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41集 大唐西夏

阿沃亚斯

<h3><font color="#010101"> 内蒙古的旅行暂时告一段落,兴安盟、通辽、呼伦贝尔、吉林、黑龙江还有一些我没有去过的蒙古自治地方,我们留待今年夏天实地考察后再出行思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集开始,我将陆续发布一些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行思录,当然还是以蒙古和内陆欧亚游牧民的历史为主线,结合游记。(上图,陕西博物馆文物,北魏时期的羊,有点像是野生盘羊的头和角,但是体型更像是家养的羊,现在内蒙新疆牧区家养的羊也有这样的头和角。)</font></h3> 由于研究不够,西北地区不能像内蒙古那么系统的介绍,所以,只是按照旅行的角度随感而写.<div> 本集我们讲讲大唐和西夏的历史。</div><div> 大唐按照我去陕西博物馆里的拍的一些文物图片来讲,主要是游牧民和大唐的关联。西夏就按照我几次去宁夏的旅行轨迹,简单聊聊。上图,北周武士,从造型和艺术风格上,西域、胡这些元素很多。</div> 我们知道,公元386年鲜卑人的拓跋氏建立北魏,后来统一北方,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到了公元532年,北魏皇室堕落无能,国内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洛阳的高欢和长安的宇文泰。<div> 北魏孝武帝534年受不了高欢的专权,逃到长安投靠了宇文泰,高欢在洛阳再立一个皇帝,北魏分裂为东魏(洛阳)和西魏(长安)。</div><div> 上图,西魏武士,体格粗壮、扁鼻子、宽脸、高颧骨,和兵马俑的秦汉武士差别明显,带有很强的蒙古高原游牧民的脸部特征。</div> 上图,陕西安康市出土的胡人甬,当时的安康,属于南北朝的南朝。南朝描绘的胡人大多是文士或商人,造型明显没有西魏武士那么凶悍,更像是欧洲的基督教士。<div> 北魏皇帝投靠宇文泰显然也是狼入虎口,从一个火坑跳到另外一个火坑,一年后,他被宇文泰杀了另立新皇帝。西魏和东魏存在了20多年,元姓鲜卑拓跋人的皇帝正式被宇文泰和高欢后人取代。宇文家本来也是鲜卑人,他们在长安成立了北周;高家是汉人,在洛阳成立了北齐。</div> 在关陇贵族和大批鲜卑、匈奴、汉人的混血后裔的支持下,北周的军事实力比北齐稍强,权力制度更加血腥,为什么这么说呢?<div> 游牧民的可汗、单于、君主的更替,传统上是靠议会选举产生的,谁的实力、武力、威望越高,谁就能当选。而汉族的儒家文化是有长幼顺序继承的,大儿子就是弱智,也要让他继位。<div> 这样一来,选举的首领就比靠顺位继承的皇帝普遍更加优秀。北魏本来是鲜卑游牧民,后来受冯太后影响孝文帝改制汉制之后,皇位继承越来越腐朽无能,所以才出现了北魏的皇帝被权臣挟持控制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很多王朝后期都会出现)</div><div> 宇文泰及其关陇贵族的领导地位是靠武力打出来的,而北齐的儒家文化导致后面的皇帝非常堕落无能,所以,公元8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邑(上图)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此君是正宗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div></div> 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鲜卑人,祖父独孤俟尼奉命从当时北魏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去武川军镇驻守,并安家于此。所以,独孤信也是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人。<div> 独孤信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著名的帅哥、大将、大臣,能够得到的官职都被封便了。上图就是他的多面体印信,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div> 大帅哥孤独信身体特别好,子女很多,都是俊男美女。他的七个儿子虽然也都是将军、大官,但是没有他的女儿们混得好。<div> 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敬皇后;</div><div> 第四女是唐朝元贞皇后(后来追封的),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div><div> 第七女是隋朝文献皇后,也就是杨坚的夫人,杨广的母亲。所以,李渊和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两个人是十足的两姨亲戚,都要管独孤信叫姥爷。(上图,第七女独孤伽罗,在各种隋唐演义电视剧里都有,这个是陈冲扮演的,她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后。一方面是因为鲜卑人妇女地位本身就很高,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母亲是当时北方汉人大氏族清河崔氏的名门淑女)</div> 上图,大隋武士经过了鲜卑和汉人的混血,颧骨还是很高,但是脸庞没有那么宽了,身材也没有那么壮了,汉人的儒家风格逐渐增多了。。<div> 北周辛辛苦苦统一了北方才4年,大皇帝一死,虽然按照汉人习俗传为给了小皇帝,但是按照鲜卑人强者为王的习俗,最后还是让位给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杨坚,大隋建立了。</div> (上图,为啥说陈冲演的独孤皇后像呢?咱们现在的女演员都太瘦,完全不符合上图这样的隋唐美女的特征)<div> 我们前面说过,蒙古国公认鲜卑人是蒙古人的祖先,但隋唐的开国皇帝虽然也是鲜卑人的血统,但是因为杨坚和李渊一方面刻意回避自己鲜卑血统、往汉人中原王朝政权和习俗靠拢,一方面确实是鲜卑人经过了100多年的汉化进程,独孤氏、宇文氏、元氏80%已经汉化了。