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馋的我们流哈喇子的美食

北戴河旅拍摄影师F

<h3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39b54a">秦皇岛文化活动公众号</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秦皇岛新华书店公众号</font></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秦皇岛惠生活公众号</font></b></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秦皇岛青青草原户外旅行团队公众号</font></b></h3><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北戴河旅行文艺生活公众号</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联合同步推送</font></b></div></b> <h3>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能看得懂下面这些图片的朋友,你们和我一样,已经人到中年,正在慢慢的变老。其实变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不再年轻。心若年轻,你就年轻。岁月的磨砺,让我们这一代人历尽苦难、饱经沧桑。其实所谓的经历并不算什么,因为我们是见证者,见证了伟大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复兴。内心的欢欣与荣耀,非我们莫属。</h3> <h3>那些年,只能说是60后还有70后的那些年了。到了80后的那些年,眼前的这些所谓馋的流哈喇子的美食已经不算什么了,或者说根本入不了这个年龄段的人的“法眼”了。</h3> <h3>今年过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溜达到了河东的一个小区的巷口,看到了一位推车卖这些点心的老大爷,他岁数快80了。老大爷自我介绍说是最早的市里糕点厂的老职工,后来糕点厂“黄了”(北方人的土话,实际意思是解体或解散了),就自己在家中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制作点儿点心来补贴家用。</h3> <h3>还好还好。老大爷慢条斯理的跟我聊了起来。许多过去吃过老糕点厂点心的老人啊,心里面还念着旧,所以时不常的就来家里称几斤点心,有时候想吃啥了还点着做点啥样的点心。都是老主顾了啊,能时常想起我这个做点心的老伙计,俺心里就很高兴很满足了啊。</h3> <h3>老大爷的摊子并不大。就是在一个小推车上铺一个干净的板子,四周再用一些防风防尘的玻璃罩起来,将烤制出来的十多种点心放在里面,一个老式样式的很实用的点心摊就成了移动的摊位。好多式样的点心,有我能叫出名字的也有我叫不出名字的。看着这些小时候有些熟悉的点心模样,恍惚间又回到了曾经的童年岁月。</h3> <h3>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的贫富差距还不是很大。购买生活用品还得凭着票证限量购置。其实那个时候,即使凭着票证,好多人的家里也得掂量掂量。毕竟当时的工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h3> <h3>有几个数字一说出来就仿佛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一组“天文数字”了。28,31.50,36.50,41.50……将近十多个年头,好多参加工作的人拿到的工资就是上面那组数字显示的那些钱。</h3> <h3>而图中的那些年馋的我们流哈喇子的美食,在记忆中似乎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吃的到。比如过年过节了,比如得病住院了,比如家里来亲戚了,等等。</h3> <h3>在小时候的印象中,那个叫“干崩”的点心,只有在我得了病、发高烧,然后几天高烧不退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后,才能得到的“福利”。当年与这个“福利”一起“发放”的还有水果罐头和桔子汁。有时还会有叫做“槽子糕”的老式蛋糕。</h3> <h3>那时候的幸福很简单。简单到只要能吃上几口图中的那些叫做“蜜三刀”叫做“江米条”叫做“排叉”叫做“炉果”叫做“香蕉条”的甜酥香脆的点心就很满足。</h3> <h3>那天从老爷子那里每样都称了几块拿回家让父母品尝。爸妈说,点心的油太大了。爸妈还说,这些点心啊在过去得到过年过节才舍得买上一斤半斤的啊。爸妈又说,现在的生活过得太好了,怎么吃什么都不觉得香甜了啊……</h3> <h3>还有一次,就是前不久陪着母亲去北戴河牛头崖赶集。在集市上的一个摊位上,看到了卖糖果和小吃的。刹那间,眼神就亮了。那不都是曾经在学校门口出现过的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好吃的吗?</h3> <h3>花生酥,花生糖,芝麻酥,芝麻糖,豆面酥。还有那些年的嚼着特过瘾的胶皮糖,各色各样的花瓣糖,等等。慢慢的看着,同时在心里慢慢的回味着。</h3> <h3>这些曾经伴随着我们那一代人成长起来的美味和美食,如今大多被街面上那些玲珑满目的这个城那个房这个坊那个店的给取代了。没有多少人会再去理会街角边上或农贸集市摊上的这些已经入不了流的食品了。</h3> <h3>即使偶尔购买一些那些年的美食,也只是带回家一些旧日的时光,摆放在餐桌上,让熟悉这些食品的人们品尝和回味。而品味的价值远远高于了品尝的地位。细细的咀嚼,耐心的品味,那段曾经过往的零星记忆。</h3> <h3>不管那些年的美食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产生了多少的诱惑,美食的口味没有太多太大的变化,而我们却变化了。变化的快要不认识那些美食了。变化的快要将那些美食的味道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了。