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青涩的少年,欢乐的时光。那是个艰苦的年代,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下顽强地生存,我们也无法逃避。也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也许是天性使然,虽历尽困苦,却不曾惧怕;虽饱尝酸辛,却不失快乐。我们在少年时光学会忍耐,学会坚强……</h1><h1> 初中同学:后排左起:陶福星、谢友山、陈世魁(笔者),前排左起朱庭茂、吴梓平。(摄于1963年5月4日)</h1><p><br></p> <h1> 青春年少正发愤,晨风作伴好读书。这地方你记得吗?灵璧中学校园东南隅护城河边;这情景你熟悉吧?那迎着朝晖沉醉书海的倩影,不正是灵璧中学莘莘学子踏晨露以同读、踩月色以共商、攻苦食淡、勤勉笃学的缩影吗!</h1> <h1> 1965年,在全国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中,灵璧中学举办了“学习毛泽东思想”大型展览,展示灵中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盛况和办学成果。先在灵璧中学礼堂展出,后根椐宿县地委的安排,又在行署所在地宿县第三中学礼堂布展,引起极大轰动。下图为展览馆部分讲解员合影。(后排左3为笔者)</h1> <h1> 当时的展览,就是在学校的这座礼堂里布展的。在这里还经带举行集会和文艺丶文化活动。</h1><p><br></p> <h1> 灵璧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在1965至1967年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师生合作排演了多场话剧:《南方来信》《赤叶河》《夺印》《社长的女儿》《收租院》《小放牛》等。在《南方来信》一剧中,孙建兰同学扮演女主角霞妹,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表演出神入化,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获得校内外观众广泛赞誉。</h1><p><br></p> <h1> 1966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县里举行“歌唱伟大祖国"大合唱比赛。灵璧中学以一曲气势恢宏、激越磅礴、雄浑有力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夺得第一名。</h1> <h1> 高中二年级——1966年春。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文化大革命”骤然兴起,使我们失去了在校学习的机会。我们曾苦闷过,曾彷徨过,曾乱冲乱闯过;然却未曾沉沦,不曾懈怠,用特有的方式满怀希冀地践行那个年代的信仰,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照片为笔者,拍摄于1967年秋)</h1><p class="ql-block"><br></p> <h1> 正值高三的众多学兄学姐们,张良元(前左)、景茂灵(后左)……他们学贯古今,揽综深博,学养丰厚,弘粹通达,都是学霸级的人物。他们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高考了,然而却也未能如愿……</h1> <h1> 高三的杨文亚,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学养深湛,才华横溢,博文强识,满腹经纶,堪为饱学之才。</h1> <h1> 高三的赵芝萍,温文尔雅,超凡脱俗,厚学博闻,古道热肠,诚朴谦和,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情四溢。</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三的赵允明,天生丽质,气度典雅,文质清嘉,学贯文理,道山学海,博学多才,腹有诗书气自华。</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三的李素琴,灵秀清雅,秀外慧中,学问思辨,识多才广,学养渊深,文词之道,归于老确,堪为咏絮之才。</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三的姚艾玲,清艳脱俗,聘婷秀雅,博闻多识,出类拔萃,学中翘楚,诚为钜学鸿生,有灵中才女之称。</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三的郭其荣,端庄静雅,率真诚朴,开朗干练,机敏聪慧,学识博厚,实为饱学高才之青衿。喜欢唱歌,有夜莺一般的歌喉,被誉为金嗓子。</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三的徐婉莹,丰姿婉约,端秀莹洁,亭亭玉立,清丽绝俗,禀资明锐,治学严谨,学识博厚,极具大家风范,有灵中才女之谓。</h1><p class="ql-block"><br></p> <h1> 高三的张跃峰,活泼开朗,温婉娴淑,诚朴率真,为人谦和,学业精湛,才学过人,实乃笃学之才。