客观公正的讲,隋唐是汉人的国家、杨李皇帝们是汉人的皇帝,合情合理。(说实话,要是偏颇一点,蒙古国也来个文化历史大革命的话,他们可以书写自己的古代史,隋唐都可以说成是蒙古国的古代朝代。不过,我相信不会再有人能干出来了)</div> 上图看不清楚,我给总结一下,山西陕西甘肃河北等地,现在汉族的姓氏里面,有很多古代游牧民汉化后的成分,具体是:<div> 匈奴:刘、乔、万、于、金、董、成、卜</div><div> 鲜卑:薛、艾、宇文、元、源、韩、慕、窦</div><div> 氐:蒲、吕、杨、齐</div><div> 羌:姚、雷、党、蒙、折(佘)、同、井、和</div><div> 羯:石、王; 柔然:茹; 奚:屈 高车:翟 乌丸:郝</div><div> 西域河中地区的粟特国家(白人):安、石、曹、康、白、米、何、史、毕、罗、裴、支、车</div><div> </div> 公元6、7、8三个世纪分别代表大唐的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代,初唐就是李世民武则天的盛世时代,中唐就是李隆基的前强后衰的时代,晚唐就是军阀割据皇权衰弱的时代。<div> 上图,唐高宗李治总章2年,公元669年。大唐征服了突厥(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西域(新疆)、吐火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河中(乌兹别克斯坦)、七河(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部分)。</div><div> 吐蕃帝国征服了吐谷浑(青海)、大小勃律国(克什米尔)。</div><div> 东北地区当时是室韦(蒙古)和靺鞨(通古斯)</div> 突厥的多支部落都臣服大唐,当时这些部落的人种、语言和习俗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并没有统一的称呼,而是各自建国称汗,也被大国统治臣服,直到后面几百年后,才使用突厥部落作为整个民族统一的称呼:突厥<div> 突厥部活动在今内蒙古、回纥部在今蒙古国,这两部后来都建国、也都被击败西迁了,突厥去了中亚和土耳其、回纥去了新疆。</div><div> 贝加尔湖是骨利干(俄罗斯雅库特人和中国鄂温克人的祖先)他们一直在西伯利亚生活至今(他们也是突厥语族,突厥语族分布范围东达东西伯利亚,就是指他们)。</div><div> 都播和结骨(吉尔吉斯人)在今俄罗斯图瓦和阿尔泰共和国一带,都播没动地方,后来臣服蒙古,很可能成为蒙古突厥混合的现在的图瓦人,结骨后来西迁到了吉尔吉斯斯坦。</div> 葛逻禄在北疆活动,后来与西迁的一部分回纥人融合,征服了突骑施,建立喀喇汗国(840年—1212年),其后代大部分是哈萨克人,少部分是卫拉特蒙古、乌兹别克、维吾尔。<div> 很多中国学者以蒙古语的哈拉,是黑色的意思,把这个国家翻译成黑汗。其实,哈拉是突厥语,强大的意思。他们一开始都是萨满、摩尼、佛教徒,后来受西边萨曼王朝(波斯和塔吉克人)影响,建国120年之后,公元960年举国改信伊斯兰教,是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国家。</div> 999年,喀喇汗联合今阿富汗境内的另一突厥王朝——伽色尼王朝(962~1186)灭了萨曼王朝,1004年又灭了南疆的佛国于阗。后来他们还向东攻打自己的兄弟高昌回鹘,佛教徒高昌回鹘从佛教兄弟契丹人的大辽(可能还有归义军和甘州回鹘)借兵抵挡住了喀喇汗(这次军事行动的一个后果很可能就是形成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藏经洞就是高昌回鹘为了防备战乱而封存大量文献资料)。<div> 喀喇汗后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汗国亡于耶律大石的西辽,西汗国亡于花剌子模。</div> 突骑施据说是乌孙人后代,在七河流域(巴尔喀什湖东部)的碎叶城一带活动,神探狄仁杰里面的好战的咄陆部及其首领乌勒质,就是突骑施人。中唐名将哥舒翰也是突骑施人,他们和大唐关系不错。在唐玄宗的时候,他们的苏禄可汗和中亚当地的粟特人(白人、祆教信徒)联合抵抗了阿拉伯人(中文叫大食,读音是大义,音译,当时的发音是这样的)的两次东征,还主动出击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一直打到伊朗东部,收复了很多被阿拉伯占领的中亚小国。<div> 苏禄可汗后来越来越牛,娶了大唐、西突厥和吐蕃三国的公主当老婆,生了很多儿子导致国家实力分散,仇杀不止。后来被葛逻禄征服,分散成了现在的哈萨克人、钦察人、撒里乌孙人。</div> 上图,唐玄宗开元29年,公元741年。<div> 大食人东进了,大唐失去了吐火罗(阿富汗)和河中地区的粟特诸国。还好有盟友突厥人的突骑施部,出兵顶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势,保住了西域。</div><div> 此时,突厥复国了,他们控制了内外蒙古和贝加尔湖的故土大本营,一些新的部落名称又出现了,他们就是九姓铁勒(后来回纥建国后,又叫成九姓回纥)。</div><div> 旧唐书记载: 铁勒 ,本匈奴别种。自突厥强盛, 铁勒诸部分散,众渐寡弱。至武德初,有薛延陀 、契苾 、回纥 、都播 、骨利干 、 多览葛 、 仆骨等</div><div> 按照这个记载,这些铁勒人是匈奴人的一支,那么包括回纥也是匈奴人了?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旧唐书的作者是后晋人,当时的皇帝石敬瑭是西突厥沙陀人,与东突厥范围内的这些铁勒部落是敌人关系,所以把这些部落安到了匈奴人的头上。从后来的考证中证实,这些部落还是突厥人,不是匈奴人。</div> 公元744年,回纥推翻突厥汗国,建立了回纥汗国。天宝十年(751)以后,正式出现九姓回纥的名称:<div> (1)回纥; (2)仆骨; (3)浑; (4)拔野古; (5)同罗; (6)思结; (7)契苾; (8)拔悉密; (9)葛逻禄。</div> <div> 这些部落中,同罗和仆骨大概各有两三万人,他们后来为了钱财成为了安禄山史思明的雇佣兵,但是被郭子仪的军队击败,而唐军的领军大将居然也是仆骨部(也叫仆固)的人,还是世袭的酋长,名字叫仆固怀恩(上图),后来官至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 河北副元帅 、朔方节度使 、金微州都督,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之一。