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花巷街,今朝儒林里

云中漫步

<h1>吉安中心城区历史上的中山路,从中山码头到水沟前一段,古称“花巷街”,因巷内多售卖丝线绢花店铺而得名。</h1> <h1>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在文山一小上学,这条街是通往水沟前菜市场的主要之路,每天早上街上人声鼎沸,没有什么汽车摩托车,连自行车都少,每天牵着邻居海英姐姐的手,走过中山路上学的情景,时常浮现在脑海里……</h1> <h1>2012年2月19日,记得是个周末,一个难得艳阳天。听说那里要拆迁,准备打造成庐陵文化街。我把当时还在读大四的女儿连哄带拖的赶起来,带上相机,跟随儿时的记忆,去拍摄值得记录儿时的影像。</h1> <h1>在上世纪70~80年代,这里曾是吉安市的商业中心,各种字号的商铺鳞次栉比,商品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h1> <h1>这条街以前主要以手工业为主,记忆中有服装厂,伞厂,印刷厂,铁器社,木器社,衡器社。。。。</h1> <h1>散发着儿时味道的小店还在,弹棉花的、打铁的、做秤的、画瓷画的、织渔网的铺子还在。</h1> <h1>遇见补锅底的老阿姨,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老花眼镜,端坐在铺子前,在一锤一锤地敲打着钢精锅底。</h1> <h1>那个衡器厂还在,那种一斤十六两的秤越来越少了,只不过门口多了些台秤,电子秤招牌。</h1> <h1>而今有很多老手艺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其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吃惊!</h1> <h1>这里通往王家桥,每年涨大水王家桥经常会被淹没。</h1> <h1>中山路的瓷器店,里面卖的大部分是瓶瓶罐罐陶瓷一类物品。家庭主妇爱在这里淘个瓶瓶罐罐,做个霉豆腐辣椒酱。</h1> <h1>以前的三八商场,好像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女同胞,现在是废品收购站,背景上面"热情待人"几个大字还清晰可见。</h1> <h1>门口破旧沙发上,摆放些代售的扫帚。</h1> <h1>昔日繁华商铺现在破烂不堪,几间老式的木房子历经岁月洗礼,已甚是斑驳。</h1> <h1>这个老旧的店铺虽然摇摇欲坠,还在卖些瓷板画、以及墓碑等。</h1> <h1>剃头店、杂货店、铁匠店,瓷画店等等,这些从岁月中存留下来的老行当,见证了曾经的繁华。</h1> <h1>马路旁枯树上晾晒的鱼干</h1> <h1>危房上面零乱搭建像蜘蛛网式的电线</h1> <h1>这个一米不到的门洞,里面藏有什么神秘呢?</h1> <h1>穿过幽暗深处,发现里面别有洞天。</h1> <h1>展现眼前是一所非常大的宅院。</h1> <h1>老宅青砖黛瓦,古朴典雅,屋檐木制廊柱依然散发着古老的气息。</h1> <h1>从正屋东西两侧的砖墙上对联看,宅子里依旧有人居住着,当年不知道住的什么达官贵人。这是后面修建儒林里唯一保存的古老建筑。</h1> <h1>仓口,东依后河,南临中山东路,西与上文山路居委会相邻,北沿儒林里巷出棉庆楼巷至盐桥头。因其地片处古仓山之口而名“仓口”。</h1> <h1>马路旁晒太阳的老人,见证了仓口兴衰。</h1> <h1>这是吉安的许三多,由于孩子比较多。他曾经去买血来养家糊口。记忆中他们家床上住人,床下还养了头大母猪。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家开起了服装店。</h1> <h1>仓口狭窄的巷子,是我小学三年级学校集体转入位于仁山坪的反帝小学后,每天上学必经之路。</h1> <h1>走进儒林巷,感觉就像另个世界,不少民居都出现了毁损,房屋普遍存在屋面渗漏、木结构霉烂变形。</h1> <h1>岁月侵蚀的儒林里略显沧桑,依稀还能看出当年大宅院的风采。</h1> <h1>弯弯曲曲的小路</h1> <h1>棉庆楼古朴沧桑的麻石台阶,受古往今来人们来往步履,磨砺得光滑清亮。</h1> <h1>这个房子在宝华楼的位置,飞檐翘角坡屋顶,随时间的流逝,将从人们记忆中消失。</h1> <h1>这是通往盐桥的高大建筑物,旁边是老吉安市公安局,以前的消放大队就在里面,记忆中童年时代吉安市板壁房特别多,经常发生火灾,消防车警报隔三差四响彻在吉安上空。