典、英国、法国、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以及中亚,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蒙古。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朝鲜、日本、中南半岛、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h3> <h3>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h3><div><br /></div><div>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div> <h3>赤狐(学名:Vulpes vulpes):共有47个亚种。成兽体长62 - 72厘米,肩高40厘米,尾长20-40厘 ,体重5-7千克。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雄性身形略大。</h3><div><br /></div><div>赤狐听觉、嗅觉发达,很狡猾,行动敏捷。喜欢单独活动。在夜晚捕食。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长长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时白天也会出来寻找食物。它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树。主要以旱獭及鼠类为食,也吃野禽、蛙、鱼、昆虫等,还吃各种野果和农作物。</div> <h3>沙狐(学名:Vulpes corsac),沙狐是典型的狐属动物,为中国狐属中最小者。四肢和耳朵比火狐略小。毛色呈浅沙褐色或浅棕灰色,带有明显花白色调。背部浅银灰色或红灰色,腹部白杂黄色,下颔白色,全身皮毛厚而软,耳朵大而尖,耳根宽阔。体长500-600毫米(不含尾部),尾长250-350毫米。</h3> <h3>黄羊,别名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它实际上并非羊类。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体长为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达60-90千克。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它的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黄羊善于跳跃,也善于奔跑,多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如羊草、针茅、羊茅等。杂类草、 旱生丛生禾草、旱生丛生小禾草等都是黄羊的食物。</h3> <h3>臭鼬(学名:Mephitis mephitis)共有22个亚种,长着一身醒目的黑白相间的毛皮。栖息地区多种多样,包括树林、平原和沙漠地区。它们白天在地洞中休息,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臭鼬可以放出奇臭的气味,很容易辨别,这种气味常在遇到威胁时释放出来。生活于林地、沟谷和耕地四周。性情温和。杂食性,秋、冬季以野果、小型哺乳类及谷物为食,而春、夏季多以昆虫和谷物等为主。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h3> <h3>魅力西旗~我家!</h3> <h3>秋后救助了一直可怜又可爱😊的草原雕!</h3><h3>每天一斤多牛肉作用下,伤口愈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凶猛威武,但是食量惊人的增大,怕有点喂不起了!</h3><h3>好心的朋友也送来了食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