</div><div> 同罗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部众基本被消灭和瓜分了。仆骨部后来融入回纥,高昌回鹘的创立者仆固俊便是仆骨部后裔。</div> 拔野古,是个半狩猎半游牧的民族(是突厥回纥人),历史上曾经几次走出山林进入草原,但是后来因为实力较弱位置也太靠北,游牧骑兵实力不强,就基本没有强大过,一直被统治。<div> 到了成吉思汗时期,被称作林中百姓的拔野古人被蒙古人征服、同化,并且有了巴牙兀惕,巴岳特 ,巴牙惕、巴尔虎这些名字,最终成了蒙古人。巴岳特部曾经在明末南迁投降后金,是当时内喀尔喀五部之一,而巴尔虎人则一直生活在贝加尔湖南部,后来迁到了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上图)。</div> 浑部和思结、契苾部,史料不多,贞观二十年(646)唐破 薛延陀后, 铁勒诸部内附。次年(647)置瀚海都督府(回纥部)、燕然都督府(多滥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龟林都督府(同罗部)、卢山都督府(思结部)等六 都督府,<div> 皋兰州(浑部)、 高阙州(斛薛部)、鸡鹿州(奚结部)、鸡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结别部)、颜(白部)七州,各以部帅为都督、刺史,旋设 燕然都护府以统之。八月,铁勒诸部中最远的骨利部来附,置为玄阙州。后又以结骨、葛逻禄诸部置 坚昆都督府、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浑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归燕然都护府统领。</div><div><br /></div> <div> 历史上浑部只有除了一个人物—— 大唐名将浑碱,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南)人,铁勒族浑部。在唐平安史之乱中,先后随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出战河北,收复两京,讨史朝义。唐永泰年间,吐蕃20万大军攻唐,他率200骁骑领先冲入吐蕃营,生擒蕃将,勇冠诸军。经多次激战,斩5000余人。大历年间,屡破吐蕃兵进扰。后又击退回纥军对太原的进攻,升检校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封咸宁郡王。贞元三年(787),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因无戒备为吐蕃军所劫,只身逃归,入朝请罪。德宗不予追究,令还河中。</div> 思结部的历史也很少,659年,铁勒思结部首领都曼胁所部及疏勒等叛,唐以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再次西征。至水叶,围水保城,都曼降,葱岭以西悉定。<div> 契苾部有个大将何力,我们下面讲。这三部人口都不多,也就是万八千人,最后应该都是被融合吞并了。</div> 契苾何力(?-677年),铁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名何力,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本是铁勒可汗,后率部归顺唐朝。<div> 贞观九年(635年),随军大败吐谷浑。640年,跟随侯君集消灭高昌国。648年跟随阿史那社尔打败龟兹。后因攻打西突厥之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div><div> 662年安抚铁勒九姓叛乱。666年,讨伐高句丽,攻克高句丽七城。668年与李勣直抵平壤城下,擒获高句丽国王,灭亡高句丽。契苾何力因功升任镇军大将军,封凉国公。(上图,蒙古族演员扮演的电视剧中的契苾何力)</div> <h3><font color="#010101"> 契苾何力(上图,卡通形象)有勇有谋,是唐太宗爱将。当时的大唐其实四面都是敌人,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吐蕃,西北地区有高昌诸国、北面是突厥回纥薛延陀等多部、连高句丽都一直叫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不知道是不是李世民的威望和个人魅力,如此乱世,契苾何力对大唐忠心耿耿。甚至是他的部族、家人大部分都叛唐投奔薛延陀,连他自己也被部族绑到薛延陀可汗面前,他也不背叛大唐。最后李世民许诺嫁一个公主给薛延陀可汗,才把他换回来。</font></h3> 拔悉密,游牧于杭爱山中部与南西伯利亚的唐努山一带。以狩猎,牧马为生,也种地,住在桦树木屋中。隋末唐初迁往阿尔泰山一带。他们曾经与乌孙,阿史那,乃蛮反抗柔然。<div> 他们在唐初就被突厥征服,开元二十九年突厥国乱,拔悉密首领阿史那施联合回纥、葛逻禄部,扶立乌苏米施为汗(后自立为汗),率先建立国家。</div><div> 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复自立为汗,将兵攻杀阿史那施,其部乃并入回纥。(也就是说,回纥汗国取代突厥汗国之前,拔悉密部建立了汗国,不过只存在3年)</div> <div> 11世纪上半叶,原活动于金山地区的拔悉密部摆脱了黠戛斯的羁拌,以独立大部的姿态重新活跃于历史舞台;作为异教徒突厥人,拔悉密也经受了与喀喇汗朝军队之间的战争的影响。</div><div> 喀喇汗朝军队向拔悉密等部族活动地区进行的征战,使得拔悉密部的一部分远徙漠南阴山西北地区(西夏国东北境)并在半个多世纪后的大安,寿隆年间成为辽西南路招讨司镇抚的重要部族之一(上图)。(这个部落最后应该是被蒙古人征服同化了)</div> 我们返回头来再讲讲大唐初年建立汗国17年的薛延陀,在高车铁勒诸部中,突厥、回纥、薛延陀、葛逻禄、突骑施是实力最强的五个部落。<div> 薛延陀也是部落联合体,由薛与延陀组成。南北朝时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额尔齐斯河一带,少数留在于都斤山。