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你要了解常德这座城市的历史,你首先应该站在沅水边上的老码头上,看着这样大一条沅水河那么优雅地转身如跳华尔兹般穿城而过。想象在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年岁中,这里应该有多么繁华。这么多老码头一个接一个,河岸边围绕这些码头谋生的人当然就很多。</h3> <h3> 然后你必须腾空飞上万米高空,这时你就能看到整个沅水流域,你会发现沅水是三湘四水中最长的一条河,在上游的贵州、湘西有多条支流汇入。在高空中你看沅水水系就好比一只向东飞翔的凤凰,常德就在凤首的位置。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条向东奔腾的巨龙,常德就居扼龙头之要。</h3> <h3> 沅水在这些崇山峻岭中穿行,激流险滩众多,大船根本无法航行。古时沅水到底有多险,你可先读一读汉时常胜将军马援的诗《武溪深行》: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h3> <h3> 这首《武溪深行》是马援南征时所作。描写了武溪的险恶,言简意赅,形象鲜明,让人过目不忘。武溪,一作"五溪"。据《水经注》指雄溪、椭溪、西溪、沅溪、辰溪。就是现在的湖南、贵州交界处的沅水流域。时称其地少数民族为"五溪蛮"。</h3><h3> 马援以62岁高龄,率军攻击五溪蛮。常胜将军马援怎么也没想到会兵败于此。"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寄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则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志,莫不为之流涕"(《后汉书·马援传》)。一代名将,于垂暮之年遭此重挫,其内心之悲慨不难想知。况五溪蛮兵力既少,甲仗落后,根本不是汉军对手,唯凭藉天险和特殊气候,岂不益令人愤然不平。故此歌一概略去交战过程,唯独感叹山川之险。可见老将军对未取胜是多么不甘,一幅壮志未酬、仰天长叹的景象。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想象沅江上游有多凶险。</h3><h3> 在修五强溪大坝之前,沅江的青浪滩是有名的鬼门关,多少弄船放排汉子死在那里。马援受阻,也是情理之中。</h3> <h3> 但是,沅水一到常德境内,便母性大发,温柔极了,河面宽阔,缓缓平静流淌,可行千吨大船。从此便可通洞庭,连长江,出东海。因此,这是天生一个大码头的地理位置。在此产生一座区域中心城市是自然的事情,产生一条专为水运服务的河街是自然的事。</h3> <h3>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在常德筑城,便成为这座城市的开篇。但沅水凶猛,城毁了再建,建了再毁。楚时为黔中郡,楚国承相春申君在此养三千食客,成为抗秦前线。一小国使者来使,为显摆穿上名贵衣物,却发现春申君的三千食客连穿的鞋子上都镶有珍珠,便知趣不再作声。</h3> <h3> 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欢庆晚会演唱的第一首歌是《告慰春申君》。因为在2300年前,一个名叫黄歇的人当上楚国承相,被封为春申君。在东海之滨,他带领百姓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开始在这安居乐业,形成一座城市。后来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称为申江和黄浦江,把这座城称为申城。这座城市就是上海。而绝大多数上海人不知道,这位上海市的创始人是常德人。</h3> <h3> 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司马迁专门写了《史记.春申君列传》。是楚国爱国名相。多个史料记载他是"楚黔中郡人",就是常德人。清《同治武陵县志》还把他列为"武陵人"。</h3><h3> 春申君执政25年,他使沅水流域的黔中郡成为抗秦的中心。据《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古迹》载:"春申君宅,(常德)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今入为府第。"清《同治武陵县志·建置志·园墓》载:"楚春申君黄歇墓,府治前……开元寺址,其宅、墓在焉。"明《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坊乡》曰:"珠履坊,府前大街,由下南门出河街。"这些记载都说明,春申君当时在常德建有春申君宅,食客三千,可见当时规模有多大。这些历史建筑都在河街附近。春申君死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常德为他修建春申君墓。现在的诗墙建有春申阁,而现在重建河街,如果重建春申君宅,不知会有多少上海人来此寻根啊。</h3> <h3>也正是由于常德地处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这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也见证和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和痛苦。