</h1><p class="ql-block"><br></p> <h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更有正值花季年华、才智聪颖的初中同学 ,她们还都是群孩子,本该顺利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可就在1966的那个夏季,她们的向学之愿被那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止了……</h1> 前排:杨树兰、张秀兰、张云霞、丁克侠。二排:叶丽华、王平、林继芳。三排:沈克兰、王士红。后排侯秋玲 <h1>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1966年11月3日,灵璧中学选出的几十位师生代表在北京参加毛主席第六次接见红卫兵活动。之后,同学们纷纷在天安门前留影纪念。自左至右:王子兰、陈凯、陈世魁(笔者)、喻建华。</h1><p><br></p> <h1> 孙太体老师和几位同学也在天安门前留影。影像今在,却再也见不到这位老师了……前排左起:王子彬、叶丽华、朱云侠,后排左起:喻建华、谢伟、孙太体老师、王士红。</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海如潮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聚焦在天安门广场。人群一望无际,口号惊天动地,激动地等待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网络图)</span></p> <h1> 大串联,几位同学组成一支徒步“长征"队伍。那时串联学生乘火车和食宿全部免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红卫兵接待站”都会热情接待,成为“文化大革命”一道特殊的风景。</h1> <h1> 大串联回来,合个影吧,把它当作时代的留痕、岁月的珍藏。红卫兵大串联不分初中高中,有兴趣就会聚到一起,来个说走就走旅程,虔诚地涌往各自心中的圣地。校园里的这座建筑你还有印象吗?</h1> <h1> 灵璧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是一支文艺轻骑兵,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短小精干的文艺节目,在周末或假期,到街头,到农村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小伙伴们凭着一股热情,足迹遍布灵璧城乡。这是宣传队成立之初部分同学:前排左起:朱俊彩、卓芝兰、李玉玲、付振兰,后排左起:李传鹏、高万同、陈凯、陈世魁(笔者)。</h1> <h1> 1966年底,遵照上级指示,解放军派军宣队进校,对学生开展以学政治、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军事等为主要内容的军训。这是宣传队部分队员和军宣队军代表合影(中排左2为笔者)。</h1><p><br></p> <h1> 灵璧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以“乌兰牧骑”为榜样,经常到较远农村,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作舞台,在村口场院、田间地头进行宣传演出。</h1> <h1> 宣传队有一群精灵般的女孩,她们有的活泼开朗、爱说爱笑;有的腼腆内向、寡言少语。她们个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朝气蓬勃,富有热情。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种种原因,其间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始终保持在三、四十人左右(三排右3为笔者)。</h1><p><br></p> <h1> 宣传队的岁月里,我们不仅收获了成长,更收获了友谊!那是青春绽放的岁月,那是理想放飞的年华。回首风风雨雨,有太多的感悟;回望激情青春,有太多的追忆。宣传队的笑声记忆犹新,宣传队的情谊至今不忘!</h1><h3> 宣传队部分队员:前排左起 赵玲 李军贤 丁克霞 张芳玲 二排左起 李献芳 孟京生 卓芝兰 三排左起 喻建华 李传鹏 后排 乔文龙。</h3> <h1> 英雄糜双品你还记得吗?他是驻灵“北山部队”的战士。1967年5月3日,为救两名落水儿童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宣传队为歌颂英雄壮举,专门创作了一个集歌曲、舞蹈、朗诵为一体的节目《糜双品赞》,到部队慰问演出,受到部队干部战士广泛赞誉,随之成了队里的保留节目。之后,南京军区几支部队的文艺团体先后到我们宣传队观摩学习。节目中的一段朗诵词至今还大体记得:</h1><p class="ql-block">你走了,留下了感天动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故事,将永留心田!</p><p class="ql-block">你走了,留下了无私无畏的情怀,</p><p class="ql-block">这情怀,将永驻人间!</p><p class="ql-block">你活着,活在灵璧这一块山水田林里,</p><p class="ql-block">一山一水,都镌刻你的英名!</p><p class="ql-block">你活着,活在灵璧这一片蓝天白云间,</p><p class="ql-block">一草一木,都铭记到永远,永远…… </p><p class="ql-block">图为宣传队创作的《糜双品赞》最后一段歌曲的曲谱。