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来世相逢再作母女(小美早茶推荐作品)

索菲亚

<p class="ql-block"><b>  清明节时节兩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青山依旧,物是人非。捧一捧鲜花,洒薄酒一杯,献给天堂的母亲。愿来世相逢再作母女,再续缘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世间有一种苦乐相随 叫妊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一种生死相关叫诞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一种只予不取叫哺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一种只爱不怨叫操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一种思念天长地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有一种记忆伴随终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母亲离开我们已近二十年了,但是母亲慈祥的面容,轻柔的言语,温纯的微笑时时给我以慰藉,母亲仁爱无私的形象时时铭刻在心。</b></p> 父亲珍藏的两张照片 <p><b>  母亲1920年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外祖父办过中学堂,外祖母是中医世家。母亲兄弟姐妹四个,她排行老二。外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母亲靠亲戚朋友接济坚持念完了高中。</b></p><p><br></p><p><b> 解放初期国家为了培养妇女干部,母亲被保送到四川省成华大学西南财经干部培训班即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学习。毕业后母亲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秘书科工作。从此母亲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献给了她热爱的事业。</b></p><p><br></p><p><b> 第一张照片前排左起第三人是我的母亲,这张老照片是母亲参加四川省第二行政干部学校学习时和同学们的合影。照片上的母亲短发齐耳、目光清澈、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b></p><p><b> </b></p><p><b> 第二张照片是母亲在四川省人民银行工作时与秘书科同事们的合影。前排右一是我的母亲。中年的母亲,儒雅知性有气质。</b></p><p><br></p><p><b> 上面两张照片是父亲的珍藏版,直到父亲去世,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一个黑色的小皮包的夹层里才发现。</b></p><p><br></p><p><b> 据父亲说母亲在学生时代就是美女加才女,还扮演过天鹅湖里的公主,受到不少男生的青睐呢。想必母亲一直就是父亲心目中的公主吧!</b></p> 成都生活记忆 <h3><b>  母亲从小学习优秀、记忆好、会背好多文章,曾经也是学霸。她说背不出文章先生要打心手,所幸母亲每次幸免。母亲喜欢文学、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常为单位办壁报。</b></h3><h3><b><br></b></h3><h3><b> 1957年母亲被抽调到省工业展览馆当解说员。母亲那年37岁,手握解说棒、面带笑容的母亲多么和蔼可亲。在女儿眼里,母亲的笑容是世上最美的容颜,也是女儿心中永远的思念。</b></h3> <p class="ql-block"><b>  母亲生前为了侍奉婆婆,照顾丈夫,哺育儿女,用她羸弱的双肩,撑起了整个家庭,撑起了我们的人生。姑妈早年病逝,奶奶把姑妈的的孩子表哥和表姐从小接来我家,母亲作为舅妈视为己出,和我们一样疼爱有加,被单位和邻居传为佳话。 50年代初,为了给表哥交学费,母亲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有一次表哥深夜得了疾病,母亲瘦弱的身体背着哥哥跑了几里路,才赶到医院。表哥的病治好了,母亲却倒下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每逢过年,母亲先给表哥表姐穿上买来的新衣服再轮到我们。我记得穿过妈妈亲手缝制的花裤子,美滋滋的呢。</b></p> <p class="ql-block"><b>为了不让我们在生活上受委屈母亲自己节衣缩食加班加点从无怨言。 无论平时工作多忙、母亲总把我们收拾得干净整洁去上学;遇到节假日或是外出游玩总要千方百计让我们穿上新衣服,扎上蝴蝶结,让我们高高兴兴出门去。在我的记忆里,母亲退休前从来没舍得花钱给自己买过好衣服,换来换去总是那几件干部服,直到穿到发白褪了颜色也舍不得扔掉。看照片上我们头上的蝴蝶结就会明白其实衣着简朴的母亲也有一颗爱美的心。 照片上的母亲身穿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干部服站在她从小哺育长大的表哥表姐中间、和我们姐妹一样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b></p> <p class="ql-block"><b>这是1958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作为第一批省级机关干部下放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财政局工作。