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把一个人从小到老的影像作个顺序排列起來时是颇有趣味的,那是一个平滑渐变的过程,看到最后你肯定说:沒错,这个老头就是他,可是当你和儿时的朋友几十年没见,突然见到,一定在想这是他吗?怎会变成这样?。。。这个就是突变,突变使人一下子反应不过來。人生不过瞬间,老去的时光虽然在我们的容颜上以渐变的方式刻下了岁月的风霜,但我们那一颗对知识和真善美的追求还有那“发小同学”之间最深情感的珍惜之心却永恒不变。</p><p class="ql-block"> 遥想少年的纯真,青春的邂逅,还有那湮没在岁月长河的点点印记都浮现在眼前,而今已过古稀之年,恰如深秋的红枫和金黃的银杏叶,在她叶落归根之前绽放出最后的美丽來营造一个多彩的秋景,但很快就在寒风吹拂下落叶归根,不用宛惜,毕竟在渐变的过程中绚丽灿烂了一次。所有的梦想不一定都有结局,人生最精釆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当你毫无功利地全身心做好你所该做的事情时,投入的专注所获得的愉悅、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这就是我㔻凡的渐变人生。</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照片仅存一张小的合影照,因为太小,便画了这十岁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17岁。这是初中三年级毕业前的照片。一张略带忧郁的臉,似乎对毕业后的去向充滿纠结,以我的学习成绩,考重点高中绝无疑问,可还是在填表时完全放弃了高中而只填写了中专的志愿……初中二年级时哥哥厂里有个进厂学徒的机会,家里希望我弃学做工。我虽不愿却也准备屈从,后被老师知道了找我哥哥谈话,大意是劝说要把初中读完吧。现在想來我很感谢姚老师和魏老师,否则我就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历了。命运之神把我送到沈阳中专学校,这是个兵工学校不但免费还给伙食费。这是我的第一个转折点。</p> <h3>1964年初中毕业后与同学在中山公园的聚会。</h3> <p> 1965年中山公园。这里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乐园,初中时也曾在公园上“劳动课”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p> <h3>1965年与发小同学们在东湖聚会。</h3> <h3>1967年二十岁自画像。</h3> <p> 1967年,红卫兵宣传队在学校教学楼前合影.,“难以忘怀的文革岁月”。</p> <p> 文革中红卫兵们成立了各自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是一个以文艺表演形式为主的小分队。队员要求能歌善舞。我是以乐器伴奏为主的一员。我们经常去各个工厂或农村演出,主题就是歌颂毛泽东思想。队员之间团结友爱,不怕苦和累,真有一股革命热情,既紧张又快乐,虽然废弃了学业,倒也过得挺充实。因我是南方人,沈阳的冬天,冰天雪地寒冷极了,而我的袜子很单薄还破了,SSL同学见后,用旧毛线织了一双线袜子让H同学送给我,使我深受感动,她比我低一届,毕业时我把很难得到的一本“毛主席诗词歌曲”送给她以表示“革命”友情,时至今天我仍常想起这件事,感恩同学的情谊,也不知这位学友现在还好吗?一个时代的人,干一个时代的事,我不后悔那段经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1968年学校文艺宣传队成员。</p> <h3> 1968年,与初中的同学合影。这是一帮青梅竹马的朋友,小学和初中都在同一班,而且都爱好乐器。</h3> <h3>1968年与沈阳第一工业学校同学留影。</h3> <h3>1968年沈一工校全班同学毕业师生合影。</h3> <p> 时光倒回至1969年1月。沈阳至北京的火车徐徐开动,透过车窗紧握着的两个学生的手,不得不分开,握手变成了挥手,一个把头伸出车窗,一个在月台上跑着撵火车,两人都热泪盈眶......“志国,别撵火车了”---这就是我和东北同学毕业分别时的一幕,这纯真的离别之情永远刻在我的脑海。</p><p> 他是班上的生活委员,有着一张红扑扑的稚气未脱的女孩脸,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他“丫蛋”,生活委员管事挺多的,大到集体卫生,小到个人卫生,还有每餐的饭菜分配...甚至同学们的病号饭都要管。我是南方人刚到东北不适应,有一次得了重感冒,都是“丫蛋”送的病号饭,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发现我的鞋子很破旧,建议班委会照顾南方同学用班费给我买了一双新鞋,这双满载全班同学情意的球鞋,令我终身难忘。星期天我俩常在一起闲聊,天南海北的人情风俗各种话题无所不谈,不过更多的话题还是憧憬未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爱拉二胡,他也很爱听,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p><p> 两年后文革运动席捲全国,我俩默契合作他写文我配画,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积极投身运动中.同窗四年,1968年底,面临毕业分配,我分回了南方,而他仍留在东北,因为学校要办一个【三忠於】纪念馆,军管会把我留下画一套毛主席画像,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毛主席青年时代到秋收起义后上井岗山、万里长征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到延安根据地直到成立新中国的十幅毛主席画像均配以相应背景,可惜这些画也没有保留下来。</p><p> 双喜同学陪我一起多待了一个月,临走前志国同学特意赶来送我,依依不舍一直等到火车开走......</p> <p> 我与何志国,程双喜、周志东的毕业合影。