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这里是伊朗——</b></h1><h1><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去伊朗,源于朋友玉子说要去伊朗摄影采风自由行</i></h1><h1><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去伊朗,源于对这个经常站在世界舆论刀尖上的神秘古国充滿好奇</i></h1><h1><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行程时间:2017.1.17~~2017.2.16</i></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要动笔了,一时却不知如何表述这场被巨大的剌激、担心、新鲜笼罩的异国冒险之旅,先发几张图片镇静一下自己~~</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第一次异国 自 由 行</p> <p class="ql-block">难忘伊朗行(一)</p><p class="ql-block">——逼上梁山</p><p class="ql-block">2月17日从伊朗回来后,吃睡就成了我的主题,休整了十多天才把在伊朗欠下的瞌睡和肚馋补回来。回家的感觉真好!可是伊朗那动人心魄的旅行记忆也让我难以忘怀。小孙子一家人马上要回来探亲,做奶奶的我备战备荒不能懈怠~~ 。</p><p class="ql-block">七事八亊的奔忙着,终可以告一段落了,给自己做个了断。忙里偷闲,我在海量的照片中翻找记忆。一张张笑脸,一帧帧画面,让我常常有穿越回到伊朗的时空错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写……懒人慢慢写</p><p class="ql-block">话说2017年1月17日那天,我们一行6人在俄罗斯转机伊朗时,玉子,我们的领队(唯一懂英语的人)突发吐血,被机场医院急诊送住院,留在了莫斯科。</p><p class="ql-block">紧急处理…………完。全体傻了,突然失了主心骨,谁会英语?下面何去何从?玉子口吐鲜血的强烈画面让人心有余悸。把她一人留在异国他乡行吗?不过这可由不得你,俄罗斯机场的医生见状就把她"扣"下了,要救命!陪着她?玉子进去后我们之间就被隔断,这里是俄罗斯领土,我们没有签证,不容你留!玉子的生死悠关、我们的于心不忍、后面路上的风雨莫测,种种阴云压向我们。此时离飞机起飞还有半小时左右,猛然间队友龚老师发现登机口变了,要原路倒回去二站路远。来不及思考前行还是后退,巨大的惯性推着我们立刻急行军,往新的登机口赶。赶到登机口已没人,工作人员一眼看明白这是一帮掉队的人,立即带领我们走绿色通道、叫车把我们送上了飞机。</p><p class="ql-block">少了主帅,没了翻译,在陌生的国度。世界制裁、遥远波斯、伊斯兰教、神密忐忑。后面的路怎么走?我们一行人是因伊朗行而结合,有的人刚认识。面对突发事件,大家有点不知所措,可是谁也没说什么。哈,可能正是这一点成就了我们的英雄壮举。因为互不摸底,所以,仗着人多势众,互相仰仗,怕什么,天塌下来 自有高个子擎住。</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紧急情景,应当是逼着每个人都在心里快速调整自己,调动生活经验,建立应急机能。就这么飞去伊朗?我相信每个人当场都被这意外突变砸的懵懵的,去和不去,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对未知的渴望,让大家不忍放弃;继续前行,终有点小小担忧;最终,每个人用行动决定了——继续。谁让我们是"勇闯伊朗小分队" 呢(我们的群名)。</p><p class="ql-block">没文化,不知道怕?我心里不由得冒出经常喜欢调侃的这句话来。N0,我们这代人,大都历练过惊涛骇浪。上山下乡,当兵扛枪,走南闯北,国外游历……锻造了我们的从容。我们中多位有印度自由行的经历(玉子曾五去印度),印度自由行之艰辛非同一般,喝过这碗酒的人大概是什么酒都不会怕了。反正我没看到几位老师害怕,跟他们同在,没问题。我体会过国外旅行时,靠着翻译软件也解决过棘手的语言问题。再说,出国前,我们团队数次开会,大家对伊朗做了长足的功课,伊朗仿佛已经钦在了我们心里。还有,看到过的所有游记,都有伊朗人对中国人的种种友好,所以~~拼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剩下的一行5人貌似很有底气的杀向伊朗,完成在伊朗的一个月旅行。</p><p class="ql-block">玉子好样的,她独自面对巨大压力,她的坚强,也给了我们莫大鼓励。按照伙伴们的关嘱,她拨通大使馆电话求助,大使馆派志愿者前来协助她……。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趟伊朗行,充满故事性。开头下马威,接下尚不明。真主多保佑,天道会酬勤!"</p><p class="ql-block">有人这么替我作了预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凌晨到达德黑兰(伊朗首都),从找不到玉子的行李开始,语言麻烦开始了。我们在机场一直等到最后一件行李出来,不见玉子的。