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之城一萨拉曼卡(Salamanca)

Mica

萨拉曼卡(Salamanca)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城,属于卡斯蒂利亚一莱昂大区。欧陆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萨拉曼卡大学,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就位于这座托尔梅斯河(Tormas)北岸的古老城市中。萨城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城中建筑物所采用的石料,均取自附近一种黄砂岩,而这种石料,会在夜晚灯光的作用下现显出闪闪的光亮,使建筑物看似涂上一层金色。为此,萨拉曼卡便有了"黄金之城"的美誉。 卡赛雷斯匆匆一瞥之后,我们便驱车一路向北,沿着"高原高速公路"进入卡斯蒂利亚一莱昂大区。这是片位于中西部的高原,几乎占据西班牙整个腹地,将近全国40%的国土面积。不仅如此,卡斯蒂利亚地位和作用对于西班牙而言,相当于汉对于我们中国的份量和意义。卡斯蒂利亚的文化,代表了西班牙的主体文化;其语言,即是现在官方的西班牙语;卡斯蒂利亚人更像中国的汉族一样,是西班牙的主要民族。西班牙王国的历代国王,都是从卡斯蒂利亚王国一脉相传而来的。王国自费廸南一世1035年正式建立之后,基本上成为了西班牙历史的主角和导向。作为西班牙历史上最强大的基督教王国,是"收复失地运动"抗击穆斯林入侵,统一西班牙的中坚力量,更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缔造者。历代君王中人材辈出,青史留名,如伊莎贝拉一世,查理五世,西班牙的民族英雄𤋮德将军也是卡斯蒂利亚人。丰厚的历史沉淀,构成了她特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更令名城汇集,萨拉曼卡便是其中之一,她是西班牙人的骄傲也是我最为心仪的旅行之地。 萨拉曼卡有人定居的时代很早,后也经历了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穆斯林占领后的黑暗。真正的发展,来自11世纪复兴之后,尤其是阿方索九世豁达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进住,扩大发展了城市规模。宗主教地位的确立,兴建了恢宏的罗马教堂,重新聚集了基督教徒。1218年建立的基础研究机构,形成了日后的萨拉曼卡大学,成为了该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萨城一直是半岛最重要的城市和文化教育中心。至今,这所城市的生活节奏,依然是围绕着大学和学子们,勃勃生机让萨城既古老又年轻。 萨拉曼卡悠长的人文传统,丰厚浓郁的历史和艺术气息,黄砂岩独特的魅力,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将萨拉曼卡收入了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2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 一路驶来,丝毫感觉不到是在山地高原上。开阔的田野,打理有序的农田,现代化的喷灌技术,并不密集的小城小镇,和安达卢西亚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托尔梅斯河南岸望向对岸,萨拉曼卡城,如图中所示:阳光下一片金黄色建筑物,整洁化一。整座城市就像一件艺术作品,难怪西班牙人是如此热爱她。 我们到达萨拉曼卡已是下午2点多钟,顺利的找到停车处后,便饥肠辘辘地首先想要找地方填饱肚子。