</p> <h1> 1967年6月中旬的一天,宣传队员们带着服装道具走在去三用礼堂的路上,准备晚上八点钟《智》剧的演出。七点刚过,灵城沿街的广播喇叭里,传出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大伙当即提出要及时宣传这一特大喜讯。经简短商议,决定由陈凯、叶丽华两人用对口词的方式表演。于是,我们边走边写,写几句他们背几句。等到了三用礼堂,词写好了,他俩也背熟了。这个节目及时快捷,时效性强,观众反响十分强烈,掌声、欢呼声振耳欲聋、经久不息……</h1><h1> 时至今日,还记得对口词的开头几句:</h1><div> 天地间轰然一响,</div><div> 蘑菇云冲天而飞!</div><div> 这一响,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div><div> 这一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雄威!</div><div> 这一响,让帝修反闻风丧胆,</div><h3> 这一飞,让炎黄子孙吐气扬眉……</h3> <h1> 灵璧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了《智取威虎山》。一群中学生,从未接触过戏剧表演,也少有戏剧知识,排练的困难是始料未及的!可小伙伴们凭着一股热情,一份执着,一份坚持,一路走过来了……</h1> <h1> 《智》剧导演、宿县地区梆子戏剧团当家花旦胡玉霞。扮相俊美洒脱,表演美艳灵动,噪音清澈空灵;唱腔清丽婉转、声韵隽永幽宛,行腔归韵,至工至令。</h1><p><br></p> <h1> 谢凯老师是数学教师,在《智》剧中饰演杨子荣。老师噪声清亮,唱腔高亢,飞跃腾打,尽显风姿,一招一式,潇洒倜傥。</h1> <h1> 谢凯老师饰演杨子荣(左),许玉贵饰演203首长少剑波(右)。</h1> <h1><b> 杨登岭老师在《智》剧中饰演座山雕,他是一位数学老师,一米八多的大个子,身材伟岸,英俊潇洒,文质彬彬,温和儒雅。杨老师十分准确把握角色,把座山雕的阴险狡诈表现得入木三分。</b></h1> <h1><b> 《智》剧中饰演白茹的叶丽华(左)和导演胡玉霞大姐。叶丽华是宣传队的骨干力量,聪明灵动,典则俊雅,天慧睿智,文学功力出色,记忆力超乎常人,极具表演天赋,对各种角色驾轻就熟,对宣传队的各项事务热情细致。</b></h1> <h1><b> 叶丽华</b></h1> <h1><b> 林继芳,在《智》剧中饰演小常宝。她是个聪慧的丫头,自有一股轻灵之气,长着一双会说话的明眸,性格开朗活泼。</b></h1> <h1><b> 林继芳</b></h1> <h1><b> 喻建华,在《智》剧扮演小分队队员。喻建华聪明机灵,为人热情,待人友好。领会导演意图能力非常强,对待演出极为认真。演出之余还热心帮助舞美老师工作。</b></h1> <h1><b> 陈凯饰演李永奇(左),陈世魁(笔者)饰演少剑波。陈凯扎实的武术功底让他把这一角色演得得心应手。他的那一段“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高亢澈昂,声情并茂,每次演到此处都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b></h1><p><br></p> <h1><b> 宣传队员叶丽华(左)、林继芳,一对知心朋友,一双颜值才女。</b></h1> <h1><b> 宣传队员王汉玲,因为名子中有个“汉”字,我们都调皮地叫她“王老汉”。小丫头长得娇小玲珑,眉清目秀,话语不多,为人友善,说话轻声细语,脸上总是漾着甜甜的笑容。</b></h1> <h1><b> 宣传队员赵雪峰,沉静少语,恬淡娴欹、敦厚融畅、清柔淑贤、温婉如玉,待人友善温良,诚恳真挚,在队里是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女孩。她的这种性格与那个年代的时局有关……</b></h1> <h1><b> 宣传队员孟京生。身材高挑,四肢纤长,舞蹈动作舒展轻盈,飘逸灵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似乎就是为舞蹈而生的。</b></h1> <h1><b> 宣传队员丁克侠,兰心蕙质,秀外慧中,天资聪颖,为人友善。能歌善舞,富有热情,开朗活泼,宛如一个小精灵。</b></h1> <h1><b> 宣传队员李献芳,是位聪明机敏的女孩,俊慧灵动,雍容文雅,刻苦认真,敏而好学,秀外惠中,精明伶俐,乐观开朗,为人友善。</b></h1> <h1><b> 宣传队员张芳茹,开朗活泼,嗓音清亮,圆润甘甜,婉转动听,清新自然,歌声有一股轻灵之气。.</b></h1> <h1><b> 宣传队员许玉贵,身材高挑,扮相英俊,轻灵脱俗,精明强干,聪明睿智,敏而好学。在《智取威虎山》剧组的前期,饰演长腿孙达得,后期则饰演小分队203首长少剑波。</b></h1> <h1><b> 宣传队员喻建华,聪敏机灵,热情诚挚,自小酷爱书画,当时还精心练习临摹过郭沫若体,颇有长进,绘画也颇有功力。在宣传队除参加演出外,还协助舞台美工老师从事美工设计与制作,是位热心的小伙子。</b></h1> <h1><b> 宣传队员薛登俊,在《智》剧中饰演猎户老常。角色把握老成,人物栩栩如生。</b></h1> <h1><b> 宣传队员李传鹏,乐队二胡演奏员,为人诚朴敦厚,宽宏坦荡。二胡演奏技巧娴熟,行云流水,厚实圓润,刚柔并济,有着强烈的律动,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美感。</b></h1> <h1><b> 演出挺成功的,大家都很高兴,合个影吧!