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摩洛哥(中篇)

五洲留痕

<h3>  伊夫兰的欧式民居。</h3> <h3>  伊夫兰,著名滑雪胜地,一个万余人口的小城镇,从菲斯或梅克内斯过来也就近百公里,有“小瑞士”之称。这里是摩洛哥最主要的山脉~阿特拉斯山脉的中部,小城海拔约1650米。</h3><h3> 这里是山区,但是你并感觉不到。这个小城的建设风格参照了瑞士。分为三大区域:度假酒店区、商业生活区、国王行宫及大学区。</h3><h3> 由于在山区,因此冬季经常会有降雪,如果你正巧在这里逗留,真的会以为到了欧洲某地。</h3><h3> 而春暖花开时,全城被花木掩映,绿色葱葱,空气清新,街面干净,而且,人很少,很安静。</h3> <h3>  二战时期,这里有座战俘监狱。欧洲战俘留下的石雕~狮子。石狮旁有一片人工湖,环境优美。</h3><h3> 伊夫兰是长途开车中经过的城市,用个把小时时间在小城走走看看,很不错。也可以将午餐地安排在这里。</h3> <h3>  从伊夫兰往南偏东方向,向着撒哈拉沙漠小城梅佐卡(Merzouga)进发,行程近300公里。途中经过米德勒特(Midelt)和拉西地亚(Er Rachidia)。</h3><h3> 这是在前往拉西地亚途中。拉西地亚是一座沙漠绿洲地带的城市,有着皇室的行宫。</h3><div> 这里,也常驻着一支中国上海医疗队。</div> <h3>  梅佐卡就要到了。这是撒哈拉沙漠摩洛哥游览区的游客集散中心,无论你是从北方的菲斯过来还是经西南方的马拉喀什来此,必定在这个小村落脚,在这里用身心拥抱大沙漠。</h3> <h3>  随着摩洛哥旅游事业的发展,梅佐卡小村的接待能力早已今非昔比,面貌一新了。</h3><div> 如今,小村已修建起一批不错的宾馆,主体是以黄泥堆砌而成,厚墙平顶,冬暖夏凉。有电、有水、有吃、有wifi,标房里有抽水马桶、热水淋浴,餐厅供应摩式正餐、早餐,入夜后,村里的柏柏尔人会奏响民族器乐,为游客助兴。</div><div> 这里的柏柏尔居民早已过上了现代的生活,他们有小汽车、摩托车、手机,更拥有“沙漠之舟”~单峰骆驼。他们除了安顿好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食、宿等接待之外,更重要的是牵着骆驼、开着吉普将游客送进沙漠,进入四周360度除了黄沙再无一物的浩瀚沙海。迎日出、送晚霞,日复一日。</div> <h3>  如果你想更贴近沙漠,想触及沙地的脉动,那么,沙漠帐篷(旅馆)也是不错的选择。</h3> <h3>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是传奇女作家三毛最情深的话语之一,流传到全世界。</h3><h3>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从此写出了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梦幻、脾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h3><h3> 因为三毛,无数的东、西方人不远万里来到非洲,膜拜这片黄沙大地,因为三毛文章中的“摩洛哥”,这个北非国家声名远扬。</h3><h3> 撒哈拉,地球人一生中50个必去地之一。</h3><h3> 撒哈拉,承载了许多地球人挑战自身极限的梦想。</h3> <h3>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32%,可以装下整个美国本土。是世界上阳光最多面积最大的沙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是这个星球上范围最大的生命禁区。</h3><h3> 很早很早之前就有人类在沙漠边綠生活着,摩洛哥也是撒哈拉沙漠国家之一,在沙漠边缘生活的主要是柏柏尔人。</h3> <h3>  最美的撒哈拉在摩洛哥。</h3><h3> 在阳光照耀下,沙漠美丽的纹路如同海浪般迷人。走进沙漠,迷失在那一刻幻梦之中。</h3><div> 撒哈拉沙漠的壮美万古不息。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留不下任何印记。阵风会将沙漠表面的浮沙卷起,千变万化的沙子运动将很快抹去你的脚印、淹埋你的气息,拂去你的笑声。