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游记

城市晨光

<h3>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是清朝帝王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是雍正皇帝皇子时使用的佛号,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分别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现在看到的实际上是圆明园遗址。</h3><br /> <h3>‘绮春园’是‘圆明园’的一部分,位于圆明园的最南部。圆明园南大门实际上是‘绮春园’的宫门。</h3><br /> <h3>进入绮春园,顿觉满目苍翠。门口摆放的一串红小花坛在绿树丛前分外耀眼;一微型假山点缀在树前花后,显得特别雅致。沿幽幽曲径漫步在绮春园,虽没有游廊画柱,但那散布于角角落落的各种花草树木,有的参天耸立,有的相伴丛生,不由叫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微风从花丛树隙中穿过,擦过游人,一扫空气的闷热,带给游人的是凉爽和轻松;空气特别清新,深深的吸上一口,感到五脏六腑有说不出的舒服。</h3><br /> <h3>行不多远,碧湖到了。碧湖的四周被垂柳拥抱。树梢飘飘洒洒垂向水面,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活像一对对美妇人招手相嬉。苏轼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形容西湖的美,在我看来,若把碧湖比西湖,妖娆妩媚差无几。</h3><br /> <h3>碧湖水中长着一片片子午莲。子午莲也叫睡莲,因昼舒夜卷而被誉为‘花中睡美人’,是水生花卉中名贵花卉。只见圆圆的绿叶紧紧贴于水面,那白的、红的还有黄的小莲花则从绿叶中穿出,亭亭玉立,浮于水面。何止是睡美人,简直就是花仙子。</h3><br /> <h3>碧湖的方形小岛上有亭一座,名曰‘鑑碧亭’。此亭方形重檐,四周有廊,原建于清嘉庆16年,是绮春园30景之一,嘉庆帝曾多次写诗赞美此景。原亭毁于英法联军,现在看到的是1993年在原址上复建的。</h3><br /> <h3>离开鑑碧亭,沿公路北行不几步,见一残桥立于路旁小溪上。只见桥拱摇摇欲坠,桥旁残石散落,目之所及,惨不忍睹。此桥桥基尚存,残孔如月,虽有桥下流水潺潺,桥旁垂柳相伴,终究难掩悲惨之状。残桥旁铭牌介绍:圆明园盛时,院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h3>一百多年来,这座残桥以其坚强的身躯挺立于风雨中,向世人昭示着一种不屈的精神<br /> <h3>离开残桥,行不多远,过一石拱桥,向正觉寺方向进发。一路上,一个个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建筑遗址在向游人诉说着那屈辱的过去:‘频香榭’遗址,它约建于嘉庆年间,居‘绮春园’中部,现仅存方池遗迹。‘庄严法界’遗址。原为绮春园中一组寺庙建筑,此景三面临水,南北分别与‘天心水面’和‘展诗应律’隔水相望,妙趣天成,朴淳幽秀。</h3><br /> <h3>罢了,罢了。不再说这令人愤恨而又伤心的遗址了。于是,我们开始欣赏沿途那如诗似画的景色。一路上,但见:</h3>密林深处藏幽径,连片垂柳抱荷花。树丛玲珑显妙笔,小桥流水无人家。观不尽的美景,发不完的感慨,不知不觉来到正觉寺。<br /> <h3>正觉寺建于乾隆38年。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次罹劫时,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是圆明园三园历经数次劫难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群。</h3><br /> <h3>原路返回,来到景点仙人承露。</h3>相传,汉武帝想长生不老,听一道士说,用天降甘露与玉石碎屑拌而食之,便可止住阴气,永生阳气,长生不老。于是,在章宫修建仙人承露,以获天降甘露。依现在的观点看,汉武帝获得的‘天降甘露’不过是普通的露水而已。把它‘与玉石碎屑拌而食之’,不得肾结石也会‘肠梗阻’。当年汉武帝稍有一点科学知识,定会判道士个‘欺君之罪’。<br /> <h3> ‘仙人承露’的东面,有一座九曲木桥。过木桥便来到‘凤麟洲’。</h3>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凤麟洲’是海内十洲中的一个洲。传说,它在西海中央,周围是‘鸿毛浮’的弱水。洲上有好多凤麟,每一群都有数万只。又有山川池泽,神药百种。可能嘉庆皇帝没收和珅的银子花不了,于是,在这里建起了‘凤麟洲’。它由大小二岛组成,上建殿宇亭榭,南设码头,被嘉庆誉为‘南园避暑最佳处’。嘉庆、道光、咸丰都喜欢到此游赏。估计,慈禧老佛爷也没少来。<br /> <h3>凤麟洲,昔日绮春园的三十景之一,如今只是荒岛一座。昔日的殿宇亭榭,早已夷为平地,游船码头也不见踪影。只有几十块残石被堆放在荒岛的北边,殿宇立柱的石墩隐约可见。</h3><br /> <h3>走出‘凤麟洲’,过三孔石拱桥,穿过游客服务中心,就到景区电瓶车站。这里正在进行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展览。闻名于世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经过圆明园管理处历时四年的仿制与复原,终于和我们见面了。