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237,35,8);"><b> 清初,朝廷对东北一直实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后,大面积土地被开发,人口剧增。嘉庆五年(1800)清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br /></b><b> 1865年挖城壕、建筑木板城垣,长春建城。<br /></b></span><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光绪七年(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隶属吉林将军;</span></b></h1> <h1><b><span style="color:rgb(22,126,251);">长春西门</span></b></h1><h3>(聚宝门),位于现民康路与西三道街交汇处的偏西处。当时其位于城内西三道街的西端,直接面对西河沟上的双西桥。这里是老城通往孟家屯火车站(长春南站)的最近处,而日俄战争后的1910年左右,满铁附属地尚未有更多居民,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孟家屯火车站附近。而在这个城门外,还驻扎这沙俄的哈萨克兵营。在"大国都建设计划"实施的1934年左右,因修建民康路而拆除。</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立城复建的原长春厅</span></b></h1><h3> 为了管理流入蒙古游牧地的汉人,1800年(嘉庆5年)7月8日,清政府在郭尔罗斯前旗境内设长春厅,治所在长春堡(今永春乡境内)东隔伊通河10华里筑土城,称新立城,置理事通判管理汉人事务,史称"借地设治"。 厅是清政府对地方行政级别的称谓,当年的长春厅设理事通判和巡检各一名。通判衙门的职责是"弹压地方,管理词讼,承办一切命道案件"。长春厅的首任理事通判叫六雅图,蒙古人;巡检叫潘玉振,汉族人。当时因为是借地设治,他们只能管理流入境内的民人事务,而当地的蒙古牧民和外来的八旗人都不归其管辖。</h3><h3> 1825年(道光5年),为避开伊通河水患和交通不便等因素,长春厅治所北移迁40华里至宽城子(今长春大经路、四道街附近),1882年(光绪8年),长春正印官理事通判改为抚民通判加理事衔,首任抚民通判为直隶清苑人孙堪,1889年(光绪15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吉长道尹公署</span></b>,</h1><h3>俗称长春道台府衙,1908年开始建设,1909年5月竣工,为时任道台颜世清所建。其位置位于现长春东六马路至七马路间,亚泰大街西侧。当时,此地为长春商埠地北端的一块高地,向北可以俯视低洼处的满铁附属地。之所以建在这里,恰逢满铁附属地刚开始进行建设,而中国人为了与日本人在地界和经济上的全面竞争,在这里建设了这座道台府衙。一方面可监视日本人的举动,更重要的是防止满铁附属地向南的进一步扩张。</h3> <h1><u><span style="color:rgb(255,138,0);">长春文庙</span></u>,</h1><h3>始建于1872年,位于长春城内二道街。由长春士绅朱琛修建了最初的文庙,后在1894年,由长春府知府杨同桂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和扩建。到1924年,长春县知事赵鹏第又主持了一次维修扩建。 当初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据称也是庄重轩昂、富丽堂皇。在大殿两旁的庑廊内,供奉着孔子72位弟子贤人的牌位。在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在大成殿门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孔参拜大礼。而西院是孔子家庙,东院是孟子庙和文昌阁。</h3><h3> 1933年9月,当时的"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亲自主持了在文庙举行的孔子"丁祭大礼"。并确定每年的春丁和秋丁,都要举行祀孔典礼,并为此制定了祭孔的礼节。随后每到这两个丁祭,国务总理均亲自主持。特别是在1934年的秋丁祭,当时的"满洲皇帝"溥仪亲往参加,开创了元首亲祭的先例。</h3> <h3> 解放后,这里还维持着一定的祭祀活动。到了"文化大革命",祭祀活动被禁止,这里变成了校舍。在这期间,特别是"批林批孔"后,文庙院落遭到灭顶之灾,房屋日益荒落、孔子像、牌匾被砸倒、抛弃,院落设施损害殆尽,甚至许多市民根本不知这是个什么所在。</h3><h3> 2002年,长春市政府出资对文庙进行原址恢复重建。复建后的文庙改成了三进院式的仿古建筑群,虽跟以往格局和楼型均有调整,但主要内容都恢复了。大殿如故、棂星门如故、就连大殿和棂星门的大字,都是采用康熙的笔迹。2002年11月完工后,2003年8月正式开馆,</h3> <h1><b>长春孝子坟,</b></h1><h3>建于1913年,位于旧城西门外,墓主是一个叫王梦惺的道士和他母亲。</h3><h3>1899年,王梦惺母亲病故,葬母后,入辽宁千山道观。1910年,王梦惺返回母亲墓边苦守,且终日不与外人交谈,忍冻受饿以尽孝道,世人为其孝心所感动。当时的吉长道尹颜世清赠其头箍,长春南岭驻军的曹锟(民国总统)赠其"孝有可风"匾额。1913年,王梦惺去世,世人将他们母子合葬一处,并在王梦惺坟旁建起了一座道观,这就是名噪一时、观者如云的长春孝子坟。</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长春孝子坟</span></b></h1><h3> 1958年,孝子坟被长春市政府拆除,墓中骸骨和骨灰被转葬于朝阳沟墓地。孝子坟拆毁后石碑和石构件散存在人民公园(今儿童公园)院内。 2008年,时隔50年后"孝子坟"在长春息园公墓里被按照1:1比例复建完成,再现当年的门楼、浮屠和对联等典型建筑,因建筑材料中还使用遗留下来的牌坊和石柱等物,显得更加难得。</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2,126,251);">长春养正书院</span></b>,</h1><h3>1884年8月竣工,位于现长春大街与大经路交汇东的西长小学处。1883年冬,当时的长春府通判(知府)李金镛亲奉银一千两,并号召地方绅士办学,在社会各界的慷慨相助下,三个月的时间捐银九万多吊,在1884年4月动工,9月建成此书院。并依《易经》的有关内容起名"养正书院"。这是长春建城后的第一所官办学堂,开创了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当时在讲堂大厅上悬挂的"养正书院"四个楷书大字,由李鸿章亲笔撰写。</h3><h3> 当时书院的位置位于长春老城北城墙壕沟的北岸,为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院落。内设有考棚、号舍、讲堂、藏书室等建筑。 第一进院落为五间宽并带有前廊的讲堂和各六间的东西厢房。在讲堂前有两块1885年竖立的石碑,上刻李金镛撰写的书院创办时间、规模、宗旨及地方官绅名录等。第二进院落建有正房五间,正堂为供奉着孔夫子、朱熹、陆九渊等儒学先师像的祠堂,其余为祭祀和藏书的地方。第三进是学生宿舍。</h3><h3>在1907年废除科举制之前,每逢乡试之年,养正书院都要配合进行相应的考试。在科举制时代,这个书院培养出了清代科举功名26人、秀才72人。1907年清政府维新后废除了科举制,新式学堂营运而生,养正书院更名为长春府中学堂,除四书五经的传统文化外,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也随之进入了长春的课堂。</h3> <h1><b><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清真寺</span></b></h1><h3>(还有回回寺、回回教礼拜寺等称法)建于1862年,位于现长通路边,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们的礼拜地。在长春厅建立并迁移现址后,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们陆续从关内来到长春。1824年,当地回民在老城的东三道街修建了一座清真寺。1862年,迁到现址重建至今。说起来,这可是长春历史最久且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了。</h3><h3>后来,清真寺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扩建,清真寺的设施日益完善,相继建设了礼拜殿、望月楼、对厅、教长室、南北讲堂、沐浴室、架子房、清真女寺等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最让人瞩目的是望月楼和礼拜殿,成为这座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呈六角形的望月楼是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是穆斯林用来观看月亮出没、宣告斋戒时日的地方;而礼拜殿采用了仿古木结构形式,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及装饰风格。</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沙俄宽城子火车站</span></b>,</h1><h3>位于现长春铁北凯旋路机车厂院内,始建于1899年,1901年重建。这座建于110多年前火车站,原本只是沙俄中东铁路支线上的一个普通车站。但就是这条铁路线,带来了长春的城区发展,而这座车站也成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座火车站。1905年日俄战争后,双方以长春为界划分势力范围,使得当初默默无闻的长春变得举世瞩目。</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沙俄宽城子火车站</span></b></h1><h3><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1901年由沙俄修建,(位于今长春机车厂院内)</span></b>1935年北满中东铁路全部转让给"满洲国"后,在改轨过程中,穿越长春往北的铁路线移到长春站东边,宽城子火车站逐渐废弃了其原有的功能,1936年1月,此车站被彻底关闭。