而撒哈拉,永远在那里。</div> <h3>  骑上北非地区生存的单峰骆驼,走向沙漠深处,向着巨大的沙丘前进。</h3><h3> 这里的单峰骆驼早被驯养成合格的游客助手,在主人的带领下,从容、稳当地将一个个远方的客人载往最想去的地方。</h3><div> 来到梅佐卡的客人,请一定尝试在骆驼背上沙漠行走的感觉!可以2个人轮流骑的。</div><div> 只是,骑在骆驼上时拍照很困难的。</div> <h3>  仔细看这个大沙丘,一位挑战者已在顶峰,另一位即将登顶成功!</h3><h3> 在这里攀登大沙丘,没有任何辅助器具,用你的双手双脚,选择一条合适的线路(坡度、距离、光线),鼓起勇气,挑战自我,胜利一定属于你。</h3><h3> 你的鞋袜中、衣缝中、头发里,甚至口鼻中也装进了沙子,几天都整理不清,然而,你亲手亲脚抚摸了那滚烫鲜活的黄沙粉,此生无憾!</h3> <h3>  撒哈拉的黄沙是面粉沙,无孔不入。在有风的时候,扬沙薄雾如海市唇楼般,实为沙漠之奇观。但千万不要遇到沙尘暴,大风起大漠狂,保护相机、手机,遮掩五官而避之。</h3><h3> 一夜大风,沙丘移位。</h3><h3> 只有层层叠叠的沙纹,不断变换位置的沙丘,每个新沙丘就如同一块块处女地,诱惑着探索者、冒险家重新留下自己的足迹。</h3><div> 在沙漠行走,请选择沙丘脊背,那是沙粒最厚实的地方。</div> <h3>  沙漠中的享受。</h3> <h3>  登上沙丘,目送夕阳落在地平线之下,太迷人。</h3> <h3>  在无风的夜晚,记得到无光染的沙漠中拍几张星空、星轨。</h3> <h3>  一个新的早晨降临在撒哈拉。此刻,也许你已经骑着凌晨出发的骆驼,揣着滿足的心情,带着留住(沙漠日出)记忆的相机在返回酒店的途中。而不进沙漠赖在宾馆养身的驴友也可以欣赏到那一轮红日升起。</h3><div> 阳光一点一点亲吻着大地、沙漠,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度,带来了生命。此起彼伏的沙丘渐渐晕成了鲜艳的橘红,柔和的光线和暗淡的阴影投在凹凸间,像极了女性柔软的酮体,微微的风顺着沙丘的脊骨轻轻吹拂,仿佛一只无形的巨手在轻抚大地的皮肤,此刻,没有高温,没有寒冻,只有那我无力描述的大自然之美。</div> <h3>  从梅佐卡到摩洛哥南部重镇、非洲名城马拉喀什约有500多公里的公路行程。途中,经过一个叫Tinerhir的地方,它的东面是托德拉峡谷,西面是达底斯峡谷(Valee du Dades)。</h3><h3> 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距离马拉喀什还有350公里,开车要6个小时,不过,旅游团会在中途的瓦尔扎扎特住上一晚。</h3><div> 托德拉峡谷在阿特拉斯山脉的东部,位于山脉间的一座几达3000米高的地质溪谷上,宽仅10米至数十米,高度达300米,两壁陡峭峻险。仅有一缕阳光可以照射到谷底,而谷底公路旁还有一条平缓、清澈的小河流淌着。</div> <h3>  托德拉峡谷是一处解除旅途劳顿的好地方。车子开到这里可以停车休息,驴友下车观光了。</h3><h3> 这里也是平民的天堂,避暑的秘境。摩洛哥毕竟是个河流稀少,缺少淡水的国家,路过这里的本国人、外国人都会在此休息、放松,尤其在炎热的季节,进入瞬间阴凉的峡谷,还有清水相依,真是舒服极了。</h3><h3> 有时,在峡谷陡壁上,还可以看到攀岩运动员的矫健身影。</h3> <h3>  Mellab地区是一处沙漠绿洲,绿色植物带绵延不断,散布的村落中居住着勤劳的人民。</h3><h3> 这里还生产玫瑰精油,这可是制作高级法国香水的上等原料。</h3> <h3>  在达底斯峽谷地区,两侧的岩壁可高达数百米,赫红色的石岩陡峭而壮观,公路随着峽谷走,时常经过大大小小的村庄,还可参观建于17~18世纪的柏柏尔人的城堡。</h3> <h3>  在峡谷垭口,公路曲折险要,很壮观。似乎到了我国的进藏公路。</h3><h3> 景色真的很美。</h3> <h3>  阿特拉斯山脉一处垭口的休息区。这里可是常年积雪的高山地带了。</h3> <h3>  壮观的阿特拉斯山脉。</h3> <h3>  在距离瓦尔扎扎特8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蒙哥那(Kelaa des Mgouna)的小城,正位于达代斯河谷,是著名的玫瑰之乡。但如果不再以关注和停留,车开过去也就错过了。