</h3> <h3>不是岁月无情,是我们的记忆无情。需要我们记忆的东西太多了。那些年,馋的我们直流哈喇子的美食,终究是我们曾经成长过程中的一阵烟云。我们总得长高长大,还要成长成熟,终会老了老去的。</h3> <h3>只是现在还不能这么想。虽然那些年也曾经历过所谓的苦所谓的痛所谓的累。但是与我们的长辈比起来,我们这一代人还显得稚嫩很多。那些所谓的苦累痛,并没有让我们的长辈们退缩,而且让他们更坚强。</h3> <h3>前段日子到北京出差。晚上发小儿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点儿小酒,吃的就是老北京的卤煮火烧,还有炸灌肠等特色的风味小吃。那天晚上喝的很尽兴,吃的也很尽兴。</h3> <h3>发小儿看起来很疲惫。没办法,这个家伙每天都得在家陪护八十多岁高龄的父母。说来,发小儿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北京大学第一期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后来毕业后去了国外发展。</h3> <h3>再后来,父母的年纪大了,发小儿把妻儿留在国外,一个人回来陪侍父母。不是花钱请不起保姆,而是应该子女尽心尽孝的事情,他认为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刚刚五十岁出头的他,头发已经掉了好多。他说他愿意呆在父母的身边,看着他们,陪着他们,他感觉陪伴父母也是一种幸福。</h3> <h3>轮回。一切都是轮回。那天在下班路上经过了一个老乡家的门口后,走出了一段距离,想了想又转了回来。我敲了敲敞开着的大门。老乡出来了。我告诉老乡,想拍几张院子里堆着的劈柴和煤堆的照片。</h3> <h3>老乡听到我的诉求,笑了,是那种多年前记忆中最纯朴最憨厚最熟悉的笑容。拍吧,随便拍。现在烧柴火烧煤的人家不多了,我和老伴儿都习惯睡自己烧的热炕,没办法,孩子家里的暖气房我们睡着上火啊。老乡乐呵呵的跟我聊起了家常。</h3> <h3>其实这个老乡说的所谓习惯,我只是随声附和着点着头,同意他们的说法,而没有去质疑这个习惯。或许老俩口儿是真的睡惯了自己烧的火炕。又或许老人家不愿意给孩子们添累赘。</h3> <h3>“有福儿谁不会享受啊”。母亲在平时总是用这句话表示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知足和满足。对于过去的事情,母亲有很深的记忆。但善良而乐观的她,总是愿意把所有事情都往好的那个方面想。</h3> <h3>谈到那家烧炕人家,母亲很是感慨。她说,现在暖气房住着,多省事多省心啊。过去你们小时候,尤其是冬天,我还生不好炉子,如果赶上你爸出差,你和你小妹那时候没少跟着我挨冻啊。现在多好啊,回到家里,哪儿哪儿都暖和和的,多幸福啊!</h3> <h3>是的,母亲对今天生活的幸福感的满意度是极高的,且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对比就不清楚差距。正如那些年前那些让我们小孩子家家的馋的流哈喇子的那些美食,如今再也找不回当时的感觉了。但那时的美食已经成为了一个时期的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与话题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关注</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皇岛文化活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众号</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关注</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皇岛新华书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众号</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关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皇岛惠生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众号</h3> <h3 style="text-align:center;">欢迎关注</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秦皇岛青青草原户外旅行团队</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公众号</h3> <h3 style="text-align:center;">欢迎关注</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戴河旅行文艺生活</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公众号</h3> <h3>特别感谢:所有关心关爱关注“秦皇岛青青草原户外旅行团队”和“北戴河旅行文艺生活”的朋友们。爱旅行,请加平儿微信13333355075。</h3> <h3>重要声明:本美篇所发表的文字和图片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思扬所拥有。转发或转载请联系原创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我们将保留依法维权的权利。<br /></h3><h3>法律顾问:丁楠</h3>文案编撰:思扬。系中国摄影家全集入集摄影家,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秦皇岛市摄影家协会、北戴河摄影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北戴河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曾任北戴河某摄影棚首席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