结果,不经意间,却一脚踏进了萨城著名的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正值午餐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我们选一角餐厅落坐,自然是首选了萨拉曼卡有名的烧羊腿。说实话,有点盛名之下的感觉。广场上的餐厅并不是品味的好地方,人太多,出品一般,价格还不便宜,宰的就是游人。请记取。 这个西班牙最华丽的广场,是萨拉曼卡的心脏和中枢。城市所有的主要街道和交通干线都汇聚于此。历史上,这里是集市、斗牛场、音乐厅、剧场,是人们相约聚会,谈天㪚步的场所。今天,依然是城市生活的中心。而要了解萨拉曼卡,也要从这里开始,那些拱门引你通往扇贝之家,新旧大教堂,多明哥修道院,萨拉曼卡大学⋯,一言以蔽之,她是这座美丽城市的入口。 行走在西班牙,你会发现,无论城市大小都会有个马约尔广场,建筑风格基本大同小异。萨拉曼卡的马约尔广场,却是最美丽最出名也是全西班牙最大的。广场建于18世纪,从1729年开工建造,直到1755年才完成使用。总面积为4408平方公尺,由88座拱门组成了环廊。点睛之处,是将西班牙历史上89位名人的肖像,雕刻在两拱门之间的墙上。广场北侧为市政厅三座高大的钟塔。东侧为皇家建筑物,中央是菲立普五世的徽章。廻廊内,店铺、酒吧、餐厅和旅馆林立。上面三层,每层都有长长的露台相连。巴洛克风格,由荷西·贝尼多·丘里拉格设计,也有说是由他们兄弟二人共同设计完成。 图中黄昏时分的马约尔广场比白天更有魅力,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这种西班牙特色广场的美。 夜幕下的马约尔广场却是最最漂亮的。华灯齐放的效果,在黑夜背景的衬托下,真正展示了她最为完美的面貌。 设计者荷西,来自丘里格拉家族,在这个家族里,诞生过数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在17一18世纪的西班牙,发展了独有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被称为丘里格拉风格,马约尔广场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个广场也是萨拉曼卡城市的标志。尤其是夜晩,在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广场上,选一处酒吧,和着吉他的优美旋律,要上一杯雪莉酒,坐上片刻,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享受。 "黄金之城"的称谓,源自萨拉曼卡全城建筑物所用的材料一黄色砂岩。它产自附近的山区。据说刚开釆出来时表层很"柔软",可以雕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随着日月的流逝,岩石会越来越坚硬。萨拉曼卡的工匠们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后的材质,创造出了当地特有的"银匠装饰艺术"(Plateresco),这种"银匠艺术"在萨拉曼卡大学校门和大教堂的门和山墙上发挥到了极致。黄砂岩的材质,也使城市建筑"黄袍加身",尤其是在夜晩灯光的作用下,静静的发着亮光。黄色砂岩上的银匠艺术,不仅让这座城市美不胜收,也使她独树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这是位于安纳亚广场一侧的新大教堂。黄砂岩石建筑的巴洛克风格加银匠艺术的瑰宝。 阳光下的民居,似镀了层金箔般闪光。 应该感谢促成萨拉曼卡在中世纪繁荣的著名人物:勃艮第的雷蒙。正是他在11世纪促成了城市大发展。但大部分的建筑,是十九世由萨拉曼卡候爵建造的。这些黄砂岩建筑群,让城市感觉上很大气。 夜色中的蒙特雷宫(Palacio de Monterrey)。黄金砂岩的巴洛克精品。 萨拉曼卡大学校长、萨城名人,诗人米格尔·德·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他曾与佛朗哥分子就其"消灭知识分子"的叫嚷,进行了唇枪舌剑的较量,最终被"监护在家"。