图为宣传队员(自左至右):高余才,丁克侠,李军贤,张芳茹,卓芝兰。</b></h1> <h1><b> 到1968年初,有几位同学参军离开了宣传队这个集体。宣传队虽换了一些人,但仍继续着《智取威虎山》的演出。</b></h1> <h1><b> 这是灵璧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智取威虎山》剧组(后期)部分老师和同学的合影。此后不久,他们陆续离开了学校,有的上山下乡,有的参军入伍,有的回乡务农。至此宣传队曲终人散,队员们天各一方……</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自1968年春起,灵中一部分同学陆续参军入伍,离开了母校,离开了同窗共读的校友;离开了宣传队,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从此,雏燕纷飞,天各一方。山水横亘断,何处话苍凉。凝思对残晖,忆君君不详……</b></h1><p><br></p> <h1><b> 高三的张良元,1968年3月入伍,在铁道兵5师电影队,转战成(都)昆(明)线、襄(樊)渝(重庆)线。</b></h1> <h1><b> 高三的景茂灵,1969年12月入伍,在南京部队某部花旗营、六十军炮团服役。</b></h1> <h1><b> 陶福星,1968年3月入伍,在铁道兵5师23团服役,曾转战四川、陝西、新彊等地。服役期间,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铁道兵学院学习。</b></h1> <h1><b> 张贤义,1968年3月入伍,在空降兵133团服役。他是较早接受伞训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在后来全团的军事训练中,担任伞训教员!</b></h1> <h1><b> 宣传队员陈凯,1968年3月参军到铁道兵5师23团,先后从事广播、文艺宣传,转战四川、陕西、新疆等地。</b></h1> <h1><b> 宣传队员喻建华,1969年春参军入伍,在空降兵15军45师135团服役。</b></h1> <h1><b> 宣传队员薛登俊,1968年3月参军到铁道兵,先后在5师23团、师文艺宣传队、5师24团服役,也曾转战渡口、新疆等地。</b></h1> <h1><b> 宣传队员陈世魁(笔者),1968年3月入伍,在空降兵15军45师133团服役。</b></h1><h1><b> </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68年秋冬之际,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灵中的学子们也和全国1千多万大中学生一样,依依不舍放下书本,潮水般涌向广袤的农村,拿起锄头,扛起犁耙,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生活,……那些热血奋斗的青春,必永载共和国的史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高三的学哥学姐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满腔热情、满怀希冀:志在农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b></h1><h3><b> 前排左起:景茂灵,李夫华,朱传斌,马树月。后排左起:张跃峰,李素琴,赵芝萍,杨素梅,徐婉莹。</b></h3> <h1><b>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高考已是无望了,就要下放农村了。同学依依惜别之际留个影吧!此时同一个心声:今后的日子里多多珍重!前排右赵允明,前排左冯桂珍,后排左起:孙建兰、杨文亚、夏胜辉、余永芙。</b></h1> <h1><b>“天高任鸟飞",多么豪壮的誓言,多么崇高的理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像一道狂飙,席卷古老而又年轻的共和国的大地,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灭。高二年级的几位女同学,在分别之际的合影。</b></h1><h3><b>后排左起:孙建兰、卢德荣、钱雪梅、胡昌云、王玉萍。中排左起:潘永侠、邓玉先、朱明銮、钱家芳。前排左起:邱顺英、谢祁。</b></h3><h3><br></h3> <h1><b>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是我高二(3)班的同学,也是我在灵璧中学最后的同班同学。他们个个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成绩优异。这张照片拍于68年10月,是他们上山下乡之前、即将分别时的合影,那时我已服役到了部队。他们是:前排左起张福利、王兴华、王祚川;后排左起陈德厚、万钧、陈同林、赵成富。</b></h1> <h1><b>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她们在农村度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虽然艰辛,她们依然坚守;虽然苦涩,她们依然乐观。(叶丽华、王汉玲)</b></h1> <h1><b> 知青岁月,记载着她们真挚的友谊和情义;知青岁月,记载着她们的辛酸和无奈;知青岁月,记载着他们的欢乐和苦涩;知青岁月,记载着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叶丽华、王汉玲)</b></h1> <h1><b> 知青,一个历史标记的特殊群体,一个岁月烙下的沉重印记,几多自豪又几多酸楚。