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达园宾馆中的古石</h3><div>北京达园宾馆位于今天的圆明园西侧,俗称王怀庆花园。其最早的雏形当为清乾隆时的平安园。据《鸿雪姻缘图记》中记载:“平安园,茶肆也,有楼三楹,在圆明园宫门外前湖南岸”。当时原是一片沼泽,乾隆二十八年(1763)为除积水之患,乾隆动用大量人力疏浚,清除了这里的沼泽,疏通了湖水,为了纪念这次疏浚工程,乾隆特御书前湖诗一首,刻于昆仑石碑上,置于湖岸边。碑文记载:“御园之前本无湖,而今疏浚胡称乎。石衢之左地下湿,迩年遭潦水占诸。衢左亦不大高衍,往来车马愁泥涂。”</div><div>达园总面积约180亩,这样的规模算得上是一座大型的私家花园。达园门为三楹,坐西朝东。入门即可见高大的太湖石假山一座,峰石多姿,秀润玲珑,起到了屏风障景的作用。假山内侧种有一株龙爪槐,高大茂密,形如伞盖。山后有大片草品,为传统私家园林所无,体现了民国时期造园追学西洋又兼顾古法的原则。另有石笋数支,散布在草坪周围,均为圆明园旧物,细长如剑,相当珍贵。草坪南侧竖立着乾隆帝御笔的《前湖》诗碑,字迹依然相当清晰(现已加盖御碑亭保护)。</div><div>军阀王怀庆字懋宣,河北宁晋县人,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在18岁那年出外投军,后追随徐世昌,从此春风得意,平步青云。他疯狂镇压革命起义,被称为屠夫。在北京兼署京畿卫戍总司令时期,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强占了平安园一带的土地,就是为了抢拆圆明园中的各种材料。为此,他雇用了海淀三府衙门鲍卫汉负责监工,鲍在王怀庆的授意下,买通了圆明园十三处的守护太监,疯狂的盗抢圆明园中的各种石料木料,王怀庆建达园时,曾由圆明园运去大批精美石雕、湖石。原圆明园四十景中坐石临流北舍卫城的石料,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甚至把圆明园九州清晏前湖东西两端的“金鳌玉栋桥”都拆卸后搬运到达园,然后重新砌筑在自家的溪流上。达园内殿前摆放有镇水兽,雕工精美,应为圆明园石桥所用之物。今达园内所存的太湖石和14根石笋,都是掠夺圆明园的物品。当时清室已垮台,树倒猢狲散,太监们也乐得睁只眼闭只眼,赚点零花钱。达园从民国八年开工至民国十一年止,历时三年多完成。王怀庆就这样大大地占了圆明园的便宜,白捡回诸多名贵的建筑材料。王怀庆猖狂地盗拆圆明三园的行动,成为了北京城内外军阀和政客们效尤的榜样,他们一窝蜂扑向圆明园废墟,假借王怀庆的名义,抢拆盗运园里的材料,其势如潮水,弄得看护太监无法阻拦,结果在几年之内,把圆明园里的残存的,稍微像样一点的建筑材料洗劫一空。</div><div>1926年11月王怀庆被奉系排挤辞去本兼各职,寓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大批的东北难民涌入京城,张学良倡议,政府用四万银元将达园购置,做为救济之所,后归东北义园为业。乾隆诗碑是在此时迁移达园。</div><div>闲居在津的王怀庆一直过着非常优裕的生活。他除了喜闻些好鼻烟、骑骑马之外,别无其他嗜好。</div><div>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板垣师团长曾请他担任伪京汉路治安军总司令的职位,他见当时时局不稳,未敢冒然就任,借故推辞,躲往天津,故而招致了日本军部对他的不满。因此在他到津后不久,他家乡所藏的古瓷、古玉、字画等便遭到洗劫,使王怀庆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他却终究识大体,委宛的拒绝了日本侵略者的利诱,保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王怀庆意欲东山再起。但过去由于很少与国民党要人相拉拢,所以终未能如其再次出山之愿 1953年,王怀庆因病在天津去世,结束了自己复杂动荡的一生。</div><div>北京解放后,达园成为老一代革命家的休养之地,又被称之为“万寿园”。其整体布局完整,堪称园林中的精品。</div><div>北京薛胜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