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文字:李松武</span><br /></h3><div><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摄影、制作:马兆宇</span></div><div><font color="#ed2308"> 鸣谢! 施文清、张喜才、段正</font></div> <h3><br /></h3><div> 凤羽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我已经去过十几次了,每一次去都有新的发现,又有新的未解之谜!</div><h3> 有很多人都知道凤羽的小白糖和豆粉好吃,凤羽的油菜花好看;凤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是省级白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有名的文墨之乡。</h3> <h3> 我最近对凤羽的寺庙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一探究竟。凤羽古镇共有十八个村落,据非常熟悉当地文化的凤羽朋友说,大大小小的寺庙有七十二处。这个数量比整个洱源县各种寺庙的总和还要多!小小的凤羽古镇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各种寺庙,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呢?</h3><div> </div> <h3> 凤羽古镇居民百分之百都是白族,没有任何其他民族杂居。凤羽坝子位于洱源县城西南方向十几公里处,处于苍山十九峰最北端的云弄峰下,云弄峰到这里分为罗坪和天马两条山脉,像一双手臂把凤羽坝子环抱成椭圆形而相对封闭的空间。</h3> <h3> 自古以来,只有茶马古道穿越其间,这里是一个重要驿站。明朝的杨慎、李元阳、徐霞客、杨南金等人也只有翻越天马山才能进入其中。</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地方也有大情怀!在凤羽民间百姓专为抗日烈士设立灵位,供人们祭拜></span></p> <h3> 从南诏后期算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凤羽古镇的宗教信仰总体分为儒、释、道、本主、龙王、山神、路神几大类。很明显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茶马古道功不可没。因为,一个地方如果居民人数太少,或者经济太落后,或者思想太封闭,都不可能修建这么多的各种寺庙,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凤羽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各种马帮南来北往,不仅驮载着茶、盐、药材百货,而且使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这在宗教信仰和寺庙建筑中突出地反映出来。</h3> <h3><font color="#ed2308"><元代佛像石刻></font></h3> <h3><u><font color="#ed2308"> <据考证明代的古墓碑刻多为莲花、佛像等图案、墓志名碑刻称为<张氏观音春>等、可见当时受佛教文化影响之深远!></font></u></h3> <h3> 首先传入凤羽而且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佛教,到现在凤羽保存相对完好,建制规模最大的是帝释山、灵鹫寺和鹤林寺。都是依山势而建,都有几进几个院落,虽然历史上几次毁坏几次重建,至今依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楹联碑文石刻触目皆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几个寺庙名称的来由和意义。</h3> <h3> 帝释山 在中和峰下,帝释天,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简称因陀罗,意译为能天帝。本为印度教神明,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佛经上说,释尊降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下来。下来时,帝释天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着释尊,为释尊引路。释尊成道后佛教产生,因陀罗成为释尊之守护神,称为帝释天。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庙里面有一块残缺的梵文石碑,而用梵文写经和刻碑是盛行于大理国时期。传说,明代高僧心明、担当和尚曾到帝释山讲经说法,杨慎、李元阳、徐霞客、杨南金等名流也都曾到此游览。</h3> <h3> 灵鹫寺 在罗坪山十六峰的灵鹫峰下,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深意,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梵名耆闍崛。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如来佛祖曾在此讲《法华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简称灵山或鹫峰 。据白族学者赵寅松考证,这个寺庙始建于唐代,明代三次重修,清光绪年间又重修。据说,这里的佛菩萨有求必应,至今香火日益兴旺。</h3> <h3> 鹤林寺 坐落在凤羽坝南端的形似白鹤的鹤林山上,是凤羽重要的古寺之一。建庙时间不可考,据《洱源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府志》记载,“落成之日,白鹤翔集,故名”。</h3><div>此外,凤羽还有地藏寺,寺内有彩绘“十八层地狱”;还有两座“留佛塔”,是大理地区仅存的两座喇嘛塔。</div><div> 很奇怪的是以上几座重要的佛教寺庙内,分别都有“玉皇阁”!都塑有玉皇大帝的像,说明道教传入凤羽晚于佛教。</div><div> 真正的道教“玉皇阁”位于凤羽坝东边天马山下的凤河村,这也是一处古老的庙宇,庙宇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分为前后两院,后院有飞檐斗拱的土木结构三层“玉皇阁”,第一层有儒释道“三教同尊”,第二层有太上老君,玄武帝,第三层是玉皇大帝。</div> <p> 凤羽境内还有文庙、武庙,会仙阁、龙王庙等众多各类寺庙。而最能代表凤羽宗教文化特点的当是“三教宫”,三教宫因殿内同排塑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佛、孔子而得名,是极具白族宗教信仰特色的寺观建筑。是典型的清代重檐歇山殿阁式建筑,雕梁画栋,异常精美,三教宫廊柱和大门上的楹联开宗明义:</p><p><br></p> <h3> 三教本同源,儒释道任谁行深般若,无非孝悌忠信;</h3><div>万法原归宗,智仁勇若登摩诃波罗,且从感应慈悲。</div><div> 三教同源,儒释道咸开觉路;</div><div> 十方是佛,天地人六合同春。</div><div> 三教宫内供奉的太上老君、释迦牟尼佛、孔子三尊高达一米多的精铜铸像,造像精美,栩栩如生,是民国时期本地乡绅,“一门三将”马鉁、马锳、马崟的父亲马金墀,花巨资从英国专门定制的,被安放在最高层,是名副其实的“凤羽郡”的镇郡之宝。</div><div> 凤羽人几乎全民信教,但是这里没有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div> <h3> 本主是凤羽人最尊贵和崇拜的保护神,白族话称之为“岛博”“武曾”或“劳谷”“劳太”,汉语译为“本境福主”,十八个村落村村都有自己的本主,村子里的各户人家,无论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还是起房盖屋、添丁取名,以至求学、开业、外出打工、经商,都要去祭祀本主,庙里四季香火不断。接本主更是热闹非凡,是很神圣的重大活动,在此期间,各家各户都要洒水扫地,把村子里的道路打扫干净,老老少少穿上新衣服,派童男童女把本主神像从庙里用彩轿抬出来巡游全村,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前烧高香、放鞭炮,有的老人还要跪地相迎!他们把全家人一年的平安吉祥全都寄托于本主。</h3> <h3> 宗教信仰对凤羽人民来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影响深远。</h3><div> 首先是敬畏天地神灵,除了众多的各种寺庙外,每个家庭的照壁上都设有神龛,上面书写“天地君亲师”,每月初一和十五上香点油灯,敬茶敬酒。父母教育孩子要从小敬畏神灵,不能在寺庙周围,甚至井边、河边随地大小便;</div><div> 其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时至今日,白米、江登等村,父母第一天送孩子上学,还要孩子向启蒙老师行跪拜礼。</div> <h3>第三,笃信因果报应,即使文化程度不高或是文盲的人都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远在子孙近在身”。</h3><div> 林语堂说:“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没有信仰,其次,是不断地改变信仰”。</div><div> 宗教信仰已经与凤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而淡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