急切询问,工作人员听不懂,懒懒的(半夜),我们象在国内一样总想找个管事的,可谁是管事的呢?看不出来。伊朗人慢性子,这个听不懂,悠悠地去问另一个,我们轮番上演手机翻译大战,汉语英语齐上阵,足足找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根据"交流结果",判断俄罗斯机场应该有应急联动机制,既然客人不能登机,那么她的行李应该随之留下了。不然,怎么单单少了这一件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决定不找了。接机的伊朗出租车司机一直耐心等在一边。到达酒店天已亮(酒店是玉子在国内订好的,非常感谢玉子),当然我们得多付司机等待的钱,司机是酒店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谷歌翻译软件译的波斯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一批波斯美女压压惊</p> <p class="ql-block">有点吃惊吧?伊朗滿眼荒凉怎么会有这么多美女?还如此时尚?须知,在1979年伊思兰革命前,这个国家曾半个世纪与美国交好,西方文化早已潜入到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现如今,时尚与传统,在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奇妙的相伴相随,各自寻找合适的宿主,展现各层次的道德与审美。既有传统黑袍从头蒙到脚,又有许多女性头巾半遮,细腿束腰,一切都与当下宗教社会的要求完美贴合。</p><p class="ql-block">喜欢美女的亲们,要看美女,千万别跑错地方,去伊朗!去伊朗!不用专门寻找,全是路遇,这儿真是美女集中营,随处可见。她们那精致的妆容,衬着黑发明眸、清晰的轮廓,每张脸都是一幅画。就连我们身为女人也常常望呆,根本忘了嫉妒。</p> <p class="ql-block">上午简单休息后,找地方换钱以及办电话卡,足足又折腾了4个多小时。不过这4个多小时的折腾,让我对接下来在伊朗行走增加了点信心。</p><p class="ql-block">介绍一下我的队友:中间那位是吴老师(临危受命新领队);左一龚老师;左二香香;右一品茶。前三位是摄影家,我和品茶是纯玩。</p> <p class="ql-block">在伊朗,女人的头和屁股不能露,所以我们必须要裹头巾,穿裙子。不过,如今已不太严苛了,尤其对外国游客非常宽容,你只要头上搭着头巾,不管你扎不扎,以及扎成什么样儿都可以。穿长过膝盖的裙子和超短裙一样(仅指冬天,有裤子),遮住屁股就行。伊朗女人本身也已经不那么严格了, 特别是在首都德黑兰, 到处可见穿着绷得全身曲线毕露的小短风衣、长款大衣,头巾退在后脑勺上、脸部精心化妆过的时髦女人。</p><p class="ql-block">伊朗女人脸部很美,很有立体感,带头巾也好看,不像我们东方人扁平脸,裹上像村姑。看游记说,女人夏天不能光腿穿裙子,不能穿短袖。根据旅行一个月的体验,其实这也挺好,可防晒,象我们这样的皮肤如不防晒,伊朗的太阳能让你脱上三层皮(伊朗属高原)。</p><p class="ql-block">我们时逢冬季,裹上头巾既防寒又遵守了规矩,很好接受。可一旦到了有顶的地方,室内、车内,就热的受不了,这个能源大国的暖气太足了。无论宾馆饭店,还是穷老百姓家里,电和气仿佛都不要钱,所以他们很少有像我们这样穿着臃肿。这点很象欧美国家。</p><p class="ql-block">女人在自己房内可以除去头巾,公共场所必须带上。我们中有队友因忘记,当她在歺厅跑了两趟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上前来提醒她。还有一次,同伴从卫生间出来,裙子一角被上衣裹住没发现,我们正若无其事在路上走呢,一位裹着黑袍的大妈上前提醒。这事我更愿意理解为她是维护你别衣冠不整,难看。当然,因为习俗,大妈肯定也觉得扎眼。</p><p class="ql-block">兼而有之,友好善意。</p><p class="ql-block">在某些城市和偏远农村,那就传统多于时尚了,许多女人黑袍加身,裹的只露出两只眼睛。一位从库姆过来的中国女孩告诉我们(伊朗中部城市,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那个城市特别传统,她就遇到有人下车专门来纠正她的头巾,要她裹的不能露出一丝头发来。可惜这个城市我们没去,没有体验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和品茶出来买吃的。先換钱,看到一间长相象银行的机构,走进去。不会说话就直接拿着100美金对着工作人员示意"里亚尔、里亚尔"。里亚尔是伊朗的官方货币,工作人员明白了我们的意图,对我们哇啦啦解释什么。几番"交流",看到我们不解,立即找张纸画路线图,指着门外,打手势告诉我们向左直走,很远,右拐过马路,向前,再…… …去这个地方能换钱。</p><p class="ql-block">一句沒听懂,但我们却明白了。生活经验(许多国家的银行不换钱,有专门换钱处),加肢体语言、加热心的伊朗人,加贴心的画图指南。我俩小试牛刀,对交流成果甚是满意,欢天喜地出了门。</p><p class="ql-block">迎面碰上奉吴老师之命,出来办电话卡和换钱的龚老师与香香,我们4人按图索骥一路寻找。</p><p class="ql-block">所遇路人,或友好点头,或笑着"哈罗"打招呼。