</h3> <h1><b><span style="color:rgb(176,79,187);">沙俄领事馆</span></b>,</h1><h3>修建于1914年,当年竣工,位于长春长通路边,与前文介绍的清真寺毗邻。1907年1月,沙俄在长春设领事馆。起初,领事馆在长春老城西门外租用民房办公,因为民房简陋,1909年3月,迁到长春老城的北大街路东。在商埠地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后,在1914年初,沙俄在此地建设了这座建筑。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这座属于沙俄时代设立的领事馆也在1920年关闭。1932年"满洲国"后,这里成了"满洲国"的最高法院。高墙深垒,树木繁茂。</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华俄道胜银行长春支行</span></b>,</h1><h3>1906年11月竣工,原址位于现民康路和西三道街交汇口的东北角(东北风剧场南)。当年这一带是长春老城的西门内,从这出了西门,就是西河沟,西河沟上有两座桥,俗称"西双桥",而这座沙俄的银行楼也被称为"道胜洋楼"。</h3><h3> 华俄道胜银行,是1895年12月由沙俄、法国和大清国三家合资成立的银行,总部设在沙俄的首府圣彼得堡(曾称列宁格勒),是代表沙俄在华利益的金融机构。长春支行就是在1900年设立的。道胜银行在中国,享有代收关税、盐税、经营铁路建筑、发行卢布(羌帖)等各项特权。</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长春般若寺</b>,</h1><h3>位于新京大同广场东侧的长春大街路北(现长春人民广场东侧长春大街工人文化宫东侧,俗称"长春大庙")。这座寺庙属佛教的天台宗临济派,也是长春最大的佛教庙宇。</h3><h3> 这座寺庙初建时,并不是在现址。1926年9月在长春老城的西四道街,由居士蒋方珊在自家土地修建,到1931年时,寺庙在基本建设完成但尚未开光之时,"9.18"事变发生了。 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在现址处开始筹建新庙宇。1934年新寺庙落成。</h3><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护国般若寺</b></h1><h3> 解放以后,这座"护国般若寺"被列入政府重点保护和开放单位。但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院内的部分建筑一度被一家纸盒厂占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由国家拨专款对原有寺庙进行了修缮,也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h3> <h3><b>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b></h3><b></b><h3><b><b><span style="color:rgb(255,138,0);">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伪满洲国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span></b></b></h3><b></b> <h1><b><span style="color:rgb(22,126,251);">长春日本邮便局和日本警务署</span></b>,</h1><h3>位于现在人民大街与珠江路的交汇处,建成当初均属满铁的相关行政单位。邮便局于1907年11月竣工、警务署1908年10月竣工,堪称当初满铁附属地双子座。其实,当初盖这两栋楼的时候,周围一片空旷,像大和宾馆、火车站这些建筑都尚未建设。这两栋建筑,欧式设计,造型美观、装饰华丽。</h3> <h3>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这家邮便局仍然是属于日本管辖。1937年11月5日,随着关于撤销治外法权和移交满铁附属地行政权的《日满条约》的签订,满铁附属地通信行政权力也移交给了"满洲国"政府,满洲邮政接管了122处日本邮电所,这所日本长春邮便局也变成了满洲中央邮政局所属的邮便所</h3> <h1> <b>日本桥</b>,</h1><h3>始建于1909年10月,原址位于现上海路与大马路交汇处。当初,为了联系满铁附属地和长春商埠地,满铁建了一座普通的木桥,称为"东斜街桥"。1917年9月,因朽蚀严重而拆除,1918年10月,修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拱桥,命名为"日本桥"。1923年满铁附属地街名大规模日本化的时候,因为这座桥非常知名,所以整条东斜街随之更名为"日本桥通"(胜利大街)。</h3> <h3> 当年的这座桥,是一座宽20.74米、长11.33米,承载能力15吨的永久性桥梁。桥中间是14米宽的车行道,由花岗岩石板铺就;两边的人行道宽2.37米,铺混凝土方砖;两边的护栏高1米,由大理石装饰;两端四角各设一座灯柱,造型华丽。之所以有该桥,因为当年这里是头道沟的河流流经地,其水来源于现胜利公园,向东一直流入伊通河。在此桥河流的上游(向西)是日本领事馆,直至西公园(胜利公园);下游(向东)流经皇宫门前。此桥建成后,在后期的头道沟上,还分别建有八岛通桥(乐府大酒店后,北京大街上)、皇宫前桥("满洲国皇宫"门前)等桥梁,但这座日本桥是头道沟上的第一座现代桥梁。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头道沟明河分别被改建成地下涵沟。1935年8月,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日本桥与头道沟也被一起埋入地下。到现在,所有的明沟及桥梁早已踪迹皆无。</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大和旅馆,</span></b></h1><h3>即现在的春谊宾馆,建成于1909年。其位于长春站前广场边,现人民大街的起点。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46平方米。其设计者也是满铁的青木菊治郎和平泽仪平,资料记载的总工程费用为300万日元,其建筑风格是满铁所建的建筑中比较少见的新艺术派风格的作品。</h3><h3>1932年司令部迁址长春后的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这里操纵着"满洲国";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东北局书记周保中,在这里主持了长春市委的成立会议;1946年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北平军事协调处停战27组的美方代表、中共代表伍修权经常在此参加国共停战谈判;1948年3月,国军六十军的军部就设在这里,军长曾泽生在此举义……100年过去了,这里是长春少有的几个从建立起功能未变的老建筑。</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铁长春地方事务</span></b></h1><h3>1910年12月竣工,在1992年长春火车站综合改造的过程中拆除。其位置在长春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西侧,就是现在国商百货和其前公交车站的位置上。设计者为横井谦介和平泽仪平。建成时有暖气、水冲厕所等设施。整个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两端的尖屋顶,体现着浓浓的哥特式风格。</h3><h3>到1932年"满洲国"成立前,满铁以建设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名义,在长春大兴土木,构建了长春进入现代城市的基础,这期间的满铁长春地方事务所就是这些事项的策划地,实际上这里入住的不仅是满铁事务所,还有许多相关部门在此联合办公。到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于1935年在其东南角的中央通路边,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建筑:满铁会社新京支社,长春地方事务所也升格为新京支社,</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长春纪念公会堂,</span></b></h1><h3>1922年竣工,位于长江路与东三条街交汇处。所谓的公会堂,就是供公众集会和娱乐的地方,而长春这座公会堂又加了"纪念"两字,缘于这座公会堂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日本大正天皇执政十周年。</h3><h3> 纪念公会堂建立之初,北边并没有剧场(现人民艺术剧院),只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建筑。其地面二层、地下一层,正门立面为黄色瓷砖贴面,并配有六根装饰柱,屋顶为蓝色琉璃瓦,配有老虎窗;整栋建筑虽算不上大气磅礴,但称得起庄严肃穆、气宇轩昂,跟前面介绍的老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其中加入了许多的东方元素。这栋建筑的设计,因为"纪念"两字的含义,决定了要不同于满铁早期建设的纯西洋式建筑,更像兴亚式"(又称"帝冠式")。</h3><h3>1945年8月长春光复后,国民政府将其改为"中山纪念堂",在1946年1月,蒋夫人宋美龄在公子蒋经国的陪同下,来到长春慰问苏联红军,就是在这座中山纪念堂内进行了慰问演讲。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大讲堂"部分变成了"东北电影院",后改名为"人民艺术剧场",而"公会堂"进驻了长春市文艺工作团,1953年10月变成了长春市话剧团。 2008年的时候,政府决定将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整修,两年多后,这里基本恢复了往日原貌。</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55,138,0);">长春西公园</span></b>,</h1><h3>即现在的胜利公园,从1915年正式开始建设,历经六年时间,公园的主要设施完成后,于1921年建成。