乌纳穆诺每天都要从窗口长久地凝视蒙特雷宫的塔楼,他描述到:”这些石块将留下作证,面对大自然,确曾有过人类、文明和哲学。它们将留下以向世间万物表明,曾经有过表现、秩序和均衡。" 这是发生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事情。黄砂岩在诗人的眼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萨拉曼卡地标性建筑,新大教堂钟楼圆顶和克莱雷西亚神学院。蓝色圆顶是新教堂,双绿色圆顶是神学院,方圆数里都能看到。 走进老城的中心景观区,我惊奇的发现,这本应是游人如织的地界,却聚集了一群一伙的年青人。原来他们是萨拉曼卡大学的学生,刚刚放学。环顾四周,发现原来环绕着新、旧大教堂那些宫殿,现在都是萨拉曼卡大学的各种学院。 放学后的这群学生,正聚集在新大教堂前的阶梯上交谈。 安纳亚广场(Plaza de Anaya)。位于大教堂对面的安纳亚学院(Colegio de Anaya),前身是一所宫殿。拾阶而上,发现牌子上写着的是萨拉曼卡大学的语言学院。怀着好奇心走进院门,并没有受到阻拦。 学院内,庭院式二层教学楼,除了学生看不出一丝现代的迹象。大理石拱门、阶梯、科林斯柱的走廊⋯满目的古色古香。目光所及心中在想,在这里读书孩子们,又终日伴着教堂和上帝,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如此环境熏陶下受教育成长的年青人,又会是怎样的?应该和北美洲的学生有些个不同吧! 在这所学院的墙上,我第一次看到了这种红色的涂鸦。之后,在凡是属于大学的建筑物上,都能看这种图案。新奇之下查询得知,这是源自15世纪的一个传统。萨大学生在他们取得学位之后,都会去参加斗牛以示庆祝。然后,用公牛的血在学校的墙上写下"胜利"并且注上日期签上名字。此风俗一直保持到今天。不同的是,公牛血已被红漆所代替。这所学院的拱门墙壁上已经快被"胜利"盖满了。 在满墙的涂鸦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位中国学生的名字,毕业年份是2014年。 大教堂边上的街道上,经常会遇到艺术学院的学生,像这样席地而坐,找个角度写生。这俩位的素描对象是神学院钟楼。熙熙攘攘的游人,从他们身旁穿流而过,但他们俩位却气定神闲丝毫不受影响,应该是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吧。 这一带是大学区的街巷,随便走着,到处可见到大学的学生,他们和北美的学生一样,坐咖啡馆,聚会吃喝,在餐桌上读书做功课。 萨拉曼卡宗座大教堂(Catedral de Salamenca Nueva/Vieja)。整座圣殿是由新旧两个教堂集合而成,图中为新教堂,衪的另一边山墙与旧教堂合为一体。这是萨拉曼卡教堂与众不同的地方。旧教堂建于1200年,罗马式。斐迪南三世国王觉得其不够大,下命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新教堂。从1513年动土,至1733年建成,历时220年。19世纪被定为皇家宗教圣地。 新的大教堂并非以大胜出,却是十分特别,在别处还真没见到类似风格的圣殿。尤其是外观。取当地黄砂岩石的特殊材质,在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混合巴洛克和特有的银匠艺术风格,精工细作,美仑美焕,很多装饰雕刻风格我都是初次见到。落日余晖下,洒满残阳的新教堂泛着淡淡的金光。实在难以相信,信仰的力量可以使人穷其一切,经几百年的时间,完成一个人间天堂!在当今,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很难再会花费几个世纪来造个什么东西,光性价比就太不合算了。那么,我们是进步了吗? 信仰宗教的人建教堂,凡夫俗子则看教堂。这些哥特风格的笋尖状的塔柱,层层叠叠,刺向青天,仿佛这人间天堂与上帝如此的接近。 教堂的门,是银匠工艺的完美杰作。看这座门,大门上方的柱状雕刻装饰形图案,我在其他教堂没有见到过,很是别致。 面对大学一侧的大门,仿银器艺术的精品,上为耶稣受难图,圣彼得和圣保罗各持一旁。