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感(11)-士族文化,逝去的荣耀

南北客

<h1>  我们常会看到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家训或家戒,令人拍案叫绝、扼腕长叹;我们从儿时在课本上读过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它们流传了千百年,所谓流芳百世。这些家训和故事大多源于中国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世族)。  历史上的士族阶层产生过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包括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现代人常常把史上的贵族和士族混为一谈,虽然它们有着悠久的渊源。<br /> 中国的士族(世族)阶层,追根寻源,源于东汉,经过数百年发展演变,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后随帝国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和科举制的兴盛,逐渐衰落。但它作为中国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直顽强延续到近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士族文化的消亡,成为逝去的荣光。<br /><i>真所谓:昔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i></h1><h3><i></i></h3> <h1>  <b>  (一)士族阶层的起源、发展和衰落。<br /></b> 春秋时代,曾有一个重要阶层-贵族,在春秋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周王分封诸侯,封了越来越多的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贵族阶层。最后把土地分了个精光,自己变成了配角。春秋这个大舞台,主要演员就成了贵族。舞台上先是成千上万,打成几百,再打成七个主角,他们演出了一台接一台的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历史文武悲喜剧,长达数百年。最后,还是赢家把舞台变成了秦天下。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同时,沉重打击了诸国贵族阶层。然而秦王朝迅速被推翻,又正是旧贵族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终,还是带有流氓文化色彩的刘邦打败了没落贵族项羽,夺取了天下。汉代初期的功臣集团,虽被封侯赠地,产生过少数贵族,拥有特权,但到了汉武帝时,贵族做为一个阶层已经不复存在。<br /><i>这时,一个新的阶层恰逢其时出现了,它叫士族(世族)。它填补了贵族留下的空白,</i><i>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贵族文化的延续,没有爵位的贵族,虽然它们之间有比较大的区别。</i></h1><h1> 汉代独尊儒术,经学昌盛。产生了一大批大儒和饱读经学之士,当时太学不发达,他们就将学问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往往一传数代,形成了各自的学术门派,久盛不衰。如当时的孔家、桓家、杨家、袁家等。当时还没有发明科举制,朝廷录用公务员基本是推荐制,这些熟读经书的饱学之士,自然是高级公务员的首选。这又反过来刺激他们更加努力传承。往往一门数代产出多个三公六卿。如此,士族阶层已具雏形、愈演愈兴。东汉末年,朝局混乱,更加速士族阶层的发展,促使士族阶层纷纷上位、垄断仕途。汉献帝建安时代,曹操当政。因其是宦官之后,故十分仇视士族高门。著名的杨、袁、孔诸氏,均被他诛灭。但到了魏文帝时,士族再成燎原之势,特别是司马氏作为望族出生,尤倚重士族门阀。<br /> 到了南北朝时,士族阶层达到顶峰。南朝东晋江左立国,有大批士族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鼎力支持,包括从北朝南渡的大量士族名门。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就是由鼎鼎大名的士族谢家率领,一举击溃强大的北朝霸主前秦苻坚。"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东晋的望族:王家和谢家。北朝士族阶层在五胡王朝下,也相互团结互助,抱团取暖;而胡主虽有戒心,但面对人数占优的汉人,对汉人士族也始终笼络有加。到了鲜卑北魏孝文帝时,提倡汉化,更是胡汉联姻,士族大兴。南北朝时期,士族已成为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社会阶层。最终,魏晋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局面,还是北周士族名门杨坚上位后一统江山,建立了隋朝。<br /> 隋唐初期,科举制度初建。士族阶层的势力和影响依然巨大。社会和朝廷依然重视士族门第。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重新排列士族等级。可见李世民对士族阶层依然很重视,士族阶层在唐代仍然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据载,唐近300年间,每年进士及第的平均只有22名。可见唐代士族阶层仍是推荐高官的重要渠道。重视士族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中期。直至唐末衰败和五代十国时期,士族在社会的大混乱中终于走向衰落。宋代是科举制走向成熟的时代。整个宋代平均每年录取200多个进士,比唐朝多了十倍。</h1><h1> <i>皇权</i><i>专制既是贵族阶层也是士族阶层走向消亡的决定性力量。</i></h1><h1> <i>宋代</i>,<i>士族或世族虽已构不成一个阶层,但一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贯穿数个朝代,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i></h1><i></i><h3><i></i></h3> <h1>  <b>  (二)士族(世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b><i><br /></i></b><i><b> </b>士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好像并没有专门的说法。我觉得,概括起来主要是:守承诺、守道义、重学养、重尊严、重礼节、重传承、使命感。<br /></i><i> 与春秋时期盛行的贵族精神相比,少了些独立精神、尚武精神,多了学养传承,这当然是由于强大的专制皇权制度决定的,但主要精髓一脉相承。它对皇权既有保障维护的重要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制衡作用。<br /></i> <i>1)士族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br /></i> 早期的士族阶层起源于儒家学说的大师和饱学之士。与春秋时代的贵族阶层不同,春秋的贵族尚武,基本都是武士。当然贵族的文化水平也都不低。从东汉一直到唐中800余年间,士族阶层在中国文化思想的研究传播和发展上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士族阶层在当时的太学(大学)教育,书籍传授和作为皇家帝师,在当时历朝历代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但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中国诗歌词赋,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的贡献也甚为巨大。从晋魏南北朝的竹林七贤、陶渊明、王羲之,到大唐李杜,群星璀璨、数不胜数,创造出继春秋诸子百家之后,又一个最辉煌的魏晋风流、唐朝盛世的中华文明时代。