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高手在民间

高俊元

<h3>从涠洲岛返回住地北海北部湾一号这几天,风云突变。气温一下子从前几天的27摄氏度下降到12摄氏度。这天吃过早餐后,我漫无目的地在北部湾金滩溜达。海风呼啸,沙滩上几无人影。天灰蒙蒙的,能见度很低。隐隐约约看到海景广场上空飘荡着一只风筝,于是朝那个方向走去。</h3> <h3>到了广场,看到地上摆着一些制作好的风筝,其中一只大风筝静静地躺在那里。但见风筝中间画了一幅花卉,红花绿叶黄蕊。周边上下左右写着几段文字,不由驻足多看了几眼。</h3><h3>其中“人生如梦一瞬间,眨眼度过几十年。长命百岁谁不想,天天锻炼兼保健。”写的还算有见地。我正要抬足离去,突然一老者向我招招手,操一口当地口音“你能看懂上面的文字吗?”。我觉得这些字虽说有点了草,但也还算工整。我点了点头,表示这有何难。老者见我搭了茬,一脸的兴奋“我在这里放风筝,对能认出或者顺利读出全部文字的人奖励500元。可是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人能做到。” 听老者这么一说,或许这事没有那么简单。老者又补充道“看仔细了,我说的是构成这幅花卉的字,还要组成完整意思的词语。“</h3><h3>听老者这么一说,我围着风筝绕了一圈,又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原来这幅花卉的红花绿叶果然是由许多变形的文字构成的。心想,怪不得放风筝的老者信心满满。我开始认真琢磨起来,不一会儿,老者见我不作声,一边在风筝上指指点点,一边自言自语的朗诵起来。由于说的一口方言,我并没有完全听懂,只是默默地记着老者指点的方位继续琢磨。过了一会儿老者又问怎么样啊?我试着读了一遍,“这只风筝的形状动态弓声完美观者见闻个个心花怒放人们时刻铭记在心直至没齿难忘“还没等我话音落地,老者就迫不及待地夸我“哎呀呀!你真厉害。这一个月来多少大学生,老师、教授,各色人物都没有看懂。只有一个小学生听我念了三遍靠强记,能够说出意思但不能流利地念下来。你是第一个流利地说出构成花卉的词语。真了不起。”</h3> <h3>据老者说,他姓陈今年八十一岁了,老家在合浦。从小就喜欢放风筝。无师自通,十二岁就开始自己做风筝。一说起风筝来是绘声绘色,涛涛不绝。相遇是缘,啥也别说了,先合个影留个念吧。</h3><h3><br /></h3> <h3>我虽然看懂了风筝上的文字,但对文中的“弓声完美”还不甚理解。我提出能否放一下这个风筝,老者连说“好!好!好!”于是他抓起地上的风筝身手骄健地向广场纵深走去,将风筝先立到一株小树旁。</h3> <h3>然后,老者回身迎着风拉着绳子向海边猛拽,风筝顿时迎风升起,嗡嗡作响,越飘越高。我终于明白了“弓声完美“所要表达的意思,原来这只风筝果然与众不同,匠心独具。风筝上用皮筋张着一只竹弓,在高空风流的震动下可以发出“嗡嗡嗡“的声音。</h3> <h3>慢慢地与先前在上空飘荡的那只风筝越靠越近。</h3> <h3>待到两只风筝并驾齐驱迎风飞扬时老者将绳子一端绕在沿海边广场的拦杆上绑紧。</h3> <h3>老者又拿起一个带有两个滑轮的折叠式蝴蝶型小风筝,走到绑绳索的栏杆前。先将绳索穿过风筝架上的滑轮,然后扯动两截绳圈撑开蝴蝶的两只翅膀,用一个带钩子的导杆卡住绳圈。据老者说这叫飞蝶,可沿着先前放上高空那只风筝的大绳做滑道直上云天。</h3> <h3>这个飞蝶可在空中放鞭炮,把点着的一枝香烟放入那个小圆筒筒里,用右手的那个小铁片堵在圆筒筒下面。鞭炮是装在那个扶手上,炮眼设在铁片下。当飞蝶滑道飞到空中与大风筝一撞,钩连翅膀的绳圈就脱开,飞蝶翅膀收起向下向回滑落的同时振开小铁片,香烟头与炮眼接触,鞭炮就会在空中噼噼啪啪炸响。真是构思巧妙,行行出壮元,想不到小小风筝竟然藏有这么多的机关。</h3> <h3>看,一撒手飞蝶就乘风而去,瞬间窜上半天。</h3> <h3>与大风筝越靠越近。</h3> <h3>老者见这会游人渐多登时来了兴致,转身麻利地从装道具的桶里拿出了一串鞭炮装在风筝上,点火、升空、炮响,飞蝶空中放炮仗表演的非常成功。</h3><h3><br /></h3> <h3>据说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具有装饰和赏玩双重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据今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诞生时早期用于军事,唐代进入宫廷成为娱乐品,北宋末年风筝从宫廷传到民间,成为老百姓的玩具。我对风筝的过往不太了解,只是觉得这个老者醉心于制作风筝、放风筝而乐此不疲,精神实在可嘉。乐观的心态着实令人生敬,值得我们学习。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起“谁说北海只有海”来。</h3>离开北海的当天上午,风和日丽,游人如织,海景广场上空却空空荡荡,没有见到风筝和放风筝老者的身影。对了,他那天说过“只有风大的时侯我才来。”正是: 风、风筝、放风筝的人,形影相随两依依。再见了北海!真有几许留恋,几分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