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习入门及九大忌讳(综合)

双语诗词-成家茂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一部分</font></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诗词的分类、格律及表现手法</font></b></h1> <h3>一、古诗词的分类</h3><div><br /></div><div>(一)按音律分</div><div>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div><div>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div><div>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div><div>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div><div>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div><div>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div><div>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div><div>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div><div>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div><div>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div><div>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div><div><br /></div><div>(二)按内容分</div><div>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div> <h3>二、格律诗三要素及八大禁忌</h3><h3><br /></h3><div>(一)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div><div>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div><div><br /></div><div>1、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无论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常见古人诗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韵。</div><div><br /></div><div>2、平仄(既粘与对):所谓平仄关系,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要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要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同样,第四与第三句对,第五与第四句粘。依次类推。</div><div><br /></div><div>3、对仗: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的,绝句无所谓对仗。律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关于对仗,只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说,律诗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如果中间的四句不对仗,就不是律诗,即使对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关系或无韵脚,也不能称做律诗,这是一般格式。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和颈联对仗的、也有只是颈联对仗的,今人作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div><div>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div><div><br /></div><div>(二)八大禁忌</div><div><br /></div><div>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div><div><br /></div><div>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div><div>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div><div><br /></div><div>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div><div><br /></div><div>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div><div><br /></div><div>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div><div><br /></div><div>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div><div><br /></div><div>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div><div><br /></div><div>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韵味感。</div><div><br /></div><div>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div> <h3>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h3><div><br /></div><div>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中国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div><div>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div><div>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div><div>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div><div>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div><div>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div><div>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div><div>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div><div>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做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div><div>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div><div>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div><div>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div><div>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二部分<br /></font></b><b><b><font color="#ed2308">诗词学习九大禁忌</font></b></b></h1><b></b><b></b> <h3>一忌:心浮气躁</h3><div><br /></div><div>心浮气躁的人,读诗词,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诗词的基础,就在于遣词造句,炼字。