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摩洛哥(下篇)

五洲留痕

<h3>  来到卡萨布兰卡,在摩洛哥版图上画出的旅游环线就将要首尾相连了,整个行程即将结束。</h3><h3> 凡是到过摩洛哥的外国人,无论你来过一天、一周、一月或更长的时间,卡萨布兰卡是绝大多数人必到的城市。</h3><h3> 卡萨布兰卡(简称卡萨),原名叫达尔贝达。Casablanca意思是“白色的房子”。这是摩洛哥的经济首都、最大城市、最大港口,人口约400万。</h3><h3> 卡萨市与上海市于1986年结为友好城市。</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 摩洛哥的标志性建筑。</h3><h3> 从地理位置来说,它是伊斯兰世界最西端的一座大型清真寺,从规模上来看,它不及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但是其设备之先进则首屈一指,被誉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大瑰宝!</h3><div> 哈桑二世清真寺(La Mosquee de Hassan ||)位于卡萨市的西北部,坐落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畔,且部分主体凸入大洋。它始建于1987年8月,竣工于1993年8月,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歇尔·潘索设计,一家法国公司承包了全部工程,当时耗资5.4亿美元。</div><div> 高达176米的宣礼塔,塔尖装有激光设备,在夜间,开启的激光束射程达35公里,直指圣城麦加的方向。</div><div> 清真寺前方的宽阔广场可容纳8万人聚礼。</div><div> 是唯一一座向非穆斯林信徒开放祈祷大殿及附属设施的大清真寺。</div> <h3>  清真寺地理位置航拍图。</h3> <h3>  清真寺外观图。它通体用乳白色的大理石砌成,主体结构长200米,宽100米,高60米,占地约2公顷。屋顶呈金字塔形,覆盖伊斯兰绿的琉璃瓦。值得惊叹的是大殿屋顶可以遙控电动开启、闭合,有利散热、采集自然光及维护保养。据说每年仅开启N次。能亲眼目睹就好了。</h3><h3> 整座清真寺有25扇巨大的钛合金自动门,可抗海水腐蚀。其中正门重达35吨,仅在国王来临时才开启动密码锁开启。</h3><h3> 湛蓝的天空,白色的浪花,宏伟而漂亮的清真寺,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魅力无穷的画面!</h3> <h3>  清真寺的祈祷大殿,大理石地面上配有精美的几何图案,部分铺着厚实的高档地毯,地面下有加热装置。</h3><div> 这个大厅堪称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悬空的意大利水晶枝形吊灯、密集的壁灯打开时,灯光、色彩与倒影构成温馨柔美的宫殿光芒。长廊的柱子和四周壁板用杉木雕成,装饰着丰富的马赛克镶嵌艺术作品。东侧墙面上绘有阿拉维家族的家谱图,旁边有大阿訇讲经的讲台。</div><div> 整座大厅可同时容纳2·5万人祈祷,并且僻有专供妇女做祈祷的长廊。</div> <h3>  整个清真寺分为四层。最底层是浴室和净身场所,巨大的浴场分为土耳其式和摩尔式,可容纳1400人同时入浴,而净手、净足、净面的莲花喷泉多达千个,参观时很震撼。浴场旁边的地下车库可停放一千余辆汽车。</h3><h3> 清真寺内还有会议室、演讲厅、博物馆、图书馆、古兰经学院等附属建筑。</h3> <h3>  记得到卡萨的穆罕默德五世大街和联合国广场走走看看,也可以坐在那里观赏起落的鸽群,亲手喂食,与鸽对话。在这里,可以静心观察熙熙攘攘的游客、居民,这里,充滿着生活的乐趣。</h3> <h3>  卡萨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虽然没有城市高架路、立交桥、地铁,但仍不失为一座国际名城。