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人的一生要走過無數條路,</h1><h1> 能留在記憶中的没有幾條,</h1><h1> 而能夠深深刻在心裡的更是鳳毛麟角……</h1> <h3> 原部队驻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遭受到了重创,许多建筑被摧毁,幸存下来的也都变成了危房,大多都已拆除。<br /> 2015年部队营区已经整体搬迁至市区新址,我们一行同学故地重游,来到这里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熟悉的营区已变得面目全非了,由于许多建筑的消失,让我一下子觉得陌生起来,难道这就是我曾经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吗?<br /> 办公楼没有了、俱乐部没有了、招待所没有了、家属楼绝大部分没有了、食堂没有了、幼儿园没有了、许多熟悉的建筑都没有了,就连我们原来电大的小院子也被夷为平地。<br /> 好在这条路还在,它静静的躺在这里,还是原来的模样、它让我觉得是那么的亲切……<br /> 这条路我不知走过多少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沿着这条路向下(北)是个三岔路口,这里曾经是基地班车的中转站,每到周末所有的班车都汇聚在此,人们再根据要去的地方的不同而分乘不同方向的班车,一时间这里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h3> <h3> 三岔路口的周边分布着单位工作区大门、俱乐部、招待所,顺路向右转往东方向一直走就是28#单身楼、单身食堂、车队、油库、变电站,再向前行大约二公里就是与地方公路相连接的三岔路口,离此不远是水泵房。</h3> <h3> 沿着这条路向上往南方向走是电影场、家属区,向右转往西一直走是军人服务社、洗澡堂、左转到子弟学校、直走是电大校园、二食堂、门诊部、游泳池、18区器材库。</h3> <h3> 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没想到的是这一来竟然就留在了这里,而且一待就是十五年。<br /> 在那一年基地范围内三十多名同志考上了电大,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在了这里、相逢在了一起,彼此成为了同学,从此朝夕相伴、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了三年。</h3> <h3> 我们的校园是在家属区旁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一个差不多能容纳两个篮球场的大院子,里面有一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这是通向校园的台阶,现在已被封掉。</h3> <h3> 三年里一直住在一起的室友,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我们还在一起搞恶作剧。</h3> <h3> 那时还像是一群社会青年,大包头、喇叭裤、尖皮鞋、蛤蟆镜、录音机我们都曾经拥有过。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听邓丽君、刘文正、张帝的歌,最让我难忘的是台湾音乐剧《水仙花》,同学们听得是如痴如醉。</h3> <h3> 我们班上人才济济,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多次获得单位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的冠军,这是获得羽毛球赛的冠军队成员。</h3> <h3> 我们自己的乐队,乐器虽然非常简陋,但演奏出的音乐还是像模像样,有那么点意思的,曾经为班上的舞会伴过奏。</h3> <h3> <br /> 三年后,我们毕业了。我和很多同学一起都被分配留在了这里,从此开始了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h3><h3><br /></h3> <h3> 这是车队大门,大门的对面就是著名的28#楼,也就是单身宿舍,在这里聚集着单位里所有的单身男女青年,在这里是最容易发生爱情故事的地方。</h3> <h3> 这是家属区的大门,结婚以后就能根据不同的职级别在这里分配到住房,里面有师职楼、团职楼、营职楼、连职楼等,还有菜店、牛奶房、邮电局、开水房、蒸饭房、冷藏库和幼儿园。</h3> <h3> 我第一次分到的住房就在这幢楼,在这里我结了婚、我拥有了一个家,不久还有了我们的女儿。</h3> <h3> 这是服务社楼,这里有小卖部、面包房、冰棍房、粮店等,边上是洗澡堂和理发室,正是这些服务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求。</h3> <h3> 这是幼儿园,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小院,现在已被拆除。单位里的孩子一岁半以上的都可以入托。</h3> <h3> 这是子弟学校,孩子们上学的地方。虽然教学条件艰苦,但这里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地方院校以及各类军事院校。</h3> <h3> 曾经的军事禁区如今仍然保留着一份神秘和威严。</h3> <h3> 这是我们的门诊部,而今却是人去楼空,变得凄凄凉凉、一片萧条景象了。</h3> <h3> 曾经热闹的电影场如今是这个样子,宽银幕也只剩下了半截子。</h3> <h3> 这是我们的招待所,在这里曾经拍摄过电视连续剧《国家使命》,很多熟悉的人在剧中担任群众演员,看后感觉非常亲切。</h3> <h3> 原来的招待所地震后变成了危房,不久就被拆除了,如今是一片小菜地。</h3> <h3> 这是我们威武雄壮的工作区大门。旁边是值班室,司、政、后机关人员每天都要轮班担任值班员。</h3> <h3> 昔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大门现在变得如此简陋和低调,右侧是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穷欢乐的俱乐部楼、大礼堂和篮球场,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h3> <h3> 这是工作区内正在拆除危房,也成了瓦砾一片,到处是残垣断壁。</h3> <h3> 这是我们的司、政、后及情报资料机关办公大楼,是单位的神经中枢。我曾在这里担任过装备参谋工作。</h3> <h3> 地震发生后,机关办公大楼由于破损严重也已经被拆除了。</h3> <h3> 这是我一九九二年下到基层工作的地方---动力站。</h3><h3> 我们站承担着整个单位的动力装备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h3><h3> 我们站负责着20公里专用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一年一度的预防性试验是常规工作,每年雷雨季节之前的这个时候,我们全站人员都要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全站人员分成试验组、巡查组和生活保障组这三部分。试验组负责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检测,巡查组则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来完成巡查整个线路的,生活保障组负责维修材料和设备的提供、巡线过程中送水送饭、以及任务完成后的聚餐准备工作,完成任务后的聚餐是我们大家最快乐的时候。</h3><h3> 我们站在1994年的"三化达标"工作中成绩优异,被评为先进集体,并荣立集体三等功,我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h3><h3> </h3> <h3> 这是我站专用输电线路变电站,我们有几位同志长年值守在这里,这个地方我不知道来过多少回,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关键重要的地方。</h3> <h3> <br /> 这是一片热土,在这里我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完成了从社会青年转变成为一名军人的蜕变,从一位普通群众锻炼成长为党员干部,在这里我觅得了爱情、组成了家庭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br /> 虽然目前这里已经被地震摧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但不管怎样变化、不管是什么时候,我都依然深深地热爱着这一片热土。<br /> 昔日的场景、昔日的工作、昔日的生活历历在目,昔日的同学、昔日的战友、昔日的朋友都时时刻刻铭记在我的心中。</h3> <h3> </h3><h3> 感谢钟炜同志提供的照片,正是这些照片引发了我的回忆和深深的思念。</h3> <h5> <br /> 不能忘记系列:<br /> 1: 不能忘记的地方<br /> 2: 不能忘记的岁月<br /> 3: 不能忘记的同学<br /> 4: 不能忘记的往事<br /> 5: 不能忘记的味道<br /> 6: 不能忘记的生活<br /> 7: 不能忘记的青春<br /> 8: 不能忘记的篮球<br /> 9: 不能忘记的热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