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小记(二)

灯光

<h1> 近日学诗,混迹于潮安诗社群,龙溪漱石群,有幸得诗坛名宿指教,与先学师友讨论,有所思考启发。恐年岁既长,记性衰退,录之以为复习之用。<br /></h1><h1> 一,各类诗词的主要特点<br /></h1><h1> 一者五言之类:主要包括五言古体,五绝,五律。总体而言,五字一句之诗,大抵崇尚古风,需要有厚实的古文学基础才能写出波峭嶙峋,深奥微妙,铮铮铁骨的古风来。当然,也有平白一点的,但因为五字一句,篇幅限制,因此要求字少义深味长境高,需要对文字的凝炼能力,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都较高,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名篇极品诗句,都是把常用字安放到恰到好处的诗境和词句中,把事物的特性,形象,哲理,清晰流畅而又细致精准地表达出来,成为千古传诵的诗句。因此,五言之类的诗,确实是如诗家所云,非大家不敢试。然小子笑谈曰,只要不怕受批评,写了又何妨?当练习体验总是没什么问题的。<br /></h1><h1> 二者七言之类。从初学者的角度看,重点就关注七绝和七律两种。七绝一首四句,承担起承转合的功能。其特点主要是——妙。七绝经常使用相对通俗的词语,往往通过构思的精巧,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中阐明一种全新的观点,一种常被忽略的事实,一种难以抒发的内心情感。所以,七绝的精彩也是极其需要灵感的支撐的。七律一首八句四联。每联二句,与七绝的句一样,承担起承转合的作用。七律的特点主要是——严。要求二,三联对仗工整,整首四联对仗也可,要有一种华丽,工整,庄严的庙堂之气。换个角度看,七律也可看作七绝中间加入两联,对七绝进行扩展和丰满。</h1><h1> 三者词曲之类。这里主要思考宋词,曲牌。词曲是从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词又称之为诗余。但是词曲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来唱的,与古音律息息相关。古代词家曲家必定同时是音律大家。但是因为古音曲谱的灭失,使今人学习都很难找到入口,可行性较低。所以,今人填词,一按按词谱填写,按《词林正韵》定韵,再注意其中需要对仗的部分或词牌的特殊要求。曲牌尚未学习,且不作记录。<br /></h1><h1> 此外,还有竹枝词,折腰体,梁柏台体,领字格等等独特的流派,体裁和特例,先作记录即是。</h1><h1></h1><h1> 二,常用七绝七律的创作技巧</h1><h1> 七绝七律应该算是今人创作近体格律诗的主体,今日学到的方法歩骤,加上自已的思考大概如是。</h1><h1> 一是立意。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是为什么,写什么的问题。无病呻吟必无好的作品,没有起码的立意,就会导致拼句,凑词,杂乱等问题,到后面的修整调顺事倍功半。简而言之,先解决写什么,为什么的问题。</h1><h1> 二是定境。意境之说似乎很难清楚描述,所以不如直接说接触到的意境来说明。比如,边塞诗的意境,一般是苍凉的,壮观的宏大的,萧索的,这是他的常用的意境。比如离愁的,一般是由物及情,由声及情,由事及情,也不一而定。比如哲理诗的,是由精微细腻之感知进去,或从恢宏大气之景进去,还是从鲜明的对比进去,无非大小,表里,阴阳,远近之类。如上所言,一首诗的篇幅就那么多,不同的意境夹杂在其中,肯定难以写好,所以,一般一诗一境为好。</h1><h1> 三是构思。构思什么呢?想来应有两面,一方面,是起承转合。起是开篇,承是承接,转是拓展,合是呼应,四个方面必须服从于立意,又不脱离预设的情境,前后协调自然,易懂流畅,符合逻辑,内容丰富,具有联想思考的空间。另方面,是虚实结合。实好理解,具体真实可见可触摸之类。虚的内容反而更多。包括说理,抒情,言志,虚词,声音,空间等等。一首诗歌,一般有虚有实,写出来才不会觉得言之泛泛,空洞无物,或者抑郁闷闷,死气沉沉,毫无灵气。</h1><h1> 四是定格。包括用哪种体裁,哪个格式,平起平收还是平起仄收,用平韵还是仄韵。然后就是根据头脑中的大纲来对照韵书找韵脚。每个韵部的字或多或少,或白或僻,以满足表达为要。</h1><h1> 五是排句。完成上述思考之后,把心中形成的句子安放下来,边安放边思考平仄问题,这样就能形成初坯。</h1><h1> 六是调拔。调是检查义音声是否符合规则,读来是否顺口。拔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凝炼,找出有更有文字表现力的字,追求诗的出彩之处。</h1><h1> 三,古诗词中蕴涵着的中国哲理</h1><h1> 一是关于诗品。中国哲学崇尚中和之道,诗也因此带有这样的品格追求。可以豪放不可不羁,可以抒情不可露骨,可以含蓄不可隐晦,可以愤慨不可戾气,可以大俗不可粗鄙,大致如是。只有大道中和,虚实相长,阴阳协调的,才能当之谓上品。<br /> 二是关于整体。无论整首诗词的立意,定境,格律,选韵,用字都必须做到高度的统一协调。不可能在一首写赞美春花烂漫的诗中出现死,残,衰,败,夭的字。也不可能用慢调去抒发欢快的情感。即使是在对仗中,也要尽量在同一时空场景中去寻找,不能为了文字词性的对仗去拼凑。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国哲理追求的统一和协调。</h1><h1> 三是关于变化。中国哲学讲究变与不变,易与不易的统一,在诗词的声律上也是如此。精练的诗很重要的是为了吟诵方便的,不然与文何异?所以,诗是要便于吟诵的,也因此才讲究平仄起伏和韵脚回环。那么,古韵与今韵的纷争就有极简单的处理方式了。就是尽可能做到用古韵而读起来顺暢,利于感情的表达抒发。从这些思考中可以明白为什么讲大师可以突破规则?——是基于对规则之母的诗的原理的透彻理解之后的灵活运用才称之为突破。否则,则叫乱来。</h1><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