由于常德地处秦楚相争之地,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连汉高祖刘邦也动了恻隐之心,从《左传》中的两句话"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中各选一字,将这里命名为武陵,希望这里从此止息战争,和平发展。</h3> <h3> 常德在唐朝称为朗州,被视为远离京都的偏远小城。大诗人刘禹锡因得罪皇上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沅江边上住了10年。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情怀,可刘禹锡在朗州写出天下独一无二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在常德看到了美妙的湖区生活,写下不朽诗作《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国的读书人,谁又没有读过这些诗呢?可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诗是在常德写的啊。现在常德城中,已有纪念刘禹锡的排云阁和司马楼,在河街建一个刘禹锡故居不知有多少人会来朝拜啊。 </h3><h3> 刘禹锡在常德住了十年,写下200多首诗。他在诗文中对自己的住所作过一些描绘:"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据考证,他的住所位于东门沅江边的城墙脚下,与招屈亭相邻。那不就是河街的前身吗。</h3> <h3> 如果你稍稍有点地理常识,就知道那时云南、贵州和湘西的各种物资,进出必须以常德为集散地。上游的木材、桐油、药材、山货、烟土等各种土特产下行先要用小船运至常德,再装大船东进;中原及东南各省的盐、糖、绸布、南货、北货等要上行则先用大船运至常德,再装小船西行。故常德自古便有"湘西之门户,滇黔之咽喉"美誉。</h3> <h3>有眼光的商人会在此设商铺,做大宗商品生意的商人必在此设集散转运点。而围绕这些商人的吃喝玩乐,又会带来无限商机。那多情的水手和毛脚排古佬,舍了性命在恶浪中讨生活,今天不知明日生死。没有女人敢嫁他们,只有河边吊脚楼里的女子能给他们一夜温存。每天清早,在船老板的骂声中,那多情水手才一步三回头从吊脚楼下来。这时吊脚楼的窗口必有一女子探出身来,温柔相送。这就是湘西大码头,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既有商业繁荣的充满活力,又有底层争扎的饱含艰辛。多情水手和吊脚楼女子的打情骂俏既那么真实,又那么文艺。</h3> <h3>就这样,在常德从东门到大西门2000多米的沅江岸边,慢慢形成一条繁华的河街。你站在高高的防洪城墙上看,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城墙。这街靠水而修,依墙而建,当然就叫河街。依次为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h3> <h3>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年轻时离开凤凰县,要到外面闯世界,就是顺沅水而下,来到他所经过的第一个大城市常德,和他的表哥在常德河街的平安客栈住了半年,这半年,常德河街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后来写那么多关于河街的文章积累了第一手素材。</h3> <h3> 这段往事,沈从文在其散文《一个传奇的本事》中作精彩叙述。后人对常德河街的了解和向往,大多来自沈从文散文精确和艺术的描写。沈从文对常德河街为什么这么了解?1922年前后,沈从文和他的一个表兄在常德河街一个平安客栈住了半年。这个表兄毕业于常德师范音乐美术专业,他结识了一位同样来自凤凰的漂亮姑娘——杨光蕙,毕业于桃源省立二师,任常德女子学校美术教员,后来担任教务长。而这座学校是由一位姓蒋的夫人创办并任校长,蒋校长有位女儿,就是丁玲。</h3> <h3>为了追求杨光蕙,这位表兄天天求沈从文代写情书,沈从文共代写和代传了三十多封情书。而杨光蕙一直以为是表兄所写,终于打动了这位美丽的杨小姐,因仰慕其文采,嫁给了这位表兄。这两个凤凰人在常德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现在的世界级的大画家:黄永玉。</h3><h3> 而从常德河街去北京发展的沈从文成为世界级文学大师,在常德出生的黄永玉成为世界级画家。所以,黄永玉的父母是凤凰人,而黄永玉的出生地是常德。现在的"常德河街"正是请黄永玉书写,黄永玉自己也曾在常德留言:常德是我的母土。<span>在常德河街平安客栈发生的这个故事与沈从文和黄永玉两位世界级大师有关,难道不是世界级的故事吗?所以在建常德河街时一定要建一个平安客栈,或者就叫沈从文客栈,相信对两位大师感兴趣的人只看导游词就会来常德看河街。</span></h3> <h3> 著名传记作家李辉,对黄永玉进行了20多年的交往与采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终于写成那本《传奇黄永玉》。书中讲述了黄永玉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常德的惊险故事。</h3> <h3> 一九二四年八月九日,黄玉书和杨光蕙的第一个孩子在常德出生,起名黄永裕。后来,一九四六年,沈从文建议以"黄永玉"为笔名。这个笔名沿用至今,其原名倒不大为人所知了。</h3><h3> 在黄永玉出生几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了凤凰。