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白楼,这个耳熟能详的地名,承载着多少童年的记忆。我儿时生活在海河东岸的十三经路,与小白楼一河之隔。那时有渡船往返于两岸之间。当时的小白楼在人们心中就意味着“洋气”和“洋味”。这“洋气”和“洋味”不仅体现在那里的商铺卖的东西相对高档精致,更因为在那里能看到当时已为数不多的洋人面孔。</h3> <h3> 历经几十年沧桑,今天的小白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集休闲,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商业中心。老街道、老商铺和老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欧式风情街、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h3> <h3> 1983年建成的大光明桥结束了两岸之间靠轮渡相连的历史,从真正意义上使河东河西的血脉流通了。</h3> <h3> 徜徉街头,游人摩肩擦踵,恍惚间犹如置身异国他乡。</h3> <h3> 小白楼不仅天津人尽皆知,甚至很多外国人都要回到这里找寻昔日的记忆。</h3> <h3>2005年拆除重建的音乐厅比之前的建筑宏伟辉煌了不少,可是在我心中的音乐厅却还是抹不掉的老样子……</h3> <h3> 从这个公交站望过去,对面曾是浙江路小学。</h3> <h3>起士林,天津乃至中国西餐界的传奇!</h3> <h3> 这里曾是小白楼的中心,小营市场,彩虹百货,真如照相馆,大光明影院,如今都成为记忆中的永恒。</h3> <h3> 妈妈喜欢喝茶,小时候会到小白楼的新华茶庄给妈妈买茉莉花茶,在等待掌柜包茶叶的功夫,肺腑里早已吸足了茉莉花茶的清香。爸爸中年得女特别疼爱,只要路过起士林就会给我捎回一种西点。许多年过去了,至今叫不上来那种西点的名字,外形和麦当劳的甜筒差不多,但是要大一些,起酥的外皮,里面是鲜奶油,酥酥的入口即化,香甜绵长,今天尝遍了美味西点可是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哦!</h3> <h3> 儿时从河东到小白楼还是渡船,过了河,从小营市场后面的一条胡同可以直接进入小营市场,再从前门出来,进去马路对面的这条胡同然后左拐就是开封道了。这条路儿时不知走了多少遍。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循着儿时的足迹,绕道起士林大楼的背后,历史竟恍如昨日出现在你面前:几条保存完好的胡同,静静的存在于现代文明的隔壁,闭上眼睛倾听,透过那门、那窗、那路、那墙,昔日那繁华的声音还能在耳畔回响。</h3><div> </div> <h3> 建于1927年的聚庆里、安善里、保善里和竹箫里,已经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这是在小白楼闹市区保存完好的一片住宅。这几条里巷连接成为一片方型的居民区,历经沧桑的老房老屋记录下小白楼的过去和今天。</h3> <h3> 胡同内有平房也有小楼,小楼联体而建,每个门栋前有一个小院儿。尽管历经沧桑的院墙、门窗和金属护栏多有残破,但仍让人感觉到当年建筑的精致。</h3> <h3> 安善里胡同口的对面就是海信广场,从这里望过去,百年历史的浓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h3> <h3>老树老屋和远处的高楼纠结着</h3> <h3> 胡同院落虽已残破但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子。</h3> <h3> 一扇半掩的院门的背后会有多少平凡人家的故事……</h3> <h3>窄窄的楼梯只能容下半只脚。</h3> <h3> 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已经不多,胡同中大多是各种美食小店,居民也多是外地的打工者。</h3> <h3>一对母女依偎着享受着冬日温絮的阳光</h3> <h3> 在拍下这些照片的时候,遇到几位老居民,看到我手中的相机,便凑上来关切的问:为什么要拍这里啊?我想他们更关心的是这片小区的拆迁改造,向往的是近在咫尺却恍如隔世的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设想一下若干年以后的这里可能也会成为小白楼现代商业中心的一部分,那么这路这楼这院这门也只能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了。</h3> <h3> 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回忆往昔珍惜当下正是我拍下这些照片的初衷,用镜头记录下新旧交融的小白楼,并附上我的随笔,谨以此文献给我和我的同龄人。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