1908年开始进行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之初,这个公园就进行了预留。当时还没有人民大街的规划设计,这座公园的东边界限基本是八岛通(现北京大街南段)的路西,现人民大街是含在公园内的。</h3> <h3>儿玉大将铜像,位于公园东大门内的小广场上,建于1938年。这座铜像是为了纪念日本将军儿玉源太郎而建。儿玉源太郎(1852年~1906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第一智将。在日俄战争期间,是日本满洲军的总参谋长,作为攻克旅顺口的实际指挥官,在日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任日本陆军参谋长。同时,还做过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总督,也是满铁的创立者之一。儿玉的这座骑马雕像为铜质,除了雕像外,其基座的整体设计也堪称和谐精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这座雕像先是被斩首,继而整座雕像被推倒。1968年,在遍地修建领袖像的年代里,在这里修了一尊6.8米高的毛泽东的挥手立像,雕像依然屹立。<br /></h3> <h3>公园的规划,是利用了头道沟水系进行的。在建设的时候,将水系造坝挖土、建湖堆山,并修建了相应的小桥、亭台。成为夏季游览湖水、冬季滑冰休闲的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憩之地。在此基础上,相继修建了公园事务所、诚忠碑、儿玉雕像等设施。此后,陆续建设了一些动物圈舍,并建有一个儿童游乐场。</h3> <h1><b><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长春火车站</span></b>,</h1><h3>始建于1913年4月,1914年5月竣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费用32万日元,设计者为青木菊治郎和平泽仪平。当初的火车站是满铁附属区的规划设计中心,其前有一个站前圆形广场,直径100间(182米,1间=1.816米)。</h3> <h3>1992年5月26日,老长春火车站渡过近八十年的岁月后,一声巨响,爆破拆除。随后,三年后的1995年,新站建成。看看新老对比,还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h3> <h1><b><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1932年伪满伊始,长春市区人口数为126309人。 1943年年末伪满鼎盛时期,市区人口数为754210人。 1945年伪满末期,市区人口数为716815人, 此时约有14万日本人。伪满鼎盛时期加上驻长春的大量军队、外国侨民和巨大的流动人口,全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多种族聚居,被称为"东方瑞士"。1948年围城前,市区人口数约为50万,人民解放军入城时人口数约为17万。</span></b></h1> <h1> "<b><span style="color:rgb(22,126,251);">满洲国"皇宫</span></b></h1><h3>占地近14万平方米,是在1914年开始建设的吉黑榷运局及盐仓建筑基础上扩建的,整个皇宫建筑由东西两重大院组成。1932年后,陆续整修和扩建了整个西院工程。西院分外廷和内廷两部分,外廷有兴运门、宫内府、勤民楼、怀远楼和嘉乐殿,是溥仪处理政务、举行典礼和宫廷办事机构的所在地;内廷有寝宫缉熙楼、膳房、茶房、西御花园、植秀轩、畅春轩等建筑,是溥仪及内眷的日常生活区;在内外廷的西侧,则是禁卫军营房、跑马场等休闲娱乐地。1938年,新建了皇宫东院工程中同德殿,此后陆续修建了东御花园、建国神庙、防空洞、游泳池、书画楼等建筑设施。</h3> <h3> 这座皇宫大院内的诸多建筑,即有在老建筑基础上整修的、也有新建的,所以新老混杂、形式多样。只要到实地看过的,会跟你心目中想象的"皇宫"差距甚远,就是个对付起来的急就章。从建筑艺术角度看,都称不上是经典之作。不过,这里毕竟是目前中国保存至今,可称为"皇宫遗址"的三大处之一(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长春伪满皇宫)。</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关东军司令部</span></b>。</h1><h3>这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该建筑的整体风格依然是东西文化结合的"兴亚式",但其"帝冠"的式样,是按日本大阪城的阁楼式样设计的"简约版",在建筑风格上是不折扣的日本化。整栋楼的结构布局均匀合理、庄严肃穆,而外部装饰精巧豪华。据说当时有军方人员要求,正门的门厅要有能够停下几台车的宽度,经过最后的方案比较,确定了现在这个门厅的尺寸,而这个尺寸也成为后来长春诸多官厅建筑门厅尺寸标准。因为这是给日本人自己建造使用的建筑,所以跟其他属于"满洲国"的官厅建筑含混的"东方风格",有着明显区别。通过此建筑,日本人要表述的是自己纯正的大和风格。</h3> <h3>1945年8月,日本关东军最后一任司令山田乙三在此建筑内向苏军投降,并摘下塔楼上的"菊花章"。后来这里成为苏军驻东北地区的总司令部。苏军撤离后,这座建筑被国军使用。1948年解放后,这里归解放军空军的航校使用。1955年吉林省政府迁往长春后,中共吉林省委一并迁入此楼直至今日,这栋建筑似乎"天生"就是给至高权力机关准备的……</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日本关东局、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span></b></h1><h3>位于新京新发广场东北角(长春人民大街与新发路交汇处,现省政府)。此建筑是"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在长春修建的第一座官厅建筑。此建筑1932年动工建设,1933年10月竣工。建筑竣工后,先是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入住(后迁往一路之隔的关东军司令部大楼),1934年12月,日本政府在此设立关东局,1935年,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也迁入此楼。 </h3><h3>此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亦属无特点的建筑之一。四方四角、规规矩矩,没有建筑美学上的任何特殊之处,就是一个急急忙忙修建而就的普通办公楼。虽然外部设计非常普通,但其内部的建筑质量还是一流的,楼梯、走廊、房间也都是规规矩矩,至今仍坚固异常。</h3><h3> 1934年,关东宪兵司令部从旅顺迁往新京(长春),在大和旅馆(春谊宾馆)暂短驻扎后,1935年4月,迁入这座大楼,与关东局各居其半。东条英机,就在1935年到1937年担任过关东宪兵司令部的司令。</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国务院</span></b>,</h1><h3>位于顺天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处(现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处)的东南角。此建筑1934年7月开始动工建设,1936年11月竣工。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国务院一直在原道台府衙处办公,1937年1月后,搬入此楼直至1945年"满洲国"覆灭。</h3> <h3> 作为政府建设的第五厅舍,该建筑堪称"兴亚式"建筑集大成的一个作品。整栋建筑坐西向东,平面呈横"王"字形状、左右对称,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地下一层、主体五层、侧楼四层、塔楼六层,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而在外观上最具特点的是正门的设计,两条方柱和四根变径圆柱支起一个三层楼高的门厅,其上是检阅台,主楼上的塔楼庄严肃穆,气度不凡。这座建筑建设了两年多,耗资250万元,是"满洲国"成立后,除中央银行外耗资最大的一栋建筑,所以其内外装修装饰之豪华可以想象。</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军政部</span></b>(后改名为治安部、军事部等),</h1><h3>位于新京顺天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处(现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处)的路西。此建筑1935年建成。"满洲国"军政部的职能是管理军政事务、掌管用兵、统辖"满洲国"的陆海军。</h3> <h3>此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主楼五层,平面呈"个"型。跟蒙政部的L型结构类似,转角处也做切面处理,形成整栋建筑的主立面。四根方形的粗壮立柱支起门厅,出入口利用主立面与L转角的自然形成。原建筑的塔楼形状比较显眼,是一个与主立面平行的大坡脊型的屋顶。在塔楼的大屋檐下,是三个类似外阳台的窗户。可能是因为此建筑用于军事部门的缘故,在转角的两个楼体的上端,做了类似城墙箭口的墙垛造型,透露着几分"杀气"。</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外交部</span></b>,</h1><h3>位于新京兴亚街与天庆路交汇处东南角(现长春建设街与普庆路交汇处,太阳会饭店),建成于1934年。这栋建筑是"满洲国"所有官厅建筑中,唯一由日本以外的外国人设计和建造的。</h3> <h3>这栋建筑由法国普拉士莫班公司设计和施工,砖木结构,地下一层、主体二层。整栋建筑主体风格为法国城堡式式样,典型的异域风格,跟前述的官厅建筑截然不同。其中,主入口大门处类似古城门楼,略显威严;旁边建筑转角处设计了一个圆角楼,并与紧邻的圆门相对应,这个局部变化与整栋建筑的四方棱角搭配,凸显了几分活泼。</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经济部</span></b>,</h1><h3>坐落于新京顺天大街路西(长春新民大街现吉大三院所在地),建成于1935年。经济部,前身是"满洲国"建立后的财政部。其主要职责为掌管财政、税收、专卖、货币、金融及国有资产。