他们的军力很大。曾经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建立突厥帝国,薛延陀留在故地游牧,直到618年才被突厥射匮可汗征服。</div> 后来东西突厥分裂,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西突厥内乱,薛延陀部七万多人从新疆跑到蒙古,依附了东突厥(从人数上,算是一个非常大的游牧部落了)。但是和其他兄弟部落一样,受到了突厥的欺压,也时有反抗。<div> 630年,大唐暗中联合薛延陀一起出兵灭了东突厥,大唐册封薛延陀可汗,薛延陀正式立国。此后与大唐保持了10年和平后,开始发生摩擦和战争。(上图,陕西博物馆,骆驼甬)</div> 太宗决定彻底消灭薛延陀,安定北部。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领所部兵,分道并进斩首五千多级,俘虏三万余口,647年薛延陀遂灭,立国17年。<div> 当时的主要战场就是蒙古行思录前面讲过的呼和浩特武川白道和达茂旗的诺真水。(上图,陕西博物馆,唐马,体型接近欧洲马与蒙古马之间,有点像伊犁马中亚马)</div> 突厥这个民族,使用过很多名字。如同蒙古人的祖先匈奴鲜卑柔然一样,早期的突厥人没有建立帝国,他们始终在蒙古高原北部打猎和游牧,有单一也有统称的部落名或者部落联盟名:高车、敕勒、铁勒等等,偶尔也南下草原参与战争、立国等事业。<div> 直到突厥部推翻了蒙古人祖先从匈奴到鲜卑到柔然统治草原800年的帝国,突厥人才正式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所以,后来尽管有薛延陀、回鹘、喀喇汗、突骑施等等汗国,甚至回鹘的影响力和延续不比突厥弱,但是这个民族的名字还是被统一成为——突厥。</div> 继续唐史,现在是9世纪公元820年,晚唐了,安史之后,大唐一天比一天衰落,疆域已经只剩下汉人的传统农耕区域了。<div> 西边,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已经都是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了(黑线框)。七河地区还好有个葛逻禄汗国硬顶住了阿拉伯的东扩。蒙古高原是回鹘汗国。吐蕃趁大唐衰落占据了甘肃和新疆中南部。</div><div> 东北地区颜色比较乱,唐朝的绿色和回鹘的黄色纠缠在一起,还有室韦和靺鞨(建立了渤海国)。其实,当时东北地区早已失控了,回鹘、契丹、室韦、靺鞨四大力量互有攻守。</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从历史中回来,继续逛陕西博物馆,这是一个研究秦直道保护的展览。上图是长城的总图,下边黄色的明朝长城,中间红色的是汉长城,北面紫色的是金界壕。这些我们以前都讲过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秦直道的图,从长安北面一直向北,经过陕西、鄂尔多斯,最后到达内蒙古的包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放大了看,在内蒙古,主要是乌审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包头这几个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青铜器的造型非常像欧美电影里面的飞龙、火龙。中国的后来基本都是火箭型的,靠自身动力飞翔,都没有带翅膀的。欧洲的龙都是有两个巨大翅膀的。</font></h3>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这个狄族到底是羌人、氐人还是匈人?根据其与中原汉人的近似程度,应该是羌氐人更可能。<div> 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留下了一些著名的墓葬和精美的文物,具有汉族和游牧民族的兼容风格。</div>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时候的猪,更像是野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唐长安平面图,著名的大明宫在城北外围。正北是皇城和太极宫。东市和西市是商业中心区。东北处的兴庆宫是李隆基和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宫内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勤政务本楼是内阁办公楼,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于隋(公元581—617年),兴盛于唐(公元618—907年),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繁华程度盛极一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看当时的唐女,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引领国际时尚。帽子和围巾到现在也是国际流行大品牌的造型,裙子中西合璧,修身合体。骑的马也是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很有现在欧洲纯血马的样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担心自己发胖,动不动节食减肥的朋友们,美丑真的只是观念问题。自己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刻意减肥。看看唐朝美女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唐的宗教比较混乱自由,并没有一个举国信奉的宗教,更不是一个宗教主导或者政教合一的国家。佛教和道教是当时的主流,兴盛与否全看皇帝个人的偏爱。摩尼教、景教、祆教当时都有少量传播。尼姑庵也不少。那时的伊斯兰教还基本没有传播。</font></h3> <h3> 大唐的第一运动是马球,唐人酷爱打马球,男女都打,还有外援球星。各地方的军区,政府,朝中权贵,金吾卫,羽林军都有自己的马球队,各级联赛杯赛每年按照赛季举行,还有官家出售体育彩票,更有民间博彩公司开盘口收外围。