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是从2016年的4月10日拉开帷幕,到2016年的5月6日收官为止,共刊登日志9篇,当时是发表在网易博客上,为了让更多朋友了解和分享小三线经历的往事,即萌发想采用美篇形式,将原博客上的日志,重新进行了编辑和整理。</h1><p class="ql-block"><br></p><h1>系列美篇共九集,仅凭自己所留存下的印象,分别采用九个不同的内容,将卫海厂的故事,用图文形式串联成连环画似的,把每一位卫海人和有着小三线情结的朋友们,重新带你走进曾经挥洒青春热血的皖南小三线,追忆我们已逝去的芳华……</h1><p class="ql-block"><br></p><h1>由于系列美篇《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是二年前(2017年)编辑制做的,难免会有不少瑕疵,这次重新对这九集美篇在内容的编排和文字调整了一些,(指2019年修改)并根据这两年的资料搜集,适当补充了一些照片和内容,在这基础上尽量让美篇更加完善些。</h1><p class="ql-block"><br></p><h1>全部系列美篇用上各类照片约680张左右,以及一些视频段落,其中老照片将近370张左右,老照片的时间跨度前后40多年。编辑文字3.5万余字,整个资料的前期收集准备工作跨度有十几年。</h1><p class="ql-block"><br></p><h1>说心里话,当初写有关这个题材的日志,思想上确实也有所顾虑,粗看挺好入手的。其实不然,因为山沟沟那些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厂里的同事都是见证人,另外老职工比我们进山来的早,他们知道和经历的事情多,又更为详细,虽说都是亲历者,但待的年份长短就是一种信息积累的体现。</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时思想上那种想法,其实就担心怕写不好,写不完整,反而弄巧成拙。所以就这样拖了有将近一年的时间。随着《卫海群》的建立,退休后的同事们把卫海群当成一个平台和窗口,大家聚集在一起,常常特别怀念那些年在山沟沟里的工作和生活。</h1><p class="ql-block"><br></p><h1>虽然小三线调整撤回上海已经30多年了,但是在那山沟沟里的十几年却始终难以忘怀。曾经在2015年3月,群里发起了一次回第二故乡走走看看的活动,深受大家的欢迎。就那次活动回来后,卫海群掀起了一股怀旧热潮,直至今日这样的心情一直还在继续。</h1><p class="ql-block"><br></p><h1>其实我也是一个特怀旧的人,尤其是山沟沟的这一段经历,更会让我们念念不忘,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最绚丽的青春年华都在那度过,向青春致敬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我编辑和动手编写《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系列美篇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其中老视频和老照片发挥了穿越历史的作用。</h1><p class="ql-block"><br></p><h1>通过这些视频和照片,解读出其背后蕴藏的故事,让记忆再一次重现在我们面前。每一集的美篇发表前,我之前都会反复进行校对修改,力求让每一集美篇的叙述能做到还原真实。</h1><p class="ql-block"><br></p><h1>但由于《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系列美篇纯属个人之行为,难免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对当年事件的把握尺度有限,展示和描述不够,分发给各位笑纳实在有愧,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和指教。</h1><p class="ql-block"><br></p><h1>如果说我的《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能给各位带来快乐,那本人深感欣慰,阳光在此谢谢大家了!同样在我们怀念那些年的时候,我们要揣着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守好心,走好路,珍惜最真的情感,感受最近的幸福,享受最美的心情,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h1><p class="ql-block"><br></p><h1>《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也真诚希望大家有空常去绩溪走走,曾经的卫海厂旧址是常绕在你心中的地方,但也别忘了,绩溪还有许多未曾去过的地方等待着你去游览。</h1><p class="ql-block"><br></p><h1>走进皖南,走近绩溪,让你了解徽州这块美丽的地方。 这里让你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信步走进一个村落,翻开一页历史;随意踩着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朝代。徽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走进徽州,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徽州,如果你还未曾去过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请看了阳光的美篇后,出发吧!