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 所有牺牲宝贵时光阅读拙著的师友,我都怀着深深的谢意!</font></b></h1><h1><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 所有耗费珍贵脑细胞评点拙著的师友,我都揣着深深的敬意!</font></b></h1><h1><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8a00"> 朝歌,还对不上号,甚歉!读到他对拙著的评点,甚为感谢!</font></b></h1> <h1></h1><h1></h1><h1></h1><h1></h1><div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b04fbb">吾心归处是原乡</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b04fbb">——读陈相飞《文化行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b04fbb">朝 歌</font></b></div> <h1>一<br /></h1><h1> 书海茫茫,与一本书的相遇,是需要缘分的。就像人与人之间,每一场怦然心动的遇见,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回眸与擦肩而过。<br /></h1><h1> 陈相飞先生和我同生活在一个城市,很多次活动都有交集,但我们素未谋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母校五十周年校庆文集里,刊登了我的一篇小说,翻阅时读到了一篇署名为“陈相飞”的赋,磅礴气势、高远立意和斐然文采,第一次与他书中相遇,令初学写作的我敬佩不已。此后,作者的名字像一颗种子种在脑海里,还禁不住去网上按图索骥,查询他的最新美文佳作,收藏在电脑里,如获至宝。<br /></h1><h1> 相飞先生久居客家,穿梭在故乡和城市之间,20余年笔耕不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用清新、简练的笔致,记录者城乡变迁中的乡音、乡俗、乡音。后来,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散文随笔,甚至在一些文学文史杂志上,一次次看到他的佳作,透过质朴的文字,总能找到“吾心归处是故乡”的超脱与神韵。神交久了,自然在纸上看到他的署名,就算正好手头忙碌,也忍不住要放下时间,把文字细读几回,体味一番客家原乡的味道。<br /></h1><h1> 在一次单位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上,有同事分享与读书有关的趣闻趣事,也有同事分享读书读史、为人处世的感悟。在网文满屏飞、纸媒阅读不断式微的年代,还能坐下来一起专心谈读书,真是难能可贵。聆听者专注的眼波里,温润细雨湿眉;发言者舌飞手舞,慷慨激昂的分享里,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作为分享会参与者,我获赠了一本新书——陈相飞先生《文化行吟》(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就像与一位老朋友久别相遇,欣喜之情难以言喻。<br /> 这种欣喜的相遇,是一场来不及酝酿心理期许的惊喜,大雪来前的炭火、田地干涸前的甘霖。一本《文化行吟》,是人与书的相遇,更是心与心相遇、火花与火花碰撞的开始。<br />二<br /> 《文化行吟》是一本纪实散文集,部分文章已见诸报端,重新整理结集成书,一条“思乡、寻乡、归乡”的主线,像串珍珠一样,串起“乡关何处”、“天涯行旅”、“菩提树下”、“闲夜临窗”、“情动心湖”五个篇章,一条精致的项链浑然天成,讲究辐辏,又不失灵动婉约之美。<br /> 相飞先生自称是“行走中的思索者”,喜欢读“书壳子”。在书的扉页就看到“此中有真意”,用文字梳理思想、用思想澄澈灵魂、用灵魂浸润文字,这是他沉浸在书香世界的码字观。他并非专业作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离开故乡后又开始思念故乡的山水和花、草、虫、木、兽,在城市的喧嚣中敏锐地观察感悟人与事,又在城乡的反复行走思索中,找到了一种浪漫而诗意的表达。<br /> 序言是作家舒龙先生和孔刃非教授的谆谆之言。舒龙是赣州籍著名旅美作家,一篇《文者无疆 行吟天下》,赞赏文章背后的文思文脉文才。事实也如他所言,文学是“囊中书、匣中剑”,有文化的底气才能书剑恩仇,侠义江湖。孔教授是著名的汉字学家,在大学时上过他的文学选修课。孔教授称《文化行吟》“于喧嚣浮躁之间,得安神静气之定”,深有同感。<br /> 《文化行吟》的文章都不长,短小精悍,把城乡沃野间景物、水土和人生跃然纸上,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和亲近感。营养不够丰富的长篇大论,只会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而那些信手拈来却不失风雅的率性之作,带来的却是充满惊喜的小清新。<br /> 在相飞先生笔下,乡村总是美的。赣江东流日月如斯,循着声声木屐,在故乡的行吟中,朴素的生活、柔和的晚风、人们的笑脸,换来了安详的一天。而家门口的小径、两旁的菜地、辽阔的水塘、古榕、柚子树,都成为了他怀念的对象。