</h3><h3> 马球到了宋朝变成足球了,之后的中国更是把马球失传了,娴熟的马上技艺在汉人中间逐渐消失了。</h3> <h3> 狩猎的传统历朝历代都传承了下来,大唐的这个胡人带狗骑马狩猎甬,其意义还是在于胡人。大唐盛世的时候,是世界文明发达繁荣的中心,确实是万国来朝。有通过战争归附的周边胡人,也有来留学,经商,访问,外交的远方各国人等。</h3><h3> 这些胡人相比唐人更有狩猎的传统和爱好,周末和节假日出城打猎是普遍的现象,完全值得制甬纪念。</h3> <h3> 昆仑,在古代汉语中有黑色的意思,和昆仑山没有任何关联,大唐形容黑皮肤的仆人或奴隶,就叫昆仑奴。</h3><h3> 昆仑奴主要来源是东南亚马来西亚一带的低矮黑人,也有少量是阿拉伯人带来的非洲黑人,甚至也有更少量的印度人。上图,目前已知的昆仑奴造型基本都是这样:卷发,上身光膀子,下穿皮裤。</h3> <h3> 这个胡人实在是像孙悟空,应该是波斯人。大唐和波斯没有接壤,所以没有战争发生,双方是非常好的国际贸易伙伴关系。大量波斯人在长安经商,开酒店和贸易公司,还有银行高利贷和外汇兑换点。有的几代人在长安扎根,孩子们都是一口流利的长安官话。</h3><h3> 波斯被大食吞并后,末代王子还政治避难到长安,寻求复国,可惜大唐无能为力啊。</h3> <h3> 胡人文官在大唐数量不多,武将我们知道从头到尾比比皆是。胡人当文官还是吃亏在语言文字上,尤其是考科举肯定吃亏。但是大唐还是有一些胡人文官,启用他们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当时的文官大部分都是汉人世家子弟,清河崔,太原王,范阳卢等等。这些世家子弟关系负责盘根错节,到处都是无间道。而胡人没有派系,用起来反而放心。</h3> <h3> 这些是大唐下层人的陶俑,当时最有名的就是:‘‘昆仑奴、高丽婢’’。昆仑奴主要是仆人和杂耍演员,高丽婢就是类似现在训练有素的菲律宾家政服务员,也就是唐代的菲佣。</h3> <h3> 陕西博物馆的每个藏品都有研究了,这个很像猪悟能的胡人我不知道是何方神圣。</h3> <h3> 光膀子的胡人形象不仅仅在大唐有,欧洲人笔下的早期匈人就有很多赤裸上身的造型。但是这个胡人不像是草原上游牧的牧民,这个胡人应该是出自文明古国波斯,或者河中的粟特(不可能是阿拉伯人)。而且是个有些身份的胡人,否则,哪有闲情展示肌肉摆造型吧呢?</h3> <h3> 这个胡人就穿戴整齐,还拿着兵器或者仪仗或者旗帜。大家看他的衣服,是大唐很流行的胡服。特点是全身连体的类似现在的风衣或大衣,而领子则是现代西服的样式。这种衣服当时不光是胡人,很多汉人官员贵胄也穿。</h3> <h3> 骑骆驼的,绝大多数是商人,长途司机,货运员,搬运工。当然阿拉伯很多骆驼骑兵,但这位脸庞宽大,长的异常敦实的,应该是为骆驼货运员。</h3> 作为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市场最大的国家,大唐的交通四通八达。<div> 海上,东面是韩国和日本,顺海岸线往西南,发生贸易的国家依次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只有菲律宾和印尼没有与大唐发生往来。(看上图,当时都是沿着大陆线航海,沿途寻求补给,还没有孤帆深入到菲律宾和印尼这些群岛)</div> 大唐的陆路除了丝路外,还有东北线走北京、朝阳往吉林那边的渤海国,西南线去南诏的阳苴眻城(大理),南线到交州(越南河内)。<div> 西北线从兰州走西宁到吐蕃的逻些城(拉萨)。</div> 最重要的还是丝绸之路,从长安走河西走廊到沙洲(敦煌)分岔进入新疆分三路:<div> 南线走塔里木盆地南线——且末、于阗、阿富汗——东伊朗呼罗珊的首府木鹿</div><div> 中线走塔里木盆地北、天山南线——伊吾、焉耆、喀什——木鹿</div><div> 中线南线到木鹿汇合后西行到巴格达。</div><div> 北线走天山北路——北庭、碎叶、怛罗斯——咸海里海——最后到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俄罗斯克里米亚共和国的一个港口城市)。</div>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瓷枕头我记得不是大唐时期的了,应该是五代宋朝的,那时候的女性,依然是胖乎乎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在陕西出土的,大金国时期的陶俑,相扑选手。相扑选手当时只穿三角裤,纯粹的赤身上阵比试。大家回想现在的日本相扑,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是三角裤围在腰间一圈腰带。</font></h3> 而蒙古的相扑叫做博克,外蒙古的博克手至今也是穿着三角裤比赛的(内蒙古的就是穿裤子了),满族人的摔跤叫做布库,读音应该和蒙语的博克是一样的,他们的穿着就基本汉化了,类似现在古典式摔跤的服装。上图是喀尔喀蒙古、内蒙古、满族三种摔跤服装。<div> 陕西和大唐暂时聊到这里,下面我们谈谈西夏、简单游览一下宁夏。</div> 大唐亡了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到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上图绿色范围)大大缩小:云南、甘肃、内蒙、东北都不在范围之内,更不用说吐蕃和西域了。<div> 从907年大唐灭亡后,吐蕃、西域、蒙古、东北,也就是中国现在的四大块边疆地区,就一直没有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元是蒙古国),直到850年后的1757年,乾隆征服准噶尔后,中国才有了现在的版图范围。</div> 五代十国的这个全图,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这个图中分了六大块:<div> 1、绿色的是中原王朝的五代十国,这个比较明白</div><div> 2、紫色的契丹人的大辽国,也很清楚</div><div> 3、云南这里我没圈的是大理国,这个也明白</div><div> 4、最北面的黄色的政权是谁?地图也没标出来,其实,那是当时灭了回鹘的吉尔吉斯人的祖先——黠戛斯(读音:辖夹斯),图里标的是辖戛</div><div> 5、现在新疆,图里蓝色区域,就是我前面介绍的同属突厥人的葛逻禄人和西州回鹘人建立的喀喇汗国家</div><div> 6、中间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大区域,我原来误以为是吐蕃的疆域,后来想吐蕃那时候也分裂了,哪有实力征服西伯利亚。