</h3><h3>这座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平面呈F型。整栋建筑规矩周正,四四方方得有些呆板。经过前几个官厅的经验累积,官厅也是越建越高。可能是关于用一个什么样的"冠"来装饰建筑的想法有点"技穷"的感觉,所以这栋建筑没设明显的塔楼,只是在正门的上方多了一层,并做了一个长屋脊的造型。正门上方用大理石装饰,借以突出与整栋建筑瓷砖装饰的差别。</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司法部</span></b>,</h1><h3>位于新京顺天大街(现长春新民大街)路东,1935年竣工,是"满洲国"政府所建的第六厅舍。在"满洲国"成立后,司法部与监察部都在西四道街的华俄道胜银行的办公(就是那个双塔的沙俄建筑),后来迁到政府第二厅舍(前文介绍过的警察厅),此楼竣工后,司法部于1936年1月开始搬到此处直至1945年"满洲国"覆灭。<br /></h3><h3> 这栋建筑坐东向西,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此栋楼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其主楼正面的多重檐式的三层塔楼。经过了前期几栋官厅的建造后,关于"兴亚式"建筑风格,已经越来越成熟了。跟早期的官厅明显不同,这栋建筑的塔楼和"帝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气度。它的造型是所有"兴亚式"官厅建筑中最复杂的。尽管稍显繁复,但总体上还是相当和谐,尤其是多重的歇山、马尾和重檐的设计,复杂中透露着规整和简洁,与楼体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堪称一个经典。</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交通部</span></b>,</h1><h3>位于新京顺天大街路西(现长春新民大街吉大预防医学院处),建成于1935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交通部曾在长春自强街的自强街小学办公,后在北大街东三省官银号(老横滨正金银行)临时驻扎过,此建筑落成后,迁到此地直至"满洲国"覆灭。交通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满洲国"境内的公路、内河航运及邮政。诸多的老照片的明信片即出自交通部。</h3><h3><br /></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综合法衙,</span></b></h1><h3>位于新京安民广场(现长春新民广场)东南角,建成于1936年。"满洲国"成立之初,司法的有关部门都散居在城内各处(比如最高法院就在长通路的沙俄领事馆),这座建筑竣工使用后,相关的"满洲国"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新京特别市的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部门相继迁入,于是这里被称为"综合法衙"。</h3> <h3> 这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裙楼四层、主楼六层。此楼最大的特点是整栋楼的外表基本上全部采用圆角过渡,不设外直角交叉。整栋建筑选用欧洲城堡式造型,主楼的塔楼部分采用"兴亚式"的四方长屋脊尖顶,方圆结合,倒也十分和谐。这座楼因为其功能的原因,采用这种方形和圆形的结合,暗喻着"外圆内方"的执法理念。当年这栋建筑的设计,还曾经获得过国际建筑评选奖。</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满洲国蒙政部",</span></b></h1><h3>位于新京(长春)大同大街与兴仁大路(现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汇处,建成于1935年。"满洲国"蒙政部设立于1934年11月,设立之前,是"满洲国"兴安局来主管西部蒙古地区的事务。</h3><h3> 此栋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整栋建筑两面临街,平面呈L型结构,在L型拐角处做切面处理并作为建筑的主立面。此建筑在主立面上做足了装饰文章,最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四个方形半掩式巨柱,其次就是巨柱上三角形的龙形浮雕装饰墙,而整体立面因为设置了凸凹有致的变型,即活泼又稳重。在整栋楼的楼顶,铺有暗红琉璃瓦的坡屋顶,其中设有一座四角方形的尖顶塔楼,又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的产物。整栋建筑比起以往的官厅建筑,更显一份高大与敦厚。</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 国民政部</span></b></h1><h3>在当年大同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口(现人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口),有两座一模一样的建筑,分别是大同大街东边的财政部(现浦发银行)和西边的民政部(石油化工设计院),只不过财政部位置稍微偏北。</h3><h3> 在大同广场的第一厅舍和第二厅舍建造完成后,在1933年4月,即开始了第三厅舍,也就是财政部(原长春税务学院主楼,现浦发银行长春支行办公楼)厅舍建设。接着路西的民政部(现石油化工设计院)也开始投入建设,到1934年10月,基本建设完成。</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财政部,</span></b></h1><h3>这两栋建筑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一座面西、一座面东。这两栋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左右结构对称。引人注目的是正门外立面前,有六根古希腊式的圆柱,这和早期胜利大街正金银行的四根、纪念公会堂的六根外装饰柱一脉相承。而在正门上方,是一个四方的长脊屋面单层塔顶,四个方向上各配一个老虎窗。为了彰显"东方风格",在整栋楼的二楼之上配有一圈的东方瓦檐和装饰性的支拱。应该说,此建筑的风格,整体看是东方风情,但大门口又透露着西方建筑的庄严,在整体效果上,很好的结合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元素。虽然都是二层的建筑,但比第一厅舍市公署突兀的塔楼更"民族";而比第二厅舍的复杂造型又多了几分简洁,整体效果更加简约而厚重,确有进步。</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京特别市公署,</span></b></h1><h3>先是国都建设局和文教部共同使用,后移交新京特别市(直辖市)公署使用。在第一厅舍塔楼的瞭望台上,因为相对较高的位置,成为"满洲国"时期中外要人视察新京的必登之处,许多关于大同广场的老照片均在这里拍摄。1945年8月光复后,这里成为民国的长春市政府所在地。1946年4月,国共第一次争夺长春的战斗中,此楼顶部被焚毁。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此楼被重新修缮后(塔楼未按原高恢复)由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委使用。1996年7月,此楼被爆破拆除,原址重建了现在的市委大楼。</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首都警察厅,</span></b></h1><h3>先是暂短入住的司法部和外交部,后来"满洲国"首都警察厅入住。从此,除了1945年日本战败后,临时做过苏军的医院外,这栋楼的主人始终是警察,一直到今天。只不过是从"满洲国"的警察、到国民政府的警察、一直到今天的人民警察。此楼的塔楼也是在1948年的国共战争中被毁,以后未按原高而减低修复的。时至今日,此楼也算是保存完好的老建筑之一了。</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span></b>,</h1><h3>位于新京新发路关东军司令部西侧(现长春的省松苑宾馆)。与关东军司令部同期建设,1934年10月建成并启用,为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的专用官邸。一直到1945年关东军灭亡的十多年间,先后有五位关东军的司令官在此居住。</h3><h3>这座官邸的主楼是一座德国城堡式风格的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建筑面积3249平方米。建筑底部是蘑菇理石贴面、整栋建筑外贴褐色拉丝瓷砖,门厅及楼顶上部的檐口用白色理石点缀,檐口上方是黑色铜瓦。建筑的整体造型厚重、古朴典雅,色彩不一的外瓷砖更透出光怪陆离的整体效果。而在细部设计上,也不乏精巧别致。其内部也被装饰得富丽堂皇,一楼为会客及娱乐场所,二楼为司令官及家属的居室。</h3><h3> 1945年光复后,这里成为国军新一军司令长官孙立人的官邸。 1948年长春解放后,这里由中苏友好协会使用,1953年改为中共长春市委招待所。1956年吉林省政府迁至长春后,为吉林省委一号招待所,只接待各类高官。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周恩来、邓小平、康生等人来 长时,都在这里居住,而林彪则两次在这里休养过几个月,十大元帅中除了彭德怀,全部在此居住过。所以这栋楼"省委一号"的名称,绝对是名副其实。</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满铁新京支社,</span></b></h1><h3>位于新京站前广场西南方,1935年6月动工,1936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1936年10月成为"满铁新京事务所",1938年4月改为"满铁新京支社",1944年11月后,成为"满铁本社"。</h3><h3> 建筑由满铁工事课太田宗太郎设计,钱高组负责施工。整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主体四层、局部五层为电梯控制间。