</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绩溪欢迎您———朋友们! </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 去徽州绩溪一路看风景——</i></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绩溪新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绩溪新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绩溪新城图片由暖冬拍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已经在使用的高铁绩溪北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绩溪博物馆</h1> <h1>绩溪博物馆:绩溪县博物馆于2010年动工建设,2013年11月正式开馆。绩溪博物馆的展陈方面主要由山水之形(绩水徽山厅)、人文之神(人文绩溪厅)、 商道之气(商道绩溪厅)、民俗之风(风土绩溪厅)、艺术之韵(徽韵绩溪厅)、菜肴之味(徽味绩溪厅)六个部分组成。点面结合、由表及里的向人们展示了绩溪悠久的山水自然之魂魄和历史文化之沉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修缮于2013年的绩溪文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文庙内</h1> <h1>绩溪县邮电局对面修缮好的“文昌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绩溪县街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绩溪县清明节的糕团</h1> <h1>住在绩溪县城,上那家“丁记馄饨店”吃早饭。类似这样的小吃店有很多家,这家“丁记馄饨店”里的各项小吃做了也有不少年了。因为这家门店以前是家老店,虽然经过这么多年老板换了好几次,但是那种不变的独道风味还是不错的。</h1><div><br></div><h1>我看店里的小馄饨做的也精致透明,就像是水晶小馄饨。挞馃放的馅也很多,而且两边面皮一样薄。而后放在铁锅上烤好后,用刀一切四,然后装盘端上桌。还有冬瓜包、南瓜包、豆腐包、豆腐馄饨、炒面等。那家店里的所有小吃都让我反复吃了好多遍。(地址在原绩溪饭店过去一点即到)</h1> <h1>还有挞馃非常有趣。漫步街头,家家小饮食店里,门口的铁锅上都烤着比VCD光盘大的饼---俗称挞馃,挞馃的馅很多,有角豆、青菜、南瓜丝、萝卜丝、腌咸菜、干香椿,等等,想吃什么装什么,里面拌上肥猪肉。这是咸的;还有甜的,馅有芝麻加花生仁等。</h1><div><br></div><h1>挞馃面皮很薄,都能看出里面馅的颜色,而后放在铁锅上烤,下面用柴禾即文火慢慢 烘挞馃 ,直到把饼烤得冒出油,金黄色,很脆,吃起来爽口,很可口,也很充饥。烘饼也有二法:一是锅上涂油,把饼煎脆。一是锅上不涂油,把饼烘得从里面冒油,内外脆。</h1> <h1>徽州的面点小吃。出产徽厨大师的绩溪,叫绝的小吃有冬瓜包、挞馃。冬瓜包实际上是蒸饺子,一笼屉8只或10只,灌汤,里面的馅是冬瓜加精肉,称奇的是冬瓜水分大,蒸的不好就裂开了嘴,稀瘫了。</h1><p class="ql-block"><br></p><h1>餐宴上上大菜,中间都要上两个笼屉一是冬瓜包一是南瓜包(或是豆腐包),调剂味口,既可当饭吃,也可下酒。而且冬瓜、南瓜充满农家纯自然风味,纯绿色食品。</h1> <h1>左边的挞馃是咸菜馅的,右边的是角豆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鲜肉小馄饨</h1> <h1>绩溪县街上还有一家专门制作挞馃的店,店名叫“海上月挞馃”,他们家的挞馃有11种馅的品种,据说目前是绩溪县做挞馃最好吃的一家,该店可以快递哦。</h1> <h1>绩溪的挞馃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h1> <h1>座落在大文豪胡适先生的故乡安徽省绩溪县“徽歙曹素功墨庄”,以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制墨工艺而享誉国内和东南亚墨业市场。</h1><div><br></div><h1>历史悠久,工艺精深,包揽了高级油烟墨、仿古藏墨、普通书画墨、松、油烟墨和彩色墨五大类近千个品种。(摘自暖冬图文)</h1> <h1>让我们走进一个真正的,徽州古老的,人文艺术世界——徽州砖雕,徽州砖雕,是徽州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的徽派建筑不可缺少的建材之一。(摘自暖冬图文)</h1> <h1>在安徽绩溪,至今还保持着手工木雕刻这一传统精湛的工艺,画面中古徽州兄弟艺雕坊艺术大师的精湛雕刻,实属不易。(摘自暖冬图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绩溪县城墙路一带的茶叶市场</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绩溪县老城厢里有一条“古韵来苏文化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绩溪紫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紫园景色</h1> <h1>“ 胡宗宪尚书府”坐落在龙川景区旁边(原燎原厂公路口这里),是明朝嘉靖年,兵部尚书胡宗宪的故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宗宪尚书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川景区(原坑口村)</h1> <h1>2013年9月13日上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次回到祖籍地安徽省绩溪县的龙川(坑口村)。