如:字、词、句、结构、篇幅。而诗词的精华也在里面,读好诗词,需要你身临其境,进入字境、词境、句境,没有这些“细枝末节”,你看到的大树,只是一团模糊影。如何不心浮气躁呢?静,首要在止动,止动久而自静。</div> <h3>二忌:先入为主</h3><div><br /></div><div>何为“先入为主”?大家都知道,岳飞的《满江红》激昂澎湃。现在请先来看另一首作品:</div><div><br /></div><div>六州歌头南归</div><div><br /></div><div>南天望断,家国正飘零。燕齐地,颓垣处,狐兔行,白骨横。何觅乾坤手,担日月,重造化,弭兵祸,恤黔首,图中兴。回首靖康,花石笙歌里,败象已萌。尽昏官庸吏,惰将养骄兵。冤鬼悲鸣,盼太平。</div><div><br /></div><div>须筹良策,谨国事,精战备,谋休兵。具傲骨,怀韬略,意坚凝,救苍生,耳畔催笳鼓,惊残梦,已三更。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问尔武功文治,百姓命,竟是草萍。料此番归去,扶大厦将倾,何计虚名?</div><div><br /></div><div>那么我们再回过头读岳飞的《满江红》:</div><div><br /></div><div>满江红</div><div><br /></div><div>作者:岳飞</div><div><br /></div><div>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iv><div><br /></div><div>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div><div><br /></div><div>这两首词都有爱国情怀,慷慨激昂。但第一首却是出自秦桧之手,大家可能一时接受不了。就是没法把一个陷害忠臣岳飞、一个奸佞小人与爱国者联系起来,这就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div> <h3>三忌:阿谀奉承<br /></h3><div><br /></div><div>诗仙、诗圣、诗神,有学佛的叫诗佛,修道的叫诗老,这些都有一些盲目崇拜因素在里面。李白、王维是名家、大家,肯定不会写差的东西,是不是?大家都自然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无论是谁,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好。这里面,除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灌输之外,还有对有名气,有权威感的人的盲目崇拜。孔子最佩服的人,不是老子,是颜回,颜回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他有自己的立场,会坚持自己观点,不去盲目追捧。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必然是心浮气躁的,又怎么能学习好诗词呢?又怎么去辨别好坏良莠呢?</div> <h3>四忌:教条主义</h3><div><br /></div><div>老师的教学,是解释和引导,某种程度讲是逼你往那条路上去走,可是如果你上路了,还是“老师前,老师后”,就可能落入教条主义,那么这一路的学习,领略诗词的风味,你能独自品尝多少?老师跟你说的那些,不管是不是要求你一定遵从,但是没说一定也适合别人,或者适合所有人。要学会辩证的接受,不是说老师讲的不对,也不是说完全的正确,这要求我们要有一个思考比较的过程,这就是学习,但是学习的过程是辩证接受的,是一种自我再造。</div> <h3>五忌:好为人师</h3><div><br /></div><div>一个人自我要求严格,“尊师重道”也就罢了,你还去“规劝”别人,那罪孽就更大了。“规劝”提醒大家,是打引号的,就是不希望大家好为人师。举个例子说没学几点东西呢,就指这指那的,为了增加自己说话的信用度,分量,还经常教条主义(经常看到“老师说的,老师要求的”等等)。这样的好为人师,不提倡。为人师,但不能好之,这个“好”,会上瘾,是一种习性。有时候,会乱指点,当然不是说不让指出缺点,而是在你指出别人不足之处,你的态度如何,态度是关键。如果心态不好,要么瞧不起别人,要么是羡慕嫉妒,转而以守为攻。所以学习诗词,要谦虚虔诚,心怀虚谷,在主观心态上,要做到心诚,真心的去讨论,发表看法,去学习,去创造。</div> <h3>六忌:同文相轻</h3><div><br /></div><div>自古以来,文人相轻。这句话,是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指的是一个群体,一个都以为自己胸中的一点墨,当成是大学问的,就是半瓶摇啊。反而真正博览群书的,不敢多言,都是真诚的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不是假装谦虚。这就是文人相轻啊,书读的少,社会经历的浅,智慧又不够高,心态也不沉稳。</div> <h3>七忌:志短气穷</h3><div><br /></div><div>在接触诗词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就是不行,半路出家,英雄气短,也末日骄阳!逃避,不是办法。诗人都是学出来的,写出来的,这也要我们从头学起、从头写起。杜甫作为集大成者,名作也不过弥弥之数,你也几十年下去,难道还不能有点点成就吗?比如有的人,羡慕别人造的词精彩,又嫉妒别人,怎么办呢?通过自我嘲讽的办法,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压力。这都是本能反应,是社会经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习性。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让自己要一个目标,与有个合理的规划。</div> <h3>八忌:狭隘求学</h3><div><br /></div><div>“如果真的是不适合学习诗词,请自觉放弃,莫要扭扭捏捏!”上面提到,适合不适合,是很重要的。再引申出第八点来,所谓适合,不是说你这个人不适合学诗词,而是你这个人,用的办法不适合你学诗词。没人是不行的,只是可能方法不得体。</div><div><br /></div><div>人各有性,每人都有适合自己心胸气质的学习方式,就像佛道儒三家一样,修佛还要分宗派,大小乘,学道也要分山派,性命修,学儒家,也分流派,品行各色。如果一个学习方式,或者学习内容不适合你,你是不会得到快乐的。试想,一个人学习诗词得不到快乐,还能学好么,还能正确客观、优雅怡然的去展示自己的诗德么?所以,狭隘求学,不好,会耽误你,别不当回事,当然,更不好的是教条主义!如何不狭隘,很难去判断,确实需要博览,需要见多识广,需要多历练,多尝试。</div> <h3>九忌:半途而废</h3><div><br /></div><div>上面提到“诗德”,是的。诗德九条,最后一条,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持之以恒。只要你坚持,你定能有所获!什么是诗德?有狭义的诗德,有广义的诗德,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说白了,你那浑然一体的诗德,就是一颗赤诚勤恳的心,都要“自处如兰”而定。只要你有了这定中的诗德,再不入眼的诗词,你也能读出滋味来,其次才是诗词遣词造句的技巧,如此,如此,也不枉初心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