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江南梦——匡庐天下秀(三)

岁月如歌

沿着锦绣谷的登山道,一路前行,就来到了著名的仙人洞,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经为之题词,使得仙人洞名闻天下。<div>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div><div></div><div>暮色苍茫看劲松,</div><div></div><div>乱云飞渡仍从容。</div><div></div><div>天生一个仙人洞,</div><div></div><div>无限风光在险峰。</div><div><br /></div><div><br /></div> 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这里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流苍苍,颇有远离尘世的感觉。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所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仙人洞进口处,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入圆门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 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堪称庐山匡山一奇景。松下石面镌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传为清末民初诗人陈三立所书。顺石径小道逶迤而下,苍翠崖壁间一岩洞豁然中开,洞高达7米,深逾14米。洞壁冰岩麻皱,横斜错落,清晰地记载着它那漫长的岁月,这就是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身背宝剑石的雕像。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穴最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声,悦耳动听。这便是《后汉书》上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石窖外用石板石柱构成护栏。石柱上镌刻 "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的对联。泉水清澈晶莹,其味甘美。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比重大,凸出碗口不溢,镍币平置不沉。此处青峰与奇岩竞秀,碧泉与幽洞争妍。绕洞的云雾,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似青烟,变幻多姿。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臣李**骑牛雕像。<div></div><div><br /></div> <div><br /></div> 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说明自己是"天子",有神助,编撰了很多这方面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大多与仙人洞有关。相传朱元璋称帝后,突患热病濒于死亡,宫内御医束手无策。忽报庐山仙人洞的赤脚僧持天眼尊者和周颠仙人赠送温良药至,朱元璋服后,立即病愈,太祖龙心大悦,让使者到庐山寻找仙人。当使者来到仙人洞小道上寻找时,不见寺庙,只见苍岩巨石上刻的"竹林寺"三字。使者称奇,回京城复命。朱元璋便下旨在刻处旁建"访仙亭"。亭侧小道也因此称为"仙路"。过"访仙亭"沿"仙路"前行,便到"新访仙亭"。据传民国时,在一个月明星朗、风微气清的夜晚,蒋介石、宋美龄、马歇尔曾到此亭赏月品茶,闲坐亭中看奇峰吞月,星斗闪烁,悠然自得,惬意非常。洞周围的峭崖悬壁上,古刻峥嵘,有"云根"、"佛手岩"、"同舟共济"、"周道复兴"、"贤者乐此"、"仙源无二"、"总览群真"、"常乐我净"等十数通,琳琅满目,颇堪玩味。这些雄强俊快飘逸宏肆的摩岩石刻为青峰秀峦平增了几分妩媚和情意,并将后人的眼光引向历史的纵深。立足仙人洞,从谷口向远方眺望,一派朴实无饰、恬静秀丽的大自然风光。林云程在《佛手岩分韵》诗中写道:"洞杳琼浆冷,秋深林叶纷。霜钟流夜壑,雨刹挂青云",他诗中写的是草木摇落,白露为霜的深秋季节。在这种季节里置身仙人洞,更宜作飘飘欲仙的神仙梦。<div><br /></div> 转过大天池,沿下行的山道,一伸向峡谷豁口的悬崖上,赫然一组苍松,形似绝壁之上游走太极的老者,铁骨铮铮,迎风抖搂拳脚。此乃“庐山松”。<div>悬崖峭壁之上,只有这劲松敢于落脚。她不惧怕山石嶙峋,贫瘠缺水,峡谷朔风凌厉。却能傲骨峥嵘,俯视深谷,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div><div><br /></div> 龙首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龙首崖。<div>  龙首崖是观云雾的好地方。每当大雾袭来,深涧峡谷中,云雾升腾,龙首崖如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游客站在岩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不多时,浓雾散去,晴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div></div><div><br /></div></div> 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庐山观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含鄱亭为最佳地点。清晨,只见鄱阳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 一轮红日射湖而出,金光万道,霎时湖天尽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灿烂绚丽的画卷。 雄伟、瑰丽、云浓雾密,莽莽苍苍,状如鱼脊的含鄱岭,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div></div><div><br /></div> 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的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宽敞的空间 ,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漫步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 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若鹜的主要原因。<div></div><div>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特别是观着云海和日出,更是别有一番情趣。</div><div></div><div>"乍雨乍晴云出没,山雨山烟浓复浓"。下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霎时间,薄薄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转而变成白絮,变成云烟向山岗上涌来,攸忽间,峰隐湖失,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触。人在雾中行,仿佛进入了一个混浊世界,使你感到迷蒙,茫然。明代诗人王世懋对此深有体味,他在《度含鄱口》诗中云:苍虬绛节度峥嵘,下界微茫勺水明。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至于含鄱口的险要,则要数清代诗人曹树龙写得时最真切: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拟似巨鲸张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div><div></div><div>黎明前,登上含鄱岭,临亭凭栏远眺鄱阳湖,开始天空是很浅的蓝色,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晕,缓缓慢地亮起来,当亮到耀眼时,太阳便冉冉地升上水面,湖面很快就被染上了橙黄色。带着色彩的波光,特别耀眼,特别璀璨。一会儿,太阳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红色。照亮了青山,染红了碧水,呈现出"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壮丽图景。