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李峻医生

<h3>看大家侃电影, 翻出老谋子, 俺也翻出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时瞎侃的影评来凑个热闹。15年过去了, 张艺谋不仅离奥斯卡等大奖越来越远, 离观众也越來越远。为什么呢?</h3><div>仿佛是若不走上那紅地毯和領獎臺,他就放不下心。“奧斯卡”成了張大導揮不去抹不走的心結。我認爲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悲哀。如果把獲得奧斯卡 獎設成拍電影的目的,藝術家們在框架之外還能有什麼創意,靈感還會有什麼升華?一個藝術家的使命是創造文化;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使命是創造前所未有的文化。如果一個藝術家只爲了一個什麼獎而創作,他(她)的思想會沒有束縛嗎?他(她)的境界會高於平庸嗎?這猶如一個學者把得諾貝爾獎作爲其做學問的目的一樣,他(她)能把學問做好嗎?</div> <h3>                          評點 《英雄》</h3><div>作者:李峻</div><div>(曾于2002年发表于多伦多《环球华报》及</div><div>《优雅杂志》等华文)</div><div><br /></div><div></div><div>誰能評點“英雄”?以此作題,實有狂燥之嫌。若不是“看儘風流人物,還數今朝”,真還無人有資格評點“英雄”。</div><div>然而張藝謀最新武俠片《英雄》在歲末年初之際席捲中國大地,聲勢之大可謂前無古人可媲,著實惹來“評點”浪潮。有的趁勢而發,讚不絕口;有的則冷水大潑,嗤之以鼻。大陸媒體如此客觀,有的甚至刻薄,不屑於權威,這是我在此評點之外給予的好評。</div><div> 我向來是張藝謀電影的追隨者。除了我酷愛攝影,與張大導演的表現手法頗有共鳴之外,老謀子在藝術上不拘一格的創意時刻抓得住我的心。正如一篇《時代》雜誌(美)所述,張藝謀將中國電影畫在了世界地圖上。閉目回想他的處女作《紅高粱》之驚人之筆,十六年後的今天我仍為之所心跳。近日藉回國講學之際,自然不會放過先於北美朋友一暏《英雄》為快的機會。令我吃驚的是,《英雄》已上映一月有餘,據説電影票還真的不好買,這樣的聲勢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也可以稱得上罕見的。我在文藝屆朋友幫助下提前預訂了電影票,才使我在返加前夜,終于有幸憑票入場,看了個正版,也算如願以償。</div><div> 衆多影評中,貶者謂之故事情節過於簡單,主題不夠突出,無教育意義。在表現形式上過於誇張,過多電腦技術處理,有失於可信度等。吹毛求疵者認爲秦始皇被描繪為“賢君”之餘,在此影片中的的確確大用“追求和平”之類現代用詞,以正其東征西戰,擴展疆土之名。更有甚者,網友們大概已看到現代對講機躺在二千多年前的荒野上的圖片。(特此證明,我在影片中並未看到。但這是否也是一種炒作手段,恐怕並不能排除)。</div><div> 然而就筆者看來,《英雄》一片儘管情節簡單,主題還是夠突出的。誠如張大導至少在五年前就開始構思、運作《英雄》一樣,片中的“無名”(李連傑飾)礪練劍法十年,練就“十步一劍”絕技,一心一意只在刺殺秦始皇,為被秦軍殺害的家人報仇雪恨。意志之堅強,信仰之堅定,可謂民族氣節,應是當今國人效仿之榜樣。(誰說無教育意義?)。而其同黨“殘劍”、“長空”“飛雪”、“如月”在意志信念上更是不輸於“無名”。他們獻出生命,他們犧牲愛情,只為讓“無名”取得秦皇信任,達到可進秦皇十步以刺之。在筆者看來,在中國大地信仰危機的當代社會,這樣突出的教育主題應該是時尚而有意義的。這一點是否也是老謀子的如意算盤,筆者不得而知。但如果把此片確定為“民族主義”以及信仰教育片,老謀子或許會有點傷感。或許這也是老謀子醉翁之意,以一改被冠以的“醜化中國人”之導的形象。誇張一點想象,老謀子是否也在趕“反恐運動”的時髦,把民族主義仇恨與和平使者乃至國際警察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如果這樣也是一種理解的話,該片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當然,《英雄》一片沒有被渲染成一部“教育片”,應該算是成功之處,老謀子應可告慰。</div><div> 褒《英雄》之聲自然要蓋過區區貶意。在篇篇頌揚的評點之中,筆者尚未發現如上“撥亂反正者”。筆者發掘出的閃光之處,也算是趕潮流之際的錦上添花吧。</div><div> 衆口交讚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對《英雄》一片的表達手段上。張大導畢竟是張大導,“極度張揚”應是他一貫的手法。千軍萬馬上陣---場面夠大;萬箭齊發如麻---視覺夠刺激;色彩斑爛絢麗---感受夠新鮮;音樂洶湧澎湃---心情夠震顫;頂極武功與高科技制作相結合---蒙太奇夠精彩。加上四大亞裔國際影星(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以及陳道明、甄子丹的鼎力聯袂演出;奧斯卡大獎獲得者,國際著名音樂家譚盾、帕爾曼一唱一合,耗資數億的巨片可以説是物有所值。客觀的說,《英雄》是值得花錢去電影院感覺享受的一部片子。只是由於造勢太猛,觀衆期望過高,許多人或許會有些失望。我之所以特別強調要花錢去電影院看,而不要看影碟,尤其是盜版影碟,是希望觀衆在看完此片後,仍然會對張大導演懷有崇敬之意。