他在牢牢地把握乡村的话语权,不哗然取众,却宽和有度。<br /> 同样是来自客家故乡,那种天然的亲近熟悉自不可言,而更重要的是,带来出走故乡后,如何与故乡对话的另一种思考。<br />三<br /> 与其说是与故乡对话,不如说是一种“原乡”的倾诉与交谈。<br /> 前面提到,《文化行吟》有一条“思乡、寻乡、归乡”的主线,其实有着对客家故里的思念、缅怀,甚至伤感。这种伤感来自故乡美好事物的消逝,既往不可追,而作者又在苦苦地找寻记忆故乡熟悉的模样,触碰到如今许多的物是人非,不禁无限感慨和怅然。除了与原乡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对话,相飞先生更加看重与自己心灵的对话。<br /> 其实,这便是与“原乡”对话后,一种难得的心灵归隐。这里的原乡,包含着记忆中的故乡、日新月异却又血脉相依的故乡,还有无数个乡里、城里,被心灵占据而又作为一种归宿的据点。<br /> 从这一点出发,再读相飞先生的文字,自然另有一种不同的感触。这才真正看到,《文化行吟》里书写的“走了很多地方,很多梦,背景是故乡……”<br /> 他在《梦里水乡》、《争渡 争渡》怀念童年里江边生活的欢愉,水塘边充盈着啾啾鸟鸣的古榕、潺潺小溪演奏的小夜曲、紧张而又热闹的龙舟竞渡、如烙的客家乡音、父亲的庄园、门口的石拱桥……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成为出走故乡后,脑海里无法抹灭的“意象”,成为再次与故乡对话的一种注脚。<br /> 与童年里的故乡对话,斗蛐蛐、牛打斗、捡狗粪,趴撑、滚铁环、丢镰刀花、会游动的草籽,书写着许多客家人童年里共同的记忆。而《阳台飞来的一只蝉》、《记忆中的那些蛇》、《阿猫阿狗》等,都是与身边不经意的虫兽对话,形成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篇章。<br /> 身在异乡,忽然听到斑鸠咕咕叫,想起自己从江南走到北国,杜牧从大唐走到今天,《诗经》里的人们踩着歌谣传唱至今,他感怀着岁月流逝中鸠鸣声声如昨,鸟声依然,总有一些东西亘古不改初衷。<br /> 他为一棵枯树作赋,面对枯荣,不禁心有怅然,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自当疾马扬鞭奋自蹄,才能生生不息,方得事业长青。<br /> 这些看似是一种对话,更像是一种精神世界心灵的交谈。<br /> 最为打动人的,还是作者与亲情的对话。作者写到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伯父陈先生,特别是写到他慈爱善良的父亲母亲,种种相处细节娓娓道来,读着这些真挚的文字,何不令人想起千家万户的父亲母亲,眼眶早已湿润。看到杂志上《梁漱溟之死》,不禁想起重病期间的母亲,秋日长凄,作者拳拳孝子之心,令人动容。<br /> 与原乡促膝而谈,归隐心灵,梦再一次回到故乡。<br />四<br /> 《文化行吟》序言里舒龙老师嘱咐:“不论什么行当都‘不要丢了笔’,用文字记录你的爱,浸润你的情感,留住你的青春,书写你的时代与生命”。<br /> 陈相飞先生便是如此,拿起笔来,笔便是快意书剑恩仇的武器,更是搀扶你前行的拐杖。用笔看似行吟文化,其实是在与无数的心与心相遇,与无数共同追求“原乡”的人擦出火花,交汇相融。<br /> 正是如此,我才会与陈相飞先生的诸多文字相遇,在《文化行吟》中找到无数共同交汇的河流。因为这种志趣相投,有了很多今生最美的相遇。<br /> 大学时,我学的是理工科的化工专业,按理来说,我与文字是毫无交集可言。可就是一颗驿动的心,让我向文学靠拢,在苦苦的寻寻觅觅中,找寻一种心灵的宁静。也正是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毕业后的我,依旧能“不要丢了笔”,撑一支长篙,穿过喧嚣人海里繁芜的水草,在不断与“原乡”的对话中,找寻更美好的书写与生活。<br /> 与遇见陈相飞老师的《文化行吟》一样,我偶然遇见龙南作家肖大庆老师的《一路花香》,被那种娓娓道来的日常生活写意所打动,冒昧给肖老师写了一封信,顺带一篇题为《聆听花开的声音》的读书感。肖老师收到后很高兴,后来我们发展成为忘年交,他还推荐我进作协。那篇读后感也被收录进了他的第二本新书《因为爱着你的爱》。<br /> 谁说文字不是一种力量,无论是对于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每当我倦怠或放松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身边那些执笔的老师,他们或耕耘在本土文化书写与宣传的田地,或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写就感人肺腑的故事和广为传颂的佳作。他们就是榜样,他们的作品就是力量。<br /> 于是,通过《文化行吟》,我更加记住,对于遇见,就像是在一条漫漫无休的长河里,孕育着无数的支流,积蓄的总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br />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茫茫人群中,或许最后你将把我遗忘,但感恩隔山隔水、隔行隔业,因为行走行吟、因为原乡对话,相遇相知在路上。</h1><h1></h1><h1><br /></h1><h1></h1><h1><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