伊朗街上极少有外国人,我们东方人的面孔一眼就可识别。此后在伊朗遇见的各种人和事,足以让我们好好感谢伟大的祖国。</p><p class="ql-block">"China"在伊朗家喻户晓,波斯语称中国为"亲",第四声,读钦音。伊朗曾是古丝绸路上的一颗明珠,不知当年波斯商人千里迢迢到中国经商,是不是听到的第一声问候就是"亲",遥远的中国从此便被称作“亲”了?哈哈 ,无考~</p><p class="ql-block">西方盟国联合制裁伊朗,而中国却是伊朗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哈柱桥游玩坐在河边休息时,曾有一年轻人拍着他的鞋子、裤子、上衣,一迭声跟我说"China""China""China",最后掏出手机送到我面前,告诉我都是"China",友好纯真,十分的亲近。国强真情在啊!想想看我们沾了祖国多大的光。除了这,还有伊朗人的民族性格,天性奔放热情,二者结合,让我们一路走下来,虽艰难困苦,却时时被热流感动。</p><p class="ql-block">德黑兰街头</p> <p class="ql-block">一路寻找,见一商埸,貌似有卖手机的,进去打听办卡,每个老板都热情相迎。汉语、英语、翻译软件一起上,几经交谈,终于一小伙子弄明白了我们的意思(貌似他是围观的)。他示意我们跟他走,可是我们沒钱哪。我们示意要先換钱,并将线路图给他看,小伙子立即明白了,转身又带着我们去找这个换钱的地方。跟着他,转过几个街口,进到一间不起眼的门店(不是他,真够我们找的)。小伙子自动充当翻译,把他所明白的全部说给柜台工作人员。哇,太妙了,不用费劲,换好了1875万里亚尔。1875万,瞬间土豪!多少美金?…先不说。</p><p class="ql-block">口袋鼓鼓的我们又被小伙子带到办电话卡的店。由他自动解说,我们看着店主小伙的反应,就知道他懂了。很快手机卡办好,40万?40万是多少?顿时有点懵。我们的香香不愧会计出身,迅速換算,哦,大致80元人民币,松了口气。为确保,再用翻译软件确认,我们是要有上网流量的。哦,带领小伙又重新跟店主小伙讲,然后写下85,加了45万,无限制全国上网、打电话。</p><p class="ql-block">后面动辄打的20万、住宿七八十万、吃饭十几万。满眼的0数也数不清~~不过很快都真的成零了。</p><p class="ql-block">土豪的感觉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根据汇率,1美元兑37000—38400里亚尔不等,</p><p class="ql-block">伊朗人日常交易,约定俗成的把里亚尔减掉一个0,称为土曼。所以在和商人们打交道时,千万要分辨清楚他说的是里亚尔,还是土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伊朗,最痛苦的莫过于数钱……</p><p class="ql-block">我是队里的出纳……每天都在数呀数呀数呀数</p> <h3>这是热情的带路小伙</h3> <h3>办手机卡的小伙</h3> <p class="ql-block">有钱了,抓紧出去拍照。几位摄影家老师望着一天最美的落日霞晖,急不可耐的喊来出租车,去抢拍著名的伊朗自由纪念塔。可怜我和品茶饿着肚子只好跟着走(他们啃过干粮了),盘算着在路上或到地方再买吃的吧,结果一路不见饭店踪影,回程也找不见。奇怪,伊朗人不吃饭?</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才是开始。自此之后,除了数钱之痛苦,还有找不到吃的痛苦。不是因挑口味找不到,实实在在是饭店太少。也可能没找对地方,也可能是我们跑的太偏?总之不象在国内,随处都是饭店,跑累一天下来,能美美的大吃一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黑兰著名的地标——自由纪念塔,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建筑本身。1971年建造,是1979年被推翻的巴列维国王为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年建造的。(巴列维造好自由塔第8年下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谁推翻巴烈维的?</p><p class="ql-block">巴烈维历史上统治伊朗半个世纪,他是亲美派,在他治下的伊朗盛行开放文化,这一点很让宗教势力恼火。他的家族王朝贪污腐败,过着奢靡的生活,又让民众十分愤怒。1979年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烈维王朝。</p><p class="ql-block">一代王朝更迭,一般都会出现当朝破坏原朝标志的现象,但是,自由塔没有被破坏。因为它代表着伊朗国曾经的辉煌,呈现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波斯帝国——2500多年前的灿烂记忆,伊朗人愿意铭记。伊朗要奋起,这座自由塔能给他们力量!</p><p class="ql-block">自由塔见证了当代伊朗每一次重大事件,包括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和众多反美集会。