</h3><h3> 这里的玫瑰花色很多,但以粉红为主。每年的4、5月间是采集收获时节,玫瑰油加工作坊的工人须当天及时压榨,提取出玫瑰油,其中大部分再固化成玫瑰精出口到欧洲,作为制造高级香水和美容品的基础原料。</h3><div> 5月初,这里举办盛大隆重的玫瑰节。迎接八方宾客。</div><div> 小镇上的展厅、店铺销售各种玫瑰产品及衍生品。</div> <h3>  在瓦尔扎扎特附近有一个电影拍摄基地,当地人称它“电影城”。</h3> <h3>  不少大片里的场面是在这里拍摄的。</h3> <h3>  瓦尔扎扎特,长途旅游的休息站,一座很干净的小城,以土黄为主色调。</h3><h3> 标志性建筑是Taourit城堡,是当地的部族首领修建的,已有200多年历史。城堡通体用赭石色的黏土夯筑,因黏土中掺入草坯、石灰和碎石,十分坚固。可以进入参观。</h3> <h3>  像是一个博物馆。</h3> <h3>  瓦尔扎扎特的宾馆也挺不错的。</h3> <h3>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Ait Ben Haddou)。这是近些年摩洛哥很热门的景点,被誉为“摩洛哥最美村落”,1987年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它位于瓦尔扎扎特省,在瓦尔扎扎特市以西数十公里处,是瓦尔扎扎特~马拉喀什间的必经之地,古代的重要关口。</h3> <h3>  以前,进入这个景点需要淌过一条浅浅的护城河。可以赤足涉水而过,也可以花点费用骑牲口过河。</h3><h3> 如今,桥梁已横垮小河。</h3><h3> 远观,大气、有特色。进入,探访昔日的土著居民生活气息。</h3><h3> 这座建筑物内已经没有居民居住了,成了一个专一的旅游景点。游客在这里看到的室内、室外店铺在招呼生意,展卖旅游纪念品,到了傍晚就全部打烊了。摊主们都回到小河对面的新村落过日子的。</h3><h3> 以这个城堡为取景地,几十年来拍过很多大片: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77年的《拿撒勒的耶稣》、1985年的《尼罗河的宝藏》、1990年的《情陷撒哈拉》、1999年的《木乃伊》、2000年的《角斗士》、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况且附近还有一座电影城呢。</h3> <h3>  公元12世纪,是柏柏尔人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时期,军队在占领马拉喀什后一路向北打到了西班牙,而在南方,他们修筑了这个城堡,控制了这一地区,守卫着一条穿过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业路线。</h3> <h3>  这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用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砌成,是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h3><h3> 在高而厚的防御墙内,民居依山而建,叠加而上,直到山顶上的一座四方的碉楼,四周有箭塔可用于辅助防御。</h3><h3> 登临“美丽村落”的高处,俯视城堡四周的绿洲,河边的新村,远处的荒野,更远处白雪皑皑的阿特拉斯山。风景真灵。</h3> <h3>  马拉喀什 摩洛哥南部的政治中心、著名的三朝古都、现代的摩洛哥第四大城市,距离拉巴特320公里。</h3><h3> 在柏柏尔语中,马拉喀什的意思是“上帝的故乡”。它地处沙漠边缘一片巨大的绿洲区域,高大的棕榈树和椰枣树护拥着这座古城,花果繁茂。名胜古迹、幽静园林、巨大广场、迷人老城、城外雪峰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h3><h3> 马拉喀什的主色调是红色,与周边的沙漠颜色很协调。缘于当初建造高大、威严的城墙时用当地红土制作的颜料涂抹,呈现热烈的赭红色,后代们在城市建设中一直延用这种颜色,迄今不变。</h3> <h3>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广场比这里更纷乱、更牛气、更无眠了。