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那无悔的军旅岁月

走着去月球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多年的从军生活,那带笑、带泪、带伤的过往,都作为赞礼献给了军营;那艰辛、磨励、激情的经历,都作为印记留给了军旅。军中的一切,无论是欢笑或是泪水,都让青春不曾寂寞,心灵不曾苍白;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让人生不再残缺,经历不再遗憾。短暂的戎马生涯,留给我的是军魂,是一生都无怨无悔、乐享至终的军魂。</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走进军营</b></p> <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在无奈和无尽的困惑中,我厌倦了冲冲撞撞,厌倦了无所事事,厌倦了人是人非,毅然决定报名参军,期待着走进一场金戈铁马、风火狼烟的军旅生活,且终如愿以偿,被招到空降兵15军45师133团服役,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1968年2月,参军的前夕,陈世魁(前右)、喻建华(前左)、周德成(后左)陈凯(后中)王德贵(后右),与驻灵璧中学军宣队的军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入伍前,与三叔家的弟弟陈雷和小叔家的弟弟陈铁军合影。那时候刚刚换上崭新的军装,可还没有领章和帽徽。</p> <p class="ql-block">  空降兵15军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涌现了上甘岭特功八连等众多英雄集体和特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黄继光等战斗英雄。</p> <h3>  我们团也有一位上甘岭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彦林(前排右)。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带着全班战士一个晚上攻下敌军5个阵地,打掉了18个火力点,歼敌270多名,全班战士无一伤亡。我刚入伍时,他是团作训参谋,后提升为团副参谋长。我当兵的那几年,每逢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国纪念日(每年7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等都要发表战斗英雄们的讲话录音或纪念文章。我有幸两次为王彦林英雄撰写讲话稿和纪念文章。</h3>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战士、医生王清珍,与战士们一起坚守坑道月余。电影《上甘岭》中女军医形象的原型。</p> <h3>  站在哨位上,端着冲锋枪。照相寄回家,心里喜洋洋。背后的那座平房是弹药库。</h3> <h3>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掛两边”。这是那个年代军人的领章丶帽徽,战友,你还记得吗?战友,你还珍藏着吗?这红色的基因深深植入我的骨子里!</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 军训掠影</b></p> <h3><b>  空降兵输送兵员的手段是空运。伞训的过程是艰苦的,有时会苦不堪言,走过来竟倍感欣喜。痛苦的时刻,正是成长的时候,伞训的磨砺让我学会面对艰难!</b></h3> <h3>  伞降的地面训练——跳平台。这项训练主要是锻炼伞降着陆时地面对腿部的冲击力,非常痛苦,一天下来,大腿疼痛,小腿肿胀,到晚上上床,腿都抬不起来,只能先躺下身体,在床上翻动身体,把腿带上来……</h3> <h3>  伞训的地面训练——跳模拟机门。这项训练主要是要熟练、准确地掌握跳离机门瞬间的动作要领。我们那时候的模拟机门都是用红砖砌成的,非常简陋。</h3> <h3>伞降的地面训练一一用于防晕眩训练的滚环。一开始有不少战友从滚环下来站都站不稳,甚至有人呕吐不止。(战友照片)</h3> <h3>  伞训地面训练一一防眩晕训练的旋梯。每个战士在伞训中的必练科目。一只脚蹬住旋梯最下面的横栏,另一只脚蹬地,使旋梯向前摆,摆上去后蹬地脚快速勾住旋梯。回摆的时候,身体要向下用力,辅助旋梯加大摆幅尽快旋转起来。</h3> <h3>  伞降地面训练——叠伞。这个环节都是两人一组,在一个班里自愿结合,一般都是“一帮一,一对红"的组合,战友们称之为“过命的兄弟"。</h3> <h3>  登机之前,战友们走向停机坪。当时,在战士们中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飞机场上尿多(紧张),飞机上面汗多(闷热),着陆场话多(兴奋)。</h3>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高空跳伞是潜藏在我青春回忆里最难忘的一种感官体验。这种体验,有少年冒险的锐气,有直面恐惧的坚持,也有摆脱束缚的向往。这时,只要催人的汽笛一响,便会纵身一跃,鱼贯而下,溶身在一片蔚蓝之中……</p> <p class="ql-block">  当时运送兵员的主要机型——安12运输机。