佩戴这么大毛主席像章的照片恐怕只此一张吧,也许今天看来有狂热之嫌,但在那个时代,中国确实需要有一个能团结大多数人民的领袖人物,才能万众一心维护新中国的长治久安,我们也是从内心表达对开国领袖的热爱之情。</p> <p> 六十年代未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形势下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提岀“三线建设”的战备方针,把一大批军工企业分散建于山沟中,来之祖国各地的老、中、青工作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基建边生产,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努力付出。</p> <p> 1968年毕业,我们武汉的同学分配到鄂西宜都山沟三线军工厂。这第二个转折点注定了我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山沟的国防工厂工作岗位,从干木模工到技术员再到工程师,埋头于产品外观结构设计和包装设计中。</p> <p>位于鄂西宜都山沟里的二三八军工厂远视图。</p> <p>1970年春节探亲假在武汉。</p> <p>1971年,春节。</p> <p>1972年,春节。</p> <p> 1973年在宜都山沟的三线军工厂,照片是在“批林运动漫画展”中作画。我画过很多宣传画可惜没有保存下来。</p> <p>1974年出差湖南抽空去赡仰韶山毛主席故居。</p> <p> 1975年底,武汉长江第一桥见证了一对新人的婚姻。那个时候没有婚纱照,在新中国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前拍照也别有新意:大桥不仅连通长江天堑,更承载和见证着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沟通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搭建一座隐形的桥。</p> <p>1976年。</p> <p>1977年“而立之年”三十岁自画像。</p> <h3> 1979年。带着三岁的儿子出差武汉在中山公园留影。</h3> <p> 1980年。工厂开始转向民品,产品有冰箱压缩机,电风扇,照相机。告别木模工,我开始从事产品外观设计,照相机机身结构设计和包装设计的技术工作。</p> <p> 1980年为产品外协出差携儿子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留影。</p> <p> 1981年北京学习期间去了长城,感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现场体验。</p> <p>1982年儿子上小学前到武汉一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下图是我在1982年为工厂军代室所画对空测距机实战演练的大型油画所作的小稿:该机为我厂60,70,80年代的主要军品生产。此小稿画幅大小为:500×300,彩铅加水彩。原大幅油画工厂搬迁后已丢失。前不久偶然找到此小稿,颇有怀旧感,一是因为这个测距机的镜管铸件的木模制作有我参与,该镜管长三米余,属超大型铸件,其木模制作和铸造都有难度。其二是因为军代室请我作这幅油画颇有小小的成就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回想那个年代,我国就是用这种笨重的光学测距方式,打下来犯敌机。这种方法早已淘汰,现在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已有长足进步是值得我们欣慰的。</span></p> <p> </p> <p> 1983年有感於张海廸事迹创作了油画:海之韵。</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在山沟家中。当时的平房都是用泥巴干打垒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完成的油画:反弹琵琶。这幅画不是原创而是临摹一张小卡片上的国画,我把它改为了油画。</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工厂在120照相机批量生产后又投入135相机的生产,我负责相机的机身结构设计以及外观和包装设计,这是我为工厂民品照相机设计的商品包装盒彩稿,在家拍了这幅有纪念意义的照片。</p> <p>1987年5月武汉三姐一家來山沟工厂探望。</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四十岁自画像。此年通过文化英语考核晋升工程师。奇怪的是我发现怎么原先的单眼皮竟然渐变为双眼皮了。</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参加北京“军转民展销会”。参展产品有照相机、激光治疗仪、红外测距仪、汽车检测仪和汽车灯具等产品。</p> <p> 1988年。为工厂的军品激光測距仪编制样本等技术宣传工作。</p> <p>为光学产品样本设计的封面图。</p> <p>为工厂照相机设计的广告画。</p> <p>为民品产品135相机设计的包装盒。</p> <p>1988年参加深圳科技会议。</p> <p>1989年春节在山沟家里。</p> <p> 1989年四月参加北京兵器部会议巧遇同班同学张殿瑛格外惊喜。在校时我倆同居一室。</p> <p>1990年3月在北京开会。</p> <p>1991年在北京参加会议。</p> <p class="ql-block">1991年随同主管厂长参加武汉的科技大会。</p> <p> 1992年参加昆明会议。下半年工厂在外贸产品的商标设计征集中,以八佰八拾八元作为奖励,我的设计有幸获得采用,钱虽很少,仍有些许小小的成就感。</p> <p> 1993年中专的东北同学:我班的刘德昌,九班的邹连余,六班的朱永德來我厂相聚。我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光。</p> <p> 1994年儿子高考录取北京理工大学送子赴京后在天安门留影。</p> <p> 1996年11月,宜都的两家姨妹子来山沟为我作五十岁生日,按贯例男做虚、女做实,其实是四十九岁。