但我们仍然遗憾,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往国外,除三件几经坎坷回到祖国,其余仍然流失海外。</h3><br /> <h3>福海景区,位于圆明园三园中心,是园内最大的水面。它和北海公园的设计理念相同,都是按照‘三山一池’的意境建造的。福海之中的‘蓬岛琼台’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福海自然就是‘太液池’的象征了。</h3>铭牌介绍说:‘蓬岛琼台’岛上建有殿阁亭台,‘望之若金堂玉所,玉楼十二’。盛时,每于端午佳节,都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波活动。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蓬岛琼台’逃过一劫。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火烧圆明园,‘蓬岛琼台’还是没有幸免。如今已是一片废墟。<br /> <h3>福海的周边的殿宇那时星罗棋布:观澜堂遗址: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道光、咸丰二帝均喜在此居住;接秀山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东南隅,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房被摧毁,珍玩落入贼手。</h3>涵虚朗鉴遗址: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圆明园内仿西湖十景之一。主要景物自南向北为雷峰夕照、惠如春、会心不远、怡兰亭。建筑群临湖岸筑有露台是欣赏湖景,远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英法联军毁坏了,所能看到的都是遗址。<br /> <h3>游罢福海,来到西洋楼遗址。这里一片狼藉。</h3>看,毁于英法联军的西洋楼建筑‘谐奇趣’。它建于乾隆16年,是第一座欧式西洋楼。主楼三层,一二层皆七间,顶层三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间楼厅,是演奏中西方音乐之处。楼南是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由铜羊、铜鹅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还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水池。试想当年,皇帝和王公大臣们喝着美酒,听着音乐,看着喷泉,那是何等的逍遥自在。就是他们,天天花天酒地,使得国库日亏;妄自尊大,不思进取,使得国家停滞不前,日趋落后。结果,强盗来临,毫无还手力之。<br /> <h3> ‘谐奇趣’东侧有‘养雀笼’一座。它建于乾隆24年,曾经饲养着很多外邦进贡的珍禽。现在只剩残石一堆。看着这一堆残石,很容易叫人想到当时的惨烈场面: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先是抢夺奇珍异宝,之后纵火焚烧金碧辉煌的殿宇亭榭,大火三日不灭;手无缚鸡之力的300多名太监和宫女哪是虎狼的对手,一个个惨遭蹂躏,葬身火海;‘养雀笼’中的珍禽,在烈火中四处飞腾,最终也没有逃脱火葬的命运。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h3><br /> <h3>‘方外观’:位于养雀笼东面,曾经是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英法联军在毁坏时毫无顾忌上帝的怪罪与惩罚。</h3><br /> <h3>‘海晏堂’: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处景观。建于乾隆24年,正楼朝西,上下各11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大型喷水池,左右呈八字排列着12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各轮流喷水一个时辰,中午时刻所有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且不说建筑多么美轮美奂,单就这‘水力钟’恐怕除大清帝国绝无仅有。看看现在还有什么!</h3> <h3>观水法:这里是皇帝观水的场所,紧邻‘海宴堂’。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后面立着高大的石雕围屏风,两边设巴克鲁门,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而今一片废墟。</h3><br /> <h3>这一片片建筑遗址,虽然已是残垣断壁,但历经百年风雨仍然屹立,表达的是对那屈辱的愤恨和坚强不屈的精神。</h3>圆明园,抹不去的伤痛与屈辱。它告诉国人,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过去如此,现在亦然。<br />

圆明园

福海

春园

英法联军

遗址

海晏堂

一座

兽首

西洋楼

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