后来将证明,父母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它使开始成长的黄永玉,从襁褓起就有了亲近凤凰土地、汲取凤凰灵气的可能。他的一生,将永远与故乡凤凰连在一起。</h3> <h3>襁褓中的黄永玉在第一次返回故乡的途中,便经历了一生的最初传奇。 </h3><h3> 船出常德,溯沅江而上,进入桃源境内,在狭窄河道上行使。行至一处山间,父母忽然听岸边有风声,说马上就有土匪来抢孩子绑票。船赶紧靠岸,父亲将黄永玉塞进一个大树洞,母亲则用锅烟抹抹脸,假扮船妇。不一会儿,土匪追来,上船打量一番,问是否看到一对带小孩的夫妇。母亲害怕得不敢做声,只是用手指指下游。土匪们叫喊着往下游追去:"快走,那个孩子能值三百大洋。"父母吓得紧揪着心,既怕孩子被虫咬,又怕孩子叫出声。</h3><h3> 土匪走了,母亲赶紧跑到树洞前,只见婴儿安然无恙,没事一般自顾自地在那里笑着啃手指头。悬着的心这下子才放下来。</h3><h3> 读了这个故事我猜想,也许这个故事就注定黄永玉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h3> <h3>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唱段,中国人都会唱。可很少有人知道刘海是在常德砍樵。1952年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有两句唱词:"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哪座城市都争不走的。在常德,丝瓜井还在,可是很少有人把它与刘海的传说联在一起了。传说中刘海大战十罗汉的"刘海庙"也早已损毁。在修建河街时把刘海传说注入进去,只要重建刘海庙或是刘海小院,能给游客讲述刘海的传说就行。</h3> <h3> 可是,常德河街最终还是没有躲过战争的摧残。1939年6月23日,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全城一片惨景,河街损失惨重。1941年11月4日,日军对常德城实施细菌战,给常德人民带来重大伤亡。1943年11月爆发震惊中外的常德会战,十万日军进攻常德,国军集中21万人迎战。守城的八千虎贲将士英勇抗击3万多日军攻城,战至最后一人。大河街成为激战之地,常德城被夷为平地,河街遭遇灭顶之灾。</h3> <h3>战后常德河街慢慢恢复,逐步形成了现在常德老人眼中的河街。但是,河街毕竟一条靠水运而兴的商业街,而常德最大的市情就是水情,沅水一旦发洪水,河街就泡洪水中,而且河街的房子大多是相连的木板房,一旦失火便火烧连营。而且随着现代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河道水运逐步退出主力的阵营,河街的商业地位也就降至最低点。</h3> <h3> 1990年春天,湖南省省长陈邦柱来常视察,他站在沅水大桥上,南看看、北望望,对市委书记陈彰嘉、市长蔡长松等陪同人员说,沅江真漂亮,只可惜了这一江碧水,往北看,一片破烂;往南看,一片混乱。那时的江北城区临江是一条明代筑就的砖土结构的防洪大堤,堤外就是沈从文笔下的大河街。街道两旁是横七竖八老旧破败的木瓦建筑。江南城区是辐射整个湘西北的桥南大市场。地摊、车担与大小不一的商铺混杂一起,乱象丛生。</h3> <h3> 省长的批评为常德催生了一个新的工程:重建防洪大堤,拆除堤外落伍的河街。当时的市政协委员伍顺生提出利用整治护城防洪大堤的机会,把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常德诗墙。常德市委、市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个提议,历时10年建设,沅江边上走到尽头的常德河街蝶化为著名的常德诗墙。</h3><h3> 至此,河街在常德城市历史中成为一段记忆,在百姓口中成为一个传说,在沈从文的散文里成为一首民谣,在黄永玉的画中成为一首挽歌,在离乡游子的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乡愁。</h3> <h3> 当这段乡愁浓得化不开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要重建河街,要找回这段城市记忆。当时的市政协委员、市园林局局长徐芳明于2014年1月向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提交《关于复原清末民初常德沿河古街场景,打造文化旅游亮点的提案》。</h3><h3> 提案引起市委书记王群、市长周德睿的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常德河街"。</h3> <h3> 2015年1月19日,在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我以《让建设中的常德河街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为题作大会发言。首先我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几个世界级的景点: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像、比利时撒尿小孩的青铜像、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等,这些景点没有什么资源,因为能向游客讲述一个世界级的故事,成为世界级的景点。