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家园的记忆碎片

冰团战友

<h1><font color="#010101">  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是老一辈在上个世纪1950-1951年从沈阳迁到齐齐哈尔的,当时齐市还是黑龙江省的省会。</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说到迁厂实际就是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新厂,主体人员迁自沈阳兵工厂的炮所和枪所。决策者选址</font><span style="color:rgb(1,1,1);">出于"背靠沙发"受援方便的考虑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齐齐哈尔市是靠近中</span><span style="color:rgb(1,1,1);">苏口岸(有历史的铁路口岸)满洲里最近的中心城市。</span></h1><h1><font color="#010101"> 齐齐哈尔周边铁路也比较发达。当年,按通车里程划分的全国十大铁路局,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各占一席。</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解放的城市,和平厂也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兵工企业之一。这个级别不低的大型企业集中了一批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先行者和时代精英,曾为共和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和平厂在黑龙江西部与建华、华安、庆华另外三家兵工厂,以及齐齐哈尔北满特钢、东北重型、一二机床厂,铁路机车车辆厂形成了国家重型工业基地,有些企业被周恩来总理赞为国宝。</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当时,国有大型企业这样集中的城市除了齐齐哈尔真不知道还有哪一座?</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改革开放以后,媒体不无遗憾地把东北的工业基地称作"共和国的长子"。谁不晓得长子啊,长子意味着什么?-是付出和支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像和平厂这样大规模的企业必须自己"办社会"。一批开拓者在和平厂厂区内根据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流程,建设生产、加工、装配车间和科室,快速兴建了龙华路,平阳街,庆云街(南楼北楼),东大营(道南道北),铁道南新工地宿舍</font><font color="#010101">。</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在厂南靠近铁路专运线有一处平房叫"鸭舍",</font><span style="color:rgb(1,1,1);">好歹有个田园村郭的名字;东大营道北的320户,条件艰苦一些;</span><span style="color:rgb(1,1,1);">有的同学家住十五里屯,从上小学五年级起就每天乘火车再徒步30分钟赶来上学,(如果转乘公交时间更无法保证)上课迟到是家常便饭。</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1,1);"> 当十五里屯几位同学推开教室门的时刻,他们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的样子一次次刻在同学们的脑子里,老师用同情的目光示意他们入位,他们却总是露出惭愧又无奈的表情,那时我们却对此习以为常。</span></h1><h1><font color="#010101"> 在厂西还建起了医院,食堂,职工子弟学校,工会开办了职工扫盲班(土坯瓦房1959年坍塌),建了幼儿园,把一栋平房改作龙华粮店。<br></font><font color="#010101"> 在厂北盖了招待所,建设了职工俱乐部~火星文化宫。</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厂区周边有八中、五中、天齐庙小学和龙华小学,东大营有九中、南浦路小学。市属学校条件不如工厂子弟学校,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和住在东大营读小学的同学,因为某种条件的限制只能就读于这些学校。</font></h1> <h1><span style="color:rgb(1,1,1);">  我家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名义上统领着爸爸伯父和姑姑三个小家庭,实际上当家人一定是伯父和爸爸。</span></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我家属于最早一批迁来的,起初住在东大营道北宿舍2栋3号4号。</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一起迁厂来的还有爸爸的堂兄堂弟两家,属于更大范围的一家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57年工厂给我家调到了厂西龙华路家属区,原住民称这一片为"市立医院",因附近的第二医院而得名,与医院没什么关系。(第一医院过去叫"省立医院"足见齐齐哈尔市曾经的省会地位)</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姑姑家留在东大营。姑父是孤儿,在厂里是钳工,由于姑姑总是生病,生活不够宽裕。</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家的旁边有一座锅炉房,是专门给那两座厂长楼和幼儿园供暖的。幼儿园四周用深绿色木板围着,厂长楼四周是铁丝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幼儿园放学后,我们会去园里玩,当然也经常会被赶出来。</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厂长楼不能随便进。副厂长的儿子矫希明在院外和我们玩在一起,矫希光比我们大,总拿着一本书,待人挺和气。</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齐市在龙华路配套建起了全市最大的百货公司联营商店,1958年又把原来的三层加高到四层,可新接的四层有一半用做了仓库。</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马路斜对面兴建了综合商业城"百花园"。