虽然它带给那代人诸多困惑,但也让知青们有了与其他年代的人不一样的特殊人生经历。(从左至右:程仲兰,叶丽华,肖云,王汉玲)</b></h1> <h1><b> 那是一个并不遥远,但确乎已很遥远的年代。那些似乎已经忘却的往事,在此时此刻,一场场,一幕幕,竟是如此清晰地映射在我们的眼帘……(王汉玲、肖云、叶丽华)</b></h1> <h1><b>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是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人生理想;是那个岁月花季少年的远大志向。在艰难中抛撒汗水,在迷茫中坚守信仰,在困境中饱经磨炼,在逆境中顽强成长!</b></h1><h3><b> 这是初中的几位花季少女“上山下乡”前的合影:前排左1高玉才,左2芦玲;二排左起王淑敏,张芳玲,刘小华;三排左起孙月娥,程仲兰等。</b></h3> <h1><b> 热血青年,志在四方。未至弱冠,当值桃李,上山下乡,相依相偎,自食其力;回乡务农,躬耕垄畦,养老抚幼;投身军营,金戈征衣,卫边戍疆;返城为工,敬业刻苦;滞留乡野,矢志不移。 无论身居何处,不因艰难而失志;无论何等酸楚,不为艰辛而消沉,勇敢面对挑战,坚强直面困境,将栖身之所,作为涅槃之地,在千难万苦中学会忍耐,在磕磕绊绊中学会坚强!这是初三(1)班的女同学在上山下乡分别之际的留影。</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日月荏苒,春秋轮代。吾侪多岁届古稀。景入桑榆,两鬓染霜,青春为往,芳华不再。来日屈指,怀旧日甚,常盈过往之情,时存眷念之心。少时玩伴,亲如手足;学时朋侪,情若兄妹。然,天意难逆,时日如流,不舍昼夜,而今多是天涯之遥,水远山长,日东月西,鲜有聚首。所能为者,唯有惜时守情,遥寄福康。偶有相逢,喜不自胜,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沽酒而歌,击节唱和,抵掌欢言,乐不可支。畅忆年少轶事、笑谈青春趣闻,依然真诚若故、青葱如往。其间无社会喧嚣、人世繁杂, 无名利杂参、物欲浊流,其情至真,其爱至纯……</b></h1> <h1><b> 昔时分别后,流水数十年。相逢情如故,萧疏鬓已斑。1994年秋,灵璧中学举行建校50周年校庆,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终于有机会相遇相见。那一刻,多少同窗执手相看泪眼,敞开心扉畅叙友情。图为参加校庆的高中部分同学合影。</b></h1> <h1><b> 1996年春,时隔28年,高三部分同学重返校园再聚首,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同窗心绪不难猜,往事迢迢寄梦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疏鬓斑斑今喜聚,笑声朗朗尽抒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李素琴</b></p> <h1><b>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相顾鬓已霜,欲语泪沾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h1> <h1><b> 经年分别久,暮岁逢故人。笑声里是风雨沧桑,泪水里是眷念牵挂,谈笑里是过往今朝。 同窗的岁月定格了人生最难忘的记忆;相聚的日子重拾了同窗最纯真的友情。而今,虽月共一轮,天各一方,却真切感悟着同学二字内涵的淳朴,心灵的融和,友谊的永恒!</b></h1> <h1><b> 分别五十载,相逢在金秋!2018年10月5日,灵璧中学老三届学生离校50年暨师生联谊大会在灵璧中学举行。这是我们高二(3)班参加联谊大会的部分同学的合影。</b></h1> <h1><b> 2018年10月5日,灵璧中学老三届师生联谊大会在灵璧中学举行。我和叶丽华主持大会。这是我们1967年在灵璧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同台演出50年后的又一次合作,实为荣幸,感慨万千!</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图文制作 陈世魁 (微信名 走着去月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制作本相册的初心,是想籍此留住难忘且美好的过往。然我自知才疏学浅,其中定多有谬误,有失周至。欠妥之处,万望阅者大度海涵,不吝赐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既为相册,必是图文共存。有的同窗因旷久失联,无法得其雅照;有的当年没有留下照片;亦有因故而遗失……故此致所收有限,无力更多展示同窗风采,实为憾事,余心常惴惴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本相册制作中,得到诸多老同学鼎力相助,提供珍贵老照片,对文稿亦多有明教和纠误,不才拱手拜谢。</b></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走着去月球 制印:喻建华 2017年12月</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