</h3> <h3>  不知道全球有多少人看过好来坞黑白经典片《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正是这部影片将这座不见经传的北非城市描绘得天堂般另人神往,从那时起,原本风情多样的卡萨布兰卡热遍全球。而这部电影却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h3><h3>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酒吧,而她偏偏走进了我的这一间”,这令人难忘的台词,这就是Rick`s Cafe(瑞克咖啡馆)。</h3><h3> 在这里,亨佛瑞·鲍嘉与英格丽·褒曼饰演的男女主角演绎浪漫、坠入爱河。一曲《时光流逝》流传全球。</h3> <h3>  瑞克咖啡馆位于卡萨海滨附近一条不显眼的狹窄小路边,白色外墙,门前的棕榈树低垂,屋内,拱形走廊高挂着传统的七彩玻璃灯,灯光淡雅,似幻似真,那一角放映着那部不朽的电影片,似乎历史的片段在这里停滞了。</h3><h3> 记着寻到这家咖啡馆,进去觅个空座,品上一口。咖啡馆的老板是美国人。</h3> <h3>  在大西洋畔有一条迈阿密大道,挺拔的棕榈树,笔直的大道,近海一侧布滿了游泳场、排球场、小足球场、网球场、儿童乐园、咖啡馆、酒吧、餐厅……是吃喝玩乐的天堂。</h3> <h3>  哈布斯城区,地处老城区,房屋密集、街道狭窄、店铺密布,满满的阿拉伯味道。供游客选购的商品太多了,猎枪、阿拉伯弯刀、铜盆、银器、地毯、服饰、古玩……真的很好看很好玩。</h3><div> 这个市场与卡萨老城麦地那不同,显得比较安静、上档次,而那个老城市场则太嘈杂、真正的阿拉伯本地市场。如果有时间,这两个市场都应该去,太具有特色了。</div> <h3>  卡萨还有富人区,类似上图的造型漂亮的别墅散布在绿荫丛中,户户大门紧闭,路人稀少,适合驾车缓慢车游,饱饱眼福。</h3><h3> 卡萨城市不小,但安排一个整天时间,再住宿1~2晚就可基本走完上述主要景点。</h3><h3> </h3><h3><br></h3><h3> 从卡萨沿大西洋畔北上,近80公里就是拉巴特了。</h3><h3> 在前往拉巴特途中,会经过一个叫穆罕默地亚的海滨城市,也坐拥一片美丽的沙滩,城市建筑现代而漂亮。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大西洋海钓,以及餐馆的烤鱼。</h3><h3> </h3> <h3>  高手众多的海钓场,收获颇丰。篮里、桶里都是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鱼儿,礁岩上到处是鱼骨头,都是这些钓鱼人现场烤食后丢弃的。</h3><h3> 真心佩服这些钓鱼人,不是钓鱼水平,而是攀爬能力,有些人的立足之地太峻险了,担心一旦大鱼上钩,挣扎时会将钓鱼人拖下大西洋去!</h3> <h3>  至此,摩洛哥的绝大部分城市、古都古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自然风光、人文景点都已记入观光客的脑洞。不虚此行了。</h3><h3> 在接下去的篇幅中,将编写几个专题。</h3> <h3>  舌尖上的摩洛哥</h3><h3> 地处北非的摩洛哥,其菜式集柏柏尔菜和阿拉伯菜为一体,同时接受和融入外来因素、尤其是法国、西班牙菜肴的影响,口味不重,比较爽口,煎炸的食品不多,多数主菜用焖、煮而成,使用很多天然花草香料,比较健康和天然。</h3><h3> 摩洛哥式主菜,采用牛、羊、鸡等肉类比较多,一般都会烹饪到烂熟,追求色香味俱佳。因为摩洛哥人的祖先本来就是游牧民族。而海洋鱼类在沿海地区和城市占有餐桌的一部分。</h3><h3> 在摩洛哥,官方或民间的正式宴请菜单,与西餐较相似,有前菜、主菜、甜品之分。其主食多为面包和形状各异的发面饼,其中法式长棍随处都可买到,而实面的薄煎饼也很好吃。</h3><div> 这里绝大多数人恪守伊斯兰教教规,不饮含酒精的饮料,请客也不上酒。有矿泉水和果汁饮料。合资超市、宾馆等可出售酒类。但各地都有地下酒铺,“酒鬼们”都熟悉。</div> <h3>  烤全羊。</h3><div> 在摩洛哥,家境较富裕的人家都备有烤炉,会制作。