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岁在丁酉春月,天地澄澈,四表清通,俊乂灈景,乍暖还寒,万物始生。</h3> <h3>刘燕明师生会于古城村,畅叙幽情。当是时,刘老师乘兴泼墨挥毫,一首首诗跃然纸上,顿觉春风拂面,正所谓"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h3> <h3><br /></h3><h3>古城村始于唐代,<span style="line-height:1.5;">是长安街上最后一个城中村,是京西自然古村落之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其实徜徉在古城村里,你根本找不到村的痕迹,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周围的高楼栉比鳞次,完全是现代都市小区的感觉,如果不是楼群中央巨大的牌楼,你恐怕不知道已经行走在古村里了,正午的暖阳下站在两个巨大的牌楼中间,让人感到炫目,我惊叹时代的沧桑巨变,感叹古城村人的豪情,同时也有隐隐的失落,原来的宽街窄巷没有了,房前屋后的枣树也没有了.......</span></h3> <h3>村口的老槐树下,无数乡亲们曾"送行子将远,看征鸿之稍灭",而当那些倾注无数人情感的古村味道彻底消失后,这还是古村吗?那些漂泊在外的远方游子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还能找到梦中的小芳吗?</h3> <h3><br /></h3><h3>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h3> <h3>是啊!乡愁是萦绕在远方游子心中美好的情感,长期漂泊在外,经历了很多的人情冷暖,而缠绵在脑海深处的乡愁是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父亲辛勤劳作的背影,母亲慈祥的目光,亲人们的笑脸,以及家中温馨的灯光,或许这些就是跌倒后能够爬起来的动力。</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1.5;"> 近几年古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一次性农转居,原来的古村完全推倒,建起十几栋高楼,村里很多的标志性建筑都拆除了。村里各方面迅猛发展,生活的条件全方位改善了</span>,可是古城村人面临着更大的困扰,以往的古村标志消失了,新古城符号还能建立起来吗?大家最为担心的是传承400年的花会还能传下去吗?那段时间马振才主任和他的伙伴们异常焦急,如何让乡亲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经多方的奔走,终于在2015年两个巨大的牌楼建成了,刘老师书写的"古城村"三个大字遒劲有力、高古典雅,已经牢牢地印在村里人的心里,也成为了古城村难忘的符号,未来的许多乡愁也许就萦绕这巨大的牌楼展开,无数先人的魂灵或许在这里得到慰藉。</h3> <h3><br /></h3><h3>十代都生长在古城村的马主任深情地说,村里发展太快了,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根,不能丢掉先辈们留下的灿烂的文化。为了使后代子孙不忘掉古村的历史和文化,古城人筹建了村史馆,编写了村志,详细记载了村里的变迁与文化传承,并且把重点放在了秉<span style="line-height:1.5;">心圣会的传承与保护上,有着400年历史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秉心圣会"始于明代万历年,由"花十档"组成,分别有高跷会、狮子会等,已被列入首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以村落为依托的花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未来虽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面临很大困难,可是古城村人有信心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他们正在将花会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确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可以肯定的是古城村正在焕发青春的光彩。</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1.5;"></span></h3><h3><br /></h3> <h3>笔会结束了,古城村渐渐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可是古城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发展与传承的融合,完美地留在记忆里,早春寒冷的空气充满了春的气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