</h3><h3> 这就是杰马夫纳(Diemaael-Fna)广场,又称死亡广场(因为曾经是刑场)、不眠广场(因为日夜繁杂)、露天市场等。是非洲最忙的广场、最大的柏柏尔人市场。马拉喀什的无可替代的名片。</h3><h3> 白天,广场上各色人员穿流不息,马车穿行其间,各种各样的卖艺人施展着技艺:耍蛇、耍杂、演唱、讲故事、吹奏……有算命的、画像的、画手纹的、卖香料的、卖水果的、卖水的……林林总总,应有尽有。</h3><h3> 广场空间飘扬着悠扬的民族音乐,充满欺诈的叫卖声,五光十色的商品和演艺混合了历史、宗教、民族,纠杂着利益、真诚和欺骗,充斥着神秘、未知和危险的味道,让游客不断试图逃脱又不断的试图陷入。</h3><h3> 游客汇入茫茫人海中,眼神不够用了,但口袋千万要捂严实了,对着艺人拍照时请准备好票子,否则你可能就脱不开身啦。</h3><h3> </h3> <h3>  夜幕降临,不眠广场才真正开始发威了。马拉喀什属于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很大,尤其在炎热的季节,城市在阳光高温中睡去,在傍晚的习习凉风中苏醒过来,一天的高潮来临了。</h3><div> 似乎一声令下,奇迹般地冒出了许许多多的带顶蓬、带轮子的大小排档,生火煮食,香气四溢。可以看到:库斯库斯、塔吉锅、煮蜗牛、煮蛤蜊、烤鱼、烤肉、烤虾、闷羊头、羊杂汤、玉米棒、橄榄球……目不暇接,嗅觉失灵。</div><div> 似乎全城的人都来这里吃晚饭了。</div><div> </div> <h3>  这样的干果摊和水果摊,无论日夜都在广场上占据着一块领地,果品实在是多,果实摆放的整整齐齐,令人不敢轻易翻弄。</h3><div> 真心推荐这里的鲜榨果汁,首先是柑橘汁,又甜又爽又便宜。柑橘是摩洛哥产量最大的水果,且品质优良,分为早、中、晚熟品种,几乎可以全年供应。</div><div> 在沙漠气候下生长的水果水分充足,味道出人意料的甜美可口。</div><div> 请一定喝上一杯,打包也行。</div> <h3>  广场四周布满了小店,商品五花八门,皮包皮拖皮鞋,陶器铜器银器、长袍披肩纱巾、木雕灯具烟具、古玩字画雕塑……小老板们会用简单的华语热情招呼你,引诱你进入店铺。如果出手,千万记得杀价哦。</h3><h3> 不过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商品占比逐年上升,要识货啊。</h3> <h3>  广场一角的著名咖啡馆,数年前这里发生过一起恐怖袭击,导致无辜百姓和游客伤亡。</h3><h3> 更早前,我曾点一杯现磨摩式咖啡,坐在楼上的平台座上,享受着异国他乡的慢生活,而花费仅6Dh(当时合RMB约6元)。记忆犹新。</h3> <h3>  来到马拉喀什,必到大广场,必定望见那座高高的宣礼塔,它的下方就是库图比亚(Koutoubla)清真寺。</h3><h3> 这是建于11世纪阿尔·穆瓦希德王朝年代的清真寺,这个宣礼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座尖塔中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另外2个分別是拉巴持的哈桑塔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Girada塔。</h3> <h3>  在这座清真寺周围端详,总能隐约感到一股淡淡的香料和植物香气。原来,当初建造这座清真寺,建设者曾将上万袋名贵香料渗入粘合砖块的泥浆中,时至今日,余香仍然飘逸。</h3><h3> 这座清真寺内部不对非穆斯林信徒开放。</h3> <h3>  高塔夜色。</h3> <h3>  在杰马夫纳广场东南方,从广场放射出去的条条街道通向马拉喀什老城。</h3><h3> 虽然,马拉喀什老城的规模和名气不如菲斯老城,但那股浓浓的柏柏尔民族风情、那纵横幽深的赭红色,值得你深入一探。</h3><h3> </h3> <h3>  老城的中心是Niben Yousse清真寺和阿里·本·尤素福神学院(Ali Ben Youssef Medersa),宗教中心了。清真寺仅对教徒开放。</h3><h3> 照片摄自神学院。</h3> <h3>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唯一保留马车的城市。这里的马车宽敞华丽,又由著名的阿拉伯纯种马驾辕,为城市一景。