下为三贤朝圣的耶稣诞生浮雕像。背景的细微雕刻花卉图案,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浮雕局部。 安纳亚广场一侧应该是教堂的正门。门楣上的浮雕描述了耶酥进入耶路撒冷城的情景。 门前拥挤着众多游客,均仰着头望着大门。导游也兴致勃勃地讲着故事。我之前做过功课,知道是在找大门雕刻中的现代元素一太空人的图案,那是萨城的工匠在后来维护修建时即兴加进去的。好有创意哦!找起来并不容易,即使是事先知道大概的位置,也找的我脖子酸痛。 走进新教堂,如临天国一般。没见过这般高大深䆳的中殿,足有10层楼高。随处可见华丽的装饰,充分展示了巴洛克晩期风格的精髓。 侧殿,高大柱子托起的层层花型拱顶,恍如天堂的景象。 皇家标志和彩绘玻璃窗。 教堂的穹顶,近乎奢华。 这是中殿的华彩乐章一钟楼拱顶,也是教堂中最明亮的地方。高约92米,相当于30层楼高。四周被层层叠叠的天使环绕着,雕塑色彩艳丽,天使们形像包满,表情丰富各异。整个钟楼圆顶金碧辉煌,震撼人心,构画出一派人世间的天国美景。 这花顶的雕工细腻、色彩搭配无不令人叫绝。 华美的装饰。 繁花似锦的石屏,艺术水准了得。 探索生与死,是众多宗教信仰的共同命题。而且,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可怕,尽管描述有所不同,原则上大同小异。不过应当承认,基督教的教堂给人以更直观美好的想象,比起佛家的寺庙更为赏心悦目。让我着凡人也会为之着迷,这是艺术的魅力! 旧大教堂的入口位置,位于新教堂侧殿的小礼拜处。门小不醒目别错过了。进门就感觉和新圣殿很不同。首先,墙上的壁画,中世纪的教堂经常用的装饰方法。壁画本身也很别致,这是在入口旁的小堂里保留下来的。 第一次见到的,是这种类似今天连环画画法的壁画。宗教画连张加文字,挺新鲜的。 几处地方都可见到。 然后是殿内的柱子和柱头装饰雕刻,罗马风格,有人物造型,粗糙但古典有力。多是中世纪流行的艺术形式和品位。 不同于新大教堂的歌特风格,旧教堂是十字架罗马式。王老板的照片构图包括衪的些特点。 据介绍,旧大教堂主要兴建于12世纪,14世纪落成,也修了上百年,很多的历史不详。主持修建的人,是北方莱昂王国的王子费迪南(Infante Fernando de Leon y Portagal),阿方索9世之子(Alfonson IX)。他因与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8世(Lfonson VII)之女Dona Mafalda有婚约,所以应算是该国的女婿。皇室的联姻并没能完成,因为小女13岁早夭了。但不管如何,这教堂与皇族渊源密不可分。 另一特点,这教堂像个墓地,充斥了各式精雕细刻的石墓。其中,自然不凡皇室成员,如那位早逝的Nona Mafalda公主,史上一些著名的主教,还有下图所见的主堂地面上密布的棺墓。这么多人都愿葬于此,可见该教堂的地位。 入葬者必是有钱人,白白得到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花钱入葬皇家教堂所显示的身份,也可以说物有所值。历史如此,现在也如此。显然,这决不是个草民百姓的天堂。 旧教堂的这部分像修道院,庭院十廻廊十小堂。这里的廻廊上全是石棺,真的是寸土寸金。图中显示的圣。巴勒巴拉小堂(Capllla de Santa Barbara)入门处,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圣·巴勒巴拉小礼堂。小堂内部,中间置一主教石棺,四周环绕坐椅。历史上是萨拉曼卡大学考博士学位的地方。考官坐在四周,考生位置在花瓷砖墻前坐椅上,双脚必顺放在主教石棺之上,据说这样的坐姿,会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学位。 标准考试坐姿。 旧教堂的镇堂之宝,就是这面主礼堂祭坛金光灿灿的背屏,在光线不足的教堂里十分耀眼夺目。而且,这幅作品是欧洲独一无二的宝贝,很珍贵。