临行前在成都老古巷五号省保险公司集体宿舍大院里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b>前排左起:三妹,我,表姐,二妹。</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父亲,母亲,阿姨。母亲和阿姨手里分别抱着四妹和五妹。</p><p class="ql-block"><b> 为了哺育七个儿女,母亲含辛茹苦,从没有听到母亲一声叫苦叫难。生活的艰辛让母亲过早褪去了娇好的容颜,但母亲坚强的性格。却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记得在成都和母亲生活时,母亲会做豆腐乳,豆瓣酱,会推磨做汤元粉子。母亲做的腊肉香腸,米酒也格外香。尤其是米酒,没等启蓋就会被我们偷吃一半。</b></p><p class="ql-block"><br></p> <h3><b>  1959年为了让父亲扎根边区安心工作,也为了照顾父亲的生活,母亲 放弃了在省城优欲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定带我们全家迁往冕宁。</b></h3><h3><b> </b></h3><h3><b> 带着五个孩子离开省城,到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生活,母亲毫不犹豫。面带微笑的母亲看上去是那么乐观坚强。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们很难做到这样。 </b></h3> 母亲对子女的教育 <p class="ql-block"><b>  母亲对子女要求严格,并耐心教育每一个子女,从不溺爱偏袒或打骂训斥、包括对我们的子女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50年代父母亲下班后要参加政治学习。无论多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们的作业,发现错误要求立即改正。母亲教育我们的口头禅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妹妹曾说母亲教育我们的话全是印刷体,可以在街上贴成大标语。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即全是正能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记得我小学有次生病缺了课。老师讲乘法,我不会做作业。母亲给我补课,告诉我:乘法就是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还举例说:咱家有三个水缸,每个水缸要挑三桶水才满,问我一共要挑多少桶水?加法计算要两步走求和:3+3+3=9 因为加数相同,直接用乘法一步即可、3x3=9 。母亲的例子简明易懂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乘法与加法的异同。我后来的学业成就和母亲从小对我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有很大关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作人的准则,要我们自尊,自强,自立,自重。这些在我以后离家在外求学生活和工作的漫长岁月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b></p> 相见时难  别亦难 <p class="ql-block"><b>在冕宁我只和父母在一起居住了半年。 小学一毕业,父母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业,就托人把我送到成都考中学,从此我远离双亲踏上了漫漫求学之路。再以后到武汉上大学,毕业后工作由陕西到东北,成了家中离父母最远的那个孩子。</b></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高中毕业回到父母身边时合影,距今已50多年。岁月匆匆,思念永恒不变。</p> 淡泊名利  隨遇而安 <p class="ql-block"><b>60年代父母带着我的四个妹妹在冕宁生活,我在成都度过了6年的中学住校生活,仅在高一暑假和高中毕业等待大学录取通知时才回到冕宁和父母及妹妹团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记得高一暑假我回到家里、母亲每天都变换花样给我做最爱吃的家乡菜。其实母亲做的菜,哪怕是凉拌豆腐干,大头菜丝,自制的豆腐乳和泡菜,都是我最喜欢的下飯神器。更别提母亲亲手制作的腊肉,米酒了。(母亲的厨艺就连后来我的东北爱人也赞不绝口,他称赞说:腊肉,米酒和泡菜是母亲的三大法宝呢。)</b></p><p class="ql-block"><b> 上大学后,仅在文革武斗期间与大学毕业后从武汉回了两次家。文革期间停课我回去在家仅仅呆了三天,因为接到学校要"复课闹革命"的通知 ,母亲催我赶快回去。面对我的恋恋不舍,母亲安慰我说:"不要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连夜给我炸了一瓶我最喜欢吃的鸡枞菌让我带上路。 那次离家和母亲告别,坐在长途客车上,眼前不断浮现毌亲慈爱的面容、耳里不时响起母亲的叮嘱。夾岸万株杨柳树,望中尽化断肠花。也许是我上大学后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再是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孩子才拥有的离愁别绪吧。</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人们曾说:远走他乡的女儿是父母丢失的孩子!每次和母亲告别,我都不忍回头。