</p><p class="ql-block">每年的2月伊斯兰革命纪念日当天,全国各地上百万人会涌向这里,和一众伊朗高官参加阅兵式等盛大活动。(我们有幸在另一城市亚兹德亲眼目睹了当地的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很快暗了,摆一个自由pose,真心庆祝悬着的心落地了。站在塔下,看着车来人往,伊朗——真真实实呈现在我眼前! </p><p class="ql-block">伊朗,未来29天,你将怎样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酒店有免费早餐,但绝不是我们在国外星级饭店吃过的那种丰盛早餐。看见大饼了吗?大饼是伊朗人的主食,大街上常常见到抱着一摞饼或手里拿着饼的伊朗人。有烤饼、烤馕,还有流水线生产的。饼挺好,可是天天吃就烦了,尤其酒店多是流水线上那种没有任何烤面香味的。配莱——生黄瓜、西红柿切片,是所有酒店早餐的标配。幸好有小盒黄油、起司、蜂蜜、果酱等,有热红茶(红茶是伊朗人的家常),鸡蛋有的酒店没有,有牛奶、糕点的也不多。对于吃惯了美食的中国胃来说,它实在是太单调贫乏了。</p><p class="ql-block">开始不懂,不好吃就少吃,企图到外面买好吃的,结果大失所望。不知是因贫穷,还是宗教信仰限制人的贪欲,伊朗饮食单调不说,餐饮业还极不发达,很难找到饭店或可口食物。外出一天如不备好干粮,就可能饿肚子。所以,越走到后面越有危机感,自带的食品作为备用,酒店的免费早餐要最大限度利用。果然信念支撑胃,不管味道多么乏味,敞开吃,一惯不喜冷食的我,也能冷饼凉菜撑的肚滚腰圆才离开餐桌。</p> <h3>早餐</h3><h3>饼是凉的,蘸着果酱下肚。</h3> <h3>伊朗家庭主妇抱着一大摞刚烤的饼。</h3> <p class="ql-block">刚出炉的饼香气诱人。</p><p class="ql-block">酒店早餐饼是流水线生产的,没有这种刚烤的饼。</p> <p class="ql-block">拿着馕边吃边走的男人。</p><p class="ql-block">刚烤出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馕</span>特别好吃</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去买晚上到大不里士(伊朗北部边境城市)火车票,下午去造访霍挴尼圣陵和扎赫拉公墓。买票,谈何容易?不过伊朗人很可爱,你只要问路,哪怕他不知道,抬头一招呼就立刻有人上来帮忙,然后不用你操心他们自己就讨论起来了,然后指路,然后……但是沟通不畅,目的地弄不清楚,火车、地铁、汽车,都是车——。车站?售票处?于是,各自操着各自的语言,急切表达。一路走走找找,问问停停,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我们要找的火车售票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问路</h3> <h3>火车售票处</h3> <p class="ql-block">买大不里士火车票——5张——每张多少钱——一共多少钱?</p><p class="ql-block">售票处一位略懂英语的美女主动上前,我们既听不懂,也不会说,用翻译软件磕磕碰碰折腾了半个多小时,终于买好了。520500/每人㐅5=2602500。递过去300万,找回来400000~感觉哪不对,零头怎么没找?</p><p class="ql-block">因为紧张,因为0多难数,我们以为她少找了,对方款款解释,我们急切分辨,被误会的美女显得有些不快,又"交流"了十多分钟,哦,原来人家是照顾少收了零头2500,自然没有零头找给我们了。这样的无厘头的糗事在后面时常发生。</p> <p class="ql-block">买好了票,立即赶去霍挴尼圣陵和扎赫拉公墓。</p><p class="ql-block">要打车、㑆价;地铁;地铁内转车;再打车;想想吧,一群说不了话的人,找路都困难,还要㑆价。可是不㑆不行,波斯商人精于算计的遗风在出租车司机、酒店住宿、买卖商品等一切货币交易中淋漓尽致,一点都不输中国人。他们喜欢做外国人生意,报价高于当地人,象我们上世纪70年代对待外国人一样。所以砍掉三四折,基本能成,他们依然赚。</p><p class="ql-block">说不了话,就用实物,报价用钱比划,你拿20万,我拿10万,表明砍你一半,一目了然。不行就让一点,15万,基本成功。出租车司机互相也有竞争,但他们脾气好从不争吵,只是静静的等在后面,你做不成了,我来做。</p><p class="ql-block">最有感触的是看他们开车,看似无序,实际秩序在心里。路上几乎没有警察,车辆行人走的十分随意,横穿马路、车辆抢道随时发生。他们该抢时抢,该让时让,路况好时开的飞快,有人或有车,立即刹闸让行,简直太有数了。</p><p class="ql-block">伊朗车辆无强制报废,大都陈旧,司机也没年龄限制,老者很多。坐在又脏又旧的车子里,刚开始很担心,上车就找安全带,后来不知不觉就忘了安全带,很是放心。马路上没见到吵架的,也没看见事故。我想这一定与他们全民信教有关,伊斯兰教的教义一定是教人向善的,善念会让人宽容和从容。这从全世界伊斯兰教有着最庞大的信众即可判断,他们对人的友好和乐于助人也应该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地铁站,我们在线路牌前正琢磨,一位拎着手提包的中年人上前询问,得知我们是要去扎赫拉公墓,立即示意我们跟他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带着我们上电梯,把我们送到1号线后转身离开。