主创是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Delli Dello,53幅独立的画作,组合讲述耶稣生平故事,顶端是最后的审判。所釆用的材料,奢华昂贵,木质上镀铜包金,镶嵌着法琅和宝石。 教堂收了那么多达官显贵们奉上的银子,留下这幅传世作品于后人,不算奢侈吧。 背屏顶部的画作最后审判。 新旧大教堂合而为一,给观赏者不同的体验。旧教堂实际上是教堂内的博物馆,历史的画面感更强。新教堂是免费开放的,但进旧教堂需要买票进入(4.75欧元/人),功用显然有所不同。个人感觉很值得。 别一处宗教圣地,是圣埃斯徳望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Esteban),这是一组宗教建筑群,是为了纪念维护耶稣而殉难的基督教徒埃斯德望所建。设计师是马约尔广场的设计者丘里格拉家族。教堂里的主祭坛便是长子何塞的作品。门前广场立有圣埃斯德望的全身铜像。修道院始建于1525年,完成于1618年,用了近百年时间。 远远望过去,虽不是庞然大物的建筑,感觉上却很高大挺拔,很有气势。 同样是用黄砂岩材料,同样的哥特风格加上仿银匠艺术建筑特色。美! 大门是1660年建的。又一个萨拉曼卡城特有的装饰艺术作品。可以细细看上很久。 修道院的廻廊。相较于教堂,我挺喜欢修道院的。简朴安静,没有那么多金和奢华的装饰。 记载,哥伦布为了研究航海事业,曾经住在这里,便于他往返于萨拉曼卡大学和修道院之间。 庭院风景。 主堂和何塞设计的主祭坛。 花开穹顶。 小堂壁上的雕塑。 会议厅。 这是位于廻廊上的静修室。小的只能容一人坐入。我试着进去体验片刻,关上门是添黑一片。面前墙上有一屏幕,突然出现了位黑衣修女,双目圆瞪对我说着听不懂的西语,着实被吓着了。出得门来,深深感悟到修行的不易,非凡人所能及。 是不是有点吓人。 扇贝之家(Casa de las Conchas)。萨拉曼卡城标志性建筑物。也是黄砂岩建材的代表作。建筑物正面墙壁上,布满了由黃砂岩雕刻的365个贝壳,故名贝壳之家。由骑士团成员玛尔多那多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命人建造。贝壳的含义据说来源于主教戒指上的微章,代表着爱也代表了骑士团。现为图书馆。 克莱雷西亚神学院(Iglesia de la Cleresia)。扇贝之家对面。精致的巴洛克晩期风格。18世纪由耶稣会建立。现在是萨拉曼卡另一所大学彭蒂菲西亚大学(Universidad Pontificia de Salamanca)总部。作为大学有60多年历史了。后面长长的楼房,是学生和宗教人士的住所。据说里面的教堂是巴洛克艺术珍品,可惜不让进。真心羡慕在这里作学生的人,更惊讶萨拉曼卡人对古建筑价值利用的作法。 远处眺望学院漂亮美丽的双塔。 夜晚,学院楼顶上的灯光亮起,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神秘不可及。 萨拉曼卡被誉为"大学城",是因为这同名的大学。这所享誉欧洲及全球的大学,建于公元1218年,遵照阿方索九世的圣谕,由教会学校扩建而成。她不仅是西班牙的第一所大学,而且是欧陆培养世界人才的中心之一,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教宗亚历山大四世曾赞誉萨大,"它于牛津,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齐名,是欧洲四大学术领域的明灯"。这也让萨拉曼卡这座城市曾经誉满欧洲,成为西班牙的佛罗伦萨。 萨拉曼卡大学在十六世发展至历史的巅峰,在校人数为史上最多。科系从最初的四个不断扩大。17世纪末开始,因各方政治利益而开始走下坡路,至20世纪初西班牙内战,更加速其衰落。直到民主西班牙建立之后,萨拉曼卡大学才慢慢开始恢复。 这里是被称为"学院庭"的小广场,正对着的,是有"银匠艺术之魂"称谓的大学校门。 这是萨大的校门。雕刻图案看上去眼花撩乱,复杂的很,巴洛克结合当地的银匠装饰艺术。所谓"银匠雕刻艺术",我理解就是细腻,尤其是那些花饰,没有一点留白之处。精细度可谓是雕刻中的"功笔画"。 