</h3><h3> 游客乘坐马车,在老城穿行游览是十分热门、十分惬意的事。当地不少人则以马车为代步车了。</h3> <h3>  巴迪宫(Palaisde La Badi)。就是当年的皇城,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宫殿之一。</h3><h3> 16世纪,萨阿德王朝的苏丹芒苏尔建造了这座宫殿,拥有360间豪华房间。后来被阿拉维王朝的苏丹伊斯梅尔下令拆除,并将全部贵重材料运走修建了梅克内斯的皇宫。如今,这里仅剩下高墙之内的御花园和柑橘园。游客稀少。</h3> <h3>  巴西亚宫 (La Bahia) 经常被称为皇宫,这是张冠李戴了。它建于19世纪,是一位大臣(相当于地方最高长官)的府邸。有美丽的花园、隐秘的中庭、精巧的喷泉、华丽的房间,所用的建筑材料十分华贵,都是从意大利、印度和中国进口的。后宫的装饰极尽奢华,据说房间大小是根据妻妾受宠程度来设计的,但都拥有独立的中庭。</h3> <h3>  雪松木雕刻的屋顶</h3> <h3>大理石或马赛克的地面</h3> <h3>隐秘的庭院</h3> <h3>  伊夫·圣洛兰私人花园及博物馆。</h3><h3> 大约在1980年,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洛兰买下了这片曾经是法国画家马若尔的别墅园林,将它打造成了一座天堂般的热带风貌园林,还在其中建造了一个小巧的博物馆。</h3><h3> 在上世纪20年代起,马若尔在这里种植了许多许多从世界各地引进的植物,尤其是各种造型的热带仙人掌,并运用了大量神秘的蓝用于建筑设计,这就是独特的“马若尔蓝”。</h3><h3> YSL品牌的创始人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也许,这就是他的北非情结培育了这座花园。</h3> <h3>  在这座充滿奇花异草的花园内,到处可以看到令人魅惑的蓝色,在马拉喀什这种地方,这种蓝似燥热中的一股清涼,令人神清气爽。园内铺设着大块的沙土,修筑了藤蔓长廊,开挖了莲花池塘,环绕着竹林小径……多肉类植物品种多达百种,池塘中的莲花妩媚秀丽,小径旁的绿竹遮阳而清新。</h3><h3> 进入大门,穿过喷泉,走进花园,你的视觉立即受到强烈的冲击,你的思绪会瞬间错乱,难道这是在北非!?既使没有那些仙人掌。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出挑的颜色,那蓝、那黄、那绿、那红……竟能如此紧密而协调地集中在一起!这样的色彩、建筑、光影、自然的完美结合,实在罕见,让人迷醉。</h3> <h3>  在仙人掌、绿竹和九重莲的簇拥之中,有一僮深蓝色别墅,这就是博物馆了。有着伊斯兰风格的纹饰,呈现浓浓的摩洛哥风情。</h3> <h3>  马纳拉花园(Menara Gardens),又称橄榄园,在库图比亚清真寺往南2公里处,是12世纪的穆瓦希德王朝建造的。繁茂的橄榄树园内有个硕大的水池,长500米、宽300米,据说这是当年为渡海作战而操练水兵的训练场。现在,池边有座两层方形楼台,是在1869年才建的。</h3><h3> 宁静的池塘、夕阳时刻的亭阁投影,这幅照片经常出现在马拉喀什门户网站和旅游攻略中。</h3> <h3>  屈指算来,从拉巴特到马拉喀什这一路过来已经过了8天了,到了4个皇城,接触了地中海,亲吻了撒哈拉,翻越了阿特拉斯群山,游览了几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美丽的小城市,摩洛哥的山、水、城、景已经印入记忆。</h3><div> 离开马拉喀什后,就是告别摩洛哥的古老和土著,去大西洋畔的几个各具特色的、充滿现代气息的城市,让感官来一次大调整。</div><div> 马拉喀什西南250公里处是阿加迪尔,往正西近200公里是索维拉,而从阿加迪尔到索维拉也是将近200公里。因此,根据预算时间来安排去向。从马拉喀什也可以直接前住卡萨布兰卡,即不去阿加迪尔及索维拉。</div><div> 这个名叫Duzoud瀑布的位置也还在阿特拉斯山脉地域中,只是要看到它必须驶入马拉喀什前往贝尼梅拉的山路,这不是旅游线路,这里只是让大家认识摩洛哥还有大瀑布。</div><div> </div> <h3>  这幅照片是2013年我从阿姆斯特丹飞住里约日内卢途中,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拍摄的。