肉嫩味美,闻名遐迩。在中国,无论你是吃或者拒吃(羊肉),到了摩洛哥,如果有机会,请一定品尝,也一定不会拒绝。</div><div> 摩洛哥的羊好,其肉才好,没有膻味。</div><div> 烤炉用木炭或果木作燃料,炉温高达800度,腌制过的整羊涂上一层蛋衣,挂在炉内,持续高温将其烤熟烤透。出炉后的整羊通体红亮,皮酥脆、肉嫩香,直接用手撕取,可以蘸些孜然或细盐、胡椒粉,味道更佳。</div> <h3>  烤羊头,是摩洛哥人喜爱的一道美食,一年四季都有售卖。尤其是在宰羊节期间,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皮毛烤焦的特殊气味,因为街头冒出了很多简易烤架,代客加工烤羊头。</h3> <h3>  库斯库斯(cous cous)。摩餐典型的四款大菜之一,待客用餐之最。</h3><h3> 我在《突尼斯》美篇中已有详细的描写。简言之,是将北非主食小麦(也有用大麦的)加工成先是粉后成粒,用鸡汁蒸熟后拌入陈年奶油再蒸,反复三次,鸡汁的鲜、奶油的香郁都渗透在麦粒中,再将另锅焖制的各种肉类、蔬果连同汤汁一起淋上,极像“盖浇饭”。口味独树一帜,特别适合手抓吃。国人不具备手抓的基本功,用匙子帮忙,总会出现“悉悉嗦嗦”滴漏的窘态。</h3> <h3>  塔吉(Tagine),又称大炖锅,四大菜之一。</h3><h3> 使用传统陶器Tagine而得名,现在也有用铜质的、镀银的等金属器皿,但形状仍是圆锥形的锅盖,高高翘起,一看就不忘的。烹饪时以肉类、土豆、胡罗卜、南瓜等茎块蔬果为主,慢烩达数小时,达到入口即化的程度,用摩式大饼(软而不松)沾、挾食用。</h3><h3> 四大菜之中还有一款叫做酥皮大馅饼,有点像我国穆斯林地区的牛、羊肉煎包。本节美食内容前的组合图片中有馅饼的模样。</h3> <h3>  这是以蔬菜为主的前菜。也有再加入各种奶酪、沙丁鱼肉、香肠的。或者以摩式奶酪汤、豆子汤、蔬菜汤作为前菜的。</h3> <h3>  摩式小煎饼,简直就是工艺品。</h3> <h3>  街头面包铺。</h3><div> 本篇中没有合适的甜点的照片,仅以文字描述一下。凡摩洛哥的家庭主妇没有不会自制甜品的,凡家庭都具有少则几样多则几十套的甜品模具,用面粉、糖、奶油、果脯、香料、牛奶等原料制烤出炉的形态多样、香味扑鼻、口感一流的甜品堪称一绝,太好吃了。绝对不输巴黎、上海面包店里的甜品。写到这里,我想,摩洛哥的家庭主妇身材普遍走样,甜品肯定是推手之一。</div><div> 不明白的是,摩洛哥城市街头,西式的面包(甜品)店很常见,品质很好,价格不贵,生意很不错。也许,自制毕竟比较复杂,转而从专业店购买了。</div> <h3>  摩洛哥国饮:薄荷茶。</h3><h3> 在传统的锡壶里,加水、加糖、加中国绿茶,放在文火上慢慢烧开,加入薄荷叶,倒入小杯,小口啜茗,壶水反复久煮,一壶茶可维持一整天。</h3><h3> 在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摩洛哥男人花几元钱点一杯国茶,一坐几个小时。</h3><div> 中国茶叶在摩洛哥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卡萨就有不少中国公司经营中国茶叶,与斯里兰卡、印度竞争市场。</div><div> 还有一杯好吃的饮料,叫做“阿沃嗄”(Avocate)。牛奶与鳄梨、苹果、香蕉等搅拌,混合而成的果汁。</div> <h3>  椰枣和橄榄。</h3><h3> 在北非,人们把椰枣奉为“圣果”。椰枣营养丰富,除了糖分外,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深受产地国家人民的喜爱。</h3><h3> 产自地中海地区的椰枣,由于水土和气候的差异,个头和品相略有不同,但味道都是又香又甜。风干后,椰枣表面的那层皮薄如蝉翼,却密不透风,保护着里面的肉汁。</h3><h3> 童年时,在中国吃过“伊拉克蜜枣”,记忆至今。这些年,在地中海沿岸国家,经常少不了吃一点、带一点。</h3><h3> 橄榄,在摩洛哥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可替代,其果、其油,每天必需,养身健体。