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h3><div> 傩舞,又称“跳傩”,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又因其表演形式只有肢体动作,又被称为“哑傩”,伴奏也是最原始的鼓和锣。1996年,南丰县被文化部予“傩舞之乡”。2006年5月,南丰傩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外专家、学者、游客更是纷至沓来观赏南丰傩舞,南丰傩班还多次远赴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演出及文化交流。至此,南丰傩舞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南丰的石邮和上甘村的傩舞更具盛名。</div><div> 正月里赶赴江西抚州,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的魅力。</div><h3> <b> 值此特别感谢车坛影协抚州俱乐部的木木雨、健力宝、老兵新学老师和专程从福建赶来的天涯云影老师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b></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傩舞有起傩、演傩、圆傩等基本程序。时间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后几天结束。"驱傩"是整个仪式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跳傩进入各家厅堂、房间搜索,村民摆上供品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迎接搜傩,祈求平安。</font></h3> <h3> 南丰有些村庄有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男孩跳傩,他们穿上服饰戴上面具有模有样很威武。据说当地政府为了传承傩舞这一国家级“丰遗”后继有人,将傩舞编入小学体育课程项目。</h3> 流坑古村有“千古第一村”之称。村中现存各类建筑遗址260处,其中明代19处,重要文物321件,包括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宅、文馆等不少纪念性文化建筑,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div> 据说流坑也有傩舞,于是我们赶到流坑,一位村民说古戏台每天下午2点有傩舞表演,于是我们在古戏台等候,可过了2点连个人影都没。经与宾馆老板联系上傩舞队,他们听说我们是从上海专程赶来拍摄傩舞的,于是约定第二天上午为我们专场演出。</div><div> 流坑的傩舞当地人叫“玩喜”;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十四,多在本族添丁、中试、娶媳、招郎等喜庆人家作贺演出。</div><div> 流坑的跳傩人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说:我们跳的是文傩,南丰的傩舞是武傩,怪不得他们的服饰更像古戏里的戏服,一招一式也是文戏里的把式。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没有收入还要倒贴时间,于是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这些老人不愿放弃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而坚守着,可敬可佩……</div><div><br></div> <h3>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始终是焦点</h3> <h3>小女孩吓得快跑哦</h3> <h3>让路</h3> <h3>我是主角</h3> <h3>狗狗也爱看</h3> <h3>过场,各忙各的</h3> <h3>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h3><h3>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h3><h3>车坛影协网黄金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