是长春第一座带电梯的大楼,也是满铁附属地内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因为不是属"满洲国"所用,所以建筑的造型完全没有"兴亚式"的影子,完全的西方现代建筑的模样。在外观装饰上,底部是蘑菇石贴面,一层及门厅是青色花岗岩贴面,其上采用黄色面砖贴面,在主门门厅上方做了六个竖向装饰,简洁大方、质朴庄严。满铁地方事务所里的诸多机构都迁移至此,成为满铁驻长春的总部大楼。</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span></b></h1><h3>位于长春人民大街2836号。该旧址始建于1937年7月,包括办公室、保卫室、接待室、住宿室、几个大、小会议室和地下舞厅。建筑砖石结构,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955平方米,全部占地面积8749平方米。</h3><h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后,伪满协和会随之瓦解。苏军占领长春后,其卫戍司令部曾设在这里。1947年,该旧址改为长春工人俱乐部,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朝鲜电影制片厂迁至我国,厂址即在这里。1958年,该旧址归由沈阳军区使用,北侧为军人俱乐部,南侧为省军区第二招待所。如今,北侧原礼堂部分已改造为御香苑酒楼,南侧办公区域用于商务出租。</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中央银行总行,</span></b></h1><h3>位于新京大同广场西北角,1934年4月动工,历经四年的时间,1938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h3><h3>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二层、地上四层,设计者为西村好时。西村曾长期担任日本第一银行的建筑课长,后独立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在银行建筑的设计上颇有建树,而其代表作就是这栋"满洲中央银行总行"。该建筑设计采用希腊古典风格的正门,配合欧美现代风格为主的楼体,独具特色。正门处有十根整体花岗石雕刻而成的"多立克"柱(跟希腊雅典的帕提农神庙的柱子如出一辙),巨柱撑起厚重墩实的檐口。整栋建筑外观,都是用花岗岩贴面,在整体效果上简洁厚重、雄伟大气。</h3> <h3> 这栋建筑不仅外观华丽,内部更是设计豪华、功能齐全。大厅内共有28根天然大理石柱,富丽堂皇。而其地下金库,至今仍是国内数得着的大型金库之一。当时的金库门是在美国定制的钢制门,长4米、宽2米、厚1.5米,轻者15吨,最重的达到25吨。为了运送这个25吨的金库门,只能利用冬季道路,用150匹壮马加上底部滚杠,花了四周时间才从车站到现场!而此建筑使用的钢筋量达到了5000吨,据说约占当时全"满洲国"建筑工程用量的一半!建造这样一个建筑,质量是一流的,花费自然不菲,预算造价达600万"满币"(当时新京国都规划新征80平方公里的费用也就800多万),所以当时此建筑号称"亚洲第一坚固"。</h3><h3>1945年8月,满洲中央银行因苏军接管而停业,同年12月,民国政府成立"满洲中央银行清理处"。因为此楼的坚固性,在国共激战的1948年,国军入住此楼,并力图使之成为坚守长春的最后堡垒。1948年10月19日,长春国军的最高指挥官郑洞国放弃抵抗,从此大楼内撤出,用现在的话说,有点"被"投诚起义的意思。这一天也成为长春解放的纪念日。</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大楼,</span></b></h1><h3>位于新京大同广场西侧(现长春人民广场西边),建成于1935年。在此建筑建成后,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本部(俗称"电电会社")于1935年11月,由奉天(沈阳)迁移至长春,入驻该建筑内。</h3><h3>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凹"字形,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整体建筑为欧美现代风格,为了避免过于刻板,在主门中间楼顶,设了一个三层的塔楼,并做了一些局部的小造型处理,而在左右拐楼的中间上方各做了一个二层的塔楼。整栋楼的半地下开窗处及一楼门厅外贴大理石,上方是黄色瓷砖敷面。整栋建筑基本就是现省政府大楼的加高板(当然塔楼有那么点"兴亚式"的味道),其余没什么其他的奇特之处。</h3> <h3> ("满洲建国"十年大庆的游行队伍经过大同广场,右边建筑就是前文的"满洲中央银行总行")</h3><h3> 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是在"满洲国"注册的国策特殊会社,1932年8月在奉天成立。其出资方为日本政府、"满洲国"政府、满铁、日本放送协会、朝鲜银行等。虽然名义上是股份制,但在理事会中,除了副总裁和监察理事各一人为中国人外,其余全部为日本人。在经营上的重要事项,除了要经会社理事会决定外,还必须经过两国政府的认可。其设立和经营的内容就是"满洲国"范围内电信、电话、广播和其它通信事业的统一管理。1935年11月,"电电会社"本部从沈阳迁移长春,入住了这栋新落成的大楼内。</h3><h3>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军迅速占领这座的大楼,而大量的自动交换机、无线电发报机、接收机等设备被苏军拆卸回国。其后,国民政府成立了"东北电政管理局",有200名"电电会社"的日本技术人员被国民政府留用,1947年10月,全部留用人员返回日本。</h3><h3> 长春解放以后,这里成为长春市电信局,1956年吉林省政府搬迁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也入住原"新京中央放送局"(西安大路一侧主楼)。现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依旧在此,而长春市电信局已经变成中国联通长春分公司。</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康德会馆</span></b>,</h1><h3>位于新京大同大街与北安路交汇的西南角(原市政府)。1933年11月开始建设,分两期建成。一期1935年6月完成;二期1935年9月后建成"圈楼"结构。此楼是"满洲国"成立后,各种财团、会社和各类机构租用的办公场所,由会馆管理方提供膳宿、清洁、交通、邮电等配套服务,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大厦。</h3><h3>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是由日本三菱财团投资修建的商用办公建筑,大林组施工。在设计风格上,属日式欧美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平面布局上呈"口"字"圈楼"结构,局部楼体转角处做圆弧处理,中间是室外采光井。在外装饰上,一层的"墙围"是蘑菇石贴面,其上通顶都是褐色拉毛瓷砖,四层之上是城墙垛口式的女儿墙造型。在楼内,设计了两部电梯,长长的楼道,不参照其外很难分辨东西。</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京大兴大厦,</span></b></h1><h3>位于新京大同大街202号(现长春新发广场东南角,省政府对面的老八大厅)。此建筑1935年6月动工,1936年10月竣工。当时先后入住这座办公大楼的单位,靠北一侧(图中左侧)是"满洲大兴株式会社",靠西一侧(图中右侧)是"满洲兴业银行"。</h3><h3> 此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平面呈L型布置,又是一座典型的日式欧美风格的建筑。在正门的主立面上,布有七根竖向的方柱造型,楼顶有一座方形的塔楼,主楼与侧楼的拐角处,用圆形面过渡。在外观装饰上,一楼为理石帖面,二楼以上为褐色拉丝瓷砖罩面。<br /></h3><h3>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随国军六十军(就是后来曾泽生率领起义的那只军队)入长的"民国吉林省政府"入住此大楼。解放后的1956年,吉林省政府从吉林迁往长春后,这里成为省政府相关厅局的综合办公楼(民间俗称"省八大厅")。1988年,在原建筑基础上被加高二层,</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泰发合百货店,</span></b></h1><h3>位于长春大马路与西四马路交汇处路北,1932年开始建设,1934年建成营业,由中国商家泰发合出资修建。当时此楼是中国人建设的最大建筑,也就是解放后大马路上著名的"一商店"。</h3><h3> 此栋建筑主体三层,是个"L"型的转角楼。在主楼的转角处,有一个一层的塔楼。在整体风格上属欧美现代建筑式样。在主楼三层和塔楼的屋檐处,镶嵌了典型的"欧式"斗拱装饰,女儿墙和窗外也加了一些欧式的造型。这座百货大楼不但是中国人建设的最大建筑,也是国人百货业的最大一家。</h3><h3> 1932年12月,益发合与他人合股成立了"泰发合"。成立的时候,在铁北一路的东栈营业。1934年此楼竣工,泰发合百货迁入并开业。成就了一段非常的商业传奇。</h3><h3> 解放以后的1951年,还没等到"公私合营",泰发合百货店就被长春市百货公司所收买,组建了国营的"长春市百货公司第一商店"。</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宝山百货店</span></b>(也称宝山洋行),</h1><h3>位于长春市新发路与八岛通交汇处(原二商店,现欧亚新发百货),1938年建成开业,由日本宝山火柴厂投资修建。于1937年开始建设这栋建筑。此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主体地上四层、局部七层,由山田工务所设计。因两边道路所限,呈"楔形"状,所以此建筑平面布局也呈楔形。利用这个地形特点,该楼被设计成"船型"的造型。"楔顶"的主楼之上,是一个二层高的塔楼;远远望去,确有点轮船的意思。底层外墙用青灰色花岗岩贴面,上部用灰白色的面砖罩面。建成时,是新京最高的建筑物。二层以下是百货商场、三层有美容理发室、四层有写真场(照相馆)、四层楼顶是屋顶花园和旋转楼梯,开有咖啡馆和舞场,附加的加高楼层则为办公场所。据说这里的经营规模号称"全满第一",是一个集百货、服务、餐饮、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因为当初"最高建筑"的名分,这里也成为人们登临眺望都市风光的最佳去处。