<br /><i> 2)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成为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br /></i> 特别是在科举制未出现和尚不成熟的阶段。比如东晋的著名宰相基本出自王谢两大家。东晋一百多年的稳定基本是士族阶层文治武卫保下来的。唐代的著名宰相大多数也出自士族之家。士族阶层在唐朝末之前,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栋梁。</h1><h1><font size="3"><span style="line-height:16px;"> </span></font>士族文化中有强烈的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在大多数时期他们对对皇权和国家的稳定繁荣起到重大作用,面对外族侵犯往往是中坚力量。同时,他们对皇权专制也起到一定的制衡和约束作用。</h1><h1> <i>3)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br /></i> 钱穆指出:历史上许多门第之家延绵百世,背后支撑的是学术的力量。科举制度完全成熟之前,只有士族阶层才能提供良好系统的文化教育。史上不少士族门第将文化积累和传承作为己任。其家族门第世代传递、根深叶茂,主要依仗于文化学术、品德修养、家教门风,而非财力和权势。<br /><i> 4)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了道德、教养、礼仪、文化气质等方面的标杆。<br /></i> 以<span style="line-height:1.5;">《颜氏家训》为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既无赫赫战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道德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唐代的大书法家也是名臣的颜真卿,凛然大节、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颜门家训》一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深刻影响着后世社会和无数家庭。中国历史上在文化道德方面的典型代表,大多数都出自世族名门,俯拾皆是:孔家、竹林七贤、王羲之、陶渊明、苏东坡、曾国藩、梁启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 他们的学术成就、高风亮节、道德修养、优雅气质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br /></span> <i> 5)士族文化的消极和不良影响。<br /></i> 士族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垄断仕途,压制有才华的寒士平民的升迁;奢华成风;越来越缺乏活力、创造力,固步自封;后来士族阶层间相互通婚,近亲繁殖,在后代中甚至出现了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做学问的智障<br />儿。<br /><i>虽然,士族文化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的主要精神一直在中国文化延续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i></h1><h3><i></i></h3> <h3><i></i></h3> <h1>  <b>  (三)士族(世族)文化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吗?</b></h1><h3><b></b></h3> <h1>  士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历史上比贵族文化更有影响,也更有生命力。其实也是中国贵族文化的一种延续。<br /> 史上中国贵族身份大多是打仗打出来的。或冲锋陷阵、或单骑救主,用命换来的。春秋战国尤为如此。那时的王公伯侯在数百个国家的春秋纷争大舞台上演出了有声有色的精彩纷呈的史剧,更搞出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永载史册的文化大时代。汉唐时期,开国皇帝为回报开国功臣,也会大封王侯。但往往贵不过三代,被皇帝们花招百出的陆续翦除。<br /> 西方的贵族出现的时代和中国差不多,也是打出来的。但西方贵族比中国贵族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大得多。在中国贵族阶层消亡后,西方贵族又活跃了近2000年直至近代。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一直产生着极为深刻影响。当代欧洲不少国家依然保留着君主,甚至还分封爵位,当然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或形式,表达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尊重。<br /><i>士族作为一个阶层消亡后,中国的</i><i>士族和贵族文化现象融为一体,一直顽强的延续到近代民国时期。近代仍然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外交、医术世家,活跃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被世人景仰。<br /></i>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1.5;"> <i>士族(世族)在历史上作为一个阶层的消亡是一种必然;但士族(世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消失则是一种精神的断裂。<br /></i></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 当今兴起的"土豪"和"权贵"阶层,不少是暴发户或即得利益者,在文化、修行、道德等最基本的方面,与史上的贵族和世族有云泥之别,流氓文化倒是广泛的普及。当然,数十年后在他们的后辈中也会出现一些凤毛麟角的世家,正所谓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不知他们有无这个追求和定力。<br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 如今,越来越多的经典家训遗训,在社会上、在家庭教育中引起广泛关注。恰反映了当代社会在品德、文化、气质等方面的缺失。<br /></span> 当今社会,不应当流氓文化、痞子文化、无赖文化横行。更不应当只有财富阶层的传承。中国更需要出现一大批文化世家、科学世家、教育世家、外交世家、法律世家、医学世家、书香门第、企业世家、军事世家……甚至政治世家源源不断的出现。需要<span style="line-height:1.5;">新兴的世家文化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诚信、荣誉感、担当、修养、高雅、礼貌、端庄……这些中华文明的精神血液,满血复活的引回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将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1.5;"> 贵族文化、士族文化和现代精英文化在内涵上一脉相承。他们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平民阶层(未来应是中产阶级)是社会基础,精英阶层则是大众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典范和风向标。精英阶层应当与平民阶层一起,成为建设法制社会、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h1><span style="line-height:1.5;"> &nbsp;<br /></span><h1><span style="line-height:1.5;"><i> 似曾相识燕能归吗?</i></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