对这幅大作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通常会分为三部分:最上一层,主要是讲亚当夏娃的故事。中间部分三个皇家徽章,显示的是16世纪卡洛斯一世和皇后伊莎贝尔的功绩。最下面这部分,中心人物是双王图案,表现的是卡斯蒂里亚王国辉𤾗的历史功绩。但这些解释,也都是研究者的推断,那么复杂的图案和众多人物,谁知道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搞明白的必要。萨大的礼品店里有买该图的仿品的,还加了注释,有兴趣可以浏览一下。 顶端局部。 很多人来这里的另一目的是找这只青蛙。门是1529年建的。工匠偷偷地将一只青蛙刻在了骷髅上,并且说,学生如果能看到它,就能通过博士学位考试,浅层的含义是,你要么荣升要么死亡。传说至今,信则灵。在大门前翘首找蛙的众生都想碰个好运气。我则不以为然,这蛙的位置,已经被各种介绍提示个一清二楚了,早就没了灵气。倒是群集找蛙的场面,独成为了一景。 学院庭中竖立着铜像,是萨大著名的教授路易斯·德·莱昂(Fray Luis de Leon)。他曾被宗教裁判所关押了四年,罪名是将圣经中的"所罗门之歌"译成西班牙语。1577年1月29日被释放后,重返讲台的莱昂教授,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昨天我们讲到⋯"。可见他的坦然与胸襟。"所罗门之歌因对爱情的歌颂,不但使他获罪,作品直到他死后200年才发表。沉冤最终昭雪。萨拉曼卡大学给予他极高的荣誉,不但塑像以示纪念,他授课的教室,至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死后,他的骨灰被放置于大学内的教堂中。因为,他所展现出的风骨和精神,不仅仅只代表了他自己,也是萨拉曼卡大学的学风。 莱昂教授。 参观萨大(最早的校园)的票价是萨城所有景点最贵的,每人10欧元。对校园的特殊感情让我们没有犹豫。校园很小,一个四方院落,上下二层。开放给参观者有:最初开设的四个专业授课的教室,举行典礼的大厅,教堂,图书馆等。图中是莱昂教授上课的地方。 入学和毕业典礼的大厅。 教堂。校园虽不大,但却培养出了很多具有宽广视野和胸怀的优秀人物,历史名人。这也是她核心的价值所在。 图书馆。 二层走廊。 萨大某院系大门,皇室𡽪章赫然位于大门正上方中央。 前庭与长廊。 正方形庭院,四周应是教室。 某学院。 2018年,萨拉曼卡大学将迎来800年校庆。校园四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海报。真心为她高兴和骄傲,祝萨大生日快乐! 几张萨拉曼卡城的街拍。 当地人的聚会,青春无敌少女。 处处如画。 近郊涂鸦小镇。 不清楚这是什么宗教节日?规模真不小,特别是他们的铜管乐队,水平了不得。十几八候生抬着耶稣像要绕城一周,估计是太重,走不远就要停下休息。这里的宗教气氛很浓厚,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参与者很多都是年青人 铜管乐队的规模真是不小,浩浩荡荡地望不到头,声震萨城内外。 位于托尔梅斯河上的罗马桥。图拉真皇帝时代的古董,距今2000多年。只有靠近市区的15个桥拱和位于桥头的牛是真古迹,其余的是在大洪水之后重建的。牛头已经不复存在。 桥上是看大教堂的最佳位置,特别是在晚上。 托马梅斯河和萨城地标性建筑。 夜晚,罗马桥与大教堂。 在萨拉曼卡二天半的时间里,我们被这里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的吸引。这里,看不到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却到处透着特有的格调和高雅气质,古老而又年青。相较于西班牙的一些旅游热点城市,萨拉曼卡并非热点,可她却是西班牙人最为骄傲的城市,也是我们此行的所爱之地。希望我的介绍,能增加对萨拉曼卡的了解和兴趣。来萨城看看,份量十足,一定不会后悔。 最后的一张晩景图。萨拉曼卡,我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