我知道母亲眼里会有热泪,望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她一定和我一样有遗憾,有不舍,有企盼,心中一定是愁肠寸断表面强颜欢笑罢了。</b></p><h1><br></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从省城到边区冕宁,生活水平相差甚远。父母的工资除了给四个妹妹交学费外仅够维持家中最低生活水平。60年代又是我国农业连续三年遭灾粮食实行定量,油水少,吃肉简直是奢望。大家都勒紧裤腰带,吃不饱是常态。我们又正在长身体吃长饭。母亲想出了瓜菜代,做饭用红薯,土豆,南瓜代替粮食的不足,所以后来好长时间里我们一见到南瓜土豆胃里就冒酸。</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生活虽然艰苦,母亲从不埋怨,除了搞好本职工作还和父亲积极参加宣传银行儲蓄的下乡演出。这张剧照拍于一家农家院的土台阶上。</b></p><p class="ql-block"><b> 爸的台词是:老汉我今年五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我在银行当炊事,家务劳动靠她妈。</b></p><p class="ql-block"><b> 妈头缠头巾身穿土布小背心扮演当地农村大妈。妈唱到:绣花枕头买一对,力士球鞋买一双…。</b></p><p class="ql-block"><b> 左上角是儿子结婚,妈要操办。媳妇劝阻妈要勤俭节约。</b></p><p class="ql-block"><b> 爸妈的唱词与装束极具时代感。爸和妈就这样夫唱妇随,台上台下过了一辈子。</b></p> <p class="ql-block"><b>这是60年代在冕宁的一张全家照。照片上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干部服面带微笑。妹妹们衣着简朴,四妹甚至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裤子。就是这样,母亲还经常挤出微薄的工资去帮助身边的朋友甚至毫不相识的路人,帮忙他们度过难关。</b></p> 母亲的爱情 <p class="ql-block"><b>最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母亲与父亲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从未见其争吵甚至红过脸。记得一次家庭聚会时,我们把父亲和几个女婿作比较,发现女婿个个是能工巧匠擅长家务,相比之下,父亲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不明白当初妈为啥选择了爸。妈的回答是:"我看上了你爸的人品!"。妈还解释说解放前的标准和现在不一样。爸从不吃喝嫖赌,对奶奶极其孝顺。在妈的眼里,爸就是一个好男人。妈的回答让我们钦佩!尽管爸和高富帅一点也沾不上边,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几乎不干什么家务活,有时还要发点火爆脾气,妈还总是一味顺从把他当成手心里的宝。即使是在文革中父亲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挨批斗时,母亲对父亲也是不离不弃,温柔相伴,竭尽全力去分担他的忧伤苦乐。正如歌词里写的那样:因为牵了您的手,来生不一定好走,所以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辛苦……。母亲的一生因为牵了父亲的手,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能走,所以放心地与父亲牵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母亲用她的一生回答了爱的真谛!为了那患难中不变的承诺,母亲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b></p><p class="ql-block"><b> </b></p> 父母的退休生活 <p class="ql-block"><b>1980年父母退休从冕宁回到原籍成都。父亲受聘于国家保险总公司,在新都省保险干部学校任教,并负责编写保险会计学有关教材,培训全国各地保险干部。母亲利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协助父亲著书立说,并在七十高龄负责筹建省保险干校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 图书馆资料众多,妈不厌其烦一一登记在册,在上万册的图书管理中,妈公私分明,爸借了一张报纸妈也要按期追回来。</b></p><p class="ql-block"><b> 98年夏天我国江南,东北洪灾泛滥,妈一看电视立即和爸一起积极捐款。在单位全部捐款人员中,捐款最多的是爸和妈两位退休老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工作之余母亲会陪伴父亲去附近的公园散步。下面是父母退休后的生活照:</b></p> 母亲的家书 <p class="ql-block"><b>这是母亲96年写给我的一封家书,时隔20年母亲的关怀仍跃然纸上。当时她体弱多病仍关心远在他乡的女儿是否完成了大学四六级英语写作一书的编辑,女婿的工作是否一如既往的忙碌?小孙女对新环境的工作是否适应?大孙女的婚事筹备如何?亊无巨细都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关怀越过千山万水,几十年一直温暖我心。</b></p><p class="ql-block"><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p> <h3><b> 80年代我从东北回家探亲时与父母的合影。