那天,机舱屏幕上显示的航线图提示客机正飞经摩洛哥,我通过舷窗眺望大地,认出了阿加迪尔,于是赶紧拍下了这张照片。</h3><h3> 照片左是大西洋,右是阿加迪尔,上方是鱼港码头,右上是山头老城(废墟),往下是海边新城区及长达约10公里的城市沙滩。</h3><div> 中铁总公司正在和摩洛哥政府有关部门在磋商马拉喀什~阿加迪尔高速铁路的建设事项,2018年底这条铁路有可能建成。到那时,阿加迪尔在目前已有机场、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再添高铁,必将促进旅游业和社会事业的大发展。</div> <h3>  这是在山上的老城废墟拍摄的渔港码头区域,即高空照片上所看到的那几根线条。</h3><div> 阿加迪尔是摩洛哥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接待城市。</div><div> 这里是摩洛哥最大、最重要的渔港,至少有5个摩中合资的渔业公司以此为基地远赴大西洋捕魚,拥有数百条渔船。在大洋捕捞后就在船上装箱速冻,滿载后归来,卸载、休整,准备下一次出海。大西洋的海产品是相当丰富的,章鱼、比目鱼、金枪鱼、沙丁鱼、海螺等畅销国际市场。</div><div> 渔民的海上生产、生活相当辛苦,一次出海至少2~3个月,在颠簸的海浪中,生活在狭小而充满机器噪音的舱室中。各渔业公司的中方在这里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维修厂、库房等,因此,阿加迪尔曾经是在摩中国人最多的城市。</div> <h3>  居高临下拍摄的海边美丽城市。</h3> <h3>  站在沙滩拍下大西洋东岸的山头,看见山坡上用大石块砌的大字了吗?那是阿拉伯文:真主 祖国 国王。这是摩洛哥的箴言,用以警示人们永远铭记:真主、祖国、国王高于一切!沿着山路开车上去就是阿加迪尔老城遗址了,也就是前2张照片的取景地。</h3><h3> 阿加迪尔老城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为了避免海浪的侵袭和防御海盗,人们将城市修建在山坡上,1960年的强烈地震几乎将整座城市全部摧毁,当时全市数万人的总人口至少死亡一半以上。后来,摩洛哥人重建该城,一座具有民族风格又汲取多国建筑艺术之长的崭新城市屹立在大西洋畔。白壁红瓦、欧陆风情的新式建筑在这里大行其道。</h3> <h3>  阿加迪尔的东、南方是阿特拉斯山脉,它阻隔了大漠的热浪,大西洋沿岸的一片平原形成了适宜的小气候。阿加迪尔风景优美、气候温和、花木绝丽,由于水温合适,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下海。因此,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批欧洲、尤其是昼短夜长的北欧地区的度假客、观光客蜂拥而来,阿加迪尔进入一年中的旅游最旺期。</h3><h3> 阿加迪尔的沙滩岸线长近10公里,其中在数公里范围之内簇拥着一家又一家的度假村、宾馆。</h3><h3> 上海与阿加迪尔几乎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在“三九、四九冻不出手”的中国春节期间,阿加迪尔阳光明媚,非常适合海水浴,地球真是奇妙。</h3> <h3>  这是山坡上的旧城地震后的残迹,被保留到今天,供人们追忆。也成了一处旅游的景点,更是俯瞰新城的一流观景台。</h3> <h3>  海滨酒吧街。白天,游客在沙滩、在海里、在逛街,本地人在工作。晚上,这里是座无虚席的好地方,在清涼的海风吹拂下,饮一杯喜好的美酒、饮料,欣赏曼妙的乐曲和舞蹈,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夜晚。</h3> <h3>  从阿加迪尔沿大西洋东岸北上,将近200公里就是又一个海滨城市~风城:索维拉(Essaouira)。</h3><h3> 之所之称它为“风城”,是因为整座城市是座落在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岩石结构的半岛上,三面临风,来自大西洋的风像刀子般锋利,夾裹着溅射的水珠击打着岸上的岩石、人。</h3><h3> 马拉喀什出海的最近港口是索维拉,跨越撒哈拉贸易的货物经由这里流通,这个城市历来是贸易港和海盗停泊点。