每个架次能搭载约一个连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我第一次跳伞,落地时右脚踩在一块石头上,把脚崴了,红肿疼痛难忍。但那是个讲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时期,我咬牙忍痛坚持完成剩下的几次跳伞任务。</p> <h3>  空降兵跳离机门的瞬间,惊险刺激!训练初期,为保障安全,采取的是强制开伞,只有跳到一定次数、积累相当娴熟的伞降经验,才能跳高空手拉开伞。</h3> <h3>  手拉一道闪电,脚踏乌云片片。万米高空伞降,脚下青山绵绵。跳伞训练时,几架飞机接踵飞过预定区域,战士依次从机上一跃而下,瞬间伞花一朵一朵绽放,煞是壮观!</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野营拉练</b></p> <h3><b>  1972年12月中下旬,团里举行了野营拉练,历时40余日,行程1000多公里。那次拉练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后所未遇的历练,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都经受了一次涅槃式的洗礼。受累是痛苦的,成长是快乐的,在吃苦中享受快乐,当是人生幸事。</b></h3> <h3>  野营拉练夜行军。这次拉练,有4次夜行军,其中有一次是在大别山深处,全是山路,羊肠小路崎岖不平,而且时有小石块被蹬落山下。行至后半夜,人困马乏,忽然从后面传来一连串咕噜咣当的声响,原来是炊事班的一位战友一脚没扎稳,连人带身上背的行军锅一起跌落到山沟下去了,所幸无大碍,擦破几处皮……</h3> <h3>  野营拉练山路行军。部队进入大别山区后,拉练的路线多为山路,且许多路段为盘旋的崎岖不平的小路。小道旁山崖上的小树枝仿佛故意和我们过意不去,时不时拉扯我们的衣袖被包,偶尔还会刮扎着脸和手背,然而小道另一边就是陡峭的山崖,想躲都躲不开……</h3> <h3>  野营拉练的战地炊事班。 野营拉练的目标是苦保“走打吃住藏”的综合能力,其中“吃”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战士吃不上或吃不饱,会很快失去战斗力。这也是检验一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一环。</h3> <h3>  一天,队伍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离宿营地还有十多公里时,已是日落时分。暮色苍茫,雾霭低沉,细细飘洒的雨丝中夹着零星的雪花。衣服外面被雨淋湿,里面被汗水浸湿,冷风吹来,阵阵刺骨的凉气浸入骨髓,寒冷无比。此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白居易的两句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h3> <h3>  那时,野营拉练的单兵装备,除了被包、枪支、手榴弹、子弹袋之外,还有这两样东西:绿色挎包和绿色铝制水壶。不知今日战士还用这样的东西吗?</h3> <h3>  1973年1月底,野营拉炼近尾声,再经过一个夜行军便可回到营房。入夜时分,我排接到通知,让一班担任全团夜行军的“尖刀班”,这是近一个月来我们第三次执行此任务。随即我便带着一班以强行军速度跑到全团队伍最前头,换下原先的尖刀班,开始履行职责。一夜行军非常顺利,拂晓时分便行进至营房不远处的山坡下。</h3> <h3>  1974年初,参加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干部教导队集训。原计划训期二个月,后因一运动缘故提前结束归队。图中右二是本人,右一为战友关秀敏。身后墻上的标语,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文艺宣传</b></p> <h3><b>  服役几年,有一半多的时间不在连队,经常被抽调到团、师机关从事新闻报道、文艺宣传。第一次走进团业余文艺宣传队,是在入伍当年的初夏。当时,我们团正在已处于停工状态的位于湖北十堰地区的二汽执行任务。</b></h3> <p class="ql-block">  团文艺宣传队到武钢、武汉车辆厂等工厂演出,还曾和湖北歌舞团同台演出(前排左4为笔者)。</p> <h3>  团文艺宣传队到湖北、河南等地城乡演出数百场,最远的到过鄂西北大山深处的郧西县。</h3> <h3>  本人自编、自导并参加演出的小话剧《请战》,在全师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h3> <h3>  196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师里举行文艺汇演。我参加京剧《沙家浜》折子戏演出,扮演郭建光。扮演沙奶奶的是我们团长黄居安的女儿、14岁的初中生黄晓显。扮演卫生员的是团朱副参谋长的女儿朱潮,也是14岁的初中生。</h3> <p class="ql-block">  扮演沙奶奶的黄晓显(右)和扮演卫生员的朱潮。当时她们都还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p> <h3>  1971年7月,为庆祝建党50周年,举行全师文艺会演,我演出了自编自演的快板书《雨夜擒敌》,讲的是一位老兵探亲回家,与破坏公共财产的坏人作斗争的故事,获得创作一等奖。