</h3><h3> 我在政协大会上讲故事当然不是好玩,是为了引出常德的几个世界级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讲了春申君、刘禹锡、沈从文、刘海砍樵的故事,建议在常德河街建设中加入"春申君故宅""刘禹锡故居""平安客桟""刘海庙"四个历史文化元素,提高常德河街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建成后的常德河街成为世界向往的旅游地。</h3><h3> 第二天晚报头条标题是:政协委员大会讲故事,盼河街成世界级。恰巧那天河街正式开工。</h3> <h3> 一年多时间在城内的穿紫河畔重建常德河街,尽管是艺术化设计的,尽管是商业化运作的,但你能实实在在的看到一条河街,让你重温往日的旧梦。谁说百年之后这不是一条老街呢?</h3> <h3>重建的河街是找回的一个旧梦,可每个人都在惊喜河街的新颜。</h3> <h3>如果说当年沈从文乘坐的乌篷船是一曲民间小调,现在你乘坐的游艇就是一首现代抒情诗。</h3> <h3>同样是河街的一盏灯,以前的灯照亮的是沧桑,这盏灯照亮的却是辉煌。</h3> <h3>也许在河街每一个转弯处,都有一个故事在等你。</h3> <h3>今天春天,旧时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可能成为<span>王谢堂前燕了。</span></h3> <h3>夕阳在穿紫河上不知落下去多少次,可从今年起,你在穿紫河看到的夕阳西下就如此美好。</h3> <h3> 常德河街的夜景非常漂亮,很多人用手机拍,那是无法传递岀河街夜景之美的。我带上三脚架认真拍河街夜景,是想把最美的河街夜景呈现给大家。河街曾是常德城市的记忆,是常德市民的乡愁,是沅水流域的民谣。在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里是一首歌,在黄永玉的画笔下是一幅画,在我的照片中是一首诗! </h3> <h3>如果说常德河街白天是一幅喧闹的风情画,夜晚就是一首安静的散文诗。</h3> <h3>河街白天是商业旺铺,夜晚是文艺舞台。</h3> <h3>夜晚,你漫步河街,你可以静静的回想春申君的故事,低吟刘禹锡的诗歌,复印沈从文的脚印,轻唱刘海砍樵的唱段。瞬间你就穿越了历史。</h3> <h3>河边的水车如转动的年轮,伴着斗转星移,开始记载河街新的历史。</h3> <h3>如果沈从文和他的表兄再次住进这家客栈,还会遇到杨光蕙那样月光一般的女子吗?</h3> <h3>河街白天醒在黄永玉的画中,夜晚睡在沈从文的梦里。</h3> <h3>河街现在人气正旺,你如用三脚架拍夜景,要去迟一些,否则你很难避开移动的人群。</h3> <h3>现在河街已成为常德美食最集中的地方,你可以从街头吃到街尾。</h3> <h3>你在这样灿烂的夜景下散步,你会发现每一个从你身边走过的人都那么文艺。</h3> <h3>如果你坐在这样的长廊里,你就成为别人的风景。</h3> <h3>要等到夜深人静,你才能拍到河街安静的夜景。</h3> <h3> 今夜的表演,只为再现往日的旧梦。如果你在常德穿紫河乘船夜游,你就会看到沈从文描述的经典画面。</h3> <h3> 那天夜拍常德河街,恰逢一场为乘船游客的表演。我迅速选一有利机位开拍。在不同彩灯的照射下,这些表演再现当年河街经典生活画面。在拍之前我与最近的演员交流,只要一来船,他们就要表演,一场表演约10分钟左右,游船静静停在码头前,让游客观看,表演完毕船才开走。他们每天为不同的游客重复着这些表演,很多旅游胜地的经典项目就是这样长期坚持后,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常德河街项目运作不久,相信坚持必有厚报。 </h3> <h3> 当然,建筑是可以恢复的。世界上很多城市二战中被夷为平地,战后又修旧如旧恢复城市记忆。常德河街就是这样一段找回的城市记忆。以前常德河街是在沅江河边,现在移至城内的穿紫河畔。在前年全市两会上,我代表市政协文史委发言,倾情讲述了几个与河街有关的世界级的故事,希望在重修的河街建筑中能够讲述这些故事。现在河街已初步建成,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必将成为常德城中重要的人文景观。 </h3> <h3>常德河街是一首沅水民谣。河街在常德历史上是一首古诗,伴沅水而生,随物运而昌,由人聚而盛,因战争而毁。就如一首名传天下的古诗一样,已经口口相传千年,虽然原来那本诗集已毁于战火,但诗还在,随时吟诵,诗的意境浮现在脑海。常德河街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首民谣,今天复活于穿紫河畔,其韵味让常德人念念不忘:"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它以民谣的形式在人们的记忆中承载常德人的乡愁,它以散文的韵味在沈从文的故事里散发艺术的光芒。今天,这首民谣以时尚的旋律再现常德城中,让全世界惊喜赞叹!</h3> <p class="ql-block">摄影及后期:戴奇林</p><p class="ql-block">文字:戴奇林</p><p class="ql-block">戴奇林: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三百多篇,出版诗集《想念家园》获丁玲文学奖。教育专著《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新华社出版社出版,入选《父母必读的50本书》。《成长可以很快乐》新华社出版社出版,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