后来才明白,这里被归入到三不管地区了,都是零散的部落和小国、小政权,没有统一的君王或国家。</div> <div> 西夏登场了,关于族源我们前面讲过了,唐朝时,西迁的鲜卑人的拓跋部(吐谷浑)与党项羌人都被吐蕃击败,他们联合生存,通婚融合形成了以拓跋部为首的新党项人,后来建立了西夏。</div><div> 从881—1227年,党项人的政权其实存在了346年,起家的地区是陕甘宁边区(与中国共产党延安抗日的区域非常接近),后来扩大到了大部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div> 党项人和其他很多很多民族一样,最早都是依附大唐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人口增加、武力稍强后,作为大唐的雇佣兵参与唐后期的军阀割据。(这些雇佣兵部落,最后有出息的只有党项和契丹,分别建立了夏和辽)<div> 上图,宁夏盐池县哈巴湖,收费景区,较大规模,风景一般吧。</div> 上图,宁夏人喝西夏啤酒,老银川白酒,还有当地产的很多种葡萄酒。<div> 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党项人拓跋思恭(那时候还姓拓跋)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也就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旧址),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按照匈奴大夏国的名字延续)。</div><div> 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那时候采取的还是大唐赐姓——李)。</div> 所以,按照党项人部落政权算,西夏存在346年,按照正式建国算,西夏存在189年。西夏国土面积大约80万平方公里(将近两个甘肃省那么大),人口约300万。<div> 党项人原来生活在青海甘肃的高原地区,被吐蕃击败依附大唐,郭子仪把他们安置到了银川、夏州一带居住。(上图,宁夏高速)</div> <h3><font color="#010101"> 党项人在平夏地区(银川夏州)居住了100年后,唐末大乱,党项人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收复长安有功,被封为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此后,拓跋姓氏就被李姓取代了。(上图,宁夏高速上也挺开放,沿途有回族女青年翻越进来卖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此后的又一个100年里,平夏地区的北、东、南三面政权更替频繁,但是不管是五代、大辽、北宋,党项人都与之和平相处。不管谁当皇帝,都臣服拥护,保证了自身的安全、获得了大量的赏赐。100年里,党项人发展经济、繁衍人口、训练武力,壮大了自己的部族,获得了稳定的生存空间。(上图,宁夏的西瓜特别甜)</font></h3> <div> 情况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据说用斧头砍死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的宋太宗赵光义脾气和信心爆棚了,容不下西北地区的党项人,想灭了他们。</div><div> 想想真是愚蠢,留着一支党项部落牵制大辽不是挺好嘛?何必非要灭了人家?不过没办法,当时的宋太宗连大辽都想灭了,何况一个小小的夏州。(上图,宁夏盐池县宾馆)</div>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拓跋思恭的后人、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 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 靖远),与宋闹翻;又向 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div> 上图,描写当时北宋的小说——斧声烛影,这是北宋的一大悬疑案件,说的就是宋太宗砍死皇帝哥哥的故事。</div> <div>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 灵武城。 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 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 靖边)、静(陕西 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div><div> (上图,宁夏盐池特产)</div> 李继迁死后,李德明即位,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公元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为都城,改名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div> 公元1032年 李德明之子 李元昊继夏国公位 。他弃李姓,自称嵬名氏(读音:威名,十几年后又改回了李姓,作为皇族专用,而把嵬名这个姓给了其他直系亲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 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相对汉人的发型,回归到鲜卑人发型)。</div><div> (上图,银川西边,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大门)</div>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发动了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 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 辽兴宗,西夏站稳了脚跟,北宋西夏大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来演变成西夏、大金、蒙古三国鼎立)。