</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进入德黑兰地铁站,眼前黑压压一片黑袍,判断这一段应该是女性车厢。</p><p class="ql-block">伊朗的男女有别体现在所有公共场所。包括在清真寺听讲经诵道,男女分坐,有的还用布帘隔开。休闲玩耍,男青年载歌载舞,却不见女孩上前,她们只能围观。</p> <p class="ql-block">因为伊朗规定乘地铁,男前女后,女可以跟着男进入男性车厢;男不可以进入女性车厢。公交车上也是男在前,女在后,中间有帘子。我们的队友龚老师勇敢的去体验了一次公交,上了车,立刻被友好包围,司机不收他线,他正不知所措,一众人笑着要他坐下不用交钱。地铁上,我们在男性车厢里受到照顾,再拥挤,男人们都会自觉的留出间隙。有次中途一位老者起身让我坐,我以为他要下年了,结果他又站了三站才下,弄得我十分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坐,问这姑娘,为了帮我们,姑娘一边努力的弄懂我们的意思,一边再找人问。耽误她足有十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在热情的伊朗人民帮助下,我们用地图、书中波斯语所示的景点、车票等,所有能表明目的地的东西,当然少不了翻译软件带比划,顺利到达目的地~~扎赫拉公墓。</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成功乘坐公共交通,我们在地铁出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两伊战争是伊拉克与伊朗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p><p class="ql-block">1980.9.22——1988.8.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原因:一是宗教纠纷,二是领土争端,三是由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民族矛盾。</p> <p class="ql-block">墓地有许多宏伟建筑。这里是供人们祭拜祈祷的圣堂,霍梅尼和哈梅内伊两位宗教领袖,目光炯炯的凝望着每一个到访的人。</p> <h3>虔诚</h3> <p class="ql-block">大壂内寂静无声,我们屏住呼吸静静望着,悄悄拍摄。</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扎赫拉公墓,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墓碑或躺或立组成各式营阵。许多墓碑前有个小小的玻璃橱,里面放着相片和一些私人物品,显然是亲友摆放的。照片上一个个年轻的脸庞永远不再衰老,震慑心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扎赫拉公墓方圆几十公里,其广阔无法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墓也算是伊朗近代史的一个标志。</p><p class="ql-block">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墓——埋葬着两伊战争20多万死难者。像一战一样,那场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的战争曾发生过惨烈的堑壕战和毒气攻击。如今,殉难者的肖像在伊朗乡村城市的桥梁街道、广告牌、外墙上随处可见,提醒着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经历的惨烈岁月。这些肖像对伊朗人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容小觑,今天依然深刻。</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头三年,伊朗所有大学都被迫关停。绝大多数身体强健的男人被送上了战场,导致这个国家灾难性的人才断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空军纪念碑</h3> <h3>海军纪念碑</h3> <p class="ql-block">时有遇见正在悼念亡灵的家庭或一群群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墓园里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现象震撼我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在悼念亡灵家庭的</span>小孩子端着盒子在大人陪同下,给每一个路过的人送糖果点心,或是成人端着点心盒,送到你面前,虔诚的望着你,请你吃。</p><p class="ql-block">墓地?糖果?意味着什么。忍不住心中的疑问,在后来有一次聊天中,我向伊朗人询问~这是家人用甜美的食品来感谢别人看望自己的亲人吗。