父母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我想那一刻母亲一定是最幸福的。</b></h3> 母亲的晚年 <p class="ql-block"><b>  母亲在晚年多病多灾体力不支,经常靠练习书法 锻炼臂力,还抽出时间辅导儿孙们练习毛笔字。 她说:字是人的衣冠。还说书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人静心养性,教导我们字不仅要有形还要有体。母亲的书法在单位颇有名气,我的几个妹妹在她身边都得到过她的言传身教。就连我的大女儿也对我说,跟姥姥练习书法,可以净化心灵获益匪浅。至今,母亲早些时候写给我的信还被我爱人珍藏用作字帖。只可惜我从小离家,没有福气得到母亲的真传。</b></p> <p><b>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大堆母亲练习书法的废旧报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字里行间留下了母亲风烛残年与病魔作斗争的痕迹。</b></p> <p><b> 每次回家探亲都看到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渐衰老,很是心痛。尽管每次告别她老人家时,不忍回头看她满含泪花的双眼,我都要安慰她说,"妈,四年一次探亲假,再过四年我就又回来看你了"。直到有一次母亲在告别时无限感叹地对我说:"我们还有几个四年呀!"这句话忽然深深地震撼了我!</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是呀,从小离家求学乃至工作后远走天涯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不知有多牵挂呀!我们常常忙工作忙子女忽略了父母渴望与子女团聚的心愿。我们总认为来日方长其实对于年迈的父母、来日方长并不长!为了达成父母想多见儿女的那个心愿, 那以后我回家的次数逐渐增多:四年一次-两年一次,一年一次,甚至一年两次。从东北到西南地图上是一条最长的对角线,飞机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起飞到成都双流机场直飞要近5个小时,比起乘坐5-6天的火车才能到家,这已经是最佳选择了。但对于归心似箭的我,还是嫌它太慢了。虽然多年的奔波花费的旅费足以购房购车但我不后悔。唯一后悔此生陪伴父母的机会太少了!,家是心灵的港湾,有母亲在,我才有一个完整的家。</b></p> 最后的告别 <p class="ql-block"><b>  98年暑假我带着大学刚毕业的小女儿回家探亲,没想到那竟是与母亲的永别。几个月后母亲在西安三妹家中长睡不醒,乘鹤西去。</b></p><p class="ql-block"><b>当我们从全国各地回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已经永远闭上了她慈爱的双眼,再也听不到我们的呼唤。</b></p><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母亲晚年多病多灾,而我们却在各自的岗位忙碌没能在她老人家身边精心待奉。母亲的撒手而去也使我失去了略尽孝心的最后机会,留给我终生的遗憾和思念。</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在西安送别母亲的挽联是:</b></p><p class="ql-block"><b>毕生辛劳 遽然仙去 泪洒三秦哭慈母</b></p><p class="ql-block"><b>一生淡泊 荣辱不惊 长留风范昭后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这辈子最难以忘怀的是母亲慈爱的笑容! 那是饱经风霜后的淡定与从容,是静看云起云舒花开花落的豁达与开朗,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与坚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母亲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显赫的荣耀和地位,但是我们却从母亲平凡的人生轨迹中,感受到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为人的人生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这辈子母亲没有留给我们什么遗产,却留给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母亲的慈祥,善良,仁爱和坚强!母亲高尚的人品和情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此文根据2012年QQ空间日志巜缅怀我的母亲》改编)</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在2018年母亲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天堂的母亲。愿来世相逢再作母女再续前缘,为你守候。</b></p> <h3>  此文系2012年QQ空间日志改编,此后2016、2017直至今年2018多次修改。此次回到故乡感谢二妹提供的几张宝贵的老照片和有关资料。让我更加深了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动,其实母亲一生岂只是女儿此处寥寥几张照片和文字所能表达的呢?感谢美篇推出的《感恩母亲节》活动,让我有勇气再次尝试修改文稿献给我天堂里的母亲,以寄托哀思并献给母亲我心中深深的爱戴和敬意。</h3><h3> </h3><h3> 2018.5.13 于成都</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