</h3> <p class="ql-block">1977年,为纪念建军50周年,宣传队排练歌舞《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在其中加入了朗诵、对白,植入了一些长征途中艰难跋涉、互帮互助、告別牺牲战友等情节,使其内涵、情感色彩更加丰满。</p> <h3>  在师宣传队学习手风琴演奏,当时已经能为节目伴奏了,可惜复员后一直没摸过,废了!</h3> <h3>  在师宣传队学习小提琴演奏。可惜在团宣传队学习黑管演奏没留下照片。</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和我的战友们</b></p> <h3>  战友喻建华(左),他1969年入伍在我们45师黄继光生前所在团当兵。刚入伍一星期,就向连队请假,要到一支队去看我(他在三支队)。领导准假了,但说了一句“小鬼老乡观念挺强的”!</h3> <h3>  喻建华经常到我们这边来玩,有一次还带了相机,还给我拍了些照片,这一张我们起名“侦察兵”。</h3> <h3>  和宣传队长张仁东(左)在开封相国寺。张仁东队长是位奇才,宣传队有的乐器,比如手风琴,扬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号,圆号,黑管……他都有极高的演奏技巧。</h3> <h3>  和团宣传干事、宣传队长张仁东(后)、王进(中)在开封。从这一期宣传队在湖北十堰组建之始,我们便在一起,先是筛选丶整理、创作节目,然后到连队挑选队员,组成了三十余人的宣传队。其中灵璧中学的有王进、高万同、张贤义和我四人。</h3> <h3>  和战友张友臣(后右)、陈守安(后左)、喻建华(前左)、张训庭(前右)等合影。</h3> <h3>  和战友陈德选(后左)、付庭金(前左)、王庆连(前右)合影。</h3> <h3>  和战友、连队司务长关秀敏(前者)合影。关秀敏是1969年兵,入伍后曾和我在一个班,我们俩还是“一帮一,一对红"吶!</h3> <h3>  参加武汉军区文学创作班时,和武汉空军某机场地勤部队干部.洪珊寅(左)合影,当时我们俩住同一宿舍。</h3> <h3>  在开封参加创作会期间,和师宣传队战友、创作员朱克岩(左)合影。朱克岩是安徽五河县人,算是“大老乡”,有时我们还会合作创作文艺节目。</h3> <h3>  在开封参加创作会时,与43师创作组战友合影。</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个人像册</b></p> <h3>  1969年到驻开封43师参加学习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会间隙,在大相国寺旁石桥留影。</h3> <h3>  爱人苏晓燕去到部队探亲时,与团长女儿黄晓显(右)合影,两人处得像亲姐妹一样。</h3> <h3>在开封铁塔前留影。</h3> <h3>  在开封一公园古亭前留影。亭子的名字依稀记得好像是龙亭公园。</h3> <h3>  在开封铁塔前。</h3> <h3>  在武汉执行湖北省“革委会”警卫任务期间,在武汉长江大桥留影。当时我们排住在一幢非常漂亮的小楼里,一楼是小餐厅和几个小房间;二楼是停车库,楼外有一条带坡度的水泥小道直通车库;三楼是一个大会客厅和几个房间,其中有一个带浴缸的卫生间。据说是当年蒋经国的一个住处。院子里种的全是广玉兰,环境十分幽静。</h3> <h3>在黄陂农村支农时,在劳动地头留影。</h3> <h3>  1972年初,当时要修建团山机场,我们连接到任务为机场基建打砖,住在老百姓家里。刚到砖场不到一周我的军装换成了“四个兜”。这是在驻地旁边留影。</h3> <h3>  在滠口部队农场修水渠时,在驻地旁留影。解放初期,这个地方因血吸虫泛滥,没有人烟。空降兵组建后,45师组织大批官兵开进这块肥沃而又荒凉之地,开沟挖河,翻土灭螺,建成了农场,除补充官兵生活,每年还能向国家贡献大米数百吨。</h3> <h3>  参加武汉军区文学创作班时,在武汉东湖留影。</h3> <h3>  到了周日,如果没有战备任务和特殊情况,是弥足珍贵的轻松时光。我们可以不穿军装,约几个战友、老乡,到营房附近的山坡上、小河旁、池塘边,散散步,谈谈心,放松一下身心,还是很惬意的一件事。</h3> <h3>  1972年春夏之交,我被师政治部选派参加武汉军区文学创作班,有了一次与文学创作亲密接触的机会。 这次创作班,是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十周年而举办的,为期5个多月。本人拙作短篇小说《军号声声》、小诗《雨夜伞降》分别被收入部队文艺丛书的小说集《红芽》和诗歌集《军营短笛》中,在文学创作中第一次有了收获的喜悦,也有了文学创作艰辛的体验。</h3> <h3>  生命中,那无悔的军旅岁月,留给我人生的收获和感悟太多,千言万语难以表述,用一首我喜爱的歌词,表达我心中的叙说:</h3><div>感谢你,祖国,</div><div>感谢你给我一身绿色。</div><div>感谢你,祖国,</div><div>感谢你给我春天的颜色。</div><div>我身穿绿色走向荒野,</div><div>荒野里开出烂漫的花朵;</div><div>我身穿绿色走向戈壁,</div><div>戈壁里飞出鸟儿的欢歌。</div><div>啊,绿色,春天的颜色,</div><div>祖国把绿色送给战士,</div><div>战士把春天捧给祖国!</div> <p class="ql-block">制作 陈世魁 微信名 走着去月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