</h3><h3> 腌制过的橄榄果品种不少,口味各异,不妨入乡随俗,每日吃上几枚。</h3> <h3>  摩洛哥购物。大名鼎鼎的“摩洛哥油”,即阿甘油,滋润皮肤,美容护颜。玫瑰香精,泡澡、香熏的佳品。</h3><h3> 手工艺品,如杜亚木雕刻制品,皮革制品,手饰品。</h3><h3> 金属制品,如铜盘,各种器皿,阿拉伯刀(但没办法带上飞机),“法蒂玛的手”,灯具等。不推荐锡器如茶壶、果盘等,当时银光闪闪很夺眼球,回国后逐渐氧化就变黑了。真正的银器可以的。</h3><h3> 陶瓷工艺品。但是重而易碎。</h3><h3> 在摩洛哥购买纪念品,多在老城麦地那,经过一番砍价而成交。</h3> <h3>  摩洛哥的节日。</h3><h3> 真是很多,也就是了解个大体情况。</h3><div> 国际层面的: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div><div> 国家层面的:独立日。</div><div> 皇室层面的:登基节、青年节(在位国王生日)。</div><div> 宗教层面的:伊斯兰新年、斋月、开斋节、宰牲节、先知诞辰日、命运之夜等。</div><div> 地方和民俗层面的:割礼节、赛马节、花卉节……</div> <h3>  很多朋友感兴趣的是斋月和开斋节。</h3><div> 伊斯兰历每年354天,12个月,伊斯兰历的9月在阿拉伯语中叫做“拉马丹,是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斋月,一个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由于伊斯兰历每年有354天,因此,以公历计,每年的斋月都会较上一年提前11天。2018年的斋月始于5月16日,开斋时间为6月15日。</div><div> 穆斯林信徒认为,斋戒能促使人们自律,鼓励人们节俭,有利于摒弃自私和贪婪。通过节食、节欲和按时祷告,生理机能会得以平衡,会想到贫穷饥饿中的人们,心理会得到调整,思想会有所升华,灵魂会得到净化。</div><div> 在斋月期间,从黎明至日落,信徒都要严格禁止饮水、进食及吸烟。儿童、病人、国防军人等不受此教规限制。虔诚的信徒会严格遵守各种戒律,一般人也会尽量自我约束,不做任何出轨的事情。因为他们相信“人在做、上帝在看”。</div><div> 斋月期间,在摩洛哥旅游,记得白天的饮食举动务必隐蔽些。虽然你不是穆斯林信徒,但入乡随规,不要公然冒犯教规。</div> <h3>  斋月开始前一周左右,城乡各地就开始热闹起来,麦地那(Medina)、苏克(Souk,即阿拉伯市场)更是买卖活跃,尤其是家庭主妇们忙碌不已,象极了中国春节前的市场景象。</h3><h3> 电视台、电台、媒体也开足马力,反复宣传守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h3><div> 斋月中的每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凌晨,主妇们起床准备丰盛的早餐,叫醒家人,在天亮之前吃饱喝足,天蒙蒙亮时,宣礼塔的祷告声响起,再也不吃不喝,但可以继续睡觉,太阳高挂时才去工作。下午多数人回家休息。太阳西下时,主妇们烧好了名叫“福都尔”的浓汤,主要用牛或羊肉、西红柿、洋葱、鹰嘴豆等熬成,配以椰枣等干果,只等宣礼塔上一声炮响,全家人开吃,饿了一整天的胃肠中灌下一碗热汤,顿时暖流涌动,卡路里急升,整个精、气、神都恢复了。接着,男人们都上街喝咖啡吹牛皮去了,主妇们再加工一天的正餐,约1~2个小时后,全家人大吃一顿。饱腹而睡。如此,日复一日,持续一个月。</div> <h3>  白天不吃不喝,夜间饕餮大餐,斋月里的消费较平常反而大增。我总觉得好像有点与斋月产生的本意相背,但是,也因此而成为全民的节日。</h3><h3> 去摩洛哥旅游,应该避开斋月。进入斋月后,社会运转是失灵的,白天,尤其是下午,到处空空如也,包括政府机构,只有涉外的星级宾馆有吃有喝,但服务生们亦无精打彩、带理不理的。</h3><h3> 斋月过后就是开斋节,大吃大喝不工作的一天。