得到当地人肯定答复。</p><p class="ql-block">无言悲痛!</p> <p class="ql-block">最好使的方法是这种问句交流,我在翻译软件上问,对方看到波斯译文,点头yes,摇头no一下就懂了。在问到喜欢美国吗?这几位有所解释:欢迎美国人民,不喜欢美国政府。</p> <h3>附两伊战争小资料,没兴趣的请飘过。</h3> <h3><br /></h3><h3>两伊战争</h3><h3>1980.9.22——1988.8.20</h3><h3><br /></h3><h3>原因</h3><h3>一、两伊同是伊斯兰国家,但伊朗5000多万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伊拉克1600万人口中有半数以上为什叶派,但当政者是逊尼派。<br /></h3><h3>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毛拉们(宗教专职人员)掀起宗教狂热,公开鼓吹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邻国,什叶派穆斯林又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因此首当其冲受到影响。</h3><h3>另外,霍梅尼从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曾被当时的第二号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以煽动当地什叶派叛乱的罪名驱逐到巴黎,为此,双方结下了"一箭之仇"。</h3><h3> 二、领土争端的两个问题: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复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这个问题本来根据萨达姆同伊朗已故国王巴列维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已经解决了,协议规定共同边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划界。但萨达姆签约后一直后悔,趁伊朗伊斯兰革命动乱之机废除了。另一领土争端是间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将其在1971年英国撤出苏伊士以东时被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3岛归还给阿拉伯国家。</h3><h3>三、由于双方领导人都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互不让步,激起了历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导致爆发了战争。</h3><h3><br /></h3><h3>经过</h3><h3>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h3><h3>到10月底,伊朗才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h3><h3>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h3><h3><br /></h3><h3>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h3><h3>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h3><h3>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h3><h3> </h3><h3>第三时期,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h3><h3>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h3><h3>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h3><h3>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h3><h3>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h3><h3><br /></h3><h3>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h3><h3>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h3><h3>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帷幕。