(上图,西夏王陵)<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此后的100多年里,西夏一边和周围国家干仗,一边上演无数宫廷闹剧(皇后、女性掌权、外戚夺权、兄弟父子残杀等等),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儒家和佛家,尤其是佛教在西夏非常流行)上图,西夏文字因为模仿汉字,太过复杂一般人记不住,和契丹、女真的文字一样,失传了。</font></h3> 到了西夏后期,蒙古统一草原之后,西夏的国策可谓是摇摆不定,失误频频。<div> 西夏先是被蒙古攻打,向大金求助无果后,皇帝生气了,和蒙古讲和,反而开始和大金干仗了。一打就是十几年,西夏和大金两个国家损失惨重。</div> <div> 就在这个时间段里,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开始西征西域诸国,获得了西域大量的部落、金银、工匠、人口、驼马等等,蒙古国发展壮大的基础在此时坐实了,特别是大量工匠和财富的积累,使得蒙古骑兵由单一的机动部队发展成了包括攻城军、工兵、弩兵、后勤保障等等多兵种的集团军。(上图,宁夏黄河)</div> <h3><font color="#010101"> 等到蒙古积攒够了力量又来攻打西夏的时候,西夏皇帝终于看清要把自己干死的不是大金,而是蒙古。于是,多轮抵抗、求和、求援之后,1227年西夏全境沦陷,受到了大规模的杀戮和破坏,西夏国彻底被灭了。(当时的大金也是糊涂,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援助西夏,结果几年后也被灭了)</font></h3> <div> 1288年,忽必烈改中兴府为宁夏路,宁夏者,夏地安宁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上图,银川市区内的鼓楼)(银川以前叫兴庆府,后来蒙古进攻时,西夏皇帝想要振兴西夏,改名中兴府)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当蒙古灭西夏后,西夏部分居民向境外逃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传说,他们把这个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上图,木雅,其他西夏后裔融入到了蒙古人、汉人当中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之后的宁夏,与西夏的关联就越来越少。从元明开始,回族逐渐出现,并且聚居在宁夏。宁夏现有清真寺3300多处,阿訇4000多人,毛拉6000多人,伊斯兰教协会13个。(上图,宁夏的乡村到处都是清真寺,在青海和甘肃的回族聚居区也是一样),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回族的来历。</font></h3> 我们讲过,大明之前,生活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东部南部汉族和其他民族(最多的就是党项、回鹘和一些白人绿洲小国),宗教信仰是佛教。(上图,信佛的党项人)<div> 那么,现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div> <h3><font color="#010101"> 按照中国现行的主流说法,回族是白人和汉人的后裔,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人传播进来的。回族的白人祖先除了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外,还有从隋唐开始陆续通过避难、迁居、移民、经商等等进入中国的波斯和粟特人。他们与汉人通婚,并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形成了中国的回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但是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对于回族的起源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说法目前都没有定论,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听听看看,是否又道理,还是需要大量的资料和证据来进一步证明。</font></h3> 首先来说伊朗人的祖先波斯人(雅利安人)和中亚的粟特人,他们有很多来到中国经商、定居,这是唐朝的时候居多。这个结论是肯定的,有很多研究粟特人来中国定居及其后裔在哪里生活的书籍论文。但是,当时的波斯和粟特人信奉的不是伊斯兰教而是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不是他们带进中国的,也没有传播。<div> 这些胡人(白人)来中国后,后来都与汉人通婚融合了,因为本来就数量不多,加上战乱等因素,没有形成保存至今的血统纯正或比较纯正的、很明显的白人后裔。我们说北方汉人里面,是有一些有白人的某些体貌特征:皮肤白、高鼻子等等,但是80%以上都是汉族基因。</div> <h3><font color="#010101"> 再说阿拉伯人,唐宋时期,虽然有些阿拉伯人来华经商,但是数量并不多。我们从广州、泉州这些当时的贸易港口可以看到,虽然当时有阿拉伯人传播伊斯兰教,也有清真寺,但是数量和范围都很小,经过大明的封闭之后,在民间基本没有留下很深的影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而陆上贸易,则是波斯粟特人经营,阿拉伯人比较少。伊斯兰教的传播,其实是再蒙古帝国之后才开始的。所以现在也有观点称,把中国的回族人的祖先算作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粟特人来华通婚的后裔,比较存疑。