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重返山村路,在十年后的春天。</h3><h3> 大潺寺并非寺庙,乃是鲁山瓦屋镇深山区的一个村庄。不过旧时这里倒是有过香火很旺盛的庙宇,尽管庙宇早毁,今天的村庄却依然有名。山是平常的山,水是平常的水,远望去与周围的山村并无二致。不过来这儿的人很快发现:方圆几公里的村子,山上、山沟边、山道旁,到处长满郁郁苍苍的树,每户农家庭院里也见缝插针地插着树,栽着花,整个村庄就象围在绿色的海洋中。植被覆盖率不能说100%,也有90%以上吧。你可随意把这里叫做自然公园、植物园、天然氧吧之类,总之,因为植被好,这里天格外蓝,水格外清,空气格外清鲜,漫步绿树丛中,轻风吹拂,花香四溢,耳边响着鸟儿快乐的鸣唱,心中感觉有说不出的愉快,这就叫做真正的返朴归真吧。 </h3><h3> <br /></h3> <h3> 这一切需要感谢一位叫李文秀的老人,他已过世数年。记得10年前那天见到老人,他70 多岁,满头白发,身板依然笔挺,目光炯炯有神。谁能够想到,他在村支部书记的任上干了40多年。他是这里绿色的缔造者,是全体村民永远信赖的领头人。谈起村庄的发展史,老人的话语透着激动,语言顿挫有力。60年代初期,山区毁林造田风行一时,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于是他逆潮流而上,带领全村老少上山植树造林,改善了山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全村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以解决。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他坚持分田分地可以,山林不能分,山林归集体所有,由村组统一管理,实行了很多年。有一些村民很不理解,但被最终的结果说服了:在周围村庄普遍变为荒山秃岭时,这里的几千亩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古稀之年的老人依然思想活跃,还在精心筹划着村庄的未来,他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已不再稀罕。他计划在外地客商重修大潺寺院之际,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使全村群众生活得更富足,更舒坦。他的目光里透露着坚定,那饱经沧桑的额头,分明写着大公无私的字样。 </h3> <h3> 绿色营造着和谐安宁。在几百口人的村庄里,从无吵骂、殴斗、盗窃现象发生,几十年来无一例信访事件,展现在眼前的都是繁荣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行走村中,随意与村民攀谈,无论耄耋老者、还是中年青年,谈及他们的老支书,无不深切怀念,言语间饱含着崇敬感激之情。李文秀虽然已经远去,但村庄的优良传统与务实重干精神将永远长存。村中挺立一株千年大栎树,高30余米,3、4人合抱,挺拔的枝干直插云霄。我忽然想到,这穿越了岁月风雨的古树,不是李文秀与大潺寺人顽强创业精神的象征吗?</h3> <h3> 回望山村,那位老人,和他身后的那片绿海,已化做了永远的丰碑。他深凝的目光,穿透了苍茫的历史天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