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中华民族大团结》(上)

刘荣军

<h3>  回族,860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本民族特殊的饮食习惯,科学文化比较发达。</h3> <h3>  蒙古族,48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西北等地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蒙古族人民性格豪放、能歌善舞,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h3> <h3> 普米族, 2万9千余人,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宁蒗东、丽江等县。从事农业兼营畜牧 业,信仰多神和藏传佛教。“四弦琴”是普米族欢乐、吉祥、幸福的象征,每缝节日都弹琴欢庆。</h3> <h3>  黎族,111万余人,主要聚居海南省。黎族以稻耕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手工业以纺织、制陶著名,黎族民歌曲调丰富,音乐舞蹈风格多样。</h3> <h3>  基诺族,1.8万余人,聚居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从事农业,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有本民族的语言,基诺人盛行集体围猎,喜歌舞,逢年过节聚在一起,生情起舞,很有民族特色。</h3> <h3>  塔吉克族,3.3万余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喀什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人性格豪放、勇敢、坚韧,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鹰是塔吉克英雄的象征。</h3> <h3>  维吾尔族,721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北疆伊犁等地亦有分布。以从事农业为主,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h3> <h3>  高山族,约30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台湾省,散居大陆东南沿海等地的有2900余人。从事农业,兼营狩猎和捕捞。精于雕塑和绘画,有民族语言无文字,信仰原始宗教。</h3> <h3>  傣族,102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从事农业为主,信仰小乘佛教,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欢庆节日的盛会。</h3> <h3>  撒拉族,8.7万余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甘肃省。以从事农业为主,园艺业较发达,有本民族的语言,通汉文,信奉伊斯兰教,妇女擅长刺绣,撒拉族有多彩的风情习俗和民间口头文学。</h3> <h3>  景颇族,11万余人,聚居在云南省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山区。从事农业,男子习猎,妇女编织,有本民族的文字。民间传说故事常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优美动听,舞蹈多为集体舞,以雄浑的木鼓、釯锣伴舞。</h3> <h3>  土家族,570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土家族与汉族接触较早,受汉族影响较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和摆手舞被 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h3> <h3>  仫佬族,15.9万余人,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从事农业为主,信奉道教,崇拜主先,山歌和彩调戏,是仫佬族最喜爱的娱乐,“走坡”是男女社交的主要形式。</h3> <h3>  土族,19万余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以稼穑为主,有本民族的语言,信仰藏传佛教。土族人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世代相传。</h3> <h3>  佤族,35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从事农业为主。1957年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喝茶、饮酒和嚼槟榔是佤族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h3> <h3>  门巴族,7400余人,聚居在西藏门隅地区的错那及墨脱、林芝等县。从事农业兼营牧业,有本了族语言,信奉藏传佛教及原始宗教,门巴人多才多艺,擅长竹编,口头文学丰富“萨玛”酒歌和古典情歌广为流传。</h3> <h3>  柯尔克孜族,14万余人,聚居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孜自治州。以从事畜牧业为主。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叙事长诗《玛纳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传统工艺美术有刺绣、擀毡、雕刻、织花、制作金银饰等。</h3> <h3>  畲族,63万余人,大部分散居在福建和浙江两省。主要从事农业,是一个善歌唱的民族,山歌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二声部重唱“双条落”在我国民歌演唱形式中颇具特色。</h3> <h3>  汉族,10亿多人口,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真正实现了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汉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学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汉族利各兄弟民族建立起以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发展,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奋斗谱写的五十年崭新的历史。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h3> <h3>  羌族,19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羌族活动的记载,以从事农业为主,擅长围堰打井和石砌建筑,石室碉楼造型独特,坚固壮观,工艺精湛。</h3> <h3>  布朗族,8.2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勐海县、双江和澜沧等县。从事农业以种植旱稻为主,信仰小乘佛教,每逢节日布朗人总是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乐无穷,妇女喜嚼槟榔。</h3> <h3>  彝族,65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传统工艺美术,漆器、刺绣、银饰,雕刻,彩绘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h3> <h3>  瑶族,213万多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贵州等省、区。以从事农业为主,瑶族多居住在高山峻岭地区,由于居住地区或服饰的不同,有“盘古瑶”、“过山瑶”等多种称呼,瑶族精于染织、刺绣,服饰丰富多彩。</h3> <h3>  藏族,459万余人。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以农牧业为主。信仰喇嘛教,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藏历,藏医、文学、歌舞、建筑艺术等都有具独特风格。</h3> <h3>  侗族,25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以从事农、林业为主,有众多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最负盛名。</h3> <h3>  满族,98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其余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内蒙古等省、市,区。满族历史悠久, 文化、科技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中,曾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们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立过重要的功绩。</h3> <h3>  京族,1.8万余人,聚居在广西防城市的巫山、山心、万尾三个美丽富饶的小岛上。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信仰佛教,道教,“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独弦琴是其特有的民间乐器。</h3> <h3>  赫哲族,4200个人,聚居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历史上以捕鱼狩猎为主业。赫哲族盛传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和民间故事,音乐、美术、图案装饰、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颇具特色。</h3> <h3>  苗族,739万个人,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以及广西、四川等省、区。以从事农业为主。民族文化表现为共同基础上的多样性,以芦笙为代表的音乐舞蹈以及挑花、刺绣、蜡染、银饰、剪纸等工艺美术均久负盛名。</h3> <h3>  布依族,254万个人,主要聚居在贵州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从事农业为主,编织和陶浚瓷技艺高超,传统刺绣、蜡染,享誉全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