胡锦涛与夫人刘永清一起去了胡家祖宅,观瞻了胡氏宗祠,并一同前往祖坟祭祖。而在回到绩溪前,胡锦涛一行还于12日去了黄山的屯溪老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里的胡氏宗祠</h1> <h1>2013年9月13日胡锦涛在胡氏宗祠前向父老乡亲挥手。</h1><p class="ql-block"><br></p> <h1>胡锦涛是安徽绩溪人。但他们家从爷爷那一辈就因外出经营茶叶生意而迁到江苏泰州,胡锦涛的青少年时代在泰州度过。参加工作后,因公务繁忙,他一直没有回过绩溪老家,这次能有机会返回家乡,也算是了却了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也让绩溪家乡人民引以为豪,感到分外亲切。</h1> <h1>胡锦涛同志走过的连接两座牌坊之间的这座石梁桥,建于宋朝时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石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一墩两孔,各用五根巨形麻石条搭成。当年建造中石桥的主人胡念五公,希望子孙路过这里能够以十全十美来要求自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h1> <h1>上午10时,胡锦涛在夫人刘永清陪同下,沿着龙川的水街走到010号胡家祖籍老宅。胡锦涛与刘永清还专门在老宅大门前合影留念。</h1> <h1>这是供奉在 胡氏宗祠里的牌位,其中里面供奉着胡炳衡牌位(胡锦涛同志爷爷),胡增钰牌位 (胡锦涛同志父亲),他们家传至“锦”字辈到胡锦涛已经是48世了。</h1> <h1>走过这座木头独木桥对岸。就是灵山庵和胡炳衡的墓地(胡锦涛爷爷的墓地)。</h1> <h1>胡炳衡的墓(胡锦涛同志爷爷)就在灵山庵不远处,这是墓地全貌。</h1> <h1>2013年9月13日下午,胡锦涛夫妇一同去了胡家祖坟,完成祭祖之行。</h1> <h1>每年在这里都会组织绩溪家朋油菜花国际摄影大奖赛,这里的油菜花梯田美极了。(图片由暖冬拍摄)</h1> <h1>鄣山大峡谷旅游区,地处安徽省绩溪县东南部。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头酷似伟人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第一关(徽杭古道)</h1> <h1>上庄景区:上庄景区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景区内有棋盘村、胡适故居、胡开文纪念馆。胡适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前后堂两进,两楼通转格局,是胡适先生少年读书、青年结婚的居室,典型的徽派民居。</h1><div><br></div><h1>棋盘村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后裔十五世孙石荣禄迁此建村,因当年石守信与赵匡胤交往甚笃,结为棋友,故设计了以房舍、街道、水塘和小溪等为元素组成纵横有序、构筑严谨、整齐方正的棋盘式村庄。</h1><div><br></div><h1>胡开文纪念馆座落在上庄村口水圳边。胡开文是清代徽墨四大创始人之一。纪念馆占地400多平方米,原为胡开文长房胡恒德祖屋,属“通转楼”式古建筑,馆藏十分丰富。</h1> <h1>史料记载,宋代苏澈、清帝乾隆都曾对一品锅加倍赞赏。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由九华山而至徽州府,天色渐晚,投宿一农家。淳朴的农妇热情而好客,将自家珍藏的野味、腊肉、蛋饺等按照荤素的先后顺序,一层一层的铺在一口两耳铁锅中。</h1><div><br></div><h1>那乾隆君臣许是因为饥肠辘辘的缘故,一时间筷子与口水横飞,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乾隆问及此菜的名称,农妇不知如何答复,随口说,一锅熟。乾隆认为这个名字不好,钦赐菜品——一品锅。</h1><div><br></div><h1>意思兼有如此美味值得一品和万岁爷与一品大臣品尝过的两层含义。</h1><div><br></div><h1>胡适先生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对家乡绩溪上庄的一品锅念念不忘。胡适先生祖籍是绩溪县上庄镇,从小在村镇长大的他,受到当地不少习俗的熏陶对“一品锅”情有独钟,在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中,必定会有这道佳肴。</h1><div><br></div><h1>任北大校长时,胡适先生就用家乡的一品锅招待绩溪女婿梁实秋先生;担任驻美国大使时,曾用这道菜招待美国友人和他的恩师杜威。</h1> <h1>一品锅:绩溪岭北一带乡村,每逢四时八节、婚丧喜庆,仍延续用一品锅招待的传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州臭桂鱼</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上庄有一个徽州三大水口之一古“杨林水口”。