</h3><h3>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这是是国民政府开设的"中国青年公司东北区公司",1947年改为"中国贸易企业公司",1948年"中国百货公司长春市公司营业部"在此楼的一层开业,这里依旧是繁华的商业贸易场所。</h3><h3> 解放后,1952年这里变成了"长春市百货公司第二商店",所以在老长春人的口中,"二商店"就是这座大楼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二商店更名为长白山百货商场,1994年,这里更名为长春中兴大厦。</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三中井百货店,</span></b></h1><h3>位于新京大同大街与丰乐路交汇处的西北角(长春人民大街与重庆路交汇处,老五商店,现百货大楼),建成于1936年。该建筑为日本三中井株式会社投资兴建,现已拆除(基础及楼体与新楼融为一体)。</h3><h3> 此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主楼四层。在主楼四层之上,尚有局部一层建筑和在此之上二层塔楼,当时这个楼顶是个观光、休闲、娱乐设施的场所,从老照片中,可见娱乐咖啡厅的凉棚、楼顶的安全围栏和隐约的活动人影。这个建筑跟康德会馆、毛织大厦等建筑风格一致,大门装饰、转角设计、楼顶塔楼等等都是一脉相承的东西。不过此楼的装饰更为精致,颇显豪华与干练</h3><h3>解放以后的1951年,"长春国营食堂"(长春饭店前身)在此开了一年多的饭店。1952年,市政府在此成立了"长春市百货公司第五商店","五商店"的名称叫了很久,以致今天还有人称此为"老五商店"。</h3> <h1> <span style="color:rgb(237,35,8);"><b>日本毛织大厦,</b></span></h1><h3>位于新京大同大街与北安路交汇处西北角(现长春人民大街与北安路交汇处,原市政府北对面)。1935年12月开工建设,1936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这栋大厦是日本毛织株式会社的办公楼,当初一楼是商店,二楼是办公场所,三楼以上为宿舍等。当时"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俗称"满映",即"电影制片公司")成立后,曾在此楼二楼办公,直至1939年,</h3><h3> 此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地上四层,同为日式欧美现代建筑风格。在楼体的转角处做圆弧处理,中间窗体用横条带分割,两端立面上的小圆窗与此呼应,而在主楼转角处的楼顶之上,也是一个塔楼设计,但更像一个墩实的旗杆座,起到的视觉效果跟其附近的康德会馆、海上大厦的塔楼有同工之妙,也算做了个相互对应。</h3> <h1><b> 净月潭</b>,</h1><h3>位于新京城区东南12公里处(现长春城区东南,净月开发区内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34年5月,1935年10月完成蓄水池及输水管道工程,1936年1月起开始向市区供水,此水库是作为新京(长春)的供水水源地而建设的</h3><h3> 现在的净月潭,当年植树造林的做法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这里已经变成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区";2000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又上升为"5A"级。</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大同广场,</span></b></h1><h3>即现在的长春人民广场,始建于1932年。此广场外径300米,中心岛直径220米,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是长春最大一座街心广场,这个规划中的城市中心点。道路系统按照"中心放射"和"直角交叉"相结合的模式设计。路网设计的合理,再结合水系、绿化的搭配,各功能区的设置,使得长春的城市规划极为合理。在相当长时间内,长春拥有过"国内城区绿化率最高的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完美体现"、"堪比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等等盛誉。</h3> <h3> 1945年8月日本战败,苏军将原中央通和大同大街统一改为斯大林大街,这个当初称为大同广场的大型街心广场随之被改称为斯大林广场。1945年10月,苏军拆除了原来的"顺天安民塔",苏军在此修建了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碑高34米,塔顶为一架铜雕的"雅克"轰炸机模型,塔体向北的正面刻字"苏军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字"中苏友谊万古长青"。</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京大同大街,</span></b></h1><h3>即人民大街(不含胜利公园至车站的北段),始建于1932年。是《新京国都建设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主干线,成为支撑长春城区的的脊梁。到1938年,自西公园(胜利公园)至建国大学门前(卫星广场)全长7.5公里的大同大街基本建成。在其后的六十年时间里,此街先后被称为大同大街、中正大街、斯大林大街、人民大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街延伸至长春环城高速公路南出口,现人民大街自火车站到高速公路口全长12公里</h3> <h3> 1945年"满洲国"消亡后,苏联人将大同大街连同北段的中央通一道,更名为"斯大林大街"。1946年国民政府接管长春后,取名为中山大街,原大同大街部分,更名为中正大街。</h3> <h1><span style="font-size:16px;">解放以后,重新被恢复称为斯大林大街。1984年,市政府将工农广场到卫星路的这一路段的辅路和人行道建设完成,1993年,从卫星路口继续向南,将斯大林大街推进到长春环城高速公路口,并在卫星路口修建了卫星广场,1997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再次更名为人民大街。2005年以后,市政府开始在铁北的火车站北口向北修建"北人民大街",人民大街的总长将会超过20公里。</span><br /></h1> <h1><b><span style="color:rgb(255,138,0);"> 新京顺天大街,</span></b></h1><h3>即现在的长春新民大街。在《新京都市计划》中,这条大街定位于"官厅街"。"满洲国"诸多的最高行政机关均建在此条街上,自然形成为"满洲国"的政治中心街。其北起规划中新皇宫预留地前的兴仁大路(解放大路),南至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全长1.5公里。这条街不仅因诸多政治建筑而闻名,实际上它还以60米的路宽,成为新京最宽的一条街路。</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京兴安大路,</span></b></h1><h3>即现在的长春西安大路。其东起大同广场(人民广场),向西(略偏北)直至桥外兴安广场(西安广场)。当时这条大路是连接长春主城区和铁路线西侧大片区域的唯一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路,也是当初重点打造的一条东西方向的干线路。</h3><h3> </h3> <h1><span style="font-size:16px;">解放后,这条兴安大路更名为西安大路,既意味着"西部安宁",又有谐音因素,还是个重要的古都城市名,改得有点意思。后来也是长春东西向的重要街路之一,很长时间内,东段沿街两侧的建筑面貌依旧。</span><br /></h1>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中央通,</span></b></h1><h3>即从车站至胜利公园一段(俗称人民大街北段),建成于1909年左右。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大街,从建成之初至今曾数次更名,从开始的"长春大街"到后来的"中央通",再到"中山大街"、"斯大林大街",1997年后称为"人民大街"。每次街路的更名,都刻下了清晰的时代变迁印记。</h3><h3>1945年"满洲国"消亡后,长春经历了九个月的苏军军管期,在1946年5月民国政府接管长春后,这条当初的"中央通"被更名为"中山大街",而延长段的那部分也由"大同大街"更名为"中正大街"。在国民政府治理时期,这条大街因为具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沉淀,是长春首先恢复生机的几条街路之一,长江路依旧是那么繁华、车站也是照旧地热闹。就是在长春围城战最艰苦的时候,这里也比其他地方显得更有生机。</h3> <h3>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在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这条街路的北南两部分的"中山大街"和"中正大街"被合称改为"斯大林大街"。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这里的建筑没有根本的变化,老街、老房、老功能,依旧服务着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们。甚至这些建筑的公用功能都没变,像春谊宾馆、邮电局、警察局、省政府第二招待所等等,还有沿街的那些小二楼建筑。斯大林大街"这一街名,也成为长春的一张影响深远的城市名片。1997年5月,在原苏联解体后,长春的这条"斯大林大街"随即更名为"人民大街"。</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吉野町</span></b>,</h1><h3>就是著名的商街长江路,位于火车站前现人民大街东侧。1908年建成了长1500米,宽15米的这条道路。建设之初,名为"横四街"(可见是从火车站开始往南的第四条东西走向的街道),1923年更名为"吉野町"。