你若只看影碟,感受不到張大導處心積慮為你獻上的影視音響效果,即使不打哈欠,你對張大導的批評還會嚴厲過本文。</div><div> 我自十歲起便熟讀《東周列國誌》,對春秋戰國時代的興衰,秦、齊、趙、魏、楚、燕、韓的敵敵友友、分分和和略有所知。那段歷史可以説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最爲昌盛的時代。孔孟之道、老莊之説、孫子兵法等左右中國歷史的文化無一不發源於那個時期。也許我的期望是張大導能在《英雄》一片中將此中華精粹有所一悟、有所傳承。但享受完《英雄》感官刺激後,我的腦海一片蒼白,索然無味。這也驗證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理。即使是奧斯卡得主《臥虎藏龍》一片,貶之聲浪亦有。然而相比《臥虎藏龍》,李連傑演得不如周潤發外型瀟灑,張曼玉演得不如楊紫瓊内涵豐富。而章子怡呢?我認爲她在《英雄》一片中的角色有畫蛇添足之感。至於電影表達手段方面,《英雄》有追逐李安《臥虎藏龍》“飄逸武功”之嫌。在傳播中華文化精髓與意念上,《英雄》遠遠不如《臥虎藏龍》來得細膩、有深度。</div><div> 也許老謀子玩的就是心跳,尋求的就是另類表現方式,將一個極單純的人性(復仇)及一個極簡單的方法(獻生)斥以巨資,極儘電影創作之能事將其烘托出來,我認爲是有點小題大作。誠如文化不能一概而論,電影也不能一錘定音。這也許是全球電影業一片蕭條,唯有好萊塢電影一枝獨秀的原因吧。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嘛。無論如何,筆者仍然認爲一部傳世佳作依然需要意念與意境,依然需要藝術家的創意升華,依然需要弦外之音。電影畢竟是一種文化,經典的文化就要經得住推敲。遠的不說,好萊塢大師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這方面可謂榜樣。看完《英雄》我覺得是了了心願,而看完同類武俠影片《臥虎藏龍》,我覺得是覓得了知音。</div><div> 儘管老謀子“十八般武藝”全用上,電影功夫做足做儘,但《英雄》一片一丁點也沒有走出中國武俠片的框框套套,也就是說沒有新意。各位大牌明星表演也顯得牽強,還有些電視劇的感覺。張大導一貫刻畫人性入木三分的細膩作風也變得無影無蹤。這方面或許《臥虎藏龍》做得更為出色些吧。老謀子曾說他對《英雄》一片毫無遺憾,我倒覺得有點遺憾。</div><div> 我其實並非“動作片”或“功夫片”的反對者。相反,該類影片也是我喜愛的電影之一。但我更欣賞的是有藝術境界、有新意的動作片。如果沒有機智與幽默的融合,“動作片”就會味同嚼臘,並無娛樂可言。至今我偶爾還會把經典的“007”、“成龍”等“動作片”拿來回味一番。</div><div>評點將儘,筆者還有話要說。在拍攝《英雄》的自始至終,一直到投放市場宣傳攻關,張大導心目中都在盯著奧斯卡大獎。仿佛是若不走上那紅地毯和領獎臺,他就放不下心。“奧斯卡”成了張大導揮不去抹不走的心結。我認爲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悲哀。如果把獲得奧斯卡獎設成拍電影的目的,藝術家們在框架之外還能有什麼創意,靈感還會有什麼升華?一個藝術家的使命是創造文化;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使命是創造前所未有的文化。如果一個藝術家只爲了一個什麼獎而創作,他(她)的思想會沒有束縛嗎?他(她)的境界會高於平庸嗎?這猶如一個學者把得諾貝爾獎作爲其做學問的目的一樣,他(她)能把學問做好嗎?而事實上諾貝爾獎的頒發往往要在成果得以認同十年甚至數十年之後,而奧斯卡的頒發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對人性的刻畫。那麽淺顯的道理再多輿論證,便是多餘了。</div><div> 總而言之,《英雄》一片還是值得一看的,絕對不會冤枉觀衆的電影票錢。但願你觀看後會有與我不同的感受和評論,老謀子也就會有所欣慰了。</div><div> </div><div> 評後旁白:我看電影多,看電視少。但偶在國内酒店中打開電視,正巧一節目特訪張藝謀,觀後頗有感觸。張藝謀本是一個低調隨緣的人,其張揚一面多是在其電影中表現出來的。祖輩農民的他,被冠以“詒謀”之名,意為“傳承謀略”。後常被人誤稱,如“治謀”、“台謀”等。在工廠當工人時,被人榜上寫稱“張銀幕”時,自己對“演藝”行業還在莫明其妙呢!不堪被人誤會,才自己更名為“藝謀”。因想更改工種為宣傳幹事,用積蓄買了一架“海鷗”相機,才走上了攝影之路。</div><div> 也許攝影容易吧(或許我認爲),張藝謀成了同事、朋友中不可缺少的攝影師。趕考大學之年,因其攝影功底,張藝謀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由於對藝術並無太多雅興,張藝謀曾想中途退學而擠身出版社工作而留在北京。但因校方不準,張藝謀不得不完成學業而以“科班”正統電影學院畢業。而此時文化的修鍊與造就,已使張藝謀的靈感得以升華。憑著他攝影師敏銳的眼睛,張藝謀一鳴驚人,成了中國電影“第五代”精英。張大導雖大氣晚成(37歲才導出處女作《紅高粱》),而其才華如洪水出堤,一發不可收拾。回顧張藝謀成功之路,絲毫看不出他會刻意追求什麽,然而上蒼卻成全了他的所有。但我相信,在老謀子的骨子里,一定有他追求的理想,而這理想決不隻是“奧斯卡”。人生總會有得有失,但不應該患得患失。我下一個期望是,即使《英雄》得不了奧斯卡,張藝謀也不會因此而失望。</div><div><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