</h3> <h3>  这是城市南端的塞维洛拱门。</h3><h3>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式建筑如大剧场、竞技场、赛马场等在进入拱门后依稀还可看出几分,而现存的古城是葡萄牙人在16世纪修建的。</h3> <h3>  索维拉是阿拉维王朝的穆罕默德·本·阿卜达拉国王时代建造的,据说是一个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古城街巷成方格子棋盘状,这在摩洛哥的城市中绝无仅有。而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都曾经占领过这里,留下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古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主街道,称作“卡尔多街”。</h3><div> 作为古老的商埠和口岸,这座城市吸收了柏柏尔、阿拉伯、犹太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多种文化的大熔炉。</div><div> 索维拉老城是摩洛哥的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div> <h3>  类似的照片有许多人曾经在网页、杂志中看到过。山羊上树是摩洛哥特有的生态现象,多见于马拉喀什~索维拉一带的沙漠地带。这里生长看耐旱的橄榄树、侧柏树(其木材称为杜亚木)、阿甘树,尤其是后两种,是这个地区特产的。杜亚木木质坚硬、纹理漂亮,是木雕的好材料,因此索维拉是摩洛哥的“木工艺品之都”。而阿甘果的果实走榨果酱和提炼阿甘油的原料,阿甘油十分珍贵,用于美容、护发。</h3><div> 这里的山羊忍受不了贫脊沙漠导致的饥饿,练就了一身上树的绝技,尤其喜好啃食阿甘树的叶和果,将一棵棵翠绿的阿甘树、侧柏树啃得只剩光秃秃的树干树枝。但是,在羊粪蛋中筛选出的阿甘果制作的精油更珍贵,好比“猫屎咖啡”。</div><div> 看谁运气好,能亲眼目睹山羊上树之奇观。</div> <h3>  在索维拉~卡萨布兰卡之间,还有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杰迪代(JADIDA)。旧称“马扎甘”。</h3><h3> 《马扎甘的葡萄牙城》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h3> 小城人口仅20万,其优良的沙滩和宜人的气候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水疗养中心。</h3><div> 沙滩上的游客真多啊。</div> <h3>  上图是在海边游玩的摩洛哥人。在这里旅游真是很接地气,你完全可以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中去。</h3><h3> 下图是在杰迪代海滨街头。摩洛哥这个穆斯林国家真的很开放、很欧美化。无论景点和城区,裹的严实的什叶派妇女、自由着装的女性、身穿“比基尼”的女性,各取所爱。</h3> <h3>  杰迪代是摩洛哥沿海的重要商贸港、渔港之一,因卡萨布兰卡的兴起而衰落。</h3><h3>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开始筑墙建城,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十九世纪初,法国人占领这里并加以建设。摩洛哥独立后建设了新城区。</h3><h3> 现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就是“葡萄牙城”,也就是老城。</h3> <h3>  这是葡萄牙人修建的蓄水池。</h3> <h3>  从杰迪代到卡萨布兰卡约80公里,走沿海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就可到达。</h3><h3> 摩洛哥环线旅游的这根线也接近最后一划了。在《下篇》中将记录卡萨布兰卡,记录摩洛哥的那些人和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