光复后的1946年7月,国民政府将其更改为"长江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h3><h3>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长春最著名的繁华商街之一,日本人将其称为"新京的银座"(银座町也是日本东京著名的商街),而修建之初,满铁附属地除了主要道路和公共建筑外,人烟稀少、并不热闹。</h3> <h3> 1945年8月光复后,这里经过了暂短的动荡,很快就恢复了商气。 解放以后,这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尽管街路和店铺没有以往整洁、但那个年代关注的不是街路和商铺有多漂亮。于是,对家住长春的人们来说,这里留在记忆里的肯定有"三商店"、"时光照相馆"、"钟表眼镜"、 "乌苏里西餐"、 "水产商店"及其边上的"食品厂"、"灌汤包子"、"长江路副食店"、"长江电影院"、"宏光理发"、"站前卫生院"……太多太多了,至于九十年代初的夜市,更是人挨人地挪不动脚步!1993年开始全面改造。其结果就是今天见到的长江路步行一条街和至今仍在烂尾的高楼…</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满洲国城市交通</span></b><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京旅游快车</span></b></h1>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新京有轨电车</span></b></h1><h3>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在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中,拟建地下铁路25公里,无轨电车80公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美关系恶化,原油需储备给军用的情况下,大批汽车停驶,使得运输能力锐减,决定铺设有轨电车线路。</h3><h3> 1941年4月,新京交通株式会社增资,开始修建两条线路,包括新京驿(今长春站)到七官舍(今抚松路)和消费组合(今西安大路)至洪熙街(今红旗街),全长13.6公里。使用的是从日本东京淘汰的大小不一、规格牌号杂乱的旧电车,11月正式通车营运,12月又铺设兴亚街(今建设街)至兴安广场(今西安广场)的线路。</h3><h3> 1942年9月,修建了沿至圣大路(今自由大路)至动植物公园线路,12月完成新京驿经兴亚街至绿园的线路铺设。</h3><h3> 1943年6月,修建了新京驿至日本桥(今宁波路)的线路。到1945年8月,长春共有轨线路7条,电车总量达72台,全长47.9公里。</h3> <h3>1946年7月,国民政府时期,拆除至圣大路(今自由大路)至动植物公园的线路,1947年6月,又拆除了宽平大路至抚松路的线路。到1947年10月,由于供电原因,长春的有轨电车全线停运。</h3> <h3> 1948年长春解放后,有轨电车成了市区最重要交通工具。至1960年,全市有线路6条,总长达52.63公里,电车88台,这是有轨电车在长春公交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br /></h3><h3> 从1963年开始,长春的无轨电车不断发展,有轨线路逐渐缩短并退出市区。现在仅存的一条由红旗街至和平大路全长7.6公里的54路有轨电车,目前有25辆车在运行,这条仅存的有轨电车线路作为长春特有的城市风格,最终被保留了下来。</h3> <h3> 行驶了半个多世纪的有轨电车承载了几代长春人,同样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屈辱与荣耀,辉煌与落寞。只要有这座城市的存在人们就不会将它遗忘,那班驳的车身,滚动的车轮,震耳的圪塔声,将永远行驶在人们的记忆中。</h3> <h3>新京人力车</h3> <h3><b>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中共长春市委和市政府随军入城。长春市改称长春特别市,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b></h3><span style="color:rgb(22,126,251);"><b></b></span><h3><b><b>1949年3月10日,长春特别市改称回长春市。</b></b></h3><b></b><b></b><h3><b><b>1949年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隶属吉林省。</b></b></h3><b></b><b></b><h3><b><b>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b></b></h3><b></b><b></b><h3><b><b>1954年8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长春市改为吉林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到长春,长春市成为吉林省会城市。</b></b></h3><b></b><b></b><h3><b><b>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b></b></h3><b></b><b></b><h3><b><b>"文革"期间,1968年3月6日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b></b></h3><b></b><b></b><h3><b><b>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b></b></h3><b></b><b></b><h3><b><b>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b></b></h3><b></b><b></b><h3><b><b><span style="color:rgb(22,126,251);">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span></b></b></h3><b></b>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span></b></h1><h3> 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苏联红军进驻长春,将大同广场更名为"斯大林广场",并将广场中心的水准原点石标拆除,并在此修建苏军烈士纪念碑,从8月15日到11月7日,苏联红军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同年11月7日举行了揭幕仪式。</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集会上的日侨稚女</span></b></h1><h3>1945年11月,苏联红军在长春举行纪念碑落成典礼,日侨女学生被安排献花,虽然和服盛装,却是一副愁眉苦脸状。日本投降,长春的日本人瞬间由一等国民变成败国之民。</h3> <h3> 纪念塔面北而立,由苏联人设计,为花岗岩质地实心塔。全塔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组成。塔基圆形,直径30米,高0.1米。塔基上有三层塔座。塔身方形,底边长5.7米,分为五层,一至四层高5米,第五层高6米,通高27.5米,塔顶装有铁铸苏联Tu-2中型轰炸机模型。塔身的底部四面用中、苏两国文字镌刻"中苏友谊万古长青"、"苏军烈士永垂不朽"铭文,以及牺牲苏军将士的姓名,并饰以浮雕花纹。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span></b></h1><h3>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与苏联政府商定由其全面援助中国建设一个中型卡车制造厂,年产3万辆。1951年初,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 确定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地区兴建。</h3><h3> 1953年7月15日举行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工厂于1956年7月15日建成。 </h3><h3>建国初期,国家决定建设几个大型的工业基地,东北因为临近苏联而成为了首选。此后苏联专家大批被派往中国东北,帮助中国建设一个理想的工业基地,而一汽厂区的建设模式是其中极典型的一个。</h3> <h3> 据一汽档案馆资料记载,宿舍区在1953年正式动工兴建,1956年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94栋家属宿舍,5栋单身宿舍和相应的文化、福利、教育设施等。</h3><h3> 在这些四层楼住宅的大小屋檐下,每套房子都有独立的厨房、洗手间、浴室,室内有仓库和壁橱,房间内铺着厚重的木地板,至今地板上的红色不褪,橱柜不变形。有的三楼或四楼有一个小小的西式阳台。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就有了煤气、暖气、冷热自来水,冬季每天24小时供暖。</h3> <h3> 但这些美观典雅的住宅,却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半个多世纪前,一汽刚竣工不久(有少部分还没完工)的"大屋檐"家属住宅,被当成奢华浪费的典型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当时有个《新观察》杂志,批评大屋檐建筑"远看像宫廷建筑,近看就像装了个变压器"。</h3><h3>2015年4月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长春地质宫,</span></b></h1><h3>位于解放大路文化广场北端,建成于1953年。原为长春地质学院、后改长春科技大学,现吉林大学。此楼也是长春地质博物馆的所在地,现为吉林大学博物馆。原是《新京都市建设计划》中的皇宫预留地,到"满洲国"覆灭的时候,只施工了地基部分。</h3><h3>长春地质宫是利用伪满新皇宫的地基建设起来的。