</h1> <h1>靠近原来小三线“万里厂”附近的“太极湖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子里古民居上面的砖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湖村的自然风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里古村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里村里的祠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仁里村村外一景</h1> <h1>2007年十月,厂里组织了一次职工赴绩溪游活动,住宿在绩溪光明大酒店,这是酒店在门口打出的欢迎横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font color="#ed2308">——同事们各活动欣赏——</font></i></b></h1><h3><b><i></i></b></h3><h3> </h3><h1> 2008年12月安徽牯牛降的一次集体活动</h1> <h1>(2005年——2006年)伟海厂(原卫海厂)在厂里组织了一次部门之间的拔河比赛。(以下活动图片摘自暖冬)</h1> <h1>小时候,上海马路两旁有许多康乐球摊头,吸引了不少小孩子一有空就围着康乐球玩个不停。如今,人们喜欢的是斯诺克。每当看到有关斯诺克的画面,就会情不自禁想起那白相康乐球的日子。</h1><div><br></div><h1> 公司里面一批“老克勒”也喜欢玩康乐球,谈起康乐球,谁也不买账,纷纷要求来比试一下,2006年,厂工会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比赛平台,看他们的神情,真是有滋有味,比起现在的电脑也许更环保、更健身、更乐趣。</h1> <h1>打康乐球的方法很多,除了将子集中在球盘当中,还可将子紧贴在球盘边上,互击对方的子,用不着小心翼翼。</h1><p class="ql-block"><br></p><h1>“打手”总是一开场就用足力气将“老板”猛击对方一排球子的正中,接着,两边圆洞会有球子同时哗啦啦滑落。“双花!”游戏者顿时兴高采烈地大声叫起来……</h1> <h1>1996年元宵佳节(21年前),伟海厂举行了首届卡拉OK比赛,并将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进入决赛。视频中的长桂声情并茂地唱着,真不愧为伟海好声音!</h1> <h1>上海娱乐频道《家庭演播室》有一句经典台词:“平淡之中见真情,明星也是老百姓”讲述的是明星们的平常生活。</h1> <h1>将近二十年前,工会带队组织厂里退休职工去影视基地活动,厂里的一些退休工人换上了戏服,不亦乐乎。看到他们在镜头前的感觉,让我想到了这句台词,平淡之中见真情,百姓也能当明星。</h1><h1>(以下活动照片由暖冬拍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绩溪晨景(暖冬拍摄)</h1> <h1>201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伟海厂的全体党员参加由光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组织的——毛泽东故乡韶山行活动。</h1> <h1>2015年3月同事们的绩溪之行(绩溪县家朋留影,由暖冬拍摄)。</h1> <h1>绩溪之行——紫园留影(由暖冬拍摄)</h1> <h1>2015年4月,部分卫海厂职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坐落在闵行的“古藤园,同事们激动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h1><p class="ql-block"><br></p><h1>那种分别相聚后的感动,那种山沟沟建立起来的那份溶溶的友情,那种难以忘怀的念想和念旧,在这次聚会中给予了充分的表达。</h1><p class="ql-block"><br></p><h1>小三线的这份经历,将留给这些亲历者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由暖冬拍摄)</h1> <h1>潇洒走一回,这些自发组织的同事们赴江苏太仓游。</h1> <h1>2018年的中秋节,卫海厂的同事们聚会在上海的农家乐。</h1> <h1>陽光和同事,自驾游去了休宁县溪口镇有一个叫木梨硔的村落,位于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腰,是徽州古镇中海拔最高的村落。始建于明末。</h1> <h1>2015年的中秋节,是在“木梨硔村”民宿度过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11月的一次苏州游活动</h1> <h1>2019年1月,坐落在虹口区杨浦区的同事们旅游欢聚在一起。</h1> <h1>2017年9月,卫海厂部分同事前往闵行区江川文化馆观摩《暖冬摄影展》,(暖冬原在伟海厂担任工会工作)这是摄影展现场的合影。</h1> <h1>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需要经历许多条路,有些路平坦,有些路坎坷,但我们终就要过去......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谨将此系列美篇《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献给我们厂的全体同事,以及和我们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们。</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最后要特别感谢暖冬先生对本系列美篇资料上的支持!尤其是提供的视频和老照片为整个美篇增色添彩。也感谢《卫海群》里的一休、锁根、大龙、左岸、孙老师、小七、敏丫头等转发提供的照片!</span></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时候说再見了,但回忆会留下来。</b></h1>