城内四周是商铺和饭馆,中间一座戏园子,经常上演东北特色的评剧和二人转。</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60年一场大火让百花园大伤元气,几经修缮,至今也没有再现昔日的繁华。倒是旁边面积不大的和平花园仍不失为一处休闲的所在。</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在平阳街与龙华路交口有一家两层楼的副食店,惯称"医疗器",也许这里生产过医疗器械,亦未可知。</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职工医院著名的外科医生陈善宝,外号"陈一刀"。他的女儿上山下乡在哈尔滨郊区,和她一块儿的天津女知青后来竟向我问起齐市和平厂医院的"陈一刀",不是医术好,而是世界小。<br></font><font color="#010101"> 隔壁家大姐李慧明曾经担任职工扫盲班的老师,家中挂着学员赠的大镜子,朴实的敬语令人感动。</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邻家"半工半读"毕业的高大哥婚礼在工厂大食堂举行。场面隆重得有点像开大会,这是我当时体验过的最大的场合。</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锅炉房门前是一片空地,常年堆着碎砂石。放学后,我们就在那里玩耍,玩到谁家娘亲来喊吃饭才散伙。</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晚饭后那里也是玩伴的集散地,捉迷藏的范围南起南大道,北至龙华小学,二院太平间。一次任大脑(学名任中铃,他父母叫他"大小","任大脑"是邻居给叫白了。大小不爱读书,有一次从家里要了10元钱说是交学费。实际买了好多糖果分给大家吃,我们都把嗓子齁着了。结果,小学毕业没考上中学,辍学不久去高头柳条坝摸鱼遭遇不测。)竟然藏进了停着尸体亮着灯的太平间内,想起来头皮还有点儿发紧。</span></h1><p><br></p> <h1 style="text-align:left;"><font color="#010101">  我们不满足眼前的世界,会经常结伴到铁道南和大佛寺一带的沼泽地里去钓青蛙,逮蝈蝈,捉蟋蟀,粘蜻蜓,抓蚂蚱,扑蝴蝶,有时会去一座黄楼门前的大水坑里练习游泳。</font></h1><h1 style="text-align:left;"><font color="#010101"> 当然施展</font><span style="color:rgb(1,1,1);">我们游泳手段的真正场地是嫩江~那条清澈的齐齐哈尔母亲河。</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1,1);"> 江边那个露天游泳场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浏园"。那段江水分割成四条,我们叫"四道江",其中二道江是干流。江对岸是梅里斯农场。</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1,1);"> 游泳场建了一座别致的建筑小黄楼。小黄楼现在还有,附近建成浏园度假村。曾几何时,这里的烤肉成了齐齐哈尔的招牌之一。</span></h1><h1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color:rgb(1,1,1);"> 1968年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两周年,我们十几个同学被吸收进卫东厂(文革曾用名)民兵营参加齐齐哈尔市在嫩江组织的长游活动,在江面上推着"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的标语牌,从摆渡口游到葫芦头,全程约七八公里,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发给每人一顶白色的布的游泳帽,上面印着"长游</span><span style="color:rgb(1,1,1);">纪念"。当时只有"深水帽"才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喜欢得不得了。</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生活在和平家园的各个家庭之间都有父一辈子一辈的交往,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上山下乡参加工作,多数是同学同事。六十多年过去了,人生成长轨迹长久地重合在一起,这不多见也很难得。住在龙华路宿舍的男同学大部分我都很熟,就是女同学提起名字也不陌生。<br></font><font color="#010101"> 由于几个家属区都有儿时的伙伴,小学和中学同学,方圆几公里之间,我们也会不时成群结队地相互访问。常去赵家园子,三百间房,东大营,新工地,南楼北楼,平阳街。<br></font><font color="#010101"> 也去过大黑包(日伪遗址)和齐北高头柳条坝。<br></font><font color="#010101"> 齐北三站地,有个地方叫大哈柏,和平厂在那里建了厂办农场。算是副业吧,也许给职工能够增加点福利。子弟中学学生有时会去参加劳动,好像郊游一样。1974年大哈柏农场安置了部分子女就业,可以等同上山下乡。<br></font><font color="#010101"> 现在,工厂家属区都已经高楼林立,今非昔比了。儿时的伙伴由于上山下乡,內迁参加三线建设以及个别项目下马企业重组,职工异地就业,几十年的人生际遇变迁,不少人也早已散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br></font><font color="#010101">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人不见昔时月,今月曾经照故人。<br></font><font color="#010101"> 喔,和平家园-我们这一代专属的宝贵的记忆碎片。</font></h1><h1></h1> <h1 style="text-align:left;">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建设的开拓者,国家大三线工程的建设者,永远的大国工匠,和平厂的后代,热爱并与这家大型兵工企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见证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岁月荣光 •</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对所选照片提供者表示由衷的感谢</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