</div><div></div><div> 岭西,汉阳、五老两峰如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山正界其中,这座由第四纪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锋利的犁头,在苍天间耕耘。含鄱岭东南,为太乙峰,峰下是颇有盛名的太乙村。</div><div></div><div>逶迤的含鄱岭,处山峰、谷之枢,汇雾、霭、泉、湖之趣,盛享"遨游乐境"、"纵览万千"之美誉。</div> 庐山恋》放映20周年之际,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曾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这家电影院也装修一新,正式更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同时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并且这些纪录每天还在不断的增长。<div></div><div>庐山恋电影院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建于1897年,原为基督教协和礼拜堂。1960年庐山政府对该教堂进行改造用做电影院,取名"东谷电影院",后因电影《庐山恋》改为"庐山恋电影院"。</div><div></div><div>《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庐山恋》放映后,其中的两位主角张瑜和郭凯敏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获得了当年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有趣的是,张瑜和郭凯敏被授予庐山"荣誉山民"称号,并得到一把金钥匙,象征庐山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div> 庐山会议旧址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之一--庐山大礼堂,由中国工程师高观四设计,上海华申公司承建。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们训话,是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div></div><div>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旧址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div> 美庐它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它演化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它曾是一处"禁苑",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庐"敞开它的真面目,以它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div></div><div><br /></div> "美庐",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div></div><div>"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有魔影,也有过光灿;有闹剧,也有过正剧;有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温馨……无疑予人视觉上心理上一种潜在的诱惑,无疑令人浮想翩跹。</div><div></div><div>庐山的别墅洋洋大观,而"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幢别墅的内部布局,能够充分体现家庭温馨气氛的建筑功能,别墅及庭园的整体设计和营造,充分体现19世纪末产生的"花园城市"的美丽构想。</div><div></div><div>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士。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唯一的主人。</div><div></div><div>这幢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坐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在他的眼中,"背山面水"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蒋介石夫妇很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命名为"美庐"。从此,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罩了半个世纪。</div><div>"美庐"的庭园营构,以遵循自然风貌为最高宗旨,不着意人工的修饰,而是注重因形就势的精心布置。一条小径巧妙地依着景物而迂回环绕,使人得以细细观赏,慢慢品味。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铁镌刻着"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可以说,这块摩崖石刻,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div><div></div><div>再观那别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而属于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也漆成了墨绿色,而连那原先的灰褐色石墙,也因"爬墙虎"、美国凌霄爬满而终成绿色,予人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div> 只见一幽谷之中,崖壁陡立,岩石层迭,四周草木茂盛,一条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崖上跌下,发出阵阵悦耳动听的击水声,瀑布跌落潭中,稍坐停积,继而又在石缝之中蜿蜒流淌,奔向下游。黄龙潭瀑布以秀、幽见长,大概不是正午时分,黄龙潭瀑布是不太会受到阳光照射的,因此,潭边瀑下之石块崖壁上,青苔遍布,把小涧打扮得一片绿色,衬托着飞流而下的雪白透明的瀑布,更使黄龙潭显得格外幽静、深秀和清凉。 乌龙潭瀑布,只见瀑布从几块巨石中夺路冲出,分成三股,只有数米高,然而姿态十分优美。那一股股水流,跌落水中,发出婉转悠扬的乐音;那乌龙潭水,清澈透明,惹人喜爱。游人至此,不禁会体会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含意。 五老峰北磋峨巅,龙泉三迭来自天。”这里所指的便是庐山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三叠泉瀑布了。<div></div><div>三叠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缓慢流淌一段后,再过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悬注于大盘石之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喷洒到第三级大盘石上,形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瀑布。在《纪游集》中,曾辽样描写三叠泉:“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三叠泉瀑布素称“庐山第一奇观”,故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div><div></div><div>诗人歌咏三叠泉瀑布的佳作,可谓不胜枚举。“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去与云连。几人竞裳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自宋以来,诗家名流,竞相前来观瀑,留下多少吟咏三叠泉的诗篇!有云“激石成三叠,驱云到四溟”的,有云“无人知此胜,来往水精灵”的。刘过的《三叠泉歌》作了这样的描写:“初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散为飞(P60)轻烟,垂似银丝贯珠玉。随风变态尽难名,观者同骇心与目······我欲揽之作玉虹,笑骑挥斥绕太空,穷源直到天河东。”它写出了三叠泉的胜状,读来令人遐想无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