</p> <p> 1997年。五十岁自画像。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果然不假,这一年冥冥之中阅读了易学大师邵伟华先生著作的【周易预测学】和【四柱预測学】从而了解了周易相关知识,相信人生的命运早己定格,所谓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其实是在知道自己命运的走向后而作出趋吉避凶的方法。这其实是一门科学而非迷信。</p> <p> 1998年参加国防科委工办在武汉举办的科技交流会。这期间直至以后几年为工厂外贸产品设计了多种产品的商品包装装潢和产品样本工作。</p> <p>1999年扬州。</p> <p>2000年春天山沟乡村油菜花地。</p> <p>2001年春节在山沟家里。</p> <p>2002年5月武汉的老哥一家來山沟相聚。</p> <p> 2003年底。这年工厂决定整体搬迁孝感,特意在铸造车间前留影,以纪念在此处的木模工房做了十二年的木模工。</p> <p>2004年春节后,工厂整体搬迁至孝感“兵工花园”</p> <h3>2007年六十岁。开始了退休生活。</h3> <p>2008年北京,儿子大学毕业读研后在京工作。</p> <p>2009年儿子结婚摄扵孝感兵工花园家中。</p> <h3>2009年。杭州留影。</h3> <p>2010年北京。</p> <p>2011年11月北京雨中游凤凰山。</p> <h3>2012年。在北京,音乐好友为我拍照。</h3> <p>2013年自拍。</p> <h3>2014年。</h3> <h3> 2015年在宜都和一帮音乐好友加入追梦乐团民间的自发组织。乐团全是退休老者,最大73岁。</h3> <h3> 乐团在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中演出“腾飞,中国龙”。</h3> <h3>2015年纪念演出视频中的我(视频截图)。</h3> <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8曰立冬之曰发小同学:爱清、育胜、黃进三人从武汉赴宜都与我相见。爱清友是通过公安系统查找到我,知我在孝感,遂请其孝感的好友多次去厂找我,那时我正在宜都照顾九十多岁的老岳母,孝感的同事告知爱清友的电话,当我与他通话时两人都很激动,于是将近半个世纪没见面的同学好友终于联系上了,我们见面似乎都不认识了,为此我写了打油小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同学少年好朋友,四十余载迎晚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挚心寻觅立冬至,相聚已是雪飞头。</b></p> <h3>2015年11月9日游古潮音洞在山上与发小同学的合影。</h3> <h3>在宜都的标誌牌坊前合影。</h3> <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9日晚同学们祝贺我68岁生日,为我买了生日蛋糕,唱了生日歌,正应了酒(久)逢知己,使我过了一个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p> <h3>三个童年发小同学20岁与68岁的对比照。</h3> <p> 2016年10月。儿子安排全家去青岛游玩在火车上。</p> <h3>时值春末夏初的红五月,沈一工校部分同学与在北京的几个同学相聚北京大观园,同学之间有的快五十年沒見面,而今我们都己是华发滿头的七旬翁,在这个“五四”青年节聚会别有一番激情,我们经历了不㔻凡的“同学少年”,我们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国家的国防兵工建设,我们付出的远远大于我们该获得的,但我们並不后悔我们的经历,希望我们永葆青年的活力,度过人生的夕阳之年。</h3> <h3>2017年五月四日,相聚大观园。<h3></h3></h3> <p class="ql-block"> 与阔别五十年的沈一工校的武汉同学李景祥等相聚北京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与同班同学张殿英合影。</p> <p>自拍于2017年11月北京,70周岁。</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末,沈阳第一工业学校六四八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在美丽小城锦州凌海聚会並游览了辽西九华山佛门胜地和笔架山天路等风景区;同学们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白发蒼苍的古稀老人,为了国家的军工事业,投身到边远山沟的三线工厂奉献终生,分别了半个世纪而今重聚一堂追昔抚今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2018年金秋9月,与家乡的发小同学们相聚武汉,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一个班里,同窗九年,1968年一起聚过,至此己经五十年再相逢相聚,实属难得,同学之间的每一份问候都是最真挚的情谊、每一份儿时的回忆都充滿着属于我们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从“花季”岁月走到“古稀”之年,这中间每一段路都有各自的美丽风景和艰辛的跋涉,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p> <p> 时光荏苒,走着走着就白了少年头;回不去的曾经,看不尽的世界,人生的渐变谱写成一首古稀之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梦想陪伴度人生,琴趣相随乐晚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影画录绘凡间锦,诗文倾吐心中愿。</b></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修改扵2022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