</font></h3> 如今中国的回族,有两大块分布:<div> 第一是西北回族的聚居区——宁夏、甘肃、青海</div><div> 第二是中国各大城市和乡村的回族聚居区</div><div> 那么,这是如何形成的呢?仅仅靠少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粟特人能够形成吗?</div>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看法:西北回族聚居区数量庞大的回族人,是回鹘汗国灭亡后,南迁的甘州回鹘、黄头回鹘逐渐同当地汉人通婚后,形成的基数庞大的回族人祖先(如同高昌回鹘和当地新疆绿洲白人通婚形成了维吾尔族一样)。<div> 至于伊斯兰教,并不是唐宋时期阿拉伯人传播的(有,但是很少)。蒙元时期,有少量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形成了大明朝时期一些回族将领(当时还不叫回族这个称号)如麻贵、郑和等。</div> 回人大规模信仰伊斯兰教是从中亚的蒙古汗国举国改信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教随着察合台汗国逐步东进,在明后期,传播到甘肃、青海、宁夏的。(上图,明末才被伊斯兰征服的吐鲁番)<div> 而在中国其他地区城市和乡村居住的回族,大部分是在清朝的时候,因为多次新疆、西北回族起义(回乱),为了避免战火和屠戮而内迁到内地居住的。</div>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回族和回鹘关系的最新说法:<div> 回族的回字,来源于回鹘,宋朝前后的很多汉文史籍中, “回鹘”和“回回”,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交替混用。其本意是指突厥回鹘人,后来泛指突厥回鹘人西迁后融合新疆和中亚的白种人混血形成的后裔。包括畏吾儿、乌兹别克等民族。(上图,银川穆斯林商贸城)</div>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包括阿富汗、中亚、西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div> 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几乎都自然的归入回回人里。</div> <h3><font color="#010101"> 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出现在清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上图,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font></h3> 所以,回回人最广义的泛指是突厥回鹘人的后裔、现在都信奉伊斯兰教。根据回鹘人后来混血的成分不同,又可以分成两大类:<div> 一类是汉回,就是中国现在主体的回族,他们是回鹘人与汉人通婚的后裔,他们的主体是甘州回鹘,也就是甘肃宁夏为主的回族,还有一些青海的回族(黄头回鹘和青海一些民族情况复杂,我们以后再研究),因为都是黄种人,所以现在的容貌基本都是汉人、北方人的容貌。</div>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类就是突厥、回鹘人西迁与中亚、新疆的白种人混血的后裔: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维吾尔等民族,古代,他们也被称为回回。到了蒙古之后,加入了蒙古人的血缘和称呼,比如维吾尔就是蒙古人称呼回鹘人的汉译,形成了现在的民族。(上图,银川穆斯林商贸城内)</font></h3> <div> 从前面讲的回鹘、回回这些证据上看,回族是回鹘人和汉人后裔是也很有道理,好像新疆的一些回鹘后裔(维吾尔)就很明确的称呼甘肃宁夏的回族为汉回。</div><div> (上图,蒙古人熬奶茶的湖南砖茶,也销往中亚和西亚)</div> 中国共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div> 这里可以分两类:回族、东乡族、保安族都是回鹘人与汉人的后裔,是汉回。其他的则是带有白人血统的突厥回鹘人。(上图,银川商业区)</div> <h3><font color="#010101"> 甘州回鹘和黄头回鹘人是摩尼教和佛教徒,他们接受伊斯兰教是蒙古察合台汗国伊斯兰化之后,也就是明朝后期。回族以甘肃宁夏为基地,向国内各地迁移,也是清朝以后的事情。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回汉满等多种冲突矛盾,我们有时间慢慢研究吧。</font></h3> 以上说法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很多争议,大家参考而已,可以互相交流,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大量的科技手段才能证明。<div> 上图,银川市区城市建设非常好。</div> <h3><font color="#010101"> 宁夏的贺兰山东侧,以前并没有种植葡萄,大概20年前,这家酒庄的老板开始在这里种植葡萄,酿葡萄酒。后来慢慢带动当地很多企业投资种植葡萄酿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如今,宁夏的贺兰山一带,已经正式成为国际认证的葡萄产区了,从纬度和气候上,都是非常适合葡萄生长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有幸跟随老板去酒窖参观,这个酒厂规模不大,但都是精品葡萄酒,主要供出口和五星级酒店小众消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很多人或企业都买了葡萄酒,封存在这个酒窖里,等到若干年后再来品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本集探讨一些历史,仅仅探讨而已,还有待继续研究中。谢谢大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