建筑由长春市建筑设计室(今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王辅臣主持设计,长春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时称308工地)。建筑于1952年开始动工,1954年竣工。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h3><h3> 长春地质宫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地质宫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建筑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呈"一"字型排开,只是中部屋脊比两侧高出。檐口、斗拱、梁枋都喷油彩,门廊由6根直径1米以上的圆形朱红明柱撑起,威严壮观,柱间挂5盏大型宫灯,华贵高雅。1954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h3> <h3>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续建此建筑。1951年末,一个新的建筑设计诞生。作为原皇宫正殿的建筑设计是二层建筑,在论证了原建筑地基的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新的建筑设计增加到四层。在建筑风格风格上,仍然采用西式建筑主体加中国传统造型像结合的方式。大屋顶、长坡脊,门前的立柱高大庄严,就是其上可做检阅及观礼之用的阳台都很精巧。1953年建筑落成后,此楼及后边的地块被划拨给长春地质学院使用,由郭沫若将其命名为"地质宫"。由此,这栋建筑也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春落成的第一座大型建筑。</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吉林省宾馆</span></b></h1><h3>位于人民大街2598号。建于1958年。建筑造型简洁,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意象,如屋角起翘及檐下部位的仿斗拱的挑出等。建筑立面对称,比例及尺度均合宜,整体颇显朴素。</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工人文化宫</span></b></h1><h3>地处人民大街5688号。长春冶金建筑学校黄建凯建筑师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8年1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五层局部框架混合结构,建筑立面造型构图严谨,细部檐口装饰线角明显具有民族建筑的装修特征。使用新建筑材料表现,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较成功的探索。</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吉林省图书馆</span></b></h1><h3>位于新民大街1162号,由吉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7年建成投入使用,为省、市第一座大型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工程。建筑采用传统的仿古建筑风格,上为铺设绿色琉璃瓦仿古形式的钻天顶,对称的两翼是传统形式的单檐口。建筑上有丰富的细部,比例恰当,造型美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2平方米(包括1982年扩建的3000平方米书库建筑),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平面呈倒"T"字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span></b></h1><h3>地处人民大街5625号,与原伪满大陆科学院相毗邻。由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设计,省建一公司施工,1962年建成。建筑面积11590平方米,平面取传统的对称式布局形式,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浇注的挑檐处嵌绿色琉璃瓦,外墙贴乳白色瓷砖,为一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大型宏伟科研建筑工程。建筑采用对称的造型,严谨庄重。细部处理上吸收了传统建筑元素,如屋角起翘、仿斗拱的出挑等。</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长春市体育馆</span></b></h1><h3>座落在城市中轴线人民大街2999号,是吉林省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公共综合性体育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339万平方米,为吉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6年10月4日破土动工兴建,1957年11月落成交付使用。主楼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桩基础,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对称式布局,主入口处正门和突出两翼分别装纹样与五角星图案浮雕。顶部为大跨度网状角钢结构。1988年该建筑作为"世界建馆的成功之作",载入新修订并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中。长春市体育馆原是满铁旅馆预留地,因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节节失败,最终没有建设。</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吉林大学理化楼</span></b></h1><h3>位于同志街与城市横轴线——解放大路的结点处,是长春市建工局设计室设计,省建一公司施工,1964年8月建成的规模最大的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主体六层,局部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型简洁,立面对称,整体颇显庄重。平面对称式布局,主入口大门突出、稳重、雄伟。建筑立面造型简洁,只有檐口部分有简洁的装饰,檐下有仿斗拱的构件。檐口下部和局部设有传统纹样图案浅浮雕装饰,具古朴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特色;但建筑高、宽体量比例、门窗洞口的划分比例又别于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尤其是中轴线顶层上,部分为双曲拱壳样式,反映出当时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 地质学院鸽子楼</span></b></h1><h3>始建于1951年,195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楼的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刘鸿典先生。解放初期,现建设街、西民主大街、西中华路、西朝阳路一带皆为废墟(伪满西本愿寺别院),到处断壁残垣,满目荒凉。隶属于重工业部的东北工学院北迁长春后决定在这片废墟上兴建一座教学主楼,指定由刘鸿典先生担任该楼的设计工作。刘先生在该楼的设计上根据该楼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选择了"非对称、积木堆砌"流派设计,大胆巧妙地应用了人体艺术造型,尽管不对称,却又感觉很均衡。设计者为附和东北工学院的校名,将校门开在了东北向。在施工中,为追求主楼外墙色调的变化,采用了"摔浆法"工艺,以尽可能地使水泥墙面颜色变深,同时,为不使墙面颜色过于深暗和死板,在墙面隔段距离抹光一下,便出现了"之"字型花纹。</h3> <h1> <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吉林省农业学院,</span></b></h1><h3>即今天吉林省农业大学教学楼。该建筑由吉林省建筑设计院计,长春建筑公司施工兴建,是一座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大体量学校建筑工程。建筑始建于1958年,1960年竣工,总建筑面积1. 74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对称布局,主体3层,局部4层和6层,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贴米黄色面砖顶为传统形式,铺设绿色琉璃瓦。整体建筑无繁琐的细部装修,明快稳重大方。该建筑工程是在当时批判了"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后,运用民族古建筑艺术手法设计较成功的一例。</h3> <h1><b><span style="color:rgb(176,79,187);">名称由来 第一种说法来自《长春县志》的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名长春。然而长春堡之名的由来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春堡是沿用辽金时代长春州的旧名,因为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吉林地志》(民国二年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沿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span></b></h1> <h3>光复路</h3> <h1><b><span style="color:rgb(237,35,8);">长春的无轨电车</span></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