公安局门口有个急拐弯下坡,有一次因为消防车刹车不及,一头冲入后河,年轻的战士壮烈牺牲。</h1> <h1>位于水沟前十字路口个粉面馆,里面有油条,包子。。。。</h1> <h1>这是解放路口上的酱菜商店,八十年代初,有个美女同学在这里上班,我们经常到这里买豆角酥吃,每次的秤总是翘得高高的。正对面是解放商场,里面比较大,有很多日用品。</h1> <h1>上文山路大部分贩卖的是木器,扫帚铁器、陶瓷以及农具、土副产品等。</h1> <h1>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曾经人山人海成了步行街,很多小贩推着板车在狭窄的马路旁贩卖衣服,鞋子,布料等。</h1> <h1>这是中山路的老图片,左前方商品房位置,以前曾经有个大名鼎鼎的烤鸭店,一场大火让它化为灰烬。</h1> <h1>曾经吱呀呀的独轮车,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吵杂的吆喝声通通不见了。整条街商业人气也大不如前,未来这里成为吉安百姓记忆中的一条历史街。 </h1> <h1>事隔五年,今年的元宵节,我和先生来到仓口儒林里特色古街区。</h1> <h1>曾经破破烂烂仓口儒林里,如今建成“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生态街。</h1> <h1>“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建设理念使得这里保留和再现了传统街景风貌。</h1> <h1>公平秤</h1> <h1>这是一组介绍吉安历史上的著名店铺和富商的雕塑,曾经是批倒批臭的对象。除了周扶九,肖百万大部分都不知其名。</h1><br /><br /> <h1>老大街是在永叔路上,大街上那些食品店总是受到孩童垂涎三尺,丝绸商场的花花布匹多是姑娘们光顾最多的地方。</h1> <h1>吉安老字号有介福饼店、源源布店,胡卓仁药店、浩记国药店、九霞绸布店、恒昌祥百货、广泰昌百货等,昔日的店铺已不见踪影。</h1><h1><br /></h1> <h1>来儒林里老街上欢快地走上一趟,可以找到不少儿时的记忆。</h1> <h1>标准钟,当年耸立在永叔路的榕树码头旁边的航运局中间,每当钟声响起,大半个吉安都能听到。文革时期各种游行都聚集在标准钟。感觉现在颜色有点艳俗,开发商为何不用红砖砌。</h1><br /><h1><br /></h1> <h1>位于上永叔路“源源”布店变成老博物馆,记得有名的布店叫九霞里,当年买布要布票,营业员收钱后,用一个很普通的铁夹子把钱夹在上面,在通过比人稍微高点的一根铁丝,用滑轮稍微用力推出铁夹子,顺着铁丝直通收银台。</h1><h1><br /></h1> <h1>介福饼店是大街上的一家老字号店铺,那里的薄酥饼,是老吉安人的乡愁。</h1><br /><h1><br /></h1> <h1>立新水酒店的水酒非常有名,但我却对那里的卤猪脚情有独钟,花二元钱可以买一大碗。可以不顾淑女形象,大块剁颐。</h1> <h1>渔鼓道情。过去吉安俗称打嘣嘣、瞎子唱曲。大部分是住在圣恩堂瞎子,助着一根竹子勾肩搭背,颤颤悠悠沿街买唱。</h1> <h3>三角班,是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的戏班,故名“三角班”,是一种唱采茶调的地方小戏。印象最深的采茶剧是«孙成打酒»。</h3><br /><br /> <h1>敲洋铁皮的手艺人</h1><br /><h1><br /></h1> <h1>打“灰粒子”"钢珠子"玻璃球,大部分男孩子都喜欢玩这个,女孩则玩的是跳皮筋,踢毽子。</h1><br /><br /> <h1>儒林里唯一保留的老建筑,现在是投资商的招商办公室。</h1> <h1>建设儒林里特色古街,一排排具有庐陵民居特色的白墙黛瓦比邻而立,让人仿佛穿越到明清时期鼎盛一时的繁华街市。</h1> <h1>反映庐陵生活的文化墙,挺不错的浮雕。</h1> <h1>儒林里前留个影</h1> <h1>后河边的天主教堂也粉刷一新。</h1> <h1>昔日又脏又臭的后河清澈多了,岸边添置了供居民休闲散步的木栈道。</h1> <h1>大部分店铺还是大门紧闭,在装修的都是一些餐饮行业。</h1> <h1>儒林里成为吉安市民“寻找城市记忆、传承庐陵文化”的佳所。</h1> <h3>以上图片未经允许,不得随意用于商业广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