</h3><h3> 结果</h3><h3>●停战: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于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h3><h3>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h3><h3> ●损失: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死亡20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h3><h3><br /></h3> <p class="ql-block">离开扎赫拉公墓,我们来到毗邻的霍梅尼圣陵。</p><p class="ql-block">一群孩子欢快的扑上来要照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到伊朗的中国人(其他国的不知道)都会被伊朗人爱照相所感染,要求合影、要求被拍,拍照后看看照片心满意足,有的连看都不看也十分高兴。或者拿出自己的手机拍我们、与我们合影。因此,爱照相的中国人遇上爱照相的伊朗人,拍照、被拍成了我们每日生活的快乐点缀。几位摄影家老师过足了瘾,长枪短炮不停歇地拍。</p> <p class="ql-block">拍完照,我们跟着人流朝里进,孩子们大声喊着指着远处另一个门,哦,又是男女有别。果然另一侧进了门,除脱鞋、存包外,发给我们每人一件披袍,要象当地女人一样披在头上。</p> <p class="ql-block">圣陵十分宏大精美,高大的穹顶、柱子、墙壁美伦美幻,人们静谧安详,或祈祷,或随意坐在地上小声聊天,或四处走动参观,与门外那群吵闹的孩子形成强烈反差。霍梅尼生前即希望他的陵寝能够成为人民放松休闲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可以与他进行心灵对话。</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综合建筑群,1989年霍梅尼去世时开始建造,伊朗政府已经向霍梅尼陵工程投资20亿美元。竣工时将会是一座占地超过20平方公里、包括一个文化和旅游中心、一座研究伊斯兰教的大学、一座神学院、一座购物中心、一座可容纳20,000辆汽车的停车场。</p> <h3>霍梅尼陵是霍梅尼追随者朝圣之地,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的象征,外国要人有时也会拜访这里。霍梅尼的孙子哈桑·霍梅尼负责照看陵墓。</h3> <h3>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练唱,大概象基督教堂唱诗班唱圣经一样,他们可能是吟唱伊斯兰教的歌(不会说话没法问究竟)。</h3><h3>童声天籁,肃穆悠扬~,忍不住止步倾听。</h3><h3>整齐的西装,专注的神情~,让人遥想无边,涤荡心灵。</h3> <h3>我在大壂内给这个小女孩拍了张照,结果出来她发现正在壂外等人的我,立即拉着大人来到我面前,亲热地与我合影。</h3> <h3>在德黑兰街头驻足拍照,突然路边这位女士走过来,微笑着塞给我一把糖,她说什么听不懂,象是在问我,我赶快自报家门China,女士笑了。伊朗人爱吃糖,喜欢谁就送糖给谁吃,我立刻有种和她早就相识了的感觉。</h3> <p class="ql-block">当晚,我们乘火车北上,去北部边境城市大不里士</p><p class="ql-block">每节卧铺车厢住4人,我们5人分出1人,吴老师去了隔壁,他的臥铺里另有一对情侣。劳累几天了,吴老师沉沉入睡。</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醒来,吴老师手机不见了,那对情侣也不见了。</p><p class="ql-block">大家七手八脚帮他把车厢翻了个遍,期望能在某个角落里发现手机。结果很失望。</p><p class="ql-block">吴老师的手机很重要,里面有这一路行程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资料。</p><p class="ql-block">赶快报警。列车长来了。</p><p class="ql-block">艰难的调查对话~~。</p><p class="ql-block">火车哐铛哐铛继续向着大不里士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天,两起事故。(玉子生病、吴老师丢手机)</p><p class="ql-block">出师不利。</p><p class="ql-block">为吴老师痛惜,为后面的未知担忧。</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样,开弓没有回头箭,旅行还得继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计划行程是在伊朗肚子里转一圈。图内蓝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鸣谢为本人留下影像的各位队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 张阜颖</span>(网名小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集完</p><p class="ql-block">待续第(二)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