</h3> <h3>  宰牲节,又称宰羊节,源于亚伯拉罕向上帝祭献亲儿子以撒,上帝授意以羊代之的故事(见耶路撒冷的故事)。</h3><h3>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杀一头甚至几头羊,屠夫们累的趴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烧烤味,到处悬挂着羊皮。最“苦”的是贫穷百姓人家,为买羊要积累一年的收入,平时很少吃肉,家中又没有冰箱,为避免羊肉变质,只能放开肚量猛吃数天。好在摩洛哥气候干燥,肉食可存放数天。</h3> <h3>  这是一个地方正在举办一场集体割礼,人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不亚于一个盛大节日。</h3><h3> 割礼的习俗源自远古,据说先知穆罕默德认为对男孩在青春期前施行割礼,标志他从此成为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员。最早可在出生后的第7天,也可等他长到7岁后施行,可单独,也可集体。</h3> <h3>  在摩洛哥,还有通宵达旦的婚礼,婴儿出生后第7天的命名日,等等。所有这些节庆活动,是人们热爱生活的外在表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存力。</h3><h3> 在摩洛哥各地旅游,时常可以听到节奏轻快、乐感强烈的民族音乐,运气来了也可能欣赏到歌舞表演。其音乐舞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安达卢西亚音乐,另一种是乡村民间音乐。</h3><h3> 安达卢西亚音乐是由伊斯兰教、阿拉伯语言和西班牙~摩尔文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艺术遗产,其中既有阿拉伯文化的元素,又有浓郁的西班牙情调。</h3> <h3>  摩洛哥人</h3><h3> 远古时期,柏柏尔人即在摩洛哥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迦南人迁徒到这里,此后,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都曾先后来到这里,而数罗马人统治这里的时间最久,约700年。到公元7世纪,倭马亚王朝的远征军征服摩洛哥后,由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为君主的王朝轮番更迭,并逐渐走向融合。从15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先后入侵,除了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控制外,在摩洛哥人口繁衍的过程中,注入了外民族的血统,不同肤色、人种的混血后裔的比重较高。男性身材较好,脸庞英俊,女性,尤其是婚育节的年青人,很漂亮。</h3> <h3>  摩洛哥少女有看曼妙的身材和秀丽的脸庞,皮肤细腻光滑,以阿拉伯人肤色为主,少见黑人。</h3><h3> 而当你在街头、市场看到身穿“杰拉巴”(素色直筒长袍)、扭着粗腰、迈着蹣跚的步子的当地妇女时,会感叹岁月的残酷。因为生育,因为常年操持家务,因为不断的吃甜食、饮薄荷茶等多种因素,中年以上的女性普遍体重超标。</h3><h3> </h3><div><br></div> <h3>  一夫四妻在摩洛哥似乎已成为历史和传说。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自1999年继承王位,他接受过系统的伊斯兰传统文化教育,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精通阿拉伯语和法语,会英语和西班牙语。他改变了阿拉维王朝350多年来的传统,与非柏柏尔人的电脑工程师萨玛拉·本纳尼小姐结婚,成为摩登、亲民的国王与王后。他还精简了王宫机构,推动社会改革,关心贫困问题,推行社会民主和妇女解放等,为摩洛哥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h3><h3> 摩洛哥男人是较典型的大爷们,滿大街的咖啡馆里闲坐的男人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文化现象。每当电视台播出西甲联赛、欧洲杯等的实况时,咖啡馆里人滿为患,人声鼎沸,球迷们为自己喜爱的球队或欢呼、或叹息,那场面比摩洛哥足球联赛时热闹多了。</h3><div> 摩洛哥足球也是非洲强队之一。从小踢足球的场面遍布全国城乡,只需一块平地。</div><div> 2018年,摩洛哥足球队第5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负于伊朗和葡萄牙,战平西班牙。</div> <h3>  回忆摩洛哥,情牵撒哈拉,会时常想到女作家三毛,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是“西撒哈拉”(即原先的西属撒哈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下去。属于故事性记录,不涉及政治。</h3><h3> 西撒哈拉在非洲西北部,西临大西洋,北部与摩洛哥接壤,东北与阿尔及利亚毗邻,东南部是毛里塔尼亚,面积2660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沙漠,全年基本无雨,地下水位很深,且多为咸水,自然资源是磷酸盐和铁矿。</h3><h3> 阿尤恩(阿雍)是该地区首府,40多年前,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两人生活发生的地方。</h3><h3> 推荐阅读三毛的散文集之一《撒哈拉的故事》。</h3> <h3>  三毛和荷西在当年的西班牙管辖地阿雍镇租住的房子,“小镇上最漂亮的家”。</h3><h3> 三毛和西班牙人荷西·马列安·葛罗在台湾相识、相爱,因三毛感应到“撒哈拉的召唤”,决定搬去,荷西相随,并在当地的磷矿公司找了工作,每天开车单程近百公里。直至1976年2月,西班牙人撤离西撒哈拉,他们才不得不离开这个小镇,移居西属加纳利群岛。79年3月,荷西在潜水时发生事故,魂归西天,三毛受此打击,一度一厥不振。</h3><h3> 这些年来,国内不少背包客、三毛迷,从拉巴特或卡萨搭乘摩洛哥国内航班来到阿尤恩,手持《撒哈拉的故事》,追寻三毛的足迹:家、房东、小镇一条街、西班牙教堂、邮局、墓地、国家旅店……。</h3> <h3>  三毛散文中的“国家旅馆”,当年小镇最高级的宾馆。40多年过去了,仍然在营业中。</h3><h3> 西撒哈拉的原住民撒哈拉威人虽然才十几万,一直在争取独立,当年西班牙人的统治也仅是阿尤恩周围,鞭长莫及,又是不毛之地,最终选择了放弃。在撤离之前数月,当时的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绿色进军”,撒哈拉威人无力抵抗。目前,摩洛哥控制着西撒哈拉大部分地区,驻有军队及家属、机构等约15万人,主要在阿尤恩。当地民阵组织及原住民的难民营在阿尔及利亚境内,约10多万人。</h3><h3> 一块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于地球上很多国家,总共才几十万人。</h3> <h3>  这是三毛经常要去的邮局,取回“迟到一个月”的报刊杂志,提取寄来的书本、食品等,写给家人、朋友的信件也必须在这里邮寄。</h3> <h3>  在摩洛哥的北部、地中海沿岸,还有几处西属领地。摩洛哥人进不去,得持有西班牙身份证或西班牙签证才能从陆路或海路进出。很美丽的海滨小城市。</h3> <h3>  这是梅利利亚。</h3> <h3>  这是休达。</h3> <h3>  这是胡塞马岛。</h3> <h3>  走进摩洛哥!至此,我的(摩洛哥)旅游记录收稿了。希望这篇小作为更多国人了解摩洛哥有几